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定要学会爱孩子(二)

(2009-12-03 11:45:29)
标签:

教育

育儿

父爱

母爱

王金宪

原创

杂谈

分类: 慧心家教

                              会陪伴 爱无憾

                                

         一定要学会爱孩子(二)

    我们做父母的爱孩子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去学习、去挖掘、去探讨、去发现,去总结。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学会了科学的爱孩子,学会了正确的爱孩子,孩子一定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会爱孩子,也要学会陪伴孩子。会陪伴孩子和不会陪伴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会陪伴,就会无遗憾”。

    用身体陪伴孩子。用身体陪伴孩子是常见的方式。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会非常地开心,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身体陪伴孩子会增加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和母爱。如果是父母都陪伴在孩子身边,就不会造成爱的缺失,有的孩子从小没有父亲陪伴在身边,会缺少父爱,在孩子的性格和品格方面就会受到影响;长期和父亲在身边,缺少了母爱会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超过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慢慢地大了才会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

    中国绿色教育第一人,开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金宪提出了“陪伴是父母的第一天职”的教育理念。他指出,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高中毕业,都是处在心理、生理发育和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漫长的时期内,孩子身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感觉,叫做“皮肤饥渴”。需要甚至于渴求家长亲吻、拥抱、抚摸等。我们夫妇就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梳梳头,掸掸尘,拍拍他的肩,搂搂他的腰,牵牵他的手,模模他的头,买衣服时量量他的腿,开玩笑时点点他的额,天热时为他擦擦汗,天冷时为他系系扣。大道理只有用情来浸泡,用爱来注释,用扶慰来重复,用陪伴来强化,才能入脑入心,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原动力!

    王金宪在培养自己的儿子时就用了陪伴。他在儿子高考前的半年时间里,单位和朋友的所有应酬他都借故推掉,每天晚上自己都在桌子前伏案学习,研究家庭教育之道,儿子就在他的旁边的另一个桌子上复习功课,他和儿子一起学习,他在用身体、用行动陪伴儿子学习,后来他的儿子考上了清华大学,现在留在了清华大学工作。

    爱的陪伴。爱的陪伴无处不在。用一颗心永远地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永远都在关心、关爱他,使他感受到爱的温暖,使他在任何时候都不感到孤单,都不感到酷寒。爱的陪伴是爱的教育和爱的传递,你给孩子的一句温暖问候,你给孩子的一杯牛奶,你给孩子的一句关爱,你给孩子的一个支持,你给孩子的一个爱的、信任的眼神,你给孩子的一句鼓励,都是爱的关心和传递,生活在爱的怀抱里的孩子,他会心中充满了爱,他爱自己、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他会成为爱的火种,他会成为爱的音符,让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的光芒和温暖。

    心灵的陪伴。孩子需要心灵的陪伴,孩子需要心灵的滋养。你要爱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呵护,受到关爱,受到滋润。要读懂孩子,要理解孩子,要支持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的心灵都需要关怀,需要爱。每个孩子也都想成为好孩子,成为优秀孩子。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有差异的,孩子是不同的,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和特点、特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爱护和保护孩子的不足,承认孩子的不足,鼓励孩子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足,激励孩子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学会赏识孩子,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使阳光照进孩子的心灵,使孩子的心灵的火焰、爱的火焰点燃,发出爱之光、心灵之光。要经常和孩子谈心、聊天,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成为孩子的心灵伙伴,陪伴孩子的心灵和自己一起成长。

    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孩子,比如你可以声音陪伴,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和他爸爸一起录了很多的故事和励志故事、家教故事、童话故事,我们在上班以后,或者是自己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时就让录音机里录好的故事陪伴孩子,给孩子讲,使孩子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爱的怀抱里,都在父母的关爱中。还有图片的陪伴,理念的诶半、信仰的陪伴、快乐和幸福心态的陪伴等。

    学会陪伴孩子,孩子在爱的环境中长大,孩子在爱的滋润中长大,会让孩子健康地、无忧无虑地成长,会让孩子成为一个充满了爱的人。孩子成为了一个充满爱的人,你就会终生无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