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领导杂谈(一):领导与群众的关系

(2009-01-05 10:45:46)
标签:

杂谈

    所谓领导,就是影响和带动他人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人。本文想探讨的问题是:领导与群众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是一个好领导吗?领导与群众之间是否应当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在下认为,领导就是领导,群众就是群众,不仅从字面上看不一样,其内容也大不相同。举例来讲,领导和群众的责任就不一样,责任不一样,待遇自然就有差别。领导的收入就要比群众高,领导出差可以乘飞机,群众就只有坐火车;领导可以配公家的专车,群众只有配私家的专车。诸如此类,等等等等。既然如此,领导与群众之间就存在一条“天然的界限”,以此将二者区分开来。

    作为一个领导,与群众打成一片自然是一个重要和优秀的品质,但这并不意味着领导和群众之间就没有距离。在下以为,领导与群众应该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换句话说,与群众打成一片的领导不一定是一个好领导。领导与群众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只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领导与群众之间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责任不同,因而获知的信息也不一样,其中有很多信息是需要保密的。如果作为领导者与群众的关系过于亲密,甚至成为朋友,泄密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为既然是朋友,就应该推心置腹。在这种情况下,心理防线自然就崩溃了,秘密当然也就没有了。
    第二,领导是需要树立权威的,没有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就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领导和群众在信息知晓等方面的差异,领导者们通常会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做文章,所谓“群策群力”的说法就很难成立。比如,在决策前,有点领导会首先来一下“民主”,让大家发言。这些发言由于信息数量和质量的缺陷,很难达成一致意见。而领导者由于获知的信息具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的提出超越这些意见和建议的观点。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因此,基于数量、质量基础上的信息的知晓、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是建立权威的重要途径,也是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最大差别。
    第三,领导者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和影响经久不衰,就必须在自己和下属之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而适当的心理距离对于权威的塑造是有帮助的。道理很简单,经常在一起的人,彼此之间太熟悉了,也就没有新鲜感和神秘感了。所以领导时不时要玩点“失踪”,或者经常要摆出一付冷峻的面孔(即四川人说的“码起个脸”),或者经常对下属的报告和申请表示要“研究研究”等等。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当领导的人生活和工作在非常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职位越高,政治行为对领导的影响就越大。在绝大多数的组织中,领导和其同事之间一般都表现为两种关系;一种是同僚关系,这是由工作性质和职位说明等决定的;另一种是竞争关系,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即“人往高处走”。通常的情况是,越高一级的职位就越稀缺。资源的稀缺自然就决定了竞争者在获取资源(职位)时会产生竞争。而保持优势的最佳方法就是让自己“神龙不见首尾”。就像美国总统竞选,即使是同一个党派的,为了争夺总统候选人的资格,那些平日里谦和如君子的政客也要赤膊上阵,互相对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为了保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自然就免不了要保守自己的秘密,谨言慎为,同时大肆挖掘对手的隐私,以便攻击对手。
    第五, 领导者为了避免因人设事,也必须与群众保持一定的距离。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先生在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能建立起第一流经营体制的管理者,通常不会与周围的同事及下属保持过分亲密的关系。不能根据个人的好恶来挑选人才,而应当看他们能干些什么,看他们的工作表现,绝不能看他们是否顺从自己。因此,未来确保能够选用适当的人才,管理者应该与直接的同事或下属保持适当的距离。反之,如果与下属的关系过于亲密,就可能因人设事,这势必会产生恩怨和派系,最终影响组织的公正和公平。
    综上所述,领导与群众之间的确应该保持一段距离。

 

原文发表于2008年8月11日作者QQ空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