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题解析
(2011-02-13 20:37:46)
标签:
教育 |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现代文学作品阅读题解析
柳州高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09年江苏卷)
上善若水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6.划分本文内容层次,概括本文主旨。(8分)
7.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
8.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9.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0.在本文,“上善若水”有哪几层深意?(6分)
【答题分析及参考答案】
6.
●参考答案:
第①段,“我”前往都江堰,见“上善若水”字幅,引发我对“上善若水”的思考。第②段,追溯“上善若水”一词的来源和本意。
第③④⑤⑥段,“我”面对都江堰,从几个角度去思考李冰之“善”。其中第③段,论说李冰劈山引水修筑都江堰,给人民带来行舟、灌溉之利。第④段论说李冰的工程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造福于人,也造福于其他生命。第⑤段论说李冰的都江堰工程不仅造福于古代人民,至今仍泽被黎民百姓。第⑥段总结前三段,点出:李冰之“善”即所谓“上善”。
第⑦段,举黄河、长江、淮河及许多湖泊、近海污染严重的事实,那这些地方与都江堰作对比,说明当今社会亟需李冰似的“上善”。
第⑧段过渡。第⑨段,指出江堰作之所以泽被古今,除了因为李冰采取了科学的治水方法之外,还因为历代官员也能以人民利益为重,继承并发扬了李冰的“上善”。末段写自己品味、享受着“上善”。
全文通过对“上善若水”的思考,热情讴歌了那些为人民谋求幸福、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品格和事迹。
7.
●解题分析:
本题考点: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问题落在开头,但答题应放眼文章全局。从内容上说,开头三个问题应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从结构上说,开头的问题引领了全文。
●参考答案: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原参考答案)
或
8.
●解题分析:
本题考点:筛选整合信息。问题落在第③段中的一句话——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么说了之后,随后就阐述其中理由——第③段后几句、第④段、第⑤段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都江堰是“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的理由。
●参考答案: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原参考答案)
或
9.
●解题分析:
●参考答案:
10.
●解题分析: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