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实践探究性作业案例
(2011-03-26 16:08:53)
标签:
小学德育课程实践探究性作业案例杂谈 |
分类: 教学案例 |
德育课程实践探究性作业案例
实验小学:杨树军
【作业题目】走近父母
【适用年级】中高年级
【适用时间】双休日,历时一个月左右。
【作业指导】
一、活动组织形式
小学中高年级是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走进父母”设计的宗旨就是让学生了解父母、感恩父母、报答父母。这项作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自主完成,活动成果利用班队会时间集中进行交流、展示。
二、活动主要内容
1.跟踪报道。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开展以“父母的一天”为主题的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陪同自己的父母经历他们一天的活动过程,并记录下来,体会父母生活与工作的艰辛。
2.镜头特写。引导学生观察最能体现父母辛劳、或是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细节,如:“爸爸妈妈的手” 、“爸爸妈妈的眼睛”、“爸爸妈妈的声音”等,通过摸一摸父母粗糙的双手,看一看父母慈爱的眼睛,听一听父母满是爱意的声音,进行人物特写。
3.歌颂赞美。让学生搜集古今中外赞美父爱、母爱的诗句名言,以“赞美父爱母爱”为主题出一份手抄报,开一个主题班队会,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谈谈读后的感受,让学生体会伟大的父爱、母爱,激发他们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感情。
4.感恩回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一份感恩父母活动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实处,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以实际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作业举例】
“走进父母”实践作业的四项主题内容“跟踪报道”、“镜头特写”、“歌颂赞美”、“感恩回报”,都可以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学生按照主题要求自主参与实践活动,并将实践过程填写在“活动内容记录”一栏中,写出自己的实践感悟,以便交流。
德育课程实践探究性作业
作业题目 |
|
活动主题 |
|
|||
学生姓名 |
|
班级 |
|
时 |
|
|
活 动 内 容 记 录 |
|
|||||
自己感悟 |
|
|||||
作业评价 |
|
|||||
【作业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德育作业不同于学科作业,重在学生参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我们一改以往的班主任评价,为学生自评,小组评,班主任评,家长评的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评价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同时受到感恩教育,促进了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我班的唐璇同学在评价了本组成员的作业后,说:“读了同学们写的父母的一天,我很佩服翟天龙同学,他爸爸妈妈每天晚上很晚才下班,他自己一个人在家完成作业。而自己每天都是在爸爸妈妈的监督下完成家庭作业的。以后我也要自觉学习,让爸爸妈妈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2.评价方法多样化。可以采取评语评价、星级评价或评语星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要用激励的语言,用心唤起心,用爱传递爱。对作业的评价也可以与活动成果展评、活动成果评选结合起来。在学生完成“感恩回报”的实践后,我们组织了“感恩之星”的评选,赵宇璇同学榜上有名。她自己说:“虽然我被评为了‘感恩之星’,可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自己制定了计划中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落实,我要继续努力。”
3.评价要及时。对学生实践活动要及时作出评价,才会使他们保持积极性,并逐步自觉起来,形成习惯。要把活动中涌现的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典型及时公布给大家,引领大家共同进步。我采用这种办法在班里尝试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们非常支持这种做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教师反思】
这项实践作业是在当前小学生对父母感恩意识淡薄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活动很有价值。通过教师恰当的组织与引导,学生亲身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艰辛,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从而对父母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实践中学生学会了感恩父母,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对自己与父母的冲突,多去理解一下父母等等。这项实践活动还激发了学生发奋图强的意识,学生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回报关爱自己的亲人、回报社会。作业采用的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取得了预期的活动效果。
当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不可能通过一项活动就能立竿见影地见到实际效果,它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逐渐显现出来。作为一名班主任,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中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与家长密切的配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让感恩教育渗透在平时的生活中,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