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武博赛的欢呼声谈起

(2010-09-07 07:17:33)
标签:

北京婚礼主持人

婚庆公司

婚庆主持人

强子

从武博赛

欢呼声

谈起

情感

分类: 有感而发
    武博赛没怎么看,只是在网上看到了点击率,在视频中听到了欢呼声。

    作为中国人,尤其在近代,受尽了欺辱,吃尽了落后的苦头,所以,往往我们也喜欢看一些影视作品中,那些独行侠,往往都是一把腰刀,一件蓑衣,一定帽檐儿压得极低的斗笠(女侠就是脸上再罩上一层纱,不知道是哪个爷第一个设计的服装样式,之后的侠客形象都是这样了)仗义疏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到来中国挑衅的拳击手、肌肉男就要挑战,不管嘴角流了多少血,被打的如何晕,但最终都会战胜对手(请注意,每次都不会赶尽杀绝,有时甚至是友好地拉对手起来,也不怕对手反戈一击)于是观众都出了气,于是虚荣心就得到了满足,于是为中华也骄傲起来。

    在武术比赛中(多指散打比赛)痛击外国人的,尤其是痛击日本拳手的视频点击率最高,也难怪,华人在外面总受气,印尼曾排挤屠杀过中国人,菲律宾就发生了劫持中国香港旅游团事件,中国人很难进入发达国家的主流社会,让我们想起来就愤懑。

    有的时候,我们也奇怪,中国的武术表演没少看,是不是和中国人的审美有关?多数的武术表演(也包括武打电影中的镜头)追求的是舞蹈的美感,却真的不像泰拳,不像跆拳道,不像拳击那样实用。有的时候也不免突发奇想,让世界级的重量级拳王和中国第一的武术高手过招,不制定规则,孰高孰低?还是四两拨千斤?还是一指禅?还是摘叶飞花,一脸的轻松?一脸的不屑?还是醉拳、螳螂拳?还是追求动作的美观?

    说起来,其实这样的比赛打不打都无妨,我们中国不是和世界一直在一个舞台上在比吗?看看,满大街奔跑的车辆很多,有几个是中国的自主品牌?合资引进的消化吸收了多少?中国还不是一个超级工厂!赚的不都是最辛苦,最损害环境的小钱?

    我总在想,妄自尊大很是有害,坐而论道确实误国,别总看面子好看,虚荣心害死人,更多的是多做事,多向人家学习好的经验为我所用才是真的。

    所以,欢呼声还是不听的好,看看差距吧,知耻而后勇。等有一天,中国的航母到美国的家门口巡航,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把被抢占的岛礁收复的时候,中国才真的强大了!我们才真的扬眉吐气了!

 

 

附:《学者:中国武术不是第一 国际赛场成绩惨不忍睹》

 

    中国武术不是藏在深山古刹里的秘籍;中国武术不是倚天屠龙的绝世神功;中国武术不是飞檐走壁的侠行传说。

   

    误读,让中国武术开始了一步步离家出走的脚步——

    

    漂泊在武侠文字编织的江湖恩怨仇杀中;浪迹在影视作品虚幻的刀光剑影屏幕上;游走在民族气概鼓噪的英雄史诗里。

    其实,武术并不神秘,它是在千百年来冷兵器战争中,身经百战的幸存者总结出的战场生存之道。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人们的生死肉搏经验越来越少,武术的技击性越来越弱化,其功能已经开始转变,健体、养生和防身成为现代武术发展的三个方向。

    但武术被侠文化神化了,藏在深山古刹里的武林秘籍,隐身阡陌的武林高手,飞天入地的绝世神功,武术被披着圣衣请上了神坛。中国的影视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更是推波助澜,它把文字编织的想象力化为影像,无限夸大和神化了中国武术。央视直播的《武林大会》,旨在向我们还原真实的武林搏杀。不是不好看,那是相当的不好看。比起市井打架,多了一些招式,多了一些技术含量,这就是技击武术在实战中的真实反映。因为在我们观看了1954年保留的一段中国武林豪门对决录像时(一方是白鹤拳传人陈克夫,另一方身份是吴家太极掌门宗师吴公仪),其打斗场面远不及武林大会。

    在当今世界演武场上,也就是国际公认的“K1”和“UFC”比赛中,中国武术并不是天下第一的功夫,这极大地挑战了国人对武术的顶礼膜拜。其实,《武林大会》就是那个说破“皇帝新衣”真相的孩子。于是,勇争天下第一的豪迈,让我们摆开擂台,中国功夫挑战泰拳,中国功夫PK美国搏击等等挑战赛粉墨登场,我们制定规则,我们组织比赛,中国功夫当然是攻无不克。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在国际的擂台上,中国功夫胜少负多,中国前卫体协散打队曾经在1996年前后派队员参加过“K1”大赛,最好的成绩是赢得了一场比赛的胜利,但在进入第二轮后就被人“KO”掉了……

说中国武术博大和精深,不是指武侠和影视作品渲染的绝世神功,而是指中国武术浸淫着中国五千年文化。一位西方学者说得很深刻,中国功夫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

    争天下第一的心态,还体现在我们要把武术送进奥运会。其实,奥林匹克是西方文化架构下的游戏,奥运会的特殊文化品位在多大程度和哪些层面上能够容纳中国武术呢?显然,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外国人理解中国武术的文化性是不可能的。中国奥林匹克之父何振梁先生曾经做过思考,“如何保持中国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将中国武术的哪一部分推向奥运会?中国武术补充奥运会的哪些价值缺憾? ”

    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我们把中国功夫请下神坛,是为了让武术回家,把真正的中国功夫传承下去,让这笔世界文化遗产闪烁出东方瑰丽的光芒。

 

                                                                                             (来源:《辽宁日报》2010年5月18日标题为《让武术回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