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意中的匠心——关于课堂中驱动性问题导学的思考

(2016-01-05 16:23:15)
标签:

教育

课程

课改

分类: 教育手记与感悟

无意中的匠心

——关于课堂驱动性问题导学的思考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巧妙的课堂导入,能促使小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迁移;精妙的点拨,激活学生内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书本进行精密的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深化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用研究。“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打造学本课程的关键,就像发动机里的油一样。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根据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方式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给出结论。一个个问题,驱动了整堂课的进行、深入。

以语文教学《烟台的海》为例,在备课前,我不知道如何去进行导入,并且我也认为写景散文本身就很难让学生能够琢磨透。无意间我看到了三个字“好朋友”,让我茅塞顿开,我想烟台的人与烟台的海何尝不是一对好闺蜜、铁哥们、知己啊!第二天上课,我便这样导入:首先我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你们谁有好朋友”?孩子们个个都争着抢着回答,于是便请了一些同学回答。大多数的孩子都说的是自己同班级的同学,而再问另一个同学时,他们说的都是对方,即便有些孩子说的不是现在这个班级的,也大多数说的是他之前在某某幼儿园或学校认识的同学。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孩子们交友观是十分狭隘的,在他们的思想里,可能觉得自己交到一个好朋友是很难得的。

接着,我又问了一个问题:朋友只能有一个吗?孩子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到:不是。他们都在七嘴八舌的说着,能和老师、家长、陌生人等都可以成为朋友。似乎这样的点拨,他们才意识过来“好朋友”的定义并不是一个个体对应另一个个体,而是可以和一个集体形成一种博爱。

后来,我又开始问“朋友能不能跨越种族呢”?个别同学脱口而出:“当然能”。是的,他们都知道可以和不同种类做朋友,如:动物、植物、环境等。他们也立马举出了诸如小狗、兔子等小动物,这就体现出他们内在潜伏的爱心。还有些同学对大山、树木花草的列举,这也就暴露出了孩子们内在“人本善”的人性美,同时也体现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只是他们的这些价值观从来就没有得到放大,在他们认知水平有限的年纪自己没有更多的关注,他们也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一直以来就具备着的“真、善、美”这些优良的品质,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潜意识里与我们的自然在无意、有意的成为了朋友。需要老师或家长们更多的去给他们点拨,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美,为今后形成良好的“三观”体系打下基础。

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大家想成为一个博爱的人吗?这时,所有的同学回答是:想。紧接着,我便说了以下一段话其实,我们和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好朋友,包括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本也可以成为朋友。但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高贵的品质,如团结之心、无私的爱心、对生命的尊重、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等。这样的点拨和拓展之后,孩子们似乎懂了一些又似乎没有抓住什么?

最后,我引出了课题:如何和这些大的环境做好朋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烟台人与烟台海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那节课下来,孩子们有点着魔,个个都很起劲的去学习《烟台的海》这篇课文。虽然是短短5分钟的聊天,却带来巨大的收获。

在学生看来是很随意的问题,大多时候则反应出孩子们内心丰富的情感,如果加入一些适当的点拨和拓展,则体现出问题里内在所蕴含的丰富的大教育,此乃设计者独到的匠心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