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子与稷山(附--紫金山飞云洞摩崖石刻考察记)
陈梦晓 李建民
在山西省稷山县西北部有一带连绵起伏的群山,名叫紫金山,它是吕梁山的南部余脉。
在紫金山深处有一座流芳千年的石洞,名叫文中子洞,它是隋末大儒王通当年隐居讲学的遗迹。
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斗转星移,“文中子”王通今天已经少有人问津,但历史上的王通却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名字。《旧唐书》称王通是隋代“名儒”。产生于宋代的《三字经》把“文中子”与荀子、老子、庄子并提,同称“五子”,曰:“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足见文中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
王通是隋代河东郡龙门县人,仁寿三年,20岁的王通西赴长安,向隋文帝杨坚面陈《太平十二策》治国主张。今天的人们可能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靠一篇文章就能面见皇帝感到不可思议,但如果想想唐太宗李世民17岁开始率军南征北伐、28岁即皇帝位的历史,可能就会对青年王通能够进殿面圣感到不足为怪了。
在太极殿上,隋文帝对王通的见解倍加赞赏,并发出“天以生赐朕也”的感叹。然而,那些朝廷重臣却说王通虽有才华但口气太大,文章虽好但不切实际。最终,王通的主张没能被采纳,“作《东征之歌》而归”。
王通是哪年到稷山县的紫金山中隐居的呢?王通之弟、唐初著名诗人王绩在《负苓者传》中说
“昔者文中子讲道于白牛之溪”,又在《游北山赋》中说文中子“大业中,隐居此溪。”王通的门人薛收在《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中说:“大业伊始,君子道消,达人远观,潜机独晓,步烟岭,卧云溪……时年二十二矣。”这些资料告诉我们,王通在长安之行遇挫后的第三年就走进了紫金山。
今天虽然因气候变迁白牛溪里已不见了流水,但“文中子讲学地”在稷山县的紫金山则可确信无疑。在《游北山赋》中,王绩是这样描述紫金山的方位的:“斜连故射之西,正是汾河之北”。在文中子洞的洞口上方至今存留着明代的石刻文字:“万历三十年闰七月吉日重修”及“稷山紫金山文中子隐居处”。清光绪十八年所修《山西通志》卷九十一《金石记三·碑碣·文中子讲堂碑》云:“溪上有永兴禅寺。明季山崩,古寺被压,即文中子授经地也。”
《永乐大典》卷六千八百三十八:“文中子避乱所居之地”在(万荣)“县北五十里”。光绪版《河津县志》:“县东北二十五里,即文中子、东皋子隐居处”,民国版《乡宁县志》:距县城南百余里有文中子读书洞。无论是万荣县北五十里、河津县城东北二十五里,还是乡宁县城南百余里,它们所指的都是稷山县紫金山中的"文中子洞"。最近得到解读的“马谷”摩崖题刻,更是进一步印证了王绩《游北山赋》中的“西穷马谷,北达牛溪”绝非虚文,而是实景。
从22岁开始,王通就与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通不是一般的隐者,而是有着“济苍生之心”的儒者;隐居不是他社会理想的终结,而是他施展人生抱负的一个新的开端。在紫金山中,他一面著书立说,一面开坛授徒。他的治国、平天下的“太平策”在朝廷上行不通,但可以传授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身体力行而逐渐发扬光大。王绩在《游北山赋》中说王通“门人常以百数”“门人弟子相趋成市”。王通之孙、“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续书序》中也说“当时门人百千数”。薛收在《碣铭》中说“渊源所渐,著录逾於三千;堂奥所容,达者几乎七十”。阮逸在《文中子世家》中说“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京兆杜淹,赵郡李靖,南阳程元,扶风窦威,河东薛收,中山贾琼,清河房玄龄,巨鹿魏徵,太原温大雅,颍川陈叔达等,咸称师北面,受王佐之道焉”“往来受业者,不可胜数”。而且,这些门人弟子在唐初多官至将相,魏征、房玄龄、李靖、陈叔达,哪一个名字不是如雷贯耳!正如王绩所言:“及皇家受命,门人多至公辅”。
王通不仅是孔子思想的忠诚追随者,而且是孔子治学方式的积极效仿者。孔子面对春秋时代的乱局,“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王通身处隋末乱世,隐居紫金山中,“续《诗》《书》,正《礼》《乐》,修《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就。”孔子辞世后,孔门弟子把老师的言行编成了语录体的《论语》;王通去世后,王门弟子也根据回忆,把与老师在一起时的一些问答的话语,编成了语录体的《文中子说》,简称为《中说》。王通在世时就被人称作“王孔子”“王圣人”,他隐居的白牛溪也被称作“王孔子之溪”。
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汉朝以后是一个低谷。魏晋时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玄学,南北朝时期佛学又成为主流思潮,“南朝四百八十寺”极写佛教之盛。即使在唐朝,韩愈还因为反对唐宪宗迎佛骨入宫而差点被杀头。一直到了宋代,孔孟儒学才重新崛起。可以看出,王通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与宋明理学之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王勃在《倬彼我系》中说“伊我祖德,思济九埏……其位虽屈,其言则传。”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说:“在隋朝诸儒,唯(王)通能明王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称赞“王通极开爽”“王通见识高明”,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陆九渊说的更直截了当,他说:“孟子之后,以儒称于当世者,荀卿、扬雄、王通、韩愈四子最著。”在台北孔庙中,至今供奉有王通的牌位。
稷山县的紫金山是王通的圣地。走进紫金山之前,王通还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青年,紫金山中的教学和著述让他声名鹊起,朝廷因此两次授予他太学博士、一次授予他著作郎,招他出山,但他都辞而不就。是紫金山成就了王通,使他最终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稷山有幸,1500年前迎来了儒者王通。如今,适逢儒学又一次走向复兴的时代,稷山——这块诞生了“中华农耕始祖”后稷的热土,随着文中子遗迹的修复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迈出了转型跨越的新步伐。稷山将会因白牛溪、因紫金山、因文中子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拥抱更美好的未来。(原载《山西日报》2011年11月4日C4版陈梦晓
李建民)
紫金山飞云洞摩崖石刻考察记
山以人名,人以文山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飞云洞,位于今山西稷山县化峪镇四合庄村北5公里的黄颊山(今紫金山)中。明清时,飞云洞被列为稷山八景之一,即“文洞飞云”。清道光年间稷山知县李景椿曾赋诗《文洞飞云》:“高风落落姓名传,献策空留地上仙,心醉六经岩谷老,白云深锁洞中天。”清同治四年版《稷山县志》记载:飞云洞为王通隐居读书、教授门徒处,因洞外白云缭绕而得名“文洞飞云”。1981年12月6日,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飞云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隋朝大儒、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王通(580~617年),字仲淹,谥号“文中子”。系绛州龙门县万春乡(今山西万荣县通化乡,通化乡原属河津县,1954年划归万荣县)人。仁寿三年(603年),王通西游长安,被隋文帝召见,奏《太平十二策》。虽蒙文帝赞赏,却遭朝臣非议。授任为蜀郡司户、蜀王待读。王通大失所望,遂作《东征之歌》曰:“我思国家,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皇不断兮,劳身西飞。”大业初,返回家乡,隐居龙门黄颊山。见清光绪版《河津县志·山川篇》云:“黄颊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即文中子授经地也,有东皋子黄颊山诗石刻。西山由峪口北上,路峻,名阎王坡。数里复折东北,有石楼上窄下宽,状方正似楼。东山壁立崩崖,尤峻削。西崖有‘文中子洞’。洞北百步,繇佛殿,陡石梯而上,又架木梁,梁西为‘王绩洞’。峪外土壤广衍,或云即东皋也。山东邻姑射,接稷山界,其西为马鞍山。”
摩崖石刻是我们的祖先利用天然石壁刻文记事传载文明的一种方式,它与山体相连,与日月共存,且多为事发之地,石性坚硬,垂之久远,且无法更改,是真史信史,故摩崖石刻方为一切刻石中之上品、珍品。神秘的飞云洞摩崖石刻分布在该洞东西两侧的悬崖峭壁上,现存2方。其内容丰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歌颂王通的刻辞。几百年来,它静附于石壁之上,来访者南来北往,阅者无数,但至今壁字无人识,让人去探寻,去思索,去感悟历史的深厚和传说的扑朔迷离。
2009年4月25日,我带文物普查队一行五人对位于吕梁山余脉紫金山中的“飞云洞”进行考察,从四合庄村徒步进山,行程5公里,用时7小时,收获极丰。没想到回来后,发现自己的《普查日志》丢失,心痛不已。两年后,又重新燃起了我早已灰冷的记忆的火星,萌发了再次考察“飞云洞”的念头。于是2011年4月10日,结伴稷山县文体广新局老宁、冰凌及彪子夫妇一同探寻“飞云洞”。
清晨7点手机一次次响起,冰凌在催,急忙下楼一头扎进彪子的私家车,接上老宁,汽车穿过期待、焦急、想像,一路飞奔,停下来已是四合庄村彪子的家,阿姨、大叔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登山所需的水和食物,冰凌急忙说我们带了不麻烦了!不麻烦,路途远多带些,阿姨说。我们带上充足的水和食品,踏上了探寻之路。9点30分赶到“老虎岭”,休息片刻,继续前进。“之”字形羊肠山道非常难行,愈往上走,山势愈险,青松愈密,柏林愈盛,山桃花开了,散发出诱人芳香,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二庙”,西北山壁上的“石门”也历历在目,大家驻步欣赏、拍照留影、喝水、说说笑笑,早已忘记了疲劳。大家继续前行,越过三峰五岭,在一山谷中发现了梯田,一直向北山顶延伸,这是当年王通与学生们开辟的。此处路段有一岔口,一条向西,一条向北,我说向西走,彪子说向北走,最后大家的意见是向北看看梯田,错了再返回来。于是向北沿着梯田边前寻,大约走了30分钟路程,彪子说:“大家休息一会,我到前面看看,是否有路,没路我们就得返回去”。不一会彪子回来笑着说:“我们还得返回去!”大家急忙起身向下走,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回到岔口我们向西越过一南北走向的山脊,一条山谷呈现在眼前名为“白牛溪谷”,再向西北下坡前行500米就来到“飞云洞”。“飞云洞”西面近靠一山脊,为南北走向,洞前漫坡,遂为山阿,可以避风。东面、南面为巨壑,壑东山峰,壁立千仞。此正与王绩《游北山赋》“北岗之上,东岩之前,讲堂犹在”所述之地望、景观、遗迹相合。洞前漫坡,坡下巨壑,可南瞰群山,及河汾平原。洞上及东西崖壁有石刻多处。洞前是一片开阔地,约二、三亩见方。洞北面是个大山峰,东、西山峰对峙,成簸箕形,峰峦四合,冬暖夏凉,青松翠柏,鸟语花香,真是一块风水宝地,让人身处其景,如痴如醉。当太阳慢慢沉入西边的山峰,霞光把紫金山包映得更加鲜艳的时候,大家才收拾背包,恋恋不舍离去。
飞云洞又名“文中子洞”,始建于隋仁寿三年(603年),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现存飞云洞和石佛洞。飞云洞为一座天然岩洞,坐北向南,平面呈扇形,洞口为拱形,高4.8米,面宽11.1米,洞深5.3米,占地面积135平方米。前墙用石块垒砌,辟有一门三窗。正中设一石券门洞,宽1.23米,高2.5米,门洞上方嵌石门额一方,楷体,中横刻“飞云洞”,左竖刻“稷山县紫金山文中子隐居处”,右落款:“万历三十年闰七月吉日重修”。洞内宽敞,存有一尊立式石雕菩萨像,头部残损。飞云洞东30米处为石佛洞,依崖而凿,面宽2.8米,深2.7米,洞内存明代弥勒佛石像一尊,头部佚失,残高0.76米,宽0.70米,厚0.48米。现存的残垣断壁,遍地散布的建筑构件、石雕佛像及摩崖石刻足以证明“飞云洞”昔日的辉煌。
神秘飞云洞尤其珍贵的是摩崖石刻,一方在“飞云洞”西侧崖壁上,宽58厘米,高1米,计13行,满行8字,字径5厘米,隶书。刻文云“民元廿五甲周又,一睹世纷纭慨道,式微政教无常匪,夷文□纵目家山,兴怀往哲。慨世怀贤哲特来谒,洞天儒宗延道统中,兄愚亦说□示自勖。衍心传将相,培唐佐河汾毓晋贤,望云今□渺□百感满车。九秋,□□□□□□□□崖”。
据清光绪版《河津县志·山川篇》云:“黄颊在(河津)县东北二十五里,即文中子授经地也,有东皋子黄颊山诗石刻。……”和清光绪十八年所修《山西通志》卷九十一《金石记三·碑碣》“文中子讲堂碑”云:“旧《通志》:黄颊山东岩石壁高四丈,中开罅,相距尺许,泉涌汇为池,循峪出,即白牛溪也。溪上有永兴禅寺。明季山崩,古寺被压,即文中子授经地也。多残碑,有东皋子黄颊诗石刻。“及上述石题中所述”兄愚亦说□示自勖“,此石题经考证即为”东皋子黄颊山诗石刻“,笔者觉得定名为“王绩紫金山诗石刻”更为妥当。王绩(约589~644年)唐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王通之弟。尝居东皋,号东皋子。该石刻,其凿刻年代应在唐初。
另一方在“飞云洞”东侧崖壁上,宽约1.5米,高0.5米,字径26~30厘米,楷书。自右向左阴刻“庚在”四字,前两个字是异体字,难以辨识,显出它的神秘和珍贵。古人的想像力是相当丰富的,为后人破解其奥秘增加了难度。异体字,又叫重文,或体、俗字等,通常是指音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它是汉字的一种特有现象。用文化语言学的方法对它进行观照,阐释,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自然也是探寻汉字文化蕴涵,研究祖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异体字的存在,虽然增加了我们识字的负担,给我们研究文物和阅读古书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它是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我们研究华夏文化不可或缺的宝藏,而对这一宝藏的开掘,对我们研究汉字文化,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笔者经查阅《康熙字典》得知:“□”读“pei”。《唐韵》《韵会》薄回切。《唐韵》薄枚切。并音裴。《说文》:河东闻喜乡名。□又姓。《集韵》:伯益之后,封于□乡,因以为氏。后封解邑,乃去邑,从衣,故今姓作裴。又《集韵》符非切。音肥。义同。“□”读“chang”。《集韵》:长,古作
。古人曰:“马头人为长”。就是说“长”这个字上半部分是马头,下半部分是人的身子。古人是根据汉代使用的汉字形式作的解释。许慎则是根据小篆的字形,许慎是这样解释的:“久远也从兀从匕兀者高远意也则变化”。许慎解释此字是一形声字,有一部件是表音的。“长”字的甲骨文字形中没有兀,也没有匕,更没有那个表音的部件。实际上在甲骨文中“长”字就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像一留长发之人形。许慎看到的是小篆,于是根据小篆作了这个解释。小篆中的“长”字还确实是由三个部件构成。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发展经历了近千年。这中间汉字的形体经历了太大的变化,“长”字就是一个很好例子。
“□庚”释义:金星的别名。中国古代称之为“太白金星”、“太白”、“启明”。八大行星之一,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诗·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飞云洞□□庚在石刻,因没有落款和地方史籍中无文字记载,故无法确定其凿刻年代。这里都只能暂时存疑,有待今后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其石刻字意以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还待于今人进一步挖掘和思考。
飞云洞摩崖石刻为紫金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刘彦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