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隔代亲”对孩子教育不利

(2009-06-17 09:58:22)
标签:

育儿

隔代教育是无奈之举
  张先生说,其实,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他们都愿意自己单独带孩子,毕竟“隔代教育”不能代替“亲子教育”。但是,现在爷爷、奶奶扛起孩子教育重任,他在感激之余也觉得无奈,爷爷、奶奶身体不好,阻止孩子跑跳,什么都阻止孩子,他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天性被剥夺了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爷爷奶奶教育出来的孩子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知该如何处理,没主见。

“隔代亲”对孩子教育不利
  郑州市职业教研室的胡利民认为,对孩子的一生来讲,小学是个人品质、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阶段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与父母沟通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任凭“隔代亲”特殊的宠爱泛滥,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造成很不利的负面影响。
  老年人对隔辈的孙子容易溺爱、迁就,特别是面对独生子女,担心万一有差错闪失,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事事依着孩子,处处保护孩子,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老年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会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弱不禁风。
  很多老人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诸多儿童心理咨询显示,隔代抚养方式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变异,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如社交恐惧症、性格怪异化、心理脆弱化等。

再说一个例子:

    思思要爬到桌子上去玩,妈妈说:“思思你要小心,别摔下来了。”说着就去厨房里忙去了。奶奶马上站起来走到桌子边把思思抱下来,思思开始哭闹着,奶奶用什么玩具也哄不住,妈妈听思思撕心裂肺的哭声从厨房走了出来,说:“是不是想爬到桌子上玩啊,没关系,有奶奶和爷爷帮助你。来,让妈妈抱你。”妈妈又把思思抱到凳子上让思思继续往桌子上爬。奶奶脸色好像有点变化,这个时候爷爷赶快把奶奶叫到他俩住的房间里。

  思思爬桌子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些事情在妈妈眼里已经习已为常。孩子的有些能力在妈妈脑海里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可是对于爷爷奶奶却不一样,他们的孩子在一岁多时具备的能力在他的记忆里已经过了30多年,对孩子的认识仿佛已经不是一种本能,已经变得陌生。生活年代的不同使得婆媳之间的关系显得有点拘谨。爷爷奶奶最怕思思有点闪失,为了让思思不出差错,不让她做这个,也不让她做那个,思思有什么要求都满足她。思思爸爸给爷爷奶奶的零花钱也变成了思思的玩具钱,尽管这样依然没有建立起爷爷奶奶和思思的“友好祖孙”关系。妈妈回来思思总是第一时间跑到妈妈怀里,这让奶奶嫉妒地说:“还是娘俩亲。”

  其实所有这些并不是爷爷奶奶的错,爷爷奶奶们不知道孩子的发展是靠自身的活动通过感官与环境交互作用来发展自己的,不让孩子做什么、动什么,就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发展的权力,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自然法则,孩子不跟奶奶亲近是正常的,孩子决定做什么事情是他意志的表现,一两次意志的剥夺也让这个孩子失去了形成意志的机会。记得《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记录了一件事,妈妈要出差,把孩子交给她爸妈带,首先是组织全家学习,统一教养的思想和方法,这才放心离开。

  思思爸爸跟我交流以后做通了思思妈妈的工作,又把爷爷奶奶送回了老家。虽然有些失望和无奈,但让老人暂时离开,自己亲力亲为教养孩子,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一定会更有好处。

  所以教育年轻的父母一定要自己承担其教育孩子的重任,教育的同时,一定不要剥夺了孩子的天性。

 

这篇文章是我一个博友发给我的,觉得不错,供大家分享吧!祝各位博友身体健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