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文言文试题解析
(2011-02-17 10:13:16)
标签:
教育 |
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三卷文言文试题解析
柳州高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每句5分,共19分)(2010年全国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解析】本题考点:文言实词理解。既要求有充分的阅读积累,更要求有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杖”译作“举,拿着”,“翼”译作“遮掩,保护”,“徇”译作“掠取”,既合乎我们的古文阅读经验,也合乎这里的语境。C项,“趣”在古文中没有“归顺”的意思,译作“归顺”是望文生义;在古文中,“趣”常通“促”,意谓“赶快,急促”。“贼非吾主敌,盍趣降”是花云骂贼兵的话,意思是:“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人的对手,为什么不赶紧投降?”
【答案】C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解析】本题考点:信息筛选整合。陈述主体是“花云”,事由是“艺高人胆大”。①③⑤均直接体现“花云艺高人胆大”,②虽是贼兵语,但也间接体现了“花云艺高人胆大”。④说的是花云被缚时的挣扎,⑥说的是花云英勇不屈,均不是“艺高人胆大”,故排除。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解析】本题考点:概括内容要点。A项“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误。据原文,元帅朱文逊在太平城被陈友谅水师攻陷前已经战死。
【答案】A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译文:
译文:
【解析】本题考点:文言文翻译。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第一句重点词语是“以”(凭借,利用)、“乘涨”(趁着涨潮)、“缘”(经由)、“堞”(城墙的垛口)。第二句重点词语是“遇”(遭遇)、“弃”(在这里是被动,被弃)、“浮断木”(“浮”后省略“于”,浮在断木上)、“实”(果实,子)、“哺”(喂养)。
【答案】
(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参考译文】
太祖在太平建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了枢密院的院判。命令他去宁国,军队陷入山中长达八天,盗贼们互相勾结阻挡道路。花云拿起长矛喊叫着刺杀,杀了成百上千的贼人,身上却没有中一箭。返回后驻守太平,陈友谅率领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好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贼兵绑缚了花云,花云用尽力气大喊,绑他的绳子全断裂了,花云乘机夺下看守者的刀,砍杀了五六个人,骂道:“你们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不赶快投降!”贼兵大怒,打破了他的头,又把他绑在桅杆上,用箭射他,(但花云)仍旧大骂,到死他的骂声还十分雄壮,当时年龄只有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来祭祀他。
在战斗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祀家庙,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城被攻破,我丈夫必定会死,我为了道义决不一个人活下去,但不能使花氏家族没有了后人,你们一定要好好抚养他啊。”花云被俘虏之后,郜氏投水而死。
仆人孙氏把葬她埋葬完毕,抱着花云的孩子出走,被劫掠到了九江。孙在晚上投奔到一个渔家,脱下她的簪子珥环等嘱托渔家抚养这个孩子。到汉兵败了,孙又偷上孩子去渡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过了一年到了太祖所在的地方,孙抱着孩子哭泣着拜见太祖,太祖也跟着哭泣,把孩子放在他的膝上,说:“(这是)将军的后代啊。”赐孩子名字花炜。他的五世孙向明世宗请求,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修建祠堂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