高中新课标课文 《 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赏析
(2011-10-02 08:33:02)
标签:
教育 |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作者作品及背景】
作者作品: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为《新青年》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言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扬鞭集》。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背景:1920年,刘半农到欧洲攻读语言学。身处异国,乡愁成为他诗歌灵感的泉源。《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课文赏析】
异域的风物、文化,总能勾出游子的乡愁。当暮色苍茫,身在他乡的诗人凝神回望,浮现于眼前的,是珍藏的记忆,是少小生活的吉光片羽,是“一个小农家的暮”。
首先是一幅“母亲夜炊图”。木柴燃烧的必剥声,伴奏着母亲的辛勤;嫣红的火光,温暖着家,也烘托着母亲忙碌的身影。青布的衣裳,体现母亲的质朴;嫣红的脸庞,体现母亲的温婉和贤惠,也体现她内心的恬静和满足。母亲是在做晚饭,更是在营造家的温暖和幸福。母亲做的晚饭,只是乡野间寻常的米饭菜茹,但散发着自然乡土的清香,浸透着家的温馨,那是诗人在从故乡高飞远离之后,在喧闹冷漠的城市,在殊俗的异乡,再也享用不到的。
二、三两节,是一幅“父亲耘归图”。荷着锄头,衔着烟斗,披着暮色,缓缓而归,坐床歇息,逗弄小狗,既写父亲辛劳一天身体上的疲倦,更写其内心的安适从容——他用辛勤的劳动,为妻儿谋得衣食。那栏里的牛,是他的重要家产,也是他依赖的朋友;那酿着的新酒,是他辛劳人生的微薄索求。从所谓现代文明的角度看,父亲的生产落后,生活单调。但当诗人怀着乡愁,凭着慧眼,透过现代文明的迷雾回望父亲卑微劳碌的人生时,清晰地看到的,是父亲的勤劳、担当、坚韧、质朴、善良等等可敬可贵的品格。
后三节,是一幅“孩子观月图”。半轮月亮爬上山顶,悬于树梢;在这片静谧美丽中,孩子们出现了,他们在月下的谷场嬉戏,看月亮,数星星,唱淳朴的童谣……山的静谧,月的皎洁,星空的浩瀚,孩子们的未琢天真,构成了充满着自然气息、涂染着童话色彩的画面。这幅画,定然是刻在诗人的心底,定然是伴随着诗人的漂泊。当诗人立于异乡的暮色中回望自己的少年时,这幅画向我们表明:纵然年华似水,纵然身在他乡,诗人依久是故乡那片青山、那轮明月的赤子。
总之,诗人精心勾画了“一个小农家的暮”的三个画面,思念双亲的温厚,怀想家园的温馨,回味故乡的安谧,追忆少小的天真。或许在客观上,诗人少小时历经的小农家生活并没有这么纯美,但时空距离、赤子之心和浓郁乡愁,过滤了一切,使“家园”升华到人生之本、心灵皈依的层面。
本诗纯以白描手法,描绘“一个小农家的暮”的人和景,三个生活画面既构成有机整体,又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小农家生活的纯美。乡愁情语被蕴藉在鲜活而宁谧的景语中,意境优美,意蕴隽永。
(柳州高中
附:刘半农诗《叫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九二〇年八月六日 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