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名胜-----高寺塔
到内江高寺塔的路很多,最方便的就是从大富豪坐汽车到金桂山庄,再沿着一条小公路往前走,就可看见高寺塔和高峰寺。从高峰寺的围墙外面沿石梯而上,就来到了高寺塔。
高寺塔位于挂榜山下游7公里的高寺山上,清嘉庆十二年建成。塔通高33.3米,共九层,塔中有56级台阶可旋转上升到第5层,塔身为八面体结构,采用坚硬细腻的白石砌成。塔居山顶,清代举人苏鸣鹤主持筹建。每层分别圆雕元始天尊、臣光天后、文昌夫子等圣像。登高远眺,心旷神怡,为历代名人畅怀游驻,题咏之地。其中有明、清游客题刻的诗句:“白云万片拥遥岭,岩洞花迷一径深。”“古寺凌霄野雾,半山栗叶舞秋风。”明·刘养直的诗句:“鹤去尚余丹客洞,龙归犹视梵王宫。”明·杨一端题高峰寺联:“江流百丈牵山色;牧笛三横山陇头。”明·刘题高寺诗句:“万籁萧萧声入座,一江曲曲水流虹。”清嘉庆进士邑人王果,于重阳日与友人登游高寺题有诗曰:“九日喜新晴,双舟发汉城。五盘斜径险,三面晓烟横。水簇飞鸿影,云开弄笛声。山灵应羡我,草木亦含情。”里人有联云:“高寺白塔,无双福地;会真丹华,别有洞天。”近人王远成有联云:“碧水长沱,宝塔凌霄知寒
在高寺塔前,想起了一件往事,当年氢弹爆炸成功,当时的通信不发达,为了向广大的农村传递这一信息,一群初中生自发的,刻钢板、印传单,到此地来撒发,并在孤零的高寺塔基座边为追一根蛇而留下很深的印迹。
由于高寺塔在2007年维修,历时一年余,塔的基座已经改变了模样,更谈不上当年的印迹了。维修后的高寺塔是:古塔凌空,耸立在高峰山顶;青春重现,一展昔日风采。座东向西,九层八面,翘檐攒尖,昂然向天,古老新貌,供人游览。在塔前有一块小广场和一块修塔记,另有几块造型各一的石头供游人拍照。现在的高寺塔重修后,总觉得与以前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以前的第一层宽敝平台和栏杆,也就无绕塔而转引起的无限遐想。现在的塔山门紧闭,无法进塔登高一览群山和沱江的美丽。
走到塔前。塔共九层,还有一底座塔基,虽不算一层,却较任一层都高。塔前是一座桥,搭连着正门前。九层塔,下面四层的正口上方都有一石制块面,刻着四字,是受供奉者的称呼吧。一层是“文昌夫子”、二层是“巨光天后”、三层是“原始天尊”、四层抬头望的太吃力、也有些刺眼,只隐约是“浑元一*”的样子、第四字像是“气”或“象”。
一层的正门外两侧,要不是十分留意,竞根本注意不到还有楹联,是很遒劲的字体雕刻在塔面石壁上的,但塔的表层石壁已脱落,左联一字不剩,只右联间隔着尚存四字,从上到下依次是“云”、“镇”、“水”、“雄”,但“雄”字已毁落一半,其它三字也快要掉落了。
正门里边上,左侧有字“敕授文林郎知邑事徐曲”,字体尚清晰,并有加红,右侧是“嘉庆十一年丙寅夏月吉日”。
上16台阶到第二层,再上15台阶到第三层,然后十三阶到四层、再十三阶到五楼。这几层有着惊人的一致,就是以前的供奉的石像全都没有了,到五层就不能再上去,当中有一石洞通到塔中心,又向上通到塔顶,想是以前在石洞敬供燃香而气通塔霄的地方吧。而透过五层的塔口,一眼放开,那是何等的美景。一片广阔天地,沱江从山前右侧浩荡而来,成S形又在山脚下一气南去;远山苍茫起伏,云雾缭绕,远对面的三元塔巍然矗立,遥遥相呼应;新起的公路在远处的丘陵山间像一条线一样隐约远去;山脚下的村落,成片的相连,屋舍在山下清静悠远;望不到边的农田、一地地的油菜花,到处都浓郁葱翠、清新秀丽、放眼皆生气;在山下看得很大的工厂,如今轮廓清晰,高大的烟囱、庞大的厂房尽收眼底,连声响和浓烟都远在下面。
高寺塔在内江市沱江左岸与三元塔隔江相望,空间距离约3000米。两塔同年修建。高寺塔高33.3米,塔身为9层。塔身系坚硬的白石建成,峙立于清流河注入沱江汇口处之高峰上,给人以“中流砥柱”之感。1992年9月11日,塔尖突遭雷袭,金属塔顶虽坠落,但整个塔身仍巍峨屹立高峰山上。高寺塔边就是高峰寺。
http://s4/middle/5dfce828g8d9d0b88fb33&690
http://s7/middle/5dfce828g8d9d0bc60bf6&690
http://s15/middle/5dfce828g8d9d0c0329ce&690
http://s12/middle/5dfce828g8d9d0c4f6a4b&690
http://s14/middle/5dfce828g8d9d0c8c83ed&690
http://s8/middle/5dfce828g8d9d0cc98337&690
http://s15/middle/5dfce828g8d9d0d068abe&690
http://s5/middle/5dfce828g8d9d0d34419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