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就是备各种可能
闫学在《教师月刊》撰文
课堂实在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地方。教师预设的一些东西,一旦放在课堂上,往往会发生变化,教师必须根据学情作出及时调整,包括教学内容、提问方式、学习方法、课堂节奏、教学时间,等等,有时这种调整甚至会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某一个知识节点设计多种教学方案,考虑多种教学策略,以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比如从教学时间这个角度来看,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用一节课可以解决的问题,却需要用两节课,甚至更多;或者正好相反,本来设想用一节课解决的问题,其实只用半节课就够了。从课堂节奏这个方便来看,也要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堂总是充满不确定性,而要能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地作出调整,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是否足够充分,是否预设了多种可能。
把握“度”“量”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许乃文在《江苏教育报》撰文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度”即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否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地喜悦,同时也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疑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很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学会在教学中的应用心理效应
刘继强在《教师报》撰文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充满心理安全,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它是师生间的最佳心理场。这种心理场让学生感到轻松、积极、无压力,让学生充分地释放能量、舒展灵性、展示风采、张扬个性。这种心理的创设不仅要靠教师的新观念、高素质,还要靠教师发挥教学中的心理效应,达到师生心灵的互动。一是运用期待效应,信任鼓励学生,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期待中成长,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期望值成正比。二是运用奖惩效应,它确实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在课堂中不失时机地采用奖励与表扬,使学生产生愉快之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三是运用反馈效应,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寻找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改正问题,修正错误从而达到真正领会贯通知识,教师要通过提问、作业、检测、实验等途径来提取反馈信息,帮助学生在不断反馈校正中提高学习效果作出教学评估。四是规避超限效应,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学困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这是因为学生意志品质还不够完善,自我的约束力还比较弱。因而对学困生的教育语言不能偏激,不能挖苦讽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