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金报近60年
 (2022-05-31 08:06:05)
	
			
					(2022-05-31 08:06:05)		| 标签: 结缘金报甲子东阳吴立梅 | 分类: 屐印履痕 | 
结缘金报近60年
 
论起与金报结缘,远不止40年,应该近一个甲子了。刚上初中那会,学校阅报栏上有《金华日报》前身《金华大众》,有一篇本校高年级学生写的东阳县屏岩公社张山坞大队农民育种专家张彦考的访问记,约占4开报纸第二版下方三分之一版面。20世纪60年代,学生文章能在地级机关报上发表,学校备感光荣,于是加了简短按语,并在精彩语句下用红笔划了线。虽然阅读金报并非这次开始,却是金报给我的最初记忆。
由金报读者成为作者,是复刊后的1983年8月17日。东阳城南街老电影院负责宣传的吴锡华将拙文《关于绕脖子话》推荐给《金华日报》发表。此文反驳剧作家苏叔阳的观点,有点火药味。金报一直秉承广大受众喜爱的敢于批评善揭弊端充满辣味的传统,此后,语言可能有点尖锐观点可能有些偏颇的《当代中国已无国学大师》《汉字改革应当一步到位》《从〈 击壤歌〉想到的》《由大学校长题字想到汉字书写》等拙文也见诸金报,甚至反映特殊历史时期一般编辑忌讳的《1967年的春节》也能与读者见面。
金报所发的拙文,刊于2008年6月6日几近一个版面的《屈指八百年,金华四状元》,写作过程经历一番波折。此文4300余字,介绍陈亮、刘渭、王龙泽、唐汝楫四位金华文状元。某晚撰此文时,相当顺手,不知何因,名义上单位配备而自己出了一半钱的杂牌电脑突然死机,或许写作时思如泉涌忘了保存,待到电脑“复活”,此文已不见踪影,用尽办法搜觅而不得,懊恼之情难以言表。若就此罢休,只怕时过境迁重拾记忆有点困难。实在不甘心,只能趁记忆尚新敲键重写。满怀无奈,直至深夜12点多才完成。但原先灵感突发灵光一现的一些段落和语句却再也无从寻觅了。
写了金华文状元后,2008年11月6日,整版刊发写厉仲祥、周师锐、杜幼节、周梦雷、俞葵、俞仲鳌、朱秋魁的《金华八百年,七位武状元》。这两文均收入《金华的记忆》一书。10年后的2018年11月23日,《金华晚报》将两文整合,用两个版面以《八婺千年,出了11名文武状元》为题刊出,后入编《古婺芳踪——中国名城金华人文寻根实录》一书。
金报上刊出的拙文,大体分三类。一是回忆和怀念类,如《我的大学梦》《我与古祠(此祠即国保单位婺城区石楠塘永清徐氏宗祠)一段缘》《黄土山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忙人方老师》等;一类是游记,如《武义俞源行》《西安怀古》等;还有一类是地方风物,如《春节絮语》《拜年的变化》《伞》《嫁妆》等。此外,参与“百姓话题”,有多篇评论。偶或参加金报的征文活动,《花甲回眸忆读书》在“天翼阅读杯‘我的读书故事’征文”侥幸获奖,记者叶骏在征文总结《“读书故事”因你而精彩》中用三分之一篇幅叙述因版面所限而不得不忍痛割爱将3000余字的拙文删去一半,他为弥补缺憾补充介绍了部分被删内容。
近十来年,忙于编书修志,很少向金报投稿。但金报几乎每期必看,打破“盆地意识”的大讨论,走访古村、古道等系列,八婺名人的通讯,读《汉书》的札记系列,乡土特色鲜明的“浙中周末”“浙中特刊”,都记忆犹新。近年,尤喜读《人文》《声音》《文化》副刊及“双星争华,八婺争先” 
时光奄忽,年逾古稀,而与金报结缘竟近60年,远超“我与金报40年”征文的时间跨度。在纸质媒体日益受到电子产品冲击的今天,愿金报不忘初心,坚守传统,服务八婺,越办越好,与我,与广大读者延续不解之缘。
 
刊于2022.5.30《金华日报》A11版,但将作者名字“吴立梅”错为“吴立海”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