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在教学中“放风筝”
(2010-10-14 18:24:47)
标签:
凯文·杜埃尔课堂教学分析问题的能力点名答题思考时间收与放教育 |
分类: 教育手记与感悟 |
学会在教学中“放风筝”
关于课堂教学的“放”与
凯文·杜埃尔校长在《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包含哪些要素》一文中,将课堂分解为准备阶段、学习目标、激发潜能、联系现实、提问评估、思考时间、点名答题、演绎归纳、课堂总结等几个环节,并以此构建起“有效教学”。从实施教学的“放”与“收”角度出发,在他倡导的各个课堂环节中,其实都能融入
在学习目标上,我们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不但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于是,在“放”与“收”的关系引导下,我们甚至可以把学习目标的制定适当地“放宽”,同时适当“收缩”空泛不具体的目标设计。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不能仅仅围绕着教案,不能是完全出于预先设计、预想的,也要注重课堂的即时性生发和生成;学习目标一定是学生能够够得到、摸得着的,通过使一使劲,就能够实现的,而且学习目标一定是具象的,可“量化”和评价、比较的。
在教学观念上,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予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历练。在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中,就要求我们大胆地给予学生犯错和成长的机会,有些问题是他们能够自己解决的,有些即使解决不了,或出现错误,也是一种经历和锻炼,也能获得成长的体验。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放”中,逐渐地勇于去展示和表现,勇于第一次站起来回答问题,勇于第一次独立承担一项学习任务,勇于第一次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在众多的第一次中,“放手才是爱”的真谛被反复演绎。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凯文·杜埃尔校长的联系现实、提问评估、思考时间、点名答题、演绎归纳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过去,我们很容易走向“说教”,已经成了职业习惯,能说会道也成为教师职业的显著特点,究其原因,无非是对学生的“不相信”。但问题在于,当新时期的学生都已经勇于张扬个性和展示自我时,我们还能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把他们“苑囿”起来吗?随着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专项能力,“放”成为大势所趋。也许,当“放”之后,我们会有很多的惊喜,我们也会渐渐发现,原来教学的方式如此丰富多彩。
教学内容上的“放”也变得不言而喻。统一教材的局限性在很多地方被纷纷提出来,地方教材相对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怎么办?教育主管部门其实已经开始尝试“放”,老师们也要“放”。一节课,围绕着特定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围绕着同一内容,是不是可以进行适当的联结整合:我们如果有心,一定能看到很多学校都开始了自己有益的尝试,这是令人欣喜的。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都说老师应该做好课堂的“导演”,做好幕后的策划者。一节顺畅、高效的课堂,老师应当及时引导和纠正,正如放风筝一样,“放”的同时,就要有意识、有效地“收”。
而老师们只有真正学会了在教学中“放风筝”,才能将课堂教学有效地落到实处,才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收获更多的成效;学生们也能更好地实现有效、高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