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2014-03-25 10:21: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设计 |
第1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
执教人 |
|
主备人 |
||||
|
上课时间 |
|
教案数 |
|
|||
|
学 生 预 习 内 容 |
重 点 字 词 |
|
||||
|
作 家 作 品 |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
|||||
|
主 要 内 容 |
本文介绍了邓稼先光辉的一生。高度评价并赞扬了邓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爱国品质,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
|||||
|
学习目标 |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
|||||
|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3、解决措施:朗读;小组合作探究 |
|||||
|
课时 |
1课时 |
|||||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
学习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
|
课前序曲 |
学生朗读感悟 |
出示悼邓稼先词悼邓稼先词 (张爱萍)
|
||||
|
活动一:导入 |
1、学生观看视频
2、初步了解邓稼先。 |
1、播放原子弹氢弹爆炸视频。 2、出示图片邓稼先,了解邓稼先。 板书课题《邓稼先》,作者:杨振宁) |
||||
|
活动二:检查预习情况 |
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和读出多媒体展示出来的字的读音。 作家作品:
字词读音:
|
教师根据预设的内容进行指导、点评。 作家作品识记内容: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字词读音:
鞠躬尽瘁jū cuì
成语解释: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
||||
|
活动三:整体感知
|
1、 学生速读课文,圈划出评价词句。 2、 学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圈划作者评价邓稼先的词句。 2、 这些评价可归纳为几个方面来说的?
明确:巨大的贡献 |
||||
|
活动四: 课堂总结 |
学生领悟思考 |
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作出的巨大贡献和崇高的人格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 |
||||
|
活动五: 作业 |
请自主探讨:为了表现邓稼先崇高的人格和巨大的贡献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写了哪些事情?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