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博
云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659
  • 关注人气:8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昔琼《四柱入门辅导》第二十一课

(2013-03-17 19:01:30)
标签:

蔡昔琼

种类

形象

常见

气数

分类: 八字基础知识

第八章 八字体用

第二十一课

论用神和体象

有用的人,命中肯定有用神,取用神无论对于高手还是俗手都是很重要的环节。可惜的是,很多人还分不清用神有哪些,因此也不明白到底应该如何恰当地取用神。

用神有三种,第一是月令用神(或称格局);第二是通变用神;第三是调候用神(或称气数)。月令用神,即看月令五行是日元的正官还是正财,还是伤官或食神等。八字的月令,好比人一个的心脏,它将维护整个生命。古人的格局论,就是以这个为标准。只是要注意到,月柱地支本气有时并不是当权者,当权者乃真神,就月令用神而言,有时是真神发用。比如,辛日生在寅月,便是正财为用,即是正财格。这是死法。如果辛日生在立春后七日之内,虽然也是寅月,但不是甲木本气当令,而是戊土当令,这便不是真神发用,因而这个正财格就不真。

通变用神,即是综合整个命局看哪种五行最好地维护着整个命局的流通平衡或利于整个命局的气势,那种五行即是通变用神。推断人命的吉凶祸福,寻找通变用神是关键,也是大家最熟悉,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取用方法。比如常见的有“扶抑,通关,病药”等等。对于有气势的八字,这种用神用起来很灵验。

调候用神,也称气数法。很多八字没有气势,又很难寻找到通变用神,那就查看八字的气数如何。任何日元生在任何一个月份,都存在它最喜欢的五行配合。比如,正月甲木,最喜丙癸齐透(为什么?请参阅《穷通宝鉴》)。如果找不到通变用神,就看四柱天干(时支有如天干)是否透出丙火与癸水,透不透,丙癸都首取为用神,透与藏或没有,决定人命的层次。这就是用气数法取出的调候用神。曾有人问,丙癸不是相克的关系吗?是的,调候用神是日元的所需之物,日元往往需要几种气数来配合。

 

三种用神,用起来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八字的月令用神恰好也是通变用神或透出天干的调候用神,那么此造必贵,大贵之命都没有失格的。月令用神与调候用神都较死板,通变用神则是综合前后两种方法之后最后选取的用神。古人的实战经典著作《月谈赋》说,格有可取不可取,用有当去不当去。都是相对两种死法而言的。然而,很多大贵大富的八字用死法却恰到好处。

体象

在运用子平法的论命过程中,我和大多数易友一样,注重五行生克关系,抓紧抓准用神断事。但值得一谈的是八字的体象问题。什么叫做八字体象呢?大家知道,日柱天干代表命主,当你是围绕日干五行推断命主吉凶时,日干五行形象就是体象,但当你只能围绕日干所从或所化的五行论命主的吉凶时,所从或所化的五行形象叫做气局之象,是体象。《滴天髓》认为:道有体用,不可以一端论也,要在扶之抑之得其宜。任铁樵解释说:体者,形象气局之谓也,如无形象气局,即以日主为体。可见,古人不仅重视体象的变化,而且把八字的形象气局这个体象摆在体用论的首要地位。笔者在实践中也认识到,论命者只有先确定好命局的体象,才有希望取准八字的用神,不同的体象决定着不同的取用方法。所以务必重视体象。比如断语:“身旺财旺发财,身旺官旺升官”很灵验,就是因为都具有“身旺”这个体象作先决条件,设想不顾体象的旺衰,还能断准财旺发财,官旺升官吗?

古代命理大师正是看清了诸如从象或化象等特殊体象的取用与通常的以日干为体象的取用,在方法上存在着巨大差别,所以才把某些特殊取用方法称之为“五行颠倒之真机,玄玄之妙”。其实,我们普通学者只要重新认识一下八字的体象,从分析日干五行的旺衰程度着手,逐步学会准确判断每个八字的真切体象,我看参透真机,步入妙门也为其不远了。

体用关系

用神是相对于体象而言的,看你想从八字中提起什么信息,就决定以什么为体,再围绕体而论用。

一个八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大,只要你确定一种体象,就能围绕它断出一系列结论。比如要看你的六亲中谋谋,就以此六亲代号为体,再看八字总体形势对这个体象的作用情况。比如要断谋人的上级领导,就以官星为体,看八字全局对官星如何作用,就能看到这个人一生所遇到的上级领导的大致规律。不过这已经属于高层次论命了。这里只是想让初入门者有个初步映象。八字的体象有大有小,有固定的,也有变化的,十分灵活。

作业:1、八字用神有哪些种类?

2、八字是先有体还是先有用?

3、常见的体象有哪些?

4、要从八字中看看自己的下属情况当以什么为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