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乱之世大弘禅法——禅宗祖师在江陵
(2022-04-12 16:12:59)
标签:
禅宗祖师江陵法显佛教中国化世界化 |
分类: 大同禅院 |
大乱之世 大弘禅法
——禅宗祖师在江陵
陈一阳
风云突变,大乱当前。
悟大智慧,布局谋篇。
江陵殊缘,法明法显。
大弘禅法,万载千年。
【缘起】
2021年年底,我发表了《禅宗祖师在长安(上)、(下)》。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我有关禅宗祖师一系列文章中最重要的一篇。
之所以说“最重要”,是因为禅宗祖师在长安系统“构思佛教中国化世界化的大格局”,影响深远。
那么,禅宗祖师构思了“佛教中国化世界化大格局”之后,他自己又如何去“实现”这个大格局呢?
这就是本文的主题。
可以说,禅宗祖师在系统构思了“佛教中国化世界化”之后,就是
“四如是”:如是安心、如是践行、如是随缘、如是方便。
——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弘禅法”。
“大弘禅法”四个字,见于《高僧传——昙摩耶舍》:
——“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本文主要内容就是介绍,禅宗祖师是什么特殊因缘到江陵而“大弘禅法”呢?
本文题诗,就是我将本文主要内容提炼而成的一首小诗,同时,也作为本文目录,以方便大家阅读。
2022-4-10】
首先强调一点——本文所说的“禅宗祖师”,是我2018重阳节大悟:“佛山志所说的‘达毗耶舍尊者’、《高僧传》所说的‘昙摩耶舍’、与《续高僧传》所说的“菩提达摩”,是同一个人,即禅宗祖师佛山‘佛’”。
风云突变,大乱当前
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就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中国”,正是“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天下大乱之时。那时,禅宗祖师竟然能够超越各国、各民族、各种不同的语言、各种不同的文化、超越现实的佛教内外的各种“纷争”与“战争”,从而构思了影响深远的“佛教中国化-世界化”,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如果说,禅宗祖师在公元401年在广州“始创禅宗第一寺”标志禅宗的创立,那么,禅宗祖师在长安十年,即公元407——417年,那时,有三、五千中外高僧名僧学问僧以鸠摩罗什为“核心”,聚集在长安,长安成了佛教史上空前绝后的“世界佛学研究中心”的十年,
——禅宗祖师在长安这十年,标志着禅宗祖师登上了佛学“群山之巅、莲花极顶”。
如果说禅宗祖师在广州“始创禅宗第一寺(光孝寺)”时是开始了解、熟悉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话,那么,他到长安十年,在这个当时既是“空前绝后高僧云集的世界佛学研究中心”、更是“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还要面对“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他显现了对传统佛学“既一脉相承、又生面别开”的超越,显现了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对当时盛行的玄学“三玄(即老子、庄子与易经)”、尤其是对《老子》学说的圆融贯通、显现了对现实世界“乱世慈悲思‘制止’”的大智慧,从而构思“佛教中国化世界化”的新格局、大格局。
风云突变!大乱当前!——
禅宗祖师在长安的后五年,即公元413年——417年,随着413年鸠摩罗什逝世、416年后秦君王姚兴逝世、417年后秦灭国,
——在这“风云突变、大乱当前”之际,当时在长安的三、五千高僧名僧学问僧何去何从?
悟大智慧,布局谋篇
当时已经100岁左右的的禅宗祖师以他的“德高望重”、以他的“大智慧”、以他杰出的对“佛教中国化世界化”的构思,以他“超超然(道标语)”与“新奇(僧肈语)”,回应了众多高僧的询问,回应了一系列佛学与现实的大课题。
我在《禅宗祖师在长安(下)》,对禅宗祖师“悟大智慧、布局谋篇”,从而“构思佛教中国化世界化”的大格局,归纳为九个方面:
【构思一:创建禅宗,——既一脉相承、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面别开,开创佛教“中国化世界化”新格局、大格局。一个“禅”字,不仅体现佛法的精髓,而且是能够沟通、超越当时一切教派的不二法门。】
【构思二:确立《金刚经》为佛教的成千成万佛经中、最能体现佛学根本精神的经典。】
【构思三:佛教“中国化世界化”,如何高扬《金刚经》的根本精神?确立禅宗“教旨”——“四如是”即“如是安心、如是践行、如是随缘、如是方便”。】
【构思四:“以无为法思究竟,法无定法随方便”——既重视“理入”,又重视“方便方法”践行。重视经典理论方面,一切法都是佛法,无论教内、还是教外,都应该既要虚心学习,又要不执著文字。】
【构思五:在现实社会生活、在“家国天下”生活中修行,应该“和尚,和尚,和为尚,和为上”。——提倡“行入”的“四行”,即“忍辱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无论出家与否,学佛者在社会生活中都应该自觉的起“和为尚”的作用。】
【构思六:提倡“未来佛(弥勒佛)”信仰——在现实“天下大乱”社会生活中,死生事大。未来佛(弥勒佛)既讲“上生”、又讲“下生”。佛教应该增强众生对“人生”、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同时,也要提倡“往生”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构思七:在天下大乱、多灾多难的“中国”这样的世界现实社会生活,社会需要大慈大悲的“慈母”关爱——观世音菩萨在中国“转女身”。】
【构思八:在富于“家国天下”情怀的国度世界,需要提倡“入世”的居士佛教,居士应该成为世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和模范。】
【构思九:在世间重视“家国天下”的国度世界中,尤其是“天下大乱”之时,如何显现佛教的“大雄”精神?最重要的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做好自己。处处可以修道,山山可以参禅。随缘和同,随时自在。才能在“家国天下”中发挥“和为尚”的作用。】
我想,在“风云突变、大乱当前”之际,这些聚集在长安的几千高僧名僧学问僧,一定会和德高望重的禅宗祖师,一起研究讨论上述佛教的一系列重大课题,也会讨论迫在眉睫的“何去何从”的问题。
风云突变,大乱当前,何去何从?
数以千计的高僧名僧学问僧,化整为零,从而“天下名山僧占(建)多”,处处可以修道,山山可以参禅。
(关于“何去何从”的讨论,我将另在《为什么“天下名山僧占多”》?一文阐述。)
——而禅宗祖师自己,则来到了江陵辛寺。
江陵殊缘,法明法显
——粱-慧皎《高僧传-昙摩耶舍》:禅宗祖师在后秦灭国之后,来到江陵辛寺“大弘禅法”:“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禅法。”
禅宗祖师为什么要到江陵?
——这也许是一个佛教史非常重要的话题,而且也是将来文艺创作的非常有趣的题材。
在我看来禅宗祖师之所以此时要到江陵,是因为他要见一位高僧:法显。
在公元417年后秦被灭国后,禅宗祖师还在长安时,因为有好几位高僧来自江陵,如昙鉴就来自江陵辛寺,所以,听说了法显的故事、而法显此时到了江陵辛寺,
——于是,马上决定与昙鉴他们一起到了江陵辛寺。
最近几年,中国与世界出现了一个“热词”,叫“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法显,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完成“一带一路”环游的旅行家。
东晋隆安三年( 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就是从长安出发,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从海路,回到山东青州,时已经七十八岁了。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418年)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年),终老于此,享年八十六岁。
法显是中国经陆路到达印度并由海上回国,而留下记载的第一人。
记录法显生平的典籍相当多,举其大者有以下几种:(一)《法显传》,法显撰述。(二)梁僧佑撰《出三藏记集》,简称《佑录》。(三)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三《法显传》。(四)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五)唐靖迈撰《古今译经图纪》。(六)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七)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八)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九)元念常集《佛祖历代通载》。
——《法显传》又称《佛国记》、《佛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等,记述的地域甚广阔,对所经中亚、印度、南洋约30国的地理、交通、宗教、文化、物产、风俗乃至社会、经济等都有所述及,是中国和印度间陆、海交通的最早记述,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记,在中国和南亚地理学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
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在法显之前,真正到了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几乎没有。汤用彤先生说:"故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反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380 页)
法显到江陵辛寺,是公元417年后秦灭国后的公元418年,
——我们有理由相信,禅宗祖师正是在这一年到江陵辛寺,与法显相会。
这应该是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会师!
——一个是古中国高僧环游“一带一路”、“西天取经”第一人,一个是古印度高僧“观方弘化旷济为怀、逾历名邦履践郡国”来到中国的开创“佛教中国化世界化”的第一人。
在公元418年相见、到420年法显逝世,在大约两年时间里,他们一定惺惺相惜、互相交流、深入研讨有关佛教内外方方面面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点,这与我将来要写的《禅宗祖师与泰山“金刚经”》有关,那就是,禅宗祖师为什么会到山东泰山?显然,这与法显向他讲述“环游一带一路”海路回来登陆山东、从山东到江陵辛寺相关。
——其他,我就不在这篇小文多说了。我在这里预留广阔的想象空间,给未来的佛学家与文学家。
在这里,我还说一点也许是“天意使然”、也许是“纯属巧合”的趣事:
——据《高僧传-昙摩耶舍》:“昙摩耶舍。此云法明。”
——“法明”与“法显”,在江陵辛寺相会!
——于是,“禅法”因“法明”而“明”、因“法显”而“显”!
——于是,才有值得佛教史大书特书的“大弘禅法”!
大弘禅法,万载千年。
禅宗祖师自公元418年到江陵辛寺,据《高僧传-昙摩耶舍》:“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不知所终”。
按:“宋元嘉”应为公元424——454年,那么“宋元嘉中”,大约公元438年前后。可以说,禅宗祖师在江陵辛寺,大约在此“大弘禅法”二十年左右。
《高僧传-昙摩耶舍》如此描述禅宗祖师“大弘禅法”,字数不多,相当精彩:
——“耶舍后南游江陵。止于辛寺大弘禅法。其有味靖之宾披榛而至者三百余人。凡士庶造者。虽先无信心见皆敬悦”
——“又尝于外门闭户坐禅。忽有五六沙门来入其室。又时见沙门飞来树端者。往往非一。常交接神明而俯同蒙俗。虽道迹未彰。时人咸谓已阶圣果。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不知所终。”
粱-慧皎作《高僧传》写的禅宗祖师(昙摩耶舍)“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不知所终。”
——说的是“不知所终。”
而唐-道宣《续高僧传》写的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则是
——“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至,诲以禅教。”
——唐-道宣《续高僧传-菩提达摩》:“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同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至,诲以禅教。”
再一次提请读者注意的是:《高僧传》的“昙摩耶舍”,《续高僧传》的“菩提达摩”,我的研究,他们是“同一个人”,就是“禅宗祖师”。
——一年前,2021-4-6,我在《莲花极顶实至名归——佛山得名新说之三》,对此作过论证。以后我还会在《禅宗祖师究竟活了多少岁?》再作深入研究。
涉及禅宗、禅法的话题很多,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在这里,只是强调一点:
——禅宗祖师之所以是“禅宗”祖师,就因为是他“创建”了禅宗,而且“大弘禅法”。
创建禅宗,——对传统原教旨佛教既一脉相承、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面别开,开创了佛教“中国化世界化”新格局、大格局”。
一个“禅”字,不仅体现佛法的精髓,而且是能够超越“有神论无神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沟通“古今中外”一切教派、实现“诸教共和”的不二法门。
有基督徒曾经问过我:“禅”怎么理解?
我说:基督徒应该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禅”,
——“禅”就是“上帝与我同在”。
禅宗,人们所熟知的,当然是传统佛教的“教外别传”。
——而在我看来,不仅如此。禅宗,还可以是道教的“教外别传”,还可以是儒教的“教外别传”,将来,也还可能成为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教外别传”。
现代社会提倡“思想与信仰自由”。
——可以说,禅宗提倡的不就是“思想与信仰自由”、“自由自觉”、“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帝与我同在”、“天人合一”、“明心见性”、“尊道贵德”吗?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禅宗祖师“大弘禅法”,影响极其深远,真的可以说“万载千年”!
202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