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时而雷鸣般的响声牵动着我的神经,应接不暇的眼睛有了方向,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水面雾气轻轻上升,水气不停地向上升空、翻腾,越过山峰,飘然而去……
没有了大山的春夏秋冬,没有了清幽的道观、绿树掩映的红墙以及高耸入云的大殿,满眼绿色中,依然辩得出幻景中大山刚健有力的形体,沿着镶嵌在陡峭之处的石阶,铺墁在清溪水边的小径,告诉我小路的尽头,曾经繁花似锦。
http://i0/travel/2013/0716/U6239P704DT20130716092132.jpg
师父和师兄们都各自折盘收功,经过两个小时打坐,个个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师兄们一边收拾东西准备下山,一边兴致勃勃地聊天。
“真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一坐下就能入静,我从来没有这么静过,两小时就像过了两分钟,还没坐够就到点儿了,要不是赶着下山,真舍不得睁眼。”
“可不是吗,要没那么多俗事多好呵,在这山里修个道观,其实都用不着道观,盖间能容身的房子,每天打坐修行、爬山练武,修心养性,清静虚无,修道结丹,神仙的日子呵!”
......
忽然一个师兄想起了什么,回头问正在慢慢下山的师父:“师父,听说以前这边山里佛道很昌盛呵。怎么现在没有了呢?”
师父开玩笑:“要有的话,你们真要来出家?”
师兄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着:“的确有这个想法,这儿实在太好了。”
师父说:“自古名山僧占多,雾灵山是中国名山,自然也被宗教人士看重,自南梁开始,佛教开始在雾灵山盛行,到辽、金、元三代达到鼎盛时期,同时道教也兴起了。到了明朝战争不断,宗教活动就少了一些。”
清顺治二年(1645)雾灵山被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香火被严禁。长达200多年的时间,寺院无人经管,古刹陆续倒塌。雾灵山的宗教活动消失,只留下了证明有过宗教活动的地名和遗址。
雾灵山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南梁时就开始有许多僧人、道士先后来雾灵山讲经说法,求道成仙。雾灵山成为当时北方的宗教圣地。
“雾灵真境”“修仙台”就是姜子牙、宝志公等众多道士来雾灵山修炼,领悟道教真境的地方,这里留有道教遗迹多处。
因为当时辽代统治者对儒、道、佛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许多道士被辽统治者授予官爵,所以1004年在雾灵山顶部东山修建云峰寺的同时,在雾灵山顶部西山也修建了一座道观——天云观,并在道观内外按北斗七星的排列方式挖掘了7眼水井,井深2米,直径80厘米,水深50-80厘米不等,井水甘甜,水位不因旱涝而升降,被称为“七盘井”。观内3眼,观外4眼,意为天云观在北斗星君的保佑下,香火旺盛、永固长存。
明代的战乱和清朝的封禁,使天云观和云峰寺一同衰败。主峰伏凌仙境处刻有“太”、“极”二字的地方就是当时道家的“说法台”,是道士在此修身养性,修炼成仙的坐台和悟道通灵之所。也就是说,历史上雾灵山的顶峰不仅是佛道圣地。是不是后悔自己晚生了几百年?
师父笑眯眯地看着师兄,师兄有些不好意思,喃喃自语:“能在这里出家修行,那该是几世修来的福气呵!”
师父的脸渐渐严肃了起来:“到一个山水绝佳之地,找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盘腿坐,为的是心灵上愉悦超脱,同时一个安静的自然环境对身心修炼是绝佳的场所。以大自然的静带动你心灵深处的静,外在环境重要,心更重要。
‘止于物境’首先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外界事物环境,这可以使原来躁动不安的心思得到平息。‘行’与‘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行’就无所谓‘止’;没有‘止’也就无所谓‘行’。为了更好地‘行’就必须‘知止’,《易》之象,艮为山,山为止,两山相重又为出。出者,行也。体止而心行。
物境虽然是炼意的凭借,但作为一个修道者,并非要永远停留在物境上。如果是那样,就是只知止而不知行了。得物洗心,心净物空。
白玉蟾与世绝交而高卧于葛山之巅。客人问隐居山林有什么快乐?
白玉蟾回答:‘善。隐山者,不知其隐山之乐。知隐山之乐者:鸟必择木,鱼必择水也。夫山中之人,其所乐者不在乎山之乐。盖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心境一如也。对境无心,对心无境。斯则隐山之善乐者欤?
按照白玉蟾的看法,真正隐山的人,是无所谓乐与不乐的。因为心与境已经完全合一。面对着‘境’,心不存在;而境对着心,同样也无境的存在。这是一种净心而空物的无我心态。
对境无心,对心无境,这实际上就是忘情于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