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杨澜两段婚姻背后的故事----2

(2009-12-01 16:38:15)
标签:

娱乐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8/829517_200908060844366.jpg

  改变命运三件事情

  经历了以上人生的不断变换,如果问杨澜什么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脱口而出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然后她说,具体有三件事情对她最有影响。

  第一件事是她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她长期温暖有爱的家庭。“我是他们的独生女儿。在一个很有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当时大陆都很穷,但我生活在这个有亲情有乐趣的家庭,培养了我的自信心,这是很根本的,我不会有什么心理缺憾。”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8/829517_200908060844367.jpg

  第二件事是她进入中央电视台,有1000个人去考试,但她考赢了,这次考试不但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改变了她对生活的设计。原来她的理想是去一个国外的公司做金融贸易,就像她现在很多同学都在做的事一样。但她进入央视才发现传媒才是她最喜欢做的事。

  第三件事是她去美国读书。“其实那时候我是没钱去美国读书的,虽然我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两年,自己也可以赚一些钱,出场费也很高了,但毕竟还是不够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很感谢正大集团的总裁谢国民,他是泰国著名的华裔资本家,当时我做正大综艺的主持,跟他有认识。”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2.jpg

荧屏上的杨澜展现的是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优雅、知性的一面,而镜头下的杨澜同样有着一名普通女性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期待。她喜欢的人应该是对事业、对别人都有责任心的人。杨澜坦承:“到目前为止,我只在认识吴征的时候才有那种强烈的感觉。”
   
给我一个家,我会给你整个世界
   
    当吴征认识杨澜的时候,他已经有了先后在欧美数十家大型媒体机构担任顾问的经历。1992年,吴征与美国华纳集团及福建省电视台合资,在国内设立节目发行公司。1994年,吴征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展到电视节目的制作、收购和发行的各个领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澜开始踏上了命运安排下的爱情之旅。因为在杨澜的心中,比工作更重要的就是家的温馨。
   
    那时候,杨澜和吴征都不知道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是为了等待对方。吴征先后4次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节目,这些节目大部分在黄金时段播出。在这一过程中,吴征在电视市场和管理领域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3.jpg
    
    杨澜喜欢的人应该是职业的,充满敬业感,对自己有更高的人生期待,对事业、对别人都有责任心的人。这是杨澜的一个择偶标准。杨澜说:“到目前为止,我只在认识吴征的时候才有那种强烈的感觉。”
   
    在法国留学期间,吴征先就读于法国萨伏大学法语系,后获美国卡尔文-斯多克顿学院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博士学位。在法国期间的学习使吴征的法语很出色。后来他又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关系学院获第二个博士学位。


    
    用杨澜的话来说,吴征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对待所有的工作都不拖泥带水,什么事情都赶早不赶晚,赶先不赶后。”
   
    吴征在幼年时就开始跟曾经是著名外交官的祖父学习法语,再加上几年的法国学习,可以想象吴征在语言方面的造诣。杨澜的法国朋友曾经对杨澜说:“如果不是知道吴征长在中国上海,你会以为吴征是在法国巴黎长大的。他的法语绝对是正宗的巴黎口音。”
   
    语言可以说是吴征的强项,因为吴征的英语功底也让人吃惊。这点就连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又在美国留学两年的杨澜也觉得不可思议。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5.jpg
    
    1995年夏天,杨澜在人民大会堂用英语主持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其中的每一句英文台词,都是吴征帮助杨澜矫正的,精细到一板一眼。各个环节用什么语速、语气,快慢、重音都一个一个地纠正,杨澜在吴征面前像个刚学英语的小学生。因为吴征的苛刻,杨澜的主持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吴征兴奋地对杨澜说:“你看,你看,我说严师出高徒吧。你还不信。”杨澜也打趣着吴征:“是啊,是啊,吴老师,你什么时候能先把普通话练好呢?”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吴征的法语和英语再好,还是过不了普通话的关,当然就没有在北京长大的杨澜发音准确了。吴征是上海口音,不会发卷舌音“儿”。杨澜说:“偏偏吴征还喜欢这个儿化。还要赶时髦,在谈话里说些诸如‘大腕儿’之类的京片子,但别人还以为吴征他说的是‘大碗’。结果可想而知,引得哄堂大笑。好像吴征要用这种方式来给大家送快乐一样。”过后杨澜就会趁机要吴征“拜师学艺”。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6.jpg


    
    虽然吴征普通话不行,在商业上却是个奇才。从西方完成学业后,吴征先在美国开设博纳投资公司,业务涉及高科技、媒体、资讯及投资。后来又与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合资搞电视企业。吴征与杨澜认识以后就有过一次合作,以《2000年那一班》的成功制作,让杨澜凭借此片赢得了国际知名度。吴征虽然功不可没,但鲜花和掌声却都留给了杨澜。这应该算是吴征送给杨澜整个世界之前的点缀吧。
   
有名气的太太
   
    一个男人不管有多大的名气,如果娶了一个名人做老婆,那一定会承受着莫大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中国这块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里。对于与杨澜的婚姻,吴征说:“我只看到幸福。”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7.jpg
    
    在吴征眼里,杨澜是个好妻子。遇到杨澜是一种运气,因为这样好的女人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到的。杨澜在家的时候总是主动地下厨做饭。每次遇到不合口味的时候,吴征也总是满含爱意地接受,抢着把不太可口的菜吃完。
   
    爱一个人不是要给她世间稀罕的物件;爱一个人也不是要满足她的所有需求;爱一个人其实就是在这细小的情节里,流露出一种质朴的关心。以自己的感觉来呵护对方的感觉,哪怕是很小的一个动作、很少的一句话,都会让爱情发出迷人的色彩,同样也会让你爱的女人更深地去爱你。
    
    于是杨澜开始“霸占”了厨房。反正失败的“作品”有吴征来对付,杨澜还怕什么呢?失败得越多,杨澜越能感到吴征的呵护。
   
    两个人在性格上和谐,在事业和工作上也是互相帮助。后来两个人开创“阳光”文化以后,就有了分工上的默契。吴征因为管理经历丰富,就以资本运作和管理为主;杨澜则因为电视制作的经验而负责创意方面更多一点。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9.jpg
    
    很多人在采访杨澜的时候都会问杨澜,对于婚姻和事业,你觉得哪个更重要?对此杨澜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婚姻重要了。”
   
    从1995年杨澜和吴征结婚到现在,他们已经幸福地走过了13个年头。杨澜说:“我和吴征从心里渴望着一种安逸,我们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家庭。我们可以在这个幸福的屋檐下生活,养我们的孩子,过我们的日子。”
   
    吴征的发展主要在海外,如果不是因为跟杨澜结婚,可以说除了朋友和商业合作伙伴以外,不会有太多的人知道吴征这个名字。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只有妻以夫贵的说法,现在好像吴征要靠杨澜才能出名,所以,吴征就在这个婚姻里承担着更多的压力。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9.jpg
    
    杨澜说:“其实在海外的华人圈里,吴征早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华人实业家。不过,吴征很大度,事不过三,很快就习惯了这种说法,有时候还开玩笑说杨澜名气再大也是吴征的太太。”
   
    关于这点,吴征还说了一句话:“谁让我是男人呢?”男人在吴征的理解里,不只是一种责任,还有一种承担和付出。


    最幸福的事是做母亲
   
    1996年,儿子在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让杨澜在幸福的欣喜里感觉到一种满足,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流了下来。
   
    生完儿子的第一年,杨澜一直没有出去工作。杨澜觉得养育儿子是一种幸福,工作完全可以放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来做。所以儿子完全都是杨澜自己带的。杨澜觉得喂儿子母乳可以让自己体会到另一种幸福,她觉得自己跟孩子的感情就是在这样的养育中加深的。
   
    杨澜和吴征在孩子大了以后,开始忙于事业。“阳光”的成立让两个人常年奔忙在外,孩子就由长辈们抚养。有一次出差回到家里,儿子天真地问为什么总是见不到爸爸妈妈的面。杨澜的心里觉得很内疚。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杨澜只能把大人的事情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解释给孩子听。杨澜说:“妈妈的工作就是讲故事,妈妈把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听到的人感到开心,你不觉得这样更有意思吗?”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10.jpg
    
    人生名利如浮云,最值得珍惜的还是家庭和亲情。杨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渐渐懂得了很多东西。杨澜知道,一个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同时也在成长。当孩子在大人的呵护下成长的时候,父母同样也在孩子那里得到了另一种呵护,一种可以用亲情来描述却又无法捕捉到的情感。
   
    能有一个美国儿子,一个中国女儿,一直是杨澜的梦想。这个梦想终于随着女儿的诞生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想象女儿给杨澜带来的喜悦,那是一种幸福的满足感。
   
    对于这个女儿,杨澜更是用心。杨澜觉得女孩子乖,跟妈妈贴心,更重要的是女孩子可以让自己用心来妆扮。陪孩子永远都是杨澜的中心课题。当电影院开始放映《哈利·波特》的时候,杨澜马上就租回了碟片陪儿女一起观看。孩子看得津津有味,杨澜也看得很有感触。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2.jpg
    
    儿子最早开始学习钢琴的时候,女儿还不知道钢琴是什么玩具。当儿子在钢琴前很苦闷的时候,女儿开始跃跃欲试了。就这样,在儿子学习了几年钢琴之后,杨澜的女儿也加入了琴童的队伍。
   
    可能是因为男孩子天性好动的原因吧,儿子不喜欢弹钢琴。杨澜就对儿子说:“一个男子汉说话是要算话的。既然我们选择了学习,就不能半途而废。当然如果你说不学,我也不勉强你。”儿子很懂事,只是琴虽然继续弹了,但心总是游离于钢琴的边缘。一有空就跟杨澜说:“妈妈,有一天我一定要去学功夫,等我把功夫学好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钢琴砸了。”
   
    杨澜的女儿特别崇拜杨澜,儿子却特别崇拜周杰伦。有一次杨澜采访周杰伦的时候,就问了周杰伦一个问题。杨澜说:“在你整个的童年时代,给你留下美好印象最多的是什么地方?”周杰伦毫不迟疑地说:“琴房,是琴房。”
   
    那时候周杰伦所在学校隔壁班里的一个女生因为周杰伦会弹琴,对周杰伦特别青睐。周杰伦说:“当我知道这事以后,我弹琴就特别有劲了。”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7/829517_200907281940134.jpg
    
    采访完了以后,杨澜对周杰伦说:“我还有问题想请您帮忙。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儿子不愿意练钢琴,我想知道他的偶像会怎么回答他。”周杰伦说:“回去一定要转告你的儿子我的这句话。”杨澜回去真的转告给儿子了:本来那个时候孩子要考钢琴三级的,但听了偶像这句话后,突然就在原地来了个“旱地拔葱”,说:“我要考四级!”
   
    杨澜在博客里还写到儿子写日记时的趣事:“他有时挠头搔颈,一副不知写些什么的样子。读着似曾相识的‘我,终于“熟悉”到,人不能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不然……’,我经常笑出声来。直到有一天,他自顾自地写下‘鸦鹊不可同屋,德无价。心如针,不可盛物;心如天,何不可盛也……’的半文不白的词句,倒让我吓了一跳。想当初,他爸爸在这个年龄,还只会写一些‘乌云乌云别神气,长大我要征服你’之类的顺口溜。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开始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了。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杨澜说慈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http://blog.cctv.com/attachments/upfiles/images/00/00/92/93.jpg 

 

    
    杨澜:人民要有爱心,但是这个体制也要让这种爱心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我觉得遇到的问题是,慈善文化还没有真正地成为人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由于刚才我们说到在机制上的一些欠缺,使得大家爱心有了,但不知道到哪里去。”
 
    “过去传统认为,慈善是有钱人对穷人的施舍,应该转念为慈善是全社会的平等、互助,不一定是钱的方式。”

 


杨澜:绝不给儿子丢脸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10/829517_200910161807372.jpg 

 

绝不给孩子丢脸

尽管也承认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具有高超的平衡能力,说起如何做一个好妈妈,杨澜的语气却变得不确定,说常有困惑,一直在摸索……

1996年,杨澜在美国生下儿子;2000年,杨澜在上海又喜得小女儿。两个孩子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杨澜坚持用母乳喂养;孩子出生后的几年时间里,杨澜也一直自己带他们,虽然有点辛苦,可杨澜觉得很值。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10/829517_200910161807371.jpg 

杨澜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飞来飞去,但为了多一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次出差,她都会安排儿子到机场接送。回到家中,杨澜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专心致志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10/829517_200910161807373.jpg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1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5天。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3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后来,她下定决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