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发】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最新办学思想辑录

(2010-01-26 21:59:46)
标签:

崔其升

杜郎口

杜郎口中学

课改

新课改

课堂改革

教育

分类: 课改资料库

                    崔其升校长最新办学思想辑录

 

我看了一篇文章,说了清华大学对她的毕业生的五句话,对学生今后的启迪、启发。第一个就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咱过去都强调努力,强调实干,强调勤奋,强调实践,但是清华大学老校长却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这里的方向,我就想到了观点问题。其实一个人的成就,他的定格、定性、定位,是最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校长,把一所学校办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走出自己什么样的路子,这个比常规下的听听语文课精不精彩,老师三年如一日,五年如一日,甚至十年如一日的知识不更新,比那个更有价值。

由观点我想到了我经常想到的四个词:思维、思考、思路、思想,其实现在成长、成功、成就,就在这里。我最近这几年也时常在想,从做事到操心的道理。做事,只是在制度的约束下,在领导的要求下,和拉磨的驴一样,兢兢业业却没有头脑、没有想法,这样不行。

今天杜郎口中学下一步的发展,深化改革走向何处?学生的成长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挂钩。我现在的第一认识就是,教师教学、学生成长。它们是融在一起、并在一起、化在一起的。

课堂改革决不能只是学习,教育学生成长过程中其实有两个方面。第一,一定得注重孩子的性格健全问题,把性格和课堂接轨,开始有基础、能吸收、有内涵,能够综合运用学生的身心性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要说性格呢?现在课堂都不讲性格,其实课堂就是性格。一个题难住了,在挫折面前有没有勇气,有没有毅力去克服遇到的困难,是不思考直接让对方同学直接帮助解答,还是让老师把现成的答案送过来,还是自己绞尽脑汁反反复复地推敲、琢磨、破解、想思路,真是解决不了,主动地到图书室借借书,到网络上去查询。遇到了问题,遇到了困难,这是人生成长的一个机遇、一个资源。

一点小问题不会,就掀过这一页,不会就让别人讲讲算了,不会就在别人指导下算会了。不行,只要不是自己独立地去迎接战斗,不独立地去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学生就是不合格的,这个教师更是不合格的。

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教育教学就是性格,就是人格。

再举个例子,这个问题,是用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还是用了三天、五天,还是在两秒钟之内让人给解答?到了社会上,遇到难题就找领导,或者找同事帮助解决,依赖。这不就是在教学中形成的吗?遇到了难题,遇到了疑惑,遇到了门槛,遇到了十字路口的时候,自己能静下心来思考、砺炼,没有砺炼就没有成长,没有这种反反复复在自己的脑海中去搜寻,去积累的过程,怎么讲教学。

我回去后,要把杜郎口中学所有的领导的考核纳入这个思想中,只要和这个思想一致,接着干领导,不一致的马上 byebye。我刚把一位年级主任“开除”了,他是我的本家,他干不好,直接降低我的威信,直接导致我的工作难开展。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友情、合作、善良,这不是自己的成长吗?当对方遇到难题的时候,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意识中的成果,与对方结合结合,这不是一种友爱吗?友爱、友善,这是今后走向社会的很大比重、很大程度的素养。这些从哪产生?从课堂上产生。

教育不是说服,教学不是传授。教师说几句,学生就变了?这不可能。

什么是课堂的精彩?不是像三年前杜郎口中学的学生站出来洋洋洒洒、举手投足、声情并茂了。现在课堂上出问题、出漏洞、出差错,就是最大的精彩。原来很多老是怕,特别是出来以后,把解题过程说错了,说反了,达不到预设的目的了。现在来说,这些漏洞、差错、盲点,正好是课堂的精髓、精彩。

一个问题不会,老师将三分钟会了,学生自己来思考,也可能30分钟,也可能300分钟,但是大家得想一想到底是那一边更有价值。现在的课堂,就是追求所谓的高效率,老师给学生疏通疏通、解答解答,当时会了,那都是暂时的。

生本教育、人文关怀,宗旨也好,根本也好,这才是课堂的核心价值观。现在弄来弄去弄知识。

素质教育就变成了四个字的问题,对人还是对书。对人的都是素质教育,对书的都是些伪素质教育。但是现在对书的还占到了99%。所谓书,就是文本,就是教材,就是课堂上学的例题,分析的段落文字。对人的研究,态度、价值观、素质,考虑了吗?一百个老师没有一个考虑的。

遇到难题了,自己去琢磨,自己去研究,敢不敢承担,容易就做,是不行的。人的成长也是这样在难题中,不断推敲,不断琢磨。

我也说,要把文本做成“三专”,专题、专例、专著。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要让他们写专著。专题、专例,学生的发明、发现,是课堂的亮点。回答的问题,和辅导资料上一模一样的,或者是背下来会的,一分钱也不值。唯有自己绞尽脑汁,有思考,有独到的观点。

我原来在师范学习的时候,上课正走神,老师提问我,叫到黑板上完成抽测。我当时就懵了,什么也不会做,自己也是心不在焉。一会,一起在黑板上边上的两个同学都写完下去了,就我自己在上面。这时候下课铃也响了。我打小就有怪脾气,我做不会不下去。学生都看我,老师也撵我下去。我没有下去,最后做出来了。老师说,你这个名崔其升,就是催着你生长。后来,我当了教师、校长,就觉得性格很重要。

性格这个东西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要将课堂与孩子的性格和他们一辈子的素养、品质融合在一起。课堂上不能再光顾知识点、考试题了,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性格健全。

课堂上,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字不规范。这光是字的是吗?这是做人的问题。做堂堂正正的人怎么说?写字,一笔一划,就要完全按它的规则来,不能乱画乱写,歪歪斜斜,这样不行。所以,如果老师在整个课堂流程中都注意孩子人生的建构,不能单纯把知识作为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了。字写歪了,就可以看出做人就不正,擦掉,写正它。为什么现在本科毕业、研究生毕业写的字不如咱原来念两年书的人写的字?这就是他当时老师的指导思想不对有关,字写得正规一点,写得规范一点,谁管你这个,你只要答题答对了就行,考试别考低分就行。字如其人,现在谁管你这个。应该管吗?非常应该管。所以,只有在课堂上各元素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性格健全。

成长中的第二个因素是,学知识是为了长智慧。开发智力,形成智慧,打破单纯的传授死知识格局,学的一切知识都是为了脑子的灵活,为了大脑的灵感,为了自己的灵性、灵气学来学去,脑子不灵动了、不灵气了,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通过知识,要看脑筋聪明了多少,灵活了多少,方法多了几个,视野宽阔了多少,胸怀宽广了多少。学知识光背些东西,有什么用?学知识是为了激发灵性、灵气、灵感。走这个路子,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不是知识的量增加了多少,是自己脑筋的修行,聪明的程度提高了多少,丰富了多少。给你一个资源,要看能不能自我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