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民间典型信仰"祖庙"
(2015-04-27 08:23:20)| 分类: 佛山“佛”何在 |
佛与佛山文化(4.4)
4、民间信仰典型“祖庙”
[乡亲们向昙摩耶舍老人家介绍独特的“佛山祖庙”,虽然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北帝庙”,但民间信仰影响最大的就是佛山祖庙]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当时的名称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
由于唐宋时期珠三角一带多有水灾,而北帝恰是传说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为佛山人的保护神被供奉起来。说来奇怪,自此之后,佛山一带就比较少闹水灾了。广东人有以水为财的观念,故而北帝崇拜就成了珠三角民俗的典型,其中更蕴含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佛山人把祖庙视为福庙,每逢中国传统的节假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佛山和珠三角一带老百姓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祖庙朝拜祈福。
明朝正统十四年,朝廷封祖堂为灵应祠,并建了灵应牌坊。自此,祖庙由民间祭祀之地变成官方祭祀之地。
光绪二十五年,许多佛山人捐钱捐物对祖庙进行首次大修,祖庙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艺术建筑风貌
祖庙[1]与肇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陈家祠合称为岭南古建筑三大瑰宝,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庙的正殿里庙内还陈设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如70件30种兵器铜墙铁壁仪仗,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铁器有大铁鼎、铁鼎、铁画等等。园内还陈列有石刻匾额,明、清时期的石兽、碑刻唐代“贞观二年”款棋字阳文“佛山”,石片旁的复制品。重新组合复完的陶塑瓦脊,大量的金木雕建筑构件,大型铁铸武士立像,铁铸瑞兽、铁炮等等。这些陈列品集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禅城高超的工艺技术。无怪乎,一些前来参观的外国朋友将祖庙誉为“东方民间艺术之宫”。
北帝,又称为玄武、真武、玄天上帝、黑帝等,在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中多习惯称为北帝。玄武信仰,起源于古代的星辰崇拜,玄武本为二十八宿星辰中北方七宿的总称,后来同民间的自然崇拜结合起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并被道教吸纳而逐渐人化。宋代以后,又屡获统治者加封,其地位越来越显赫。到明代,由于太祖和成祖认为他们能够得天下是因为北帝的庇护,便把北帝祭祀列为国家大典,玄武信仰也因此进一步遍及全国。北帝崇拜与佛山祖庙北帝诞的起源与祖庙的修建密切相关,有关北帝崇拜在《佛山忠义乡志》、本地宗族族谱及《广东新语》等文献资料及史书中均有详尽的记载。
据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卷八《祠祀》记载:“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1078一1085年)。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后人多以此为据,说北帝庙建于宋元丰年间。因为宋代是玄武崇拜较为兴盛的时期,况且元丰年间,亦曾诏封佑圣为真武灵应真君。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原人的南迁,玄武祟拜也就跟着一起南迁,来到了岭南。
“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佛山是一个由乡村逐渐发展成为城市的居民聚居点。佛山还是以农耕为主之时,佛山村民就建造了庙宇供奉北帝。明清时期,随着佛山都市化过程的进行,适应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佛山人以祖庙北帝崇拜为中心,构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民间宗教系统。这套系统包容性强,神明达数十种,且层次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一种含义统一的信仰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促进社会整合的功能,成为体现佛山社会一体性的重要象征。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信仰的诸神中,北帝的地位尤为隆崇,北帝崇拜,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不仅供奉北帝的祠庙遍及各乡,而且村民的家中也普遍供奉着北帝的神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肇迹于晋,得名于唐” 的佛山,旧时为水泽之地,水患多。老百姓外出的交通工具以舟船为主,工商业货物的运输大多非舟船不可,当要防水道风浪的危险,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加之宋代以来,佛山成为岭南著名的冶铁中心,民以铸造为业,当要防火,而北帝司水,水又能灭火,故佛山人自宋代元丰年间建造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的祖庙,以求防水防火,保一方平安。明清以来,佛山祖庙因其“惟我独尊”的最高地位成为一个集政权、族权和神权于一体的官祀庙宇,北帝便成为佛山人的精神依托。佛山祖庙和北帝崇拜在珠江三角洲、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