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文赏析之十一:寒冷的味道(黄明山)

(2010-05-23 20:02:39)
标签:

教育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①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②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③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④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⑤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⑦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予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⑧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⑨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⑩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寒冷的味道》赏析:

第一至第二段,开门见山地指出“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接着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将留存在“可怕”记忆中的寒冷比喻成被误会而错过的“老朋友”。点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条件的变化,寒冷成了城市生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

第三段至第十段,作者展开关于寒冷的回忆。第4段,着重写回忆中江汉平原的树木,玉树琼枝、冰棱霜挂、高耸入云。而这树只能永远定格在记忆的深处,成了“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再也见不到冰天雪地中的树木。“寒冷的厚度”、“寒冰的高度”写出在作者的记忆中,寒冷即是亲切的、又是威严的。第5-6段,作者用简洁的短句,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写对寒冷亲身体验,突出寒冷带给人生理上的痛苦。因为贫困,防寒衣物少,所以寒冷带给人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而这也与后文第十段城市的孩子们享受极度丰富的物质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第7-9段,写寒冷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发。作者回忆了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去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电影带给人的精神上的鼓舞恰好与身体感受到的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是渲染寒冷给人带来的痛苦,就越能表现人超越寒冷的精神伟力的强大与信念意志的坚定。第9段,作者回忆了在寒冷给人带来的温馨。只有真正体会到了寒冷带给人的痛苦,才能感受到吃热食带给人的温暖体验。其实并不在于这些食物有多好吃,而是在寒冷的天气之下,吃热食的回忆显得尤为温馨。

第十一到第十三段,由回忆转回了现实,论说了寒冷远去后的弊端,表达对人类会在日益舒适的物质条件之下变得“冷暖不知”、人格弱化的忧虑。“现在不同了”,将回忆的视角拉回来。“现在”,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将寒冷拒之门外,作者发出了“不知冷,何知暖”的忧虑,回应了上文中作者在寒冷中吃暖食的回忆。第十三段,作者用“不仅仅是孩子们”进一步深入探讨寒冷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意义。“寒冷”在此也并非单纯的寒冷,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它指所有给我们人类带来痛苦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正因为人类遭遇了这样的困难,才能让人类在痛苦中沉淀下来,学会坚强、感恩、珍惜;而如果人们耽于日益舒适的物质条件,变得“冷暖不知”,就会感知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就会人格弱化,失去坚韧强悍的品格力量。

第十四段,作者表达了“寒冷还会再来”的希望。

全文通过对寒冷的回忆以及对“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现象的思考,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那些给我们人类带来痛苦的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可以历练出人的坚韧强悍的品格;人类正因为遭遇了这样的困难,才会在痛苦中沉淀下来,学会坚强、感恩、珍惜;而如果人们耽于日益舒适的物质条件,变得“冷暖不知”,就会感知不到现实生活的快乐,就会人格弱化,失去坚韧、强悍、蓬勃的品格力量。

                                                      (柳州高中  魏倩倩  韩建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