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教师打学生的“意外”之辩
(2011-10-21 17:43:59)
标签:
时评教育评论课改课业负担教育 |
分类: 教育手记与感悟 |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山西7岁小女孩在教室被人抓伤,满脸血痕,同学们一致指认,打人者是另一名学生的家长——一名高中女教师。山西交城县城内完小的这起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该打人教师拒不承认,并声称自己是高学历的教育工作者,研究生毕业,“怎么可能干这种事情”。校长也称是“意外”,息事宁人。
教师打学生,暴力事件被简单处理成“意外”,事发学校也在某种“遮羞”心理的作祟下往往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撇开事件的原委和打人者的辩解,事件的发生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十足的羞耻。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多年来,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对学生的爱与悉心教导,使他们赢得了“园丁”“蜡烛”“春蚕”的美誉,中国也一直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的光荣传统。
我们过去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这种爱甚至胜过了对自己孩子的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断涌现出的典型也确实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当下,这种爱却似乎出现了“打折扣”的现象。出现的原因当然有很多,除了教师整体素质的变化外,还有错误的教育方式、评价方式等。
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社会整体环境对教师的影响在不断加大。独生子女政策、单一的高考升学方式等都加剧了家庭因素对学校教育、教师教学的干预和影响;某些利益化趋向也在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传统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如果夹杂着功利化、利益化因素,则难免使教育教学工作变了味。
笔者的建议是,家长对教育工作少一些苛责,教师对教学少一些浮躁,则孩子在学校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