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家女》杂志徐旭单亲妈妈研讨会经典案例讲解

(2009-11-24 12:11:15)
标签:

杂谈

离婚,不能离掉权利

--一个普通农家女遭遇婚变后的真实生活

人物介绍:朱小莉,32岁,四川彭州人,离婚后带着孩子到北京打工,现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工作。

 

我觉得这样的婚姻还是解脱的好

22岁那年,朱小莉嫁给了早已相识的初中同学庄某,开始了自己相夫教子为人妻母的生活。“结婚后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但过了几年慢慢地有了好转。我拿出家里的钱给丈夫学开车,之后又借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开始跑运输。”这种生活曾一度让朱小莉感到很满足。

丈夫外出拉活,朱小莉一个人承担着家里里里外外的农活。让朱小莉感到不解的是,丈夫隔一两个月才回一趟家,一回到家里却抱怨她没有为家里挣到钱。“快一年的时间,他不但没有拿钱回家,反倒从家里拿钱出去。我种粮食卖也是挣钱,凭什么说我没有为家里挣钱?”

直到有一天,朱小莉无意中听到丈夫和一个女人打电话的内容,她才如梦初醒,原来丈夫有了外遇。“如果不是亲耳听到,我恐怕还一直蒙在鼓里。”从那以后,丈夫开始和朱小莉闹离婚。

“一开始他跟我闹我都让着他,后来他就变本加厉,竟然动手打我,把我的胳膊打肿了。以前我想都没想过什么是家庭暴力,那时我算是明白了。”从相识到结婚,朱小莉都不曾觉得丈夫是一个绝情的人。那个曾经和朱小莉坐在一间教室听课的男孩如今却成了对自己施暴、对女儿也冷漠的负心人。

“看着他的所作所为,我觉得好寒心。他和我吵架也好、打骂也好,从来不避着孩子。当我问他有没有替孩子想过时,他说他连自己都管不了,更别说孩子。”

在朱小莉的老家,如果有男人提出和妻子离婚,女人大多数都不愿意,要么百般忍辱凑合着过日子,要么和男人分开却拖着不离婚,给男人苦头吃。

尽管有亲戚朋友劝说朱小莉不要轻易放过这种男人,朱小莉最终还是选择了和丈夫彻底断绝婚姻关系。“512地震中我看到很多人遇难,很多人失去了亲人,让我觉得这样的婚姻还是解脱的好,为这样一个负心浪费时间太不值了。”2008年7月8日,朱小莉和结婚十年的丈夫正式签订了离婚协议书。她还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她要回了女儿的抚养权。

“亲戚们劝我把女儿留给她爸爸,说我一个女人养活孩子不容易。我不希望我的女儿跟着一个负心的爸爸生活,我既然有信心养活自己,那么我对女儿也不会放弃。”朱小莉说虽然女儿跟着自己物质上可能会吃一些苦,但是她相信她会给女儿精神上的快乐,她在日记中写到“我知道,选择女儿的同时我就选择了艰辛,选择了困难。可是我也相信,选择女儿的同时,我也选择了快乐。”

离婚前的房子在地震中受损被拆掉了,离婚后朱小莉搬到了娘家暂时居住。到了收庄稼的时候,朱小莉回到前夫所在的村里准备收回自己种的粮食,却遭到了前夫家里人的阻挠,前夫甚至扬言要对她动手。

“虽然我们离婚了,但是土地应该有我一份。”和丈夫结婚时,朱小莉的户口从娘家迁到了丈夫家所在所在的村子,土地重新在丈夫所在的村子划分,原先在娘家的土地被收回。

 “我们既然都离婚了,独立生活了,我和女儿的土地为什么还要划分在他们家名下?被拆掉的房子也应该有我的一份,离婚不能离掉我的权力。”为了维护自己的财产和土地权利,朱小莉找到成都市妇联咨询有关问题。由于市妇联无法越级解决这一问题,朱小莉只好从村一级部门开始逐级解决。

离婚后的朱小莉独自一人跑遍了村委会、镇政府、县政府和成都市政府的有关部门。经过半个多月地奔波,朱小莉终于得到了上级政府出具的相关证明。“半个月下来,那些部门的人一见我都不用再问我叫什么了。”朱小莉笑着说。

终于,朱小莉把自己和女儿的土地从前夫名下分离出来。这样在震后补偿和土地使用上就完全享有自己的权益。

 

“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我能过上现在的这种日子,虽说辛苦清贫但却很开心快乐。”

回到娘家后在亲戚的介绍下,朱小莉参加了成都市妇联组织的手工艺培训班,这让沉浸在痛苦中的朱小莉萌生了外出闯荡一番的念头。她说:“我就是想,换个环境对我自己和对女儿都有好处。”

2008年8月,朱小莉又参加了妇联组织的家政服务员和育婴员培训班,并通过了 “育婴员”资格考试。9月初,在成都市妇联女性就业培训中心的帮助和安排下,朱小莉和北京一家家政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

2008年9月19日,朱小莉带着女儿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从此开始了外出闯荡的生活。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一个人带着孩子和一堆行李,从成都到北京的20多个小时,我担心得都没敢合眼。”回想当时的情景,朱小莉自己笑了。

9月25日,朱小莉开始了她作为保洁员的第一天工作。“那段时间心情很平静,也不再为那些不值得去想的事伤神了。”

新的城市、新的工作、不一样的生活让朱小莉淡忘了和丈夫离婚时那些不幸的场景。她自己明白,只有尽快安排好新的生活才能彻底摆脱离婚给她带来的伤痛和阴影。

“我再也不能沉迷于那种顾影自怜的情感之中了,我要把我和女儿的生活理出一种头绪,制定一种目标,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打算。”朱小莉说她不光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女儿负责。

来北京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朱小莉把十岁的女儿文文送到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行知学校(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文文在学校喜欢参加文艺活动,她自己会办黑板报。”当初朱小莉还有些担心女儿适应不了北京的新环境,“她问我来北京没有朋友怎么办,我说慢慢你会有新朋友的。现在看着女儿生活得很开心,也有自己的朋友了,我真的很高兴。”

今年一月份,朱小莉给女儿文文报名参加了小香玉花旦工作坊的“创意舞蹈与戏剧工作坊”项目活动,文文参演的情景剧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朱小莉也被主办单位邀请去现场观看了演出。提起这件事,朱小莉的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

朱小莉说,她对女儿最大的希望就是女儿将来能成为一个自立的、独立的职业女性。

为了扫去女儿心中父母离异的阴影,朱小莉从来不在女儿面前说一句前夫的坏话,她主动让女儿给前夫打电话,“我希望孩子得到父爱,我们大人分开了,但血脉亲情是隔不断的。”朱小莉还用攒下的工资买了一台相机,节假日带女儿到北京各个景点游玩。故宫、天安门、前门、天坛、香山、西山八大处……朱小莉带着女儿到每一个地方游览,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眼前这个丰富的世界,也记录下了自己崭新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我能过上现在的这种日子,虽说辛苦清贫但却很开心快乐。”朱小莉开心的说。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幸福不是上天赐予的,更不是男人送上门的。”

来到北京的家政公司工作后,朱小莉遇到了和她遭遇相似的同事董艳玲。董艳玲是河北人,结婚时户口迁到了北京通州的婆家。如今董艳玲和丈夫离婚近一年,回到娘家后,她和女儿的户口却没有从前夫名下划分出来。在娘家没有土地,没有房产,董艳玲只好把女儿交给母亲抚养,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挣生活。

朱小莉得知董艳玲的情况后,力劝董艳玲打官司分户。她对董艳玲说,女人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很不容易,但是该争取的就得去争取。

董艳玲曾经向婆家的村干部反映过自己的情况,要求分户,可最终却无功而返。碰过钉子的董艳玲听到朱小莉的鼓励并没有立即动心,她还在犹豫有没有必要继续打官司。

朱小莉见口头劝说没能让董艳玲行动起来,就热情地提出要陪同董艳玲去打工妹之家寻求法律援助,朱小莉一再劝说她:“该争取的就得去争取。”

最终,董艳玲还是行动起来了,她找到了打工妹之家的律师。眼下,董艳玲正在律师的帮助下准备通过司法程序要回自己的土地和房产。

“在农村,虽然说是有法律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可那些人就是觉得你是个女人,什么事都和男人绑在一起的。见了你的面也会说你是某某人家的媳妇儿,没人会叫你的名字。”朱小莉说。

朱小莉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她口齿清楚、思维敏捷。她说这得益于她喜欢看书,看书让她明白了好多事理。

离婚前,朱小莉一有进城的机会就带着女儿逛书店,每次都拿省下的钱买一两本书带回家。几年下来,朱小莉家里存了不少书。“文文他爸跟我说,难怪他打牌老输——家里都是书(输)嘛。”说起书的事,朱小莉似乎忘记了往日的痛楚。

“我老家的女人大多爱打麻将,我不打麻将,就爱看书。这让我在别人眼里是个异类。”在朱小莉的宿舍记者看到摆放整齐的《泰戈尔诗选》、《三毛作品集》、《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和《农家女》杂志。

朱小莉来北京后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到农家女杂志社来看看,见见她最想念的谢主编。原来在丈夫和她闹得最厉害的时候,她给谢主编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的痛苦和不知所措。当时谢主编在电话里鼓励她要相信自己,要走自己的路。

 2月12日,朱小莉带着女儿文文来了农家女杂志社,她把手机里存着的一条信息给谢主编看,“追求幸福也应该守住底线,这就是自立。自立是人生之根本,一个人如果不能靠双手和智慧养活自己,那她就不算是一个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幸福不是上天赐予的,更不是男人送上门的,如果把幸福的缰绳放在别人手里,你就永远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谢主编写的主编心语《妇女解放——从外籍新娘谈起》里的一句话,朱小莉说这句话是她走过婚变的精神动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