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

(2017-12-21 14:01:47)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古老的民谣诉说着平潭岛前世的寂寥。平潭岛上多产花岗岩石,于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建造房子。碉堡般的石头厝,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斗天战地生存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海岛儿女打拼世界的浓浓乡愁,也成为平潭旅游平潭岛,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石头房子),这些石头厝犹如画中景物分布在海岛的各个角落。
http://s16/mw690/001IHysWzy7gKAah4NF2f&690

      石头,千百年来与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镇南垄村的壳丘头文化遗址,出土过石头打磨成的各种器皿,证明平潭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开始了。平潭原来是一座孤岛,无论是物质运输,还是人员流通,都存在诸多不便。在这样一个封闭海岛里,生产生活更为不易,好在岛上盛产花岗岩和火山岩,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石材建造房屋。的新名片

http://s13/mw690/001IHysWzy7gKAhk4gI8c&690
     石头厝是平潭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记录着海岛民居的变迁。《平潭县志》主编、平潭民俗专家吴金泰介绍说,汉代以前,平潭民居渔舍多是简易草竂和渔竂,墙体分竹木架外封土和乱毛石砌筑两种。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单进石结构四扇房,这种一房一厅的宅式,沿袭至民国时期。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农村住宅开始改变旧四扇模式,采用浅房、大窗,房屋结构由石土结构向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发展,层数也由双层向多层发展。

                                   而在平潭现有的石头厝里,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两种。

      四扇厝是平潭传统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属于福建民居类型中一明二暗。从清代中叶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四扇厝一直是平潭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这种构造的房屋特别适合旧式大家庭居住。

     竹篙厝是平潭建筑又一特色。清代初期,朝廷调闽南水师驻扎平潭,兵营建在竹屿口,采用闽南竹篙厝形式。后来当地居民仿建竹篙厝,从而成为平潭民居的另一种形式。

     竹篙厝在平面布置依次为门廊、房间、前天井、厅堂、房间、后天井,建筑前后都有门,在厅两边各有小门可与左右房子相通,天井上开鱼眼天窗。竹篙厝深度较深,易于防守,但是采光不好,也不够通畅,后来建这样房子的人就少了。
http://s2/mw690/001IHysWzy7gKAkTTIB31&690

     这些独特的石头民居冬暖夏凉,还可以抵挡海岛大风大浪,以及潮湿等各种恶劣天气。吴金泰说,平潭海岛鲜明的特点铸就了伟大的居住文化。 住在石头厝里,清晨看日出,傍晚听涛声;可见农家耕作,可听燕雀呢喃。独特的建筑、原生态的生活,俨然一种返璞归真之美。由于长年与世隔绝,平潭还保持着原生态的石头厝建筑群,再加上独特的滨海地貌,让这些古老村落更具魅力。去年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里,平潭共有斗魁村、东美村、山门村、青观顶村、白沙村等5个村庄入选。

http://s3/mw690/001IHysWzy7gKAnYsFQ22&690
     位于流水镇的君山后村石头厝最是原生态。这是一个依山傍海的小村落,村子前就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村里石头厝一栋挨着一栋,房子与房子中间是由石头铺就的山道。

     平潭每个石头厝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白青乡白沙村的石头厝临海凭风,密密匝匝却井然有序;青观顶村石头厝蔚为壮观,站在山顶眺望,成片的石头厝犹如跳动的音符,令人充满遐想;塘屿岛南中村居民早年从莆田搬迁过来,在建筑上也自成一派,红瓦是塘屿石头屋的一大特色,上面压着墨黑色的石头,形成黑与红的强烈对比……

在这些古老的村落里,随意的一个快门,都有大师级的创作风味。因此,这里也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东庠石头厝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波浪型的屋顶,上面镶着光滑润泽的鹅卵石。这波浪型状的鹅卵石压在上面,平潭话谐音意为压浪。渔家人出海,最大愿望就是风平浪静,捕得鱼儿满舱。建造这种波浪型的屋顶,显而易见就是压住风浪之意。东庠石头厝还有一个特征。除了一扇大门,另外还有一扇一米左右高的小门,横亘在院子的进门处,又叫六离门。门的两边还有两个石头做成的门臼,为做插销之用。

山门前村由于背靠君山,时有岚气弥漫,在春夏交错时节,雾气中整个村落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极具蓬莱仙境风韵。如果你是画家,只需给这些慵懒的景致套上一个镜框,就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在山门前村盛产一种叫火成岩的石头,这也是属于玄武岩的一种。石质非常坚硬,不易开采。它的色彩是青墨中带黑,与我们常见的灰白色花岗岩不同。这种火成岩经过风吹日晒,慢慢地由青墨色变成了墨色,远远望去,一座座石头厝如同水墨画一样!

石头厝村落,只是平潭众多石头村落中的一部分,也是比较引人入胜的美丽村落。本报推出话说两岸石头厝系列报道的初衷,就是让我们以行者的脚步,走读平潭特色山水,以图文并貌的形式,带你观赏两岸的名胜风景后,思考未来平潭的旅游资源如何开发,历史上曾经留下的军事坑道、石头厝村落如何挖掘打造,成为别具特色的新兴旅游项目……

平潭岛上多岩石,加上四面临海,终年风大浪大,普通的建筑材料根本不耐折腾。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他们先将石头加工成大小不一的方形石块砌成房屋主体,石屋的屋顶呈字形,不留风雨檐;然后再用拱形瓦片铺盖,并在上面压上数不清的巨石以防大风掀瓦

北厝西壁、东壁村
  位于北厝镇的东、西壁村落,是除了白青乡的白胜村保存着比较完整的石头古村落,东、西壁的石头村落也是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村落。东、西壁的石头厝地理位置地势平整,整个村落古朴完整,房子由灰色的花岗岩石构成,掩在一片绿色丛林当中,古径幽长,行走在这样的石头村落,如同作一回怀旧的旅行,令行者充满了欢乐……

中楼杨梅坑村
  中楼杨梅坑村位于平缓的君山脚下,地形地貌一马平川,石头厝位于平整的田野之间。每年的春夏交错之际,四周地里的花生苗绿油油的陪衬着,石头厝的花岗岩石纹理沧桑中的质感,与绿色植物的柔软映衬着,形成一幅对比度极高的水彩画。站在君山顶上,摄影师的镜头下,一片葱笼的绿色,远处有长江澳的风车转动,那石头厝越发显得美不胜收。

大练乡渔限村
  大练乡位于福建省平潭县西北部海域,由大练岛、小练岛2个有人定居岛屿和60多个无人岛礁组成。大练乡渔限村石头屋也是依山势而建,不规则的石头打磨成的墙壁,就形成了抽象画般不规则的石头厝的排列。因为远离主岛,大练岛上的石头厝有种古旧怀幽之感,石板路间偶有鸡、鸭闲庭信步,村里时不时窜出一两个好奇的孩子,石头厝院子里晒着五彩的衣裳,铺了一层的柔软的色彩。

敖东镇东限洋村
  敖东镇位于海坛岛南端突出部。大福村的一片瓦和山岐澳的凤凰山沙坡为国家级海坛风景名胜区八大分区之一。敖东镇东限洋村就在凤凰山旁边,房子的层次感很强,早年的古厝窗户都采用弧形建造,楼梯则建在屋子外。远远的那鳞次栉比,依山而建的石头厝,犹如镶嵌在小岛上的一幅幅油画。以火成岩的墨黑作底色,红瓦、蓝天为颜料,风火墙上的波浪形状,如同横亘在厝头的钢琴键,令人充满了无数诗意的想象。

塘屿南中村
  远离主岛海坛岛的南海乡,塘屿、草屿岛的居民早年从莆田搬迁过来,这里的居民讲一口正宗的莆仙话,所以很多南海人做生意很精,习俗也与城关不尽相同,在建筑上也自成一派。屋顶上的红瓦是塘屿的石头屋的一大亮点,上面压着墨黑色的石头,形成黑与红的强烈对比,这样的石头村落成为小岛上的一道风景线,加上著名的海坛天神景区就在南海乡,成为景区不可多得的景观之一。

君山后村
  君山后村落山势显要,位居平潭最高的山脉君山的半山腰,因为地理位置特殊,2011年台湾摄制组拍摄电视剧《望海》就选址君山后村。台湾导演汪雅群说,选择君山作为拍摄的主场地,一是视觉好,二是层次感好,保留着完整的古村落,一个村落连着一个村落,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其他滨海城市有这样特点的村落。还有,著名是平潭水仙花也是发源于此。

流水镇东庠岛鲎北村
  东庠石头厝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波浪型的屋顶,上面镶着光滑润泽的鹅卵石。这波浪型状的鹅卵石压在上面,平潭话谐音意为压浪。渔家人出海,最大愿望就是风平浪静,捕得鱼儿满舱。建造这种波浪型的屋顶,显而易见就是压住风浪之意。东庠石头厝还有一个特征。除了一扇大门,另外还有一扇一米左右高的小门,横亘在院子的进门处,又叫六离门。门的两边还有两个石头做成的门臼,为做插销之用。

流水镇山门前村
  山门前村由于背靠君山,时有岚气弥漫,在春夏交错时节,雾气中整个村落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极具蓬莱仙境风韵。如果你是画家,只需给这些慵懒的景致套上一个镜框,就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在山门前村盛产一种叫火成岩的石头,这也是属于玄武岩的一种。石质非常坚硬,不易开采。它的色彩是青墨中带黑,与我们常见的灰白色花岗岩不同。这种火成岩经过风吹日晒,慢慢地由青墨色变成了墨色,远远望去,一座座石头厝如同水墨画一样!

白青乡白胜村
  白青乡地处海坛岛北端突出部,三面临海,境内峰峦连绵,海岸线曲折,可停泊船只的澳口有8个。沿海岛礁错列,共有大小岛礁70余个。白胜村的石头厝的特点是保存十分完整,因为依山傍海,层次分明,是摄影家眼中最为理想的聚焦之地。因为房子的年代相距其他村落久远,百年古厝也隐匿其中。因为火层岩的石头具有时间的沧然感,那深黛色的石头纹理加上红瓦的屋顶,形成一幅油画效果的石头厝群落。如果从石头厝保护开发而言,可谓最具有潜力开发的村落之一。

在平潭,只要有村落就有石头厝(石头房子)。千百年来,岛上居民住在石头厝里,清晨看日出,傍晚听涛声;可见农家耕作,可听燕雀呢喃。放眼望去,这些依山而建,傍海而居的石头厝从地基到墙面,从门框到梁柱,再到围墙和猪圈等,基本都是用花岗岩石料垒砌而成。甚至连村道巷子、取水的水井、村庄靠海的码头……也一律都是岩石垒就的。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些石头厝的斑驳色彩。其中,岛上流水至东庠一带的石头厝多用火成岩建成,这种石头石质坚硬,颜色青墨中略带黑色,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淋,它们的颜色由青墨色慢慢变成了黑色,远远望去,恍如一幅幅水墨画。而位于平潭岛最北端白胜村一带的石头厝,则一反这种淡雅水墨画风格,形成一种更热烈、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油画风格:鳞次栉比的石头房子浑身上下或红、或黄、或白、或灰,冷暖色调相接,画面明亮流畅,极富美感。

平潭石头厝:沉睡千年绽放异彩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平潭岛,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石头房子),这些石头厝犹如画中景物分布在海岛的各个角落。
    石头,千百年来与平潭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距今近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平潭岛上繁衍生息。在平原镇南垄村的壳丘头文化遗址,出土过石头打磨成的各种器皿,证明平潭先民对石头的利用,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开始了。
    平潭原来是一座孤岛,无论是物质运输,还是人员流通,都存在诸多不便。在这样一个封闭海岛里,生产生活更为不易,好在岛上盛产花岗岩和火山岩,于是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石材建造房屋。
    石头厝是平潭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记录着海岛民居的变迁。《平潭县志》主编、平潭民俗专家吴金泰介绍说,汉代以前,平潭民居渔舍多是简易草竂和渔竂,墙体分竹木架外封土和乱毛石砌筑两种。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单进石结构四扇房,这种一房一厅的宅式,沿袭至民国时期。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农村住宅开始改变旧四扇模式,采用浅房、大窗,房屋结构由石土结构向混合结构、框架结构发展,层数也由双层向多层发展。

平潭县,简称,俗称海坛,亦称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我国第五大岛,素有千礁岛县之称,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岛县,是著名渔业基地。龙王头海滨浴场、三十六脚湖、崇台观日、海蚀拱门观潮、片瓦仙踪、指动石、南寨石林、琉球国驸马墓、新石器时代遗址3处、石牌洋、仙人井、王爷山、君山、将军山、海坛天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