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清明上河图》(六)

断断续续地在解读和欣赏《清明上河图》,到这里已经是最后一部分了。这部千年画卷里有那么深的内涵,那么多的故事,我的笔墨是无法写出,我的心灵是无法感触,粗浅的一些学习,只是看到了它的皮毛而已。文章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对于《清明上河图》的喜爱和关注将永远不会停歇。
过了桥,就是高大的城门楼了。
这城门楼占的比例较大,好像把画面一下子切断了,但是画家肯定有他的用意,他是想把这城门楼作为城内和城外的分界线。
画中的城门楼非常高大而有气势,全为红色,显得很华丽。城楼有斜坡马道,可以骑马而上。城楼室内陈设着一面大鼓,内侧有人凭栏俯视街景。城楼有竖匾,露出一个“门”字。
连接城门楼两侧的城墙是土筑的,城墙上长满了老树,从其老态龙钟的形态来看,非一年两年所能长成。城墙是战争的防守军事建筑,作为国都帝居之所的东京城墙哪能让其如此荒废呢?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东都(汴京)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开门。……新城(外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根据这一描写与图中的城楼与城墙比较,显然画的不是外城而应该是内城。内城因有外城,在军事防守上已作用不大了,所以便失去修理整治,才会任其低矮和杂木丛生。
在进城时,画家巧妙地用一队出城的骆驼来连接,为首的骆驼出了城门,而队尾还在城内,这样的骆驼队把画面再次连贯起来,表现出这幅画的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巧妙的构思。
这个骆驼队是来自西域的商人,因为当年的开封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在这里经商。当时北宋政府非常重视他们的对外贸易,实行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其中一条就规定,凡是本国人能够吸引外商前来贸易的,并且能使本国的外贸商税达到五万贯,就能补官(就是加官进爵),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就知道吸引外资,已经开始实行开放搞活的某些优惠政策了。
终于要进城了,走了这么远的路,看了这么多的风光,腿也软了,口也干了,是什么味儿?使这喉咙直痒痒?挠的人心驰神往。猛抬头,一面面旗正飞扬,啊,原来是酒香!
好一个漂亮的酒家,好一个壮观的门楼?门楼的四周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招,让人眼花缭乱,门楼上是东京城,特有的彩楼欢棚,远远望去,高耸云间,似楼外楼,似城外城,似塔外塔,玲珑剔透,巍峨壮观,一个酒家就装点的如此富丽堂皇,足以看出,东京市民是多么灵巧,是多么爱面子,讲排场。
这家酒楼就是“孙羊正店”了。和虹桥南岸的一家脚店酒楼相比,显然这家叫“孙羊店”的“正店”要气派得多。一是门面装饰华丽,綵楼欢门不但大,而且缀满了绣球、花枝,还有像是鹅类家禽饰物的图像。底下有栅栏,三个地灯上写着“香醪”、“正店”,另一个因被柱子和人挡着,可视部分是一个“孙”字。欢门上斜挑的酒旗上写着“孙羊店”;二是顾客盈门,三是店后空地上码放着五层覆扣的大瓦缸,可见这家酒店是允许自酿酒的。《东京梦华录》载:“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张择端画的这一家“孙羊店”,应是七十二家之一吧。
在孙羊正店的门前,有辆驴车在装卸货物,有肩挑的小贩在兜揽生意,有卖点心食品的摊贩在接待顾客……煞是热闹……
沿着孙羊店往西是一个十字路口,这里的热闹程度与城外的十字路口大不一样,一是四角店铺所经营的货物要高档些,另外就是从街上的行人衣着打扮来看也要高一层次。
东北拐角处,紧靠着孙羊店的是一家肉铺。在这家门口围着一大堆人,在听一个大胡子在讲什么,可能是在说书。北宋以来,娱乐业非常兴盛。有杂剧、唱曲、杂耍、傀儡(木偶)、舞蹈、讲史、小说等等,而且有许多名角,相当于今天的“明星”。宋代传奇白话小说的流行,完全在这里感受得到。从这家肉铺转过去,是一家医院,招牌上写着“杨大夫XXX”,“杨家应症XX”,说明是一杨姓医生开的店。门口有人牵着小孩来看病。再远处是一家绸缎铺,横招牌写“王家罗明匹帛铺”,竖牌上书“XX罗锦匹帛铺”。街的对角是家香铺,招牌上写着“刘家上色沉檀栋香”。在它的南面拐角处,是一个大摊点,货柜上堆满了一盒一盒的东西,围满了选购者。究竟是什么货?从货柜上打开的小漆盒来看,似乎是糕点之属,就像今天兜售的中秋月饼一样。
十字街东南角的店铺,可以看到两块招牌。其一为“李家输卖上……”,另一块写着“久住王员外家”,是一家旅店。“久住”,含有“老店”、“老字号”之义,是宣传“诚信”、“可靠”以招揽顾客。这家旅店也不小,有着两层楼,透过窗户可看见里面已住了人,他独占一间房,墙上还挂着书法艺术品,是不是进京赶考的士人呢?从清明上河园开业以来,在这个“久住王员外家”每天都演着一个节目“王员外招婿”,王员外家的小姐在绣楼上抛绣球招亲,来此观看的游客说不了会接到王家小姐的绣球,当一次王员外家的女婿,“抱得”美人归呢。
十字街的西南角,都是一些店铺,十字街头的行人,除了小贩、挑夫、推车赶驴的之外,还有一些身着长袍、头戴幞头的士大夫阶层人物。这些人物三教九流都有,反映了当时的事实和市井现状。从十字街口往西去的街道,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眼水井。这眼井,在现在的清明上河园内也有,井台用砖砌,没有安装辘轳,说明不太深。紧靠水井是又一家医院,门面上招牌写着“赵太丞家”。前面我们看那么豪华的“正店”和“脚店”顾客盈门,可见当时喝酒的风气,受酒伤的人也一定不少,所以医铺还真不少。
在画面的最后,有一个人在问路。这个人右手提着食盒,肩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一看他的这身打扮,就知道是个外地人,或者是乡下人,或许他是到汴京来投亲访友的。在这繁华热闹、纵横交错的街市中迷失了方向。看到这家门卫比较悠闲,肯定是当地人,就上前去打听。门卫们倒是很热心,一边告诉他,一边用手指着方向。问路人便扭转头看着他要去寻找的地方。
可是当我们也顺着他转头的方向望去时,只见两侧街树相合,朦胧一片……画卷却在这里突然而止。
这是画家的高明之处,一入城,画面就如此热闹,街市就如此繁华,到底这东京城里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就不让你去看了,你就自己去想象吧!因为当时的东京城就像现在美国的纽约一样是全世界有名的大都市,那该有多热闹、多繁华、多令人神往啊!画卷在此结束,给了看画卷想了解当时东京生活的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您流连忘返,让您欲说还休,让您对此更加充满了探秘之心,让您更加想一睹这千年梦华的神奇和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