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宣传中的“猫腻”(原创)
(2009-09-23 20:40:58)
标签:
教育宣传中的“猫腻”教育宣传慎行教育 |
分类: 教育感悟 |
教育宣传中的“猫腻”
因为自己平时爱读点书,偶尔有几篇小豆腐块在报纸发表,所以被学校任命为“学校教育宣传小组组长”,说白了,就是责任写学校教育信息,宣传学校好的经验做法。
去年,我根据学校积极接受外来打工者的子女就近入学的事,写了一篇稿子,很快在县教育局信息网上发表了。我发现一家省级报纸的中缝中专发一些学校的简短信息,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过去。没想到稿子在第三天就登出来了,我简直乐疯了!
正当我准备为学校宣传大干一场的时候,我忽然接到镇教管办领导的电话,询问我是否向《××日报》投了一篇简讯,我连声说是是是。电话那头的领导似乎没有丝毫高兴的语气,下面一句话更是给了我一个晴天霹雳,“报社让你抓紧汇824元钱过去。”我懵了,“什么?还要钱?!”“是的,在《××日报》发表简讯是要收费,每个字2元。”824元钱对一位农村教师来说,可是将近半个月的工资啊!我后悔极了。后来,还是镇教管办的领导格外开恩,因为稿子是宣传我镇教育的,钱由公家出了。
经历了这件事,我才明白教育宣传也有许多猫腻。
一些当地的晚报、日报专门开辟一块小栏目,发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甚至明码标价:简讯类,200字以内,每篇200元,300-500字以内,每篇400元;标头新闻,每篇600-1000元;整版2-3万元。当然,根据报纸的影响了,价格也不同,省级报纸要比市级报纸价格高,期刊要比报纸高。
更有甚者,一些报社专门拿出一些版面搞承包,承包者打着“《××日报》记者”的幌子,到各地学校采访,报社根本不管你学校的做法是真是假,成了“钱文”交易,一手交钱,一手发稿。要是学校想发一个几万字的专题报道,那你就更要“出血”了,除了拿版面费,还得请记者写稿、润稿,这笔开支也不小!
如此教育宣传,真让人心痛!
一是影响了教师的精力。现在教育整天喊着“做名师,创名校”,学校要想出名宣传必不可少,学校不得不选择一些业务好的老师专门负责搞这项任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势必影响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已投入,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走上“舍本求末”的歧途。
二是使学校财力捉襟见肘。学校的经费本来就少,再拿出一大块搞宣传,让宝贵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一些可有可无的、浮夸的宣传上,而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势必使学校教育远离办学的宗旨。长此以往,学校的精力不放在教育教学上,而放在搞宣传、写表面文章上,会激化学校与人民群众的矛盾。
三是助长学术腐败之风。教育宣传也是一种学术宣传,许多学校宣传的是“市级十一五课题”、“省级十一五课题”、“国家级十一五课题”的成果,如果报社良莠不分,只要交钱就大篇幅报道,会助长学术腐败之风,而一些并没有价值的研究报道,会给教育产生误导,小则害校,大则误国。
教育宣传,当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