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课堂课外哪个更重要?(转)
(2010-03-03 01:03:47)
标签:
校园
就业
语文学习
吕叔湘
教育
|
分类:
多彩视界
|
一、陈述立论阶段
开篇立论
正方一辩(傅萍):谢谢主席,谢谢评委,我方的观点是:语文学习课堂比课外更重要。
在现代文化信息日益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下,在语文学习中,适当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丰富学识固然重要,但若过分强调课外,轻视指导性的学习,便可能适得其反。《辞海》
明确写到“课堂学习”是指在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中通过读书、听课、研究、实践等手段获取知识或技能,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
首先,语文课堂学习是语文打基础的最佳形式,也是进行语文深入学习的平台,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言:“语文课堂是根之本,泉之源。”学生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创建出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课堂学习的基础就好比建了一座初具规模的房子,而课外学习正是用来装修这座房子的材料,至于您是喜欢用阳光浴霸、圣象地板,还是三棵树油漆来装饰,那就全凭你的喜好了。
其次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远远优于课外学习,课堂知识是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知识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而语文教材又是经过专业教育人士的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典范性、针对性、系统性,而课外学习则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
朱熹曾说过: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课堂学习正是我们熟读精思的最佳平台呀。
第三,语文课堂学习的环境远远优于课外,我方承认语文课外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可让我们贴近生活,认识世界,但必须明确的是,社会是异常复杂的,个人在课外的学习行动极易受到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课外学习相对课堂学习是学生较为独立的个体学习活动,而课堂学习则有着集体团结合作的优势。在课堂上,我们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教师给我们科学性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点拨往往使我们茅塞顿开,同学们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培养了我们团结合作的能力,一方面,也让我们在讨论中学会了质疑,辩疑到释疑,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又是个体在课外学习中所无法能及的呀,把主阵地放在课堂,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方辩手,听了上述我方观点,您是否已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动摇,那就快快走出课堂吧,只要你每天爱课堂多一点,你就一定会发现:语文学习课堂比课外更重要。
破题立论
反方一辩(刘秋香):
我方的观点是语文学习课外比课堂更重要。
语文学习与生活同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教育观的经典表述.据此,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应是语文学习问题中之义.要知道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是装不下“语文学习”这个广泛的空间,丰富的内容的。对方辩友,,请千万不要让打响在茶杯里洗澡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赋予语文学科工具性以新的内涵,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
正是因为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所以,生活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以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二、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中想象、直觉和创造性。(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性地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生活体验是课外探究中学习语文则显得更为重要。
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质,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并且需要长期的积累,潜移默化才能
我们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语文课堂的容量也毕竟太小。光靠课堂内的知识传授与掌握,对于语文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将目光投向丰富的课外学习,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地方的重要时间,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对有心人来说处处有语文,课外实践给我们展开另一片神秘美丽的天地,课外影视还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在人生刷会中调查,加深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从自然界中的观察拓展了我们对美的感受,我们将会以人的兴趣投入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语文教育。
而课堂却只能形成某些方面的技能,诸如听说读写。而难以形成很好的语文能力,可内的教学,只能说老师以一些例子(叶圣陶先生就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教给学生仅是基本的语文技能,即使转化发展为语文基本能力那速度也是缓慢的,程度也是有限的。我想,在座的各位同学只有极少数人才会有耐心看完这样的蜗牛马拉松,是吧。
那么语文能力如何形成的呢?当然主要靠课外,通过课外大量地主动阅读,主动学习,不断地分析,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从而形成一种处理信息,认识世界的能力,并通过大量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一再证明,凡是课外学习做得好;语文学习效果就好;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也表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就强,解决问题能力就高,口头表达能力就好,语文能力提高得快,学习效果就好。可见,课外学习比课堂更重要。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语文学习课外比课堂更重要。
自由人第一次发言
正方自由人(吴金金):谢谢主席,大家好!刚刚对方辩友的陈词可谓文采斐然,可对方辩友却犯了几个错误,对方辩友一再强调课外重要,可是我方并没有说课外不重要呀!对方辩友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课外比课堂更重要。下面由我指出对方辩友几个明显的错误。首先是对课堂的偏见,为什么对方辩友说课堂枯燥,课堂局限呢?刚才我方一辩已经阐述得很清楚。课堂集综合性、科学性、基础性为一体,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语文学习有了无穷的魅力。这么好的课堂,对方同学为什么要走出来呢?对方辩友刚才提到的一点很好,语文的外延与生活是等同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等同于处处有语文学习吗?对方辩友……(时间到)
反方自由人(巫菲菲):我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大声疾呼,不要因为教师的一扇门,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我们今天辩论目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要探寻就是课内和课外哪种渠道能使我们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是课内呢,还是课外?对方辩友研究过语文结构没有?语文知识是结构的初级层次,其包括可言传和只能意会的知识,生活的,阅读的经验感悟是中级层次。语感在整个语文能力结构中处于一个基础的核心的地位,它的形成才是语文能力结构的高级层次,而其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可能获得发展,要求在阅读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即使是初级层次的知识,意会知识也远远大于言传知识,它像场一样弥漫人的意识活动中,请问意会知识老师怎么言传呢?……(时间到)
二、盘问阶段:
反方二辩(黄静):
问:从语文的特殊性出发,怎样体现语文的课堂学习比课外更重要?
答:首先我方承认语文学习的特殊性,语文是一门学科,它属于社会科学范围,我们必须承认它的特殊性。但是请对方辩友应该明确。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培养语感、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有这个时间,需要说的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问:就从你刚才的语感出发,语感作为语文学习的中心任务和支点,你认为在课堂上能培养如此丰富的语感吗?
答:我认为能。因为首先因为我们的课堂有专业的的教师、专业的教材,对我们家进行专业的指导学习。这样专业的场所,就好比宝岛眼镜广告所说的,因为专业,所以放心。这样专业的场所,我们怎么不能放一百二十个心!再让我们看看课外是怎样的,我们课外现在的网络语言,或者是广告。比如一个广告:“默默无蚊”,它的“闻”在写成蚊子的“蚊”,那我们怎能从“默默无蚊”中学到真正的“默默无闻”这个“闻”的意思?我们课外看到的是很多五花八门的鱼龙混杂的信息,我们不能很好的从中取舍。
问:请对方辩友先抛开理论性的观念,从现实出发, 在这样信息多样化的时代,课外语文学习和课堂
答:我们首先承认语文课外学习重要,但是语文学习更重要。为什么呢?请大家想想看,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信息繁杂芜乱的,不是吗?如果说你课堂不注意的话,你偏偏说重要的到课外学习,那你怎么知道去取舍?而且我们知道,信息是分为良性信息和恶性信息的。你怎么能区分良性和恶性呢?你如果说课外更好的话……(时间到)
正方二辩(罗潇绮):
问: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向对方辩友提的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建造一幢美观实用的房子,哪个更重要?A、已初具规模的整体结构(出示图片)
B、精心个性化的装修(出示图片),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
答:当然是个性化的装修更重要。基础虽然牢固,但是基础的牢固并不能说明它有价值。
问:正方对方辩友能不能告诉我你的课外时间是怎样安排的?时间方面。
答: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今天的辩论赛正是一个很好的课外语文活动,或者说办黑板报,这也是语文课外活动,我们的课外语文活动非常广,比如说,家庭资源、图书馆资源,还有多媒体的方式,都是课外阅读的范畴。
问:课堂是从无到有,并已成为如今教育的重心,正如著名哲学家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创造课堂,之后是课堂成全我们”
既是课堂成全我们,对方辩友为何要固执地否认语文课堂重心地位呢?请正面回答。
答:课堂的话,我们这里讲的是语文课堂,它不是我们学习的重心,而是我们目前接受教育的场所,从渊源看,我们一直承认课堂的基础性地位。也承认这种在教学所处的地位。
盘问小结
反方二辩(黄静):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等。其中,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的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中想象,请问对方辩友,难道在一个空间和时间都有限的课堂上能够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吗?难道情感的熏陶仅在课堂上就能够完成吗?难道脱离实际,像温室的花朵一样,就能够得到丰富的内心体验吗?
实践性更不必说,它决定了语文学习必须融入生活,以学生为主题,依靠实践使其发展并实现价值。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吕叔湘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封面的语感能力。而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生活体验包括生活知识经验,人社会知识经验等,没有这种经验,语感的培养是苍白的。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人际交往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才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含义,应该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事业,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的实践能力。
正方二辩(罗潇绮):谢谢主席,先说第一个问题,语文学习的是一个专业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正好比给了我们一座房子,初具规模的结构。个性化的装修固然重要,但哪一个更重要呢?我们突出的是“最”呀。不言而喻了吧。
第二个问题,很遗憾,对方辩友根本没有从我要求的“时间”方面来回答。请看一组数据: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表明:如今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普遍存在“学标不学本”的现象,每天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不到15%;半小时的不到30%。而且又有数据显示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都仅凭兴趣选择,网络小说占76%;言情小说占47%;真正有阅读国内外名著的不到13%。我们承认课外的阅读时间多,但课外语文学习质量不容乐观啊!
再看第三个问题。语文学习课堂是主阵地这一观点,在大语文教育中已有明确指出,且无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还是我们的语文书、语文读本,都认同这一观点。对方辩友是否只看到上述材料中“提倡课外学习”的观点,而对“课堂是主阵地”这一要点,熟视无睹了呢?
如果对方还要固执地否认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地位,那我只好和语文课一起唱陶晶莹的《太委屈》了。如果对方辩友观点已经动摇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将课堂进行到底吧。谢谢!
三、自由人对话阶段
反:既然对方把新课标搬出来,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有可能获得发展。要求在阅读方面较丰富的积累。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十分惊人的。据统计
,初一学生一学期教科书共约七十万字,读课外书350——700万字。是教科书的5到10倍。高一学生一所读的教科书共130万字,读课外书400万到一千万字,如果把上述数字乘以六,则初中阶段可阅读课外书两千一百万字,到四千两百万字。高中阶段可读课外书两千四百万到六千万字。多么令人惊奇,多么令人鼓舞啊!如此大量的课外阅读,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拥有,则中学生的阅读经验何等丰富,转化的语文能力的基础何其坚实啊。
正:对方辩友为什么一定要执迷不悟呢?今天我们的辩题是语文学习是课堂更重要还是课外更重要。我方强调课堂更重要,我方同样也承认课外学习也是增强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连成年人都无法取舍。疲于应付。更何况能力和各方面都不健全的青少年呢?所以从现实意义上说,课外阅读具有盲目性。就应该更注重课堂嘛。就好比打一场战,将军的指导作用,决定了他比士兵更重要。语文学习课堂比课外更重要。它综合了高效率,就决定了课堂比课外更重要。刚才对方辩友提到语文能力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的。请问对方辩友,你是如何从生活经验中学习语文的呢?请正面回答。
反:我刚才说过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其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实现。对方辩友为什么对我刚才举的一大串数据视而不见呢?如果只吃那几本教科书,对方辩友不饿坏,我可饿坏了。我还要偷吃课外阅读的粗粮,否则我早就营养不良了,拿我们的高中教材来说吧。引言对教材编排仅意义模糊的“以课本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一句,比如我今天看到一个埋头苦读的学生,我会条件反射地说,这真是一个孔乙己式的人物。真像杜丽娘的老塾师。这举一反三,岂不荒谬?其实啊,老师只是通过这些教材教给学生基本的技能,对形成语文能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啊。
正:很奇怪,对方辩友为什么一再强调课堂的局限性,难道对方辩友没有听说过“窥一斑而见全豹”吗?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学习的容量是非常大的,它内容上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文化,有春秋三国的风云变幻、纵横捭分;有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更有普希金面对大海时对自由的渴望。形式上绽放千姿百态,小说,散文,诗歌,……难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的容量不大吗?而且刚才向对方辩友的提问,你说语文学习能力是从生活经验中取得的,请问你怎样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呢?请正面回答,谢谢。
四、自由辩论阶段
正:大家好!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语文学习的概念。2004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明确解释道:语文学习是通过读书、研究、实践等方式获取知识或技能。
第一、听课,不可否认,它总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第二、读书,我们不否认课外读书的机会比课堂多,但是我们看课外都读了哪些书,正如我方提出的课外语文学习质量不容乐观啊。
第三、研究,课堂有专业教师,专业读本,对我们专业指导,就是很放心的研究。
第四、实践,我们只有掌握了课内知识,才能在课外进行有效的实践。否则课外的时间是盲目的,“竹篮打水一场空”
反:首先,让我来向语文本质的问题,语文本质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但最重要的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对方辩友说道,课外学习有不良作用,那我问对方辩友,难道因为吃饭会梗住喉咙而不去吃饭吗?对方辩友不吃,我们还要吃饭呢?(掌声)
下一个问题是……
凡是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语文效果就好,成果也好。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学生分析能力就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高,口头表达能力也好,语文表达能力提高也快,学习效果也好,这难道不是“得益于课外,不是课外比课堂更重要吗?(掌声)
正: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我们并没有说不要课外学习啊。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如果说这里有一碗白白的米饭,而且没有沙子,而另一碗是有一点沙子的,你会选择哪一碗呢?你是吃那有沙子的饭,说来锻炼一下我的牙齿吗?(笑声,掌声)
反:你们一辩开篇这样说,不要走出课堂,而且,刚才一直围绕精华与糟粕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学习利与弊的问题。不能因为有弊,就不承认它的重要。不,应该是更重要的地位,就像现在加入WTO,目前也是有利有弊,甚至有鼻表现出来的反而是利大于弊。从长远来讲,也是很有利处的。是我们与国际接轨真正走入世界之林,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一步,这就好比课堂与课外,课外好比是世界之林,我们是要生活在其中的,完成
提高我们综合素质的关键的一步,让我们不要走出课堂,岂不荒谬?让我们从明天开始,一辈子都呆在课堂里。
不仅从现实的利弊分析,要从语文学习长期性出发,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方辩友……(掌声)
正:我们这次辩题的关键是一个“更“字,而对方辩友老是把我们的课堂放在不重要的地位。我们承认课外学习很重要。然而语文的课堂学习更重要。对方辩友刚才说我们的你们数据熟视无睹,然而你们对我们“语文课堂才是主阵地”这一观点,为什么又熟视无睹呢?(掌声)
正:好,在懵懵懂懂的成长过程中,你接受母亲母乳的喂养,得以健康成长,等到长成一副好牙,冷热酸甜,想吃就吃时,便回头来说,我的成长,得益于我自己的觅食。童年我在母亲的怀里没吃到什么,那时候老爱打瞌睡。这种态度不让人很寒心吗?要知道,即使没奶的娘也是娘啊。(掌声)
反:对方刚才讲到的主阵地地位,其实就是从语文学习课堂的基础性出发,我方一直承认语文课堂学习的基础性,也承认它的重要性,你们没有必要一味扭曲我们的观点。但是你们必须明确,语文课堂是学习的基础,不代表语文学习的基础仅仅是课堂。课外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条条大道通罗马”,课堂……为效率高,而不是为了知识的完整精确性。所以我们现在就在课堂里。但是没有课外的积累,时间有限,教师的引导再精彩,再正确,也难以调动课堂活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课堂将变为一潭死水。这样学习效率自然底下,可想而知,所打下的基础,是多令人担心啊。而且这种课外的积累,学生的主题强了,对老师说的话有了深刻的实践并得以理解,再到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的基础地位得以继续发挥。那么,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与条件。比课堂更重要了。
正:谢谢对方辩友,承认我方的观点,语文课堂的基础性。《谏太宗十思疏》中就说道:“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吾虽下愚,知其不可。”况对方辩友明哲乎?再说对方辩友看到我们课堂的弊端,就一味地否认我们课堂,……我们承认有它的不完美,正是因为它是主阵地,所以如今我们有大量的专家、学者一直在完善它,弥补它,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它主阵地地位吗?
反:对方辩友,我们刚才一直就没有否认你们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只是强调,课外学习比课堂更重要。而是你们的打基础,我们承认课堂确实可以打基础,但是课堂并不是打基础的唯一来源,课外也可以打基础,还有通过我这边这个例子,高玉宝写自传体小说,他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或许说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他甚至还有很多字不会写,通过画图来代表这个汉字,那么你说,他的基础从何而来呢?就是从生活经验中来。还有,只读了3年书的高尔基,他也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他的世界就是来自生活的大学。
正:对方辩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座哪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做到像对方所说名人所做的方法呢?对方辩友,多次强调了语言与生活的关系,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成就在生活,为什么九年制义务教育未普及时,会有那么多的文盲?难道他们就没有在生活,没有在读人生这本书吗?还是生活对学姐您情有独衷呢?为何要对学习都不知的人作一个潇洒地“吻别“呢?(掌声)
反:语文教学的时间有限,语文课本的容量毕竟太小。而语文课堂只能教我们某方面的技能,比如听说读写,而不是语文能力。我这里举一个例子。叶圣陶说,语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技能。而……(时间到)
正:首先我要为对方辩友指出几个错误。你说课堂是打基础,课外也是打基础。那我就想问你啦。是请专业的泥水匠来做,还是随便叫一个人,你来盖吧。你说课堂的容量小,容量是代表谁更重要谁更不重要吗?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是效率,效率是什么,效率就是质量。请问你,课堂学习很偏的话,课堂学习是什么,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你们课外是学什么呢?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小说就看小说算了。我喜欢散文就看散文,请问你这样能学到一个完善语文体系吗?(掌声)
正:我方也承认课外同样可以打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一个现实,课外学习主要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呀,我可以建房子,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喜欢卫生间就建多多的卫生间,我喜欢楼梯就建多多的楼梯。这样的房子,不完整、不科学,专业的老师给我们的楼房更好啊,,,(掌声)
正:语文的教学是全面的,不能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我讨厌一日三餐,却对零食情有独衷……(时间到)
自由人第二次发言
反:我们说“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对方辩友有如此明亮的眼睛,为什么却对后半句话视而不见呢?让我感到奇怪。我方不否认课堂里老师能传授你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语文的基本技能,但掌握方法不正是为了运用于实践吗?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并不意味着你就形成了良好的语文能力呀!正如一个木匠师傅和他的徒弟一样,木匠具有建造房屋、设计家具的能力,而徒弟却只具有锯、刨、砍、削的技能,大概满师之后,他才具有了木工的能力。所以语文能力要在生活和阅读中培养,形成自己的知性感知。
正:对方辩友滔滔不绝,为什么对课外学习的盲目性视而不见呢?首先,从课外的阅读来看,我方二辩的数据已经表明,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并不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外阅读的容量并不大,而且怎么能说课堂是“一潭死水”呢?我们进行的成语接龙、即兴演讲比赛等等,这样的课堂还不够生动吗?真是对我们课堂作用的最大的误解。为什么对方辩友一定要将课堂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的训练成所呢,教师不是在强制灌输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培养判断是非,辨别黑白的能力。课堂不在于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作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我方还是要强调,语文学习课堂比课外更重要。
五、总结陈词
反方三辩(王婉君)
语文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不同于哲学,也不等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科或历史学科,它是很有其特殊性的。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语文的学也就注定要依托生活,联系实际。所以在此,我仅代表我方辩友重申我方的观点:语文学习,课外比课堂更重要。但课堂作为我们目前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对语文学习的作样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不能否认这一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现在我且抛开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正面回答对方辩友的问题,何以大言不惭“课堂教学局限”?因为单单课堂教学时间、场所、教学内容的局限已说明了这点了。在坐的评委老师也不能否认这点,不是吗?不仅如此,语文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语文则显得更为重要,而这点恰恰就是课堂的弊端所在。我这么说也许会引起在座老师的公愤,但是,抱歉,我们还是得从实际出发。老师的传教只是重视普遍性而忽视了这种个体的特殊性。连最起码的人文性——语文的本质特点都不能适应,还一味强调课堂的更重要的作用,岂不牵强?
对方辩友在死抓我方辩友把柄的同时,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点我好要感谢你们无意中制造的帮助,谢谢!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思想是冷漠的,可以发光,但不可以燃烧。” 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学生活,于是语文的思想便带着它的感情融入了生活。我们在课外的生活发展了这种思想的个性世界,根据不同的生活经理与体验在课外学习的的舞台中,接受语文思想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有句诗说得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成就的事。而这种富于感情的思想是课堂所无法传授的,老师只是将他富于感情的思想管束到我们头上,是间接传授,其作用根本不能与自己的实际感知相提并论,因此可见,从思想性方面来说,语文学习课外比课堂更重要。对方辩友,你们觉得呢?
审美是发生在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学习行为,这种人与自我之间的学行为,不是一种任职,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我发现和自我验证!读书实际上是读自己。人是不能自我观照的,人必须通过对象化的客体来实现存在的。换句话说,课外生活中的客体存在的重要性是远大于课堂的。对方辩友,难道你们可以否认吗?更确切地说,你们可以否认超外在审美学习中所起的更重要,请注意是更重要的作用吗?
语文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老师说百句,不如我们自个儿做一句。不能因为对方边有认为的课外学习有它的盲目性,我们就不实践,不重视课外学习了。不但要学,而且是作为更重要的部分学。如果照你们的逻辑,生活还处处有挫折,我们是不是索性不活了?不,不但要活,而且要在课外学习中更好地活!小时候,妈妈一见我摔倒,便的没我说“要摔要摔,要摔才会长大”,可见“摔”是多么重要啊!哪些是糟粕,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比老师这一句“这怎么怎么好”那一句“那怎么怎么不利”可是深刻多了,多了这种实践性的积累,不信语文学不好,大家认为呢?所以,我认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证明,课外比课堂更重要。所以,同学们,勇敢实践吧!摔它个“头破血流”,有摔才有大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