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2009-10-10 08:16:05)
标签:

杂谈

   这几天忙极了,因为工作奔波.
    刚刚回来时,已经9点多了,小区门口围着一大群人,走过去,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躺在大门中间,闭着眼睛,一动不动。
    好多人都像没看到这个男子一样,匆匆从他身边走过,个别的甚至是从他身上跨过,大家都急着回家,毕竞累了一天,这种事虽然不多,但也偶而能碰到.已经没有了好奇心.有人显出了震惊.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些人也陆续跟着停了下来。 
    很快,这个男子身边聚集了一小圈关心的人,人们的同情心一下子蔓延开来。有个男人去给他买了食物,有位女士匆匆给他买来了水,还有一个人通知了保安,保安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几分钟后,这个男子苏醒了,一边吃着食物,一边等待着救护车的到来。 
    人们渐渐了解到,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身无分文,已经饿着肚子在大街上流浪了好几天。他是因为饥饿而昏倒的。 
    为什么有人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都市的人们习惯了各种各样的人,往往会陷入完全的自我状态,在忽视无关信息的同时,也忽视了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如道家打坐时的咒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为什么有人对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子的态度会有很大的不同呢? 
    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当时,自己停下来,仅仅是要看一下那个处于困境的男子而已。路人却因此从“都市恍惚症”中清醒过来,从而也注意到了这个男子需要帮助。在注意到他的困境后,大家开始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 
    因为看到别人的善举,而对自身的心理产生了冲击,进而引发出行善的愿望和行动,帮助病人、穷人或者是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升华”。尽管这些助人为乐的善事,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也不必像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帮助贫民时那样无私。 
    想起了曾经改变我人生观的一段话: 
    少年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不错,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才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更多的人就可能会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先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姻缘
后一篇:活着需要真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