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国庆,本来打算安心写完节前采访的几个稿子,但看着笃信基督教年迈的祖母对家乡的思念,我立即决定放弃工作,和爱人一起带着90多岁的祖母,回趟她阔别几十年的齐鲁大地——临沂市费县郭兴庄。去之前没有想那么多,因我东北家里是独子而且亲属简单,所以对亲情和血缘关系没太多概念;因此回家也就是为了完成祖母的一个心愿。但一到山东下了客车,看着来接站亲人的热诚、真挚、和拥抱,我就感到了虽然老家的亲人我从未见过面,也只在祖母的谈话中聊起过,但浓浓亲情却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
祖母叫李敬如,早年在山东老家嫁给了我的爷爷,一起闯荡东北后,就再很少和家乡的亲人联系;祖母和爷爷家族都是当地的大户,奶奶和爷爷兄妹都非常多,经过快百年的积累,嫡系亲属颇为庞大;有二三百多口人。山东的四叔、三哥、二哥我们一路坐着车有说有笑的到了村子里,一下车:我的妈呀,足足有几十人围在车前,前呼后拥地和我奶奶对视、握手、交谈;我只顾着和身边的哥、嫂、叔、舅、舅爷、二舅爷……等等,在三哥和四叔的带领介绍下一一握手,握了这个就忘记了那个。我们赶巧的是,刚好去的当天是我们王家大哥女儿的婚礼,王家族群的亲属几乎都来齐了;听说我这个远方的兄弟来了,他们都夹道欢迎。我能够从他们朴实和真挚的表情中看出那是从心里发出的亲情和友善;在介绍我王家家族人群时,我很惊讶的发现,他们很多人的名字和我一样都有个“发”;后来交谈才得知:我们王家在当地是个大家族,家谱是:德、玉、发、永、宜、生、存、富、成、祥……
我爷爷是得字辈,我爸爸是玉字辈叫王玉栋,我叫王发财,是发字辈;和我一样有发字的有:王发启、王发兰、王发秀、王登发、王明发、王贵发、王存发、王艳发……而且更令我吃惊的是和我重名叫“王发财”的就五个人(我以前一直认为就我一个人叫这么“庸俗”的名字呢,呵呵)。
更让我感慨的是,我发字辈在家族辈分还挺大;在大哥王登发女儿的婚礼上,我和我老婆欧阳洁都成了座上宾,好多永字辈四十多岁的人还要叫我们叔叔、婶婶,大爷大娘;而且我竟然和70多岁的老头称兄道弟……这仅仅是王姓家族,我奶奶的李姓家族则更庞大,和王姓家族比毫不逊色。
在老家,笃信基督教,并蒙上帝恩赐已然90多岁的奶奶,是老家年龄最大的老人,俨然成了王家和李家的老祖宗;挨家挨户争相请奶奶吃饭;这可把我和老婆忙活够呛,每天人都是一群群的,都是亲戚、都那么热情.
因为时间不允许我必须回北京了,于是买了6号中午回北京的票,这下可好,我成了亲属们的“众矢之的”,都埋怨我为什么不多带着祖母多住几天,很多亲人都依依不舍,来着奶奶的手,有很多人都落泪。临走时,家家给我奶奶塞钱,我奶奶都拒绝没要,只是把他们送的土特产:山东大煎饼、板栗、石榴、花生……拿得我和爱人的双肩双手都是.特别一提的是,我大哥王登发更实惠装了一大编织袋子花生,这可让我怎么拿啊;几番推脱不行,只好扛到了肩膀上。
客车徐徐开出了村庄,我的眼睛也湿润了;骨肉相连血脉相称,真的不假,虽然我们从未谋面,但却依然血融于水.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希望上天多加给奶奶寿命,我两年后还带着她并加上我的父亲回来.
这次之行,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就是我知道以后我的儿女应该是王氏家族的永字辈,我名字都给她(他)想好了,就叫王永信,永代表我和我的儿子也要归入齐鲁大地这个家族中,信代表信心、信念、信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