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课堂的“动”与“静”
(2010-09-27 18:03:45)
标签:
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行为环境动静教育 |
也谈课堂的“动”与“静”
课堂是一个什么概念?课堂要承载什么功能?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这句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但又有多少老师真正在课堂操作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既然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就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能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对课文进行繁琐的分析,应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效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感兴趣的知识点,还要给他们有足够的个体学习时间,自悟自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我们老师则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了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知识,感悟道理,体验情感,反思自己的所为,指导自己的行为;一方面则要给他们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室变成他们学习的“乐园”。
于是,我们需要怎么做?或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制造课堂“动”“静”结合的环境和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实际上是一个包含氛围的“场”,尽管只有四四方方几十平米的空间。“场”的理论,在传播学中有着丰富的论证和应用。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场”的存在。很多家长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进重点班,是希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励志的学习氛围;很多老师会把成绩稍差些的学生放进成绩好一些的小组,就是要形成先进带动落后的气氛。
而在课堂中,通过课堂的“动”与“静”,我们实际上也是要营造这样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场”,无论是“动”“静”结合,还是以“动”为主。
“动”的课堂,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我们讲的身动、心动,实际上就是通过身体、课堂行为的“动”,通过动态的活动、游戏、实验,来带动思想、意识、思维在课堂中的活跃,从而唤醒思维、激活潜能,达到有效、高效学习的目的,并且实现学乐、乐学。
“动”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自主生发的课堂。当然,前期为了激发学生,老师们可以预设必要的活动环节,如设置活动、游戏、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的愿望。但是,一旦“动”起来后,就要将“动”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必需,成为学生们不由自主、内心生发的学习的环节和手段。而更高的层次是,“动”已经彻底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手段,已经真正内化为学生学习的第一选择,即如“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动”的课堂还是一个生动的课堂。任何假“动”和没有真正内化为自主需求的动态课堂都是不生动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很多时候,也许我们都能够从孩子们别扭的体态和表情中,从老师强硬的牵拽下,看出“形似神不似”的端倪。对于此,我们除了批判形式主义外,更多的是对孩子精神肉体受压迫的担忧。真正“动”的课堂,一定是生动的,孩子的笑不是牵强的、生硬的,老师则始终面带笑容,这种笑容也不是故作、做作的,而是由孩子们的表现会心而来的。这样的课堂上,充满了知识的生成,充满了学习的体验。
而课堂的高效则来自与“动”与“静”的结合中。我们早已摒弃了课堂的“寂静”和“沉寂”,而要将课堂的实效更好地发挥,“静”成为保障课堂高效的唯一途径。
“静”是一种状态,是活跃后的总结与反思。实验之后如何总结,游戏之后需要反思,活动之后怎样进行反馈,都需要“静”下心来思考。
“静”是一种文化。无论是教室四周张贴的学习标语,还是教师后黑板上粉笔写就的学生个人反思,或是张贴在墙面的一篇篇习作和感悟,在充实教室文化的同时,也将“静”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这样说,我们需要的“静”就是这样的一种呈现,也是最佳呈现,在这样的“静”中,我们才可以将课堂教学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