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同龢《汉语音韵学》1-50页
(2013-08-26 17:18:33)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歌语音学 |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1-50页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OP)数据
汉语音韵学/董同龢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重印 ISBN7 - 101 - 00589 - 6
i.汉…n.董…m.汉语-音韵学-教材mil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54680号
责任编辑:王勉
汉语音韵学
董同解着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100073) http://www.zhbc. com. cn E-mail : zhbc @ zhbc. com • cn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
850x1168毫米1/32*10M印张插页_237千字 2001年10月第1版 2004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茚数3001—5500册 定僙:22.00元
ISBN 7—101—00589—6/H-51
赵元任先生序
从前有时候想到要是编印我的遗着的时候,找董同龢来给我 写几句序倒也不错。没料到我反倒给董同龢的遗着写序了。董先 生一向非常谦恭,写信总签名“再传弟子”,因为在清华时候他上过 王了一的课,王了一又跟我写过“两粤音説”的论文。俗语説青出 于蓝,所以从这两代的蓝青的中国音韵学就结晶于董同龢的《汉语 音韵学》了。
倒不是説假客气的话:王了一的兴趣转向到中国文法,我在方 言上做了些调査工作,后来也转到文法问题跟一般语言问题上,可 是同龢在中国音韵学上这些年下来始终是不断的有贡献出来。并 不是説他在别的方面不行咯,比方我们几个人作湖北方言调查的 时候,他就是最得力的人员之一,可是他很早就有关于古音跟中古 音的文章,例如在南京时候,他就有批评高本汉先生的 < 诗经》里的 “搭桨韵”的説法把高老先生都説气了,到后来也觉得那批评也不 无可取之处。在抗战期间,在那种困难情形之下,把一个多少时代 大家莫名其妙的〈广韵〉重纽问题,第一次才搞出个头绪出来。
以后在台湾几年,这地方的语言情形,在好些方面可以算是 “处女田野”,我现在不用列举,因为从本书的内容里读者就可以看 得出这部着作的方法的谨严跟材料的丰富。并不是人死了就样样 説他好,可是试问要等多少时候台湾再有一部这样书出来?
赵元任序于麻省剑桥
《汉语音韵学》原序
从西洋人把他们的语言学介绍到中国来,中国古音研究的进 展,真是可观。我们可以説,近几十年间中外学人的收穫,足足抵 得上,甚或超过清代三百年间许多大师的成绩。眼界宽阔,材料增 加,工具齐备,方法也更为精密;因此我们已经能从古音的“类”,进 而谈古音的“值”;更要紧的则是,我们已经能使这门学问脱离“童 稚从事而皓首不能穷其理”的絶境。
话虽如此,对初学而言,我们却始终缺乏一本“入门”的书,他 应具备的条件是,元元本本的告诉人家:研究古音有些什么材料可 用?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现在巳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抗战期 间,避乱入川,有一天我和李方桂先生谈起此事,大家都觉得这样 一本书真是需要写了;只可惜以全副精力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总没 有机会来写,而教书的人,又很少是同时做研究工作的。
也许是我个人的巧遇,到台湾之后,既能不离开中央研究院, 同时又在台湾大学教“声韵学”。机会落到头上,就不容迟疑了。 两年之内,随讲随编,现在总算偿了宿愿。
把稿本寄请赵元任先生与李方桂先生指教,他们还不失望。 因此我很高兴,觉得这本小书还勉强担当得起介绍这门学问的任 务。还有使我高兴的,就是用这个稿本在台大讲授时,同学们虽然 觉得繁重,却还没有徒劳之叹。
谢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的许世瑛教授,他曾根据教学经验,给
我许多有益的指示。谢谢台大同事赵荣琅先生和蓝亚秀女士,以 及乔伟同学,他们都在百忙中,冒暑挥汗,费了许多心力帮我整理 稿件。
董同龢
一九六五年
次
第一章引论...............................................................1
释名——古语研究与古代文化的瞭解——古音研究与整个 的古语研究——研究古音的材料——古音分期一"■现代方
a-本书讲述的步骤。
第二章国语音系......................................................15
辅音舆元音——音的分佈——基本名词的解释——声母、 韵母、声调——声韵调的配合——轻声——词尾“儿”对词 根韵母的影响——连音变化——国音注音符号——国语罗 马字一威妥玛式拼音
第三章现代方音......................................................37
下江官话舆西南官话的特点——苏州音——广州音——客 家音——福州音——厦门音
第四章早期官话......................................................59
北曲舆{中原音韵 >——< 中原音韵> 的体制——声调——声 母——韵母——卓从之〈中州音韵〉——〈洪武正韵〉——南 曲与明清曲韵——明以后的通俗字书-~明代西方传教士 的罗马字拼音
第五章《切韵》系的韵书..............................................79
韵书産生的背景——六朝韵书与陆法言〈切韵 > 的修撰■ 〈切韵〉与〈切韵〉的增订本——四声舆五卷——分韵■
汉语音韵.学
〈广韵〉二百零六韵的四声配合——反切与陈澧倡导的反切 系联——反切系联的检讨——儘量求分的反切上下字归类
第六章等韵图.........................................................111
字母与等韵的兴起——早期韵图——宋元韵图——从守温 字母到宋后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与 < 广韵〉的反切上 字——“等”与“转”——四十三转与二百零六韵——韵图的 格式与内容——十六摄与四十三转——韵图表现的中古韵 母系统——等韵门法
第七章中古音系....................................................V- 139
考订音类舆拟定音值的原则——唇音声母——舌尖塞音、 鼻音、塞擦音与擦音——舌面音与舌尖面溷合音——舌根 音——“影”与“喻”——“来”与“日”——韵尾——开口与合 口——什么是等?——一、二等“重韵”——三等韵的类型 ——各摄分论——“平”“上”“去”“入”
第八章中古聱韵母的简化................................................ 181
{切韵〉系统繁细的原因——宋后表现语音简化的史料—— 《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与〈切韵 > 指南的表现——由乂韵 略〉到近代诗韵——< 集韵》与《五音集韵 >——旧瓶装新酒 的 < 古今韵会举要〉——< 韵会〉声母——舒声韵——入声韵 ——< 韵会〉音系与中古音系
第九章由中古到现代................................................ 209
为什么要作中古与现代的比较?——声母比较表——声母 演变的趋势——韵母演变表——韵母演变的趋势——声调 的演变
第+章古韵分部……................................................ 235
隋唐以来所谓“叶韵”——由陆德明的“古人韵缓”説到吴才
目次3
老的 < 韵补 >——顾炎武奠立的古韵研究基础一江王段江 诸家的精进——分部的内容——不合分部的例外韵语以及 部与部之间的关係
第十一章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261
清儒心目中的古音——现代语言学家的看法——上古的辅 音韵尾——拟订介音与主要元音的一般原则——各部分论 第十二章上古声母................................................... 285
清儒的贡献——高本汉以后的方法——唇音声母——端知 两系声母的古读——章系声母的古读一古代的精庄两系 —舌根音——以母的来源——1-与带1-的複声母——可
能有的其他複声母——总结 第十三章上古声调的问题..........................................303
上古音分声调吗?——分几个声调? ■^舆中古平上去入 的关係如何?
附録:语音略説.........................................................311
发音方式——清与浊——发音部位——语音分类与音标
—元音的类型——複元音——鼻化元音——半元音—— 辅音的类型——複辅音——长短、强弱、高低——汉藏族语
言的声调一语音系统
汉语音韵学
第一章引 论
§ 1.1现在大学课程表上所谓“声韵学”,乃是研究中国语的语 音系统的学问,照这样説,我们最好是把它的名称订作“汉语音韵 学”。因为这里所谓中国语,係狭义的指汉语而言[注一];而语音系 统的研究,普通都叫作音韵学。“中国音韵学”也是个可用的名字, 那是因为在不太严格的时候,我们都用“中国语”来代替“汉语”。 有些人仅用“音韵学”三个字来称述这门学问,自然过嫌笼统
了。
“声韵学”是比较后起的,同时也就是最不恰当的一个名称。 当初订立,以为汉语语音的研究一向是从所谓声母与韵母着手,那 么“声韵”二字就可以尽“汉语音韵”四字之效了。其实那是一种似 是而非的想法。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舆韵母,并不是只可以适用 于汉语。事实上,凡所谓单音节的语言,我们研究起来,都是那么 去做的。因此“声韵”二字仍不免含溷。第二、汉语以及其同性质 的语言中还有一个成分,即声调是,它的重要性抉不在声母与韵母 之下,却又没有提起。
然而“音韵学”又何所取义呢?我们的回答是:
(1)我国语文的研究,一向有“训诂、文字、音韵”的分科;而 “音韵”所指,即是各时代的语音系统,举凡声母、韵母、声调,都包
2
汉语音韵学
括在内。
(2)现代语言学中专门讨论语音系统的部分叫做Phonology, 包括语音的每个方面,自来我们就译作“音韵学”。
§1.2如问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倒不如问为什么要研究 汉语。因为汉语音韵学只是整个汉语研究的一个部门。
无论学什么语言,我们的目的总是想藉此瞭解那种语言所代 表的文化。留心文学的人,更能体会到语言与文学的关係。
然而我们都是説汉语的人了,还要再研究汉语吗?是的,汉语 的范围很广:有的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乎需要更深切 的瞭解。有的则所知棰少或一无所知,简直非从头学起不可。
先就横的方面説。现代汉语分作许多方言,差得远的可以彼 此不能互通,还不需要学吗?即就流行最广的国语而言,普通人虽 然都听得懂而説得通,可是如有人问:“森”与“生”的分别何在?或 “老虎”的“老”为什么跟“老人”的“老”不同?又有几个能回答的 呢?至于解释文学作品中的韵脚、节律,连绵字……,更是只限于 极少数的人了。那都是瞭解不够的缘故。
再説纵的方面。我们有记载的历史已经号称五千年;再往上 追溯,更不知多么久远。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语言是在天天变 的。假如现代人能与古人会面一定不能互通语言。我们一向用方 块字,它的变化速度赶不上语言的千百分之一。现在我们要读 唐宋人的文章,已经非有相当的训练不可;两汉六朝的作品很早就 需要注释;先秦典籍,虽注疏如林,仍不免衆説纷纭;至于商代 龟甲卜辞以及周朝吉金铭文,积学者数十年之功,更不过半懂半 猜。
由此可以推知古人的语言舆现代差得多远。我们简直可以説
第一章引 论
3
古人的语言是与外国语一样的难懂。
§ 1.3我们读到古人的诗句,往往觉得有些韵押得很奇怪,例 如〈诗经•关雎 > 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讲<诗经》的人都説“采”与“友”押韵,但是现在一个读古务,一 个读丨X,实在差得很远,这就表示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读 到古人的文章,又常常觉得有些难懂的地方,例如 < 左传〉上有一句 豕人立而啼
懂得的人会告诉我们,“豕”就是现在所谓“猪”,这是古人用字 (或者説古人的词彙)与我们不同的表现。此外,“人立”的意思是 “像人似的站着”,“人”在古代可以作副词用,这可以表明古人的语 法(或称文法)也有与现代不同的地方。
由上面的两个浅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研究可以分 作三个方面——语音、词彙、语法。在这里面,语音又可以説是其 他两方面的基础,因为语词都学由若干语音组合而成的,而语法上 种种变化也不免以语音为表现的工具。
现在所谓语言的历史的研究,可以説约略相当于我国旧有的 “小学”。“小学”一向分作“文字”“音韵”“训诂”三科:“文字”现在 单独分出为“文字学音韵”大致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汉语音韵 学,“训诂”可以説是古代词彙的研究。“语法”的观念是从西洋输 入的,从前人讲“小学”差不多没有人谈到这一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的范围内,“音韵”也是其他两科的基础。〈説文解 字》所録九千多字,“形声”佔十分之九左右,而“江”如何以“工”为 声符,是要从音韵上去解抉的问题。训诂之道,主要的是“转注”舆 “假借”,而“转注”或“假借”都必基于声音的相同或相近。清儒段 玉裁有云:“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这几句
4
汉语音韵学
话实在可以充分表达音韵研究舆古代文化瞭解的关係。
我们现在讲汉语音韵学与从前人不同的,就是从前的人往往 化费很多的工夫去考订史料的沿革;我们则特别注重语音本身,史 料只作必要的简单的敍述。再者,前人治学,偏重古代,所以汉语 音韵学一向也以古音为中心。近来受西洋语言学的影响,我们才 同时注重现代。方言之学在它的本身任务之外,更能大大的帮助 我们认识古代。
§ 1.4现代人説的话,我们都可以亲自听得到。所以研究现 代音,可以説是随时随地都有现成的、活的直接材料,近来从事方 言工作的人,总是第一步学得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次则实地作成 记録;然后分析综合,求得它的体系。
古人已逝,他们説话的声音也早巳烟消云散了。要知道他们 的语音如何,自然只好间接的从文字记録去推求。关于古汉语,我 们可用的材料舆其价值约如下述:
(1)文字——普通人都喜欢説“文字是语言的记録”,但是实 际上任何文字都不是语言的完善无释的记録。并且,要从文字本 身找出它原来的读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拼音文字考订古 代的音读,已须大费周章;何况我国的“日”“月”只是象形,“上” “下”尽于指事,而“止戈为武”或“背私为公”又不过是会意呢?以 音的关係组成的形声字,固然是佔了我国文字的絶大多数,然而并 不能解答下面几个切要的问题。
(a)“江”的声符是“工”,“河”的声符是“可”,“工”舆“可”古 代又怎么读?
“工”、“可”之类的声符,本身还不是起于形义的 吗?
(b)古代究竟是“江”读“工”还是“工”读“江”,或者都另外
第一章引 论
5
有一个读法?
(c)“江”与“工”古代是否完全同音,或仅是音相近?如果 仅是相近,相近的程度又如何?
所以从谐声字,我们只能广泛的看出古音的若干大的类别。
(2)古韵语"~〈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
参差荇菜左右f之窈窕淑女寤寐f之 求之不f 寤寐思f 悠哉悠哉辗转反等I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
参差荇菜左右f之窈窕淑女钟鼓•之
这里押韵的情形,有些还与现代相同,如第一章的“鸠、洲、 逑”;有些就差得远了,如末一章的“采、友”与“笔、乐”。这些当然 都是考订古今异同的线索,并且三百篇以及其他古籍颇能供给我 们很多的材料。不过是它们只能显示韵母的大类别,声调的关係 或许也有,声母则无丝毫痕迹可寻。
(3)古籍中的异文与假借字——什么语词用什么字来写[注 二],古代不如近代严格,因此常有一个语词分见两处而写法不同 的情形。《尚书>的“时日曷丧”,《史记〉引作“是日曷丧”。“时”与 “是”都代表这个”——这就是所谓异文。相当于现代语“何时”的 语词古书通常用“曷”字,可是写作“害”的也不少,如(诗经•葛覃》 三章的“害擀害否”——这就是所谓假借。“时”与“是”以及“揭”与 “害”都有声音的关係是无可疑的,可以利用的程度应该和谐声字 差不多。
(4)读若、声训、譬况、直音——汉以后讲字音,往往用“某字 音某”的方法,更早一些时候,他们都説“读若”“读如“读为”或“读 舆……同”等,这些都可以説是我国人正式注释字音的开始,后世
6
汉语音韵学
有“直音”之称,下面是几个例子:
(説文>:公,平分也,从人从^下注“音司”。)
{説文〉:平读若愆,又:纽,读与听同。
《礼记•聘义>:“孚尹旁达”,郑注:“孕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
筠。”
这些例子里面固然有不少兼有训诂上的关係[注三]。不过无 论如何总脱不掉音的成分,因此不失为探求古音的资料,只是它们 的数量还不够多,并且准确性也大成问题。
汉儒在训诂上又有所谓声训”的方法,那就是説用音同或音' 近的字去训释别的字。声训来源是很早的,不过封了东汉才盛行。 班固的(白虎通)与刘熙的《释名》是讲声训最着名的书,<説文》中 也有不少的例子,如“天,颠也”。“旁,溥也”。“马,怒也,武也”。 他们的价值可与读若同。
何休注〈公羊),高诱注<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又有所谓声音 譬况的例子,如:
{公羊•庄公二十八年传》注:“伐人为客,读伐长言之”,又: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淮南子•修务篇》注:“轾,读似质,缓气言之者,在舌头乃 得。”又〈坠形篇)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什么叫做“长言”,“短言”,“缓气”,“急气”,我们已无法知道。 这些材料就难用了。
(5)反切舆韵书——自东汉后期,我们受印度文字的影响,渐 渐採用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即所谓“反切”是。六朝人作文章讲究 “声律”,所以当时便有不少用反切注音的“韵书”出现。虽然那些 书失传巳久,不过我们还能考见隋代陆法言等人集大成的着作 <切 韵>的大概。
第一章引 论
7
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只取其声 母,第二个字只取其韵母与声调,合起来成为所要拼的字音。下面 姑且举一个现代还可以用的例来看。
“同”字“徒红”切:徒云(X) +红(厂)xz—同云乂二
这种方法是先把字音分析过的,所以比起囫囵吞枣的直音,显 然进步多了。第一是准确性大,第二是除极少数的情形外,差不多 所有的字都可以用。
现存的韵书都是先按“四声”分卷;再分若干个“韵”;各韵之内 列其所属之字,同音的在一起,第一个字下注有反切。这样就等于 每一个字都注了音。而且“韵”即做诗或歌唱时可以押韵的韵母类 别,四声即古代的四个声调,编排就是着眼于语音系统的。
(6)等韵图——从唐朝末年,我们又有了受印度音学影响而 産生的“等韵图”。等韵图的编製法,粗略的説,是以声母为经,韵 母与声调为纬,画出一张张的图表来,把韵书所收的字分别填到合 宜的格子里面去。它们的好处是比反切简单而有系统;缺点是:每 一个格子只能写一个字,那个字的同音字没有法子收録。
今存较早的韵图大约出于唐末或五代。它们都是依据当时的 韵书作的,所以是研究反切最好的参考资料。比较晚的韵图出于 宋元,据早期韵图而加以省併,又略有当时语音的痕迹。
等韵图前后都附有一些文字。有的是解释图的编排法,有的 则是关于语音的説明,都可以供参考。
(7)元曲与曲韵——北曲起于民间,始终没有登士大夫的大 雅之堂,所以很能表现当时的语言。元朝人周德清所着《中原音 韵》便是为作曲家用的参考书。{中原音韵>的编制,能摆脱传统韵 书的形式,而表现当时的语音实况。明清之时,受他的影响而作的 曲韵很多,也都能多多少少的表示出当时的语音。
8
汉语音韵学
(8)明代外国教士的记録——明代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利 用欧西的拼音文字记録中国字音的人也不少。其中以金尼閤的 《西儒耳目资〉为最着名。
(9)现代方言与域外译音——现代许多方言都是从古语传下 来的,所以考订古音而用现代方言作参考,意思是在“知新而温 故”。从纸上材料,我们只能求出古语的音类,性质只如一些代数 式子。至于他们的数值,只能在现代方言中求得。这是西洋语言 学给我们的一个大启发。近二三十年来汉语音韵学在这一方面的 发展很可观。
唐代的语言还流布到了外国,那就是日本、韩国以及越南的 “译音”。所谓“译音”,就是他们把汉字借用了去,却照自己的语音 系统改读的音。流传到现在,自然也是我们研究唐代语音的材料, 价值有时与汉语方言差不多。
(10)汉字与外国文字的对音——在六朝与唐代,我们曾经大 量的翻译过佛经。其中主要的是佛经的梵文本子,也有一部分是 当时中央亚细亚的一些本子。关于不能意译的专名,用汉字去翻 音的很多,称为“对音”。汉字不表音,可是那些文字是拼音的,所 以那些对音也是很可利用的材料。
中国文化流布国外,中国的特别名词在外国也有对音。可惜 是我们还知道得太少。
(11)同族系语音的比较——近代语言学家告诉我们,汉语舆 我国西南边疆的傣语以及泰语等同出一源,合称汉台语系;汉台语 系的语言又与包括西藏缅甸等语的藏缅语系同出一源,称为汉藏 语族。凡同族系的语言,语音系统有类似的情形,语音的变化也往 往有平行的进展。就各种_关係的语言,推求他们的母语,以昧于 此者验之于知于彼者,正是所谓比较研究的课题。汉藏族语言的
第一章引 论
9
比较研究已经到了基础粗立的阶段,不久可以在古代汉语方面大 放异彩。
§1.5自有汉族以来,不知已历多少万年。自我们有文字到 现在,至少也有三千年了。可是关于我们的古代语音,因为材料留 存有限,研究的程度也未臻理想,却只有下列几个阶段可以説是或 多或少的明瞭了一些。
(1)上古音——主要的资料是谐声字与先秦典籍中的韵语。 经传中的异文与假借字,蒐集整理的工夫还没有完成,从来只有一 些零星的徵引。汉儒的读若声训等,有关训诂的可以视同假借;纯 祥声音的注释也足以参考,不过有时会发生时代的问题[注四]。
先秦韵语的研究以(诗经>为主体,而三百篇大体出于西周。 自来讲説六书,以小篆为对象;小篆虽定于秦,必有其悠久的历史, 所以谐声字的表现能大体舆(诗经>韵语相合。照这么説,根据〈诗 经〉用韵与谐声字而考得的语音系统,可以説是代表周代的。如谨 慎一些,同时笼统一些,则可以説上古音是先秦的语音。
(2)中古音——这是指〈切韵》所代表的音系而言。<切韵序> 作于隋仁寿元年(607A.D.);唐代诗篇,取以为押韵的准绳,中叶 以后,才有併若干韵同用之説;反切的势力更伸张到宋初。所以, 説中古音的时期是隋唐,该没有什么问题。近来有人以为〈切韵〉 的制作是前有所承的,那么説它所表现的音系也可以伸张到隋以 前,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所以我们最好説中古音的时代是以隋及 唐初为中心。
早期韵图既以<切韵》一系的韵书作根据,自然是考订《切韵> 的最好的参考资料。佛经的翻译,唐代最盛,对音中唐代语音的痕 迹当然也不少。现代方言渊源于<切韵〉系统,<切韵〉音类的实值,
只有在活材料中测得。域外译音,也是唐音的旁支别派,可以补现 代方言之不足。
(3)近古音——宋人所修的韵书,渐有减少韵数的趋势;风行 了几百年的反切,宋后一般人已不能应用;同时较后出的韵图也都 有省併的现象^:这都表现我们的语音到那时已有很大的变化。 能全盘表现这种变化的,要算宋末黄公绍与熊忠的《古今韵会举 要>,《古今韵会举要》表面上仍用传统韵书的体制;各韵之内却利 用等韵知识,把所有的字重新注音,并加以新的排列。因此实际语 音系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们可以説韵会的语音是中古到近代 的桥樑。
(4)近代音一一官修的韵书,始终不能与正统文学脱离关係, 所以自宋至明,改来改去都不免拖泥带水。元代北曲大盛,那完全 是民间文学。周德清为元曲而作的《中原音韵》因此也能摆脱传统 韵书的羁绊,而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准。它可以説是元代北方舞 台语的代表,同时也是现代北方官话的远祖。明代教士的记録,自 然舆现代更相近了。
(5)现代音——国语是现时全国的标准语。国语语音的研究 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方言的研究则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的。历 年战乱更阻扰了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
§1.6古音的研究大大受材料的限制。上述古音的几个阶 段,仅是就可以利用的材料看如此如此,并且不是我们的语音自来 只有那几次改变。最明显的是周朝以前尚全无所知;自先秦以迄 隋唐,千数百年间,也差不多是空白。
现代音有现成的材料,可是方言研究在我国方才发轫,所以我 们的知识也还不充分。就巳知者而言,现代汉语可以分作下列几
第一章引 论
11
种方言。
(1)北方官话——大致説凡淮河、汉水与终南山以北的方言 覉之。“国语”即是它的方言之一。
(2)西南官话——分布于川、滇、黔、鄂、湘西、桂北,以及江西 北部。
(3)下江官话——长江下游、皖中与苏北一带。
(4)吴语——江苏南部及浙江。
(5)绩语-读江流域。
(6)湘语——湘江、沅江、资水流域。
(7)粤语——两广,并及海外。
(8)客家语——以粤北赣南为中心,散居台湾及海外各地的 也很多。
(9)闽北语——福建北部,以福州为中心。
(10)闽南语——以厦门潮汕为中心,分至台湾、海南与海外。
(11)其他未明方言如徽州话等。
现代汉纽有许多方言,古代汉语当然也不会少。我们现时巳 考得的古音,都可以説是当时的官话或标准音。古代方言只在更 少的记载里可以窥知一鳞半爪而已。
§1.7虽然我们对古代的语音的瞭解不够,可是要把已经知 道的一些,在这本小书里説个大概,却也不容易。那是因为:(1)从 古至今要包括三千年,比起讲别的语言的历史来,我们的担负还是 重得多。(2)古语的材料,本身就有许多问题,解説起来非常费事。
(3)我们讲的是语音,而以前人都昧于语音,因此又有许多节外生 枝的纠葛。
讲语音要有一套代表语音的符号,其重要性舆讲数学要用数
12
汉语音韵学
目字完全相等。本书末了附有一章“语音略説”,就是把本书所用 的符号,作一个最简单的説明。
説到汉语音韵本身,本书现在行了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办 法,就是先从现代讲起。这样做,一方面是作者觉得:先就眼前取 材,初学的人容易瞭解;另一方面,作者也以为瞭解现代就是瞭解 古代的阶石。
不过,现代的范围太广了,我们只能以国音为主,附带的论及 其他方言。
近代是现代的较古形式,我们也以现代为出发点来説。
近古的材料都是沿袭中古而来的,所以讲到“古”,我们最好是 从中古开始。<切韵〉系的韵书与韵图是研究古音比较最完备的材 料,同时也是解説起来很费事的材料,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要多 下一点工夫。把中古弄清楚,近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本书 因篇幅关係,近古暂时从略。
上古是最难的一部分,并且我们研究上古,一向又以中古音的 知识为基础,所以虽然时代最早,却要放到最后再説。
我们讲汉语音韵,除去敍述各时代的语音系统,还有一项同等 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明古今演变之迹。所以,在中古之后,我们有 “由中古到现代”一章;在上古之后,本来也该有“由上古到中古”一 章,不过因为我们讲上古时就是以中古为基础再推上去的,所以可 以略去。
很显明的,这是一种重点主义的讲法,在汉语音韵的各个方面 之中,我们是把重点放在现代国语、中古与上古三个方面,希望拿 他们作根据,逐次瞭解及于其他方面。又从表面看,我们不免把时 序颠倒了,可是讲述起来,却是顺乎自然的。
第一章引 论
13
[注一]中国境内,在汉语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语言,汉语不过是其中最重 要的一种而已。大致説,所谓中国境内的语言是分属五个不同的大系统 与其支派的。
(一)汉藏语族或印支语族(SinoTibetanor Indo-Chinese
Family)
(1 )汉台语系(Sino~Tai Group)
(a)汉语
(b)台语——西南诸省的傣、布依、僮家等 (舆泰语同支派)
(c)苗语舆瑶语
(2 )藏麵语系(Tibetan-Burmese Group)
(a)藏语——包括西藏与西康、青海一带藏人的语言。
(b)赛语、纳西语等(川、滇、黔一带)
(c)滇缅边界一带的土语,如怒语、独龙语等(舆缅甸语很近)。
(二)阿尔泰语族
(1)突厥语——指新疆及其附近所谓“回族”的语言
(2)蒙古语
(3)通古斯语——满洲话及其他
(三)南岛语族(AustronesianFamily)-台湾高山族的语目属之,与马
来及菲律宾等语言同系统。
(四)南亚语族(AustricFamily)——云南西南部的佧佤语等属之,与越南
的柬埔寨语以及缅甸的北古语等同系统。
(五)印欧语族(Indo~EuropeanFamily)-新疆的塔其克语属之,舆印度
及欧洲的许多语言同系统。
[注二]所谓“语词”是指实际语言里的最小的单位,由一定的音来组合,代 表一定的事物,所谓“字”则是语词传之于笔墨的形体。例如在国语里, “丁”“丨”“/”诸音的组合,代表晚上在天空闪烁的东西,这是一个语词, 而我们现在通行的写法,又用“星”来代表“丁丨Z”,这是字。中国字每一 个都代表语言中的一个音节而多数语词也只包含一个音节,因此有些人 把字舆语词不分。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也是一个语词,却包含两个音 节,通常也用两个字来写。同是一个语词,古人又可以用不同的字代表, 和现代人写白字一样,所以语词舆字是我们在観念上应当分清楚的,前
14
汉语音韵学
者英文为word,后者为Character。
[注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云:“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 者,皆易其字也(按即以某为某之假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 读若,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实际上注传中读若舆读为的分 别并不如他説的这样严格,仅是大体如此而已。
[注四]我们知道某为某之假借,大部份是从汉朝人的经注得来的,汉儒虽 然讲师承家法,总不免以今律古,所以有些假借的现象,毋宁説是代表汉 代。
第二章国语音系
§2.1所谓“国语”就是现代中国的标准语,他是以北京受过 相当教育的人的语言为基础的,几百年来,中国社会上的领导人物 都以北京为活动的中心,并且曾用活的语言写出许多文学作品,所 以他们用的语言早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官话”了。“国语”则不过是 辛亥以后政府颁行的名词。
敍述国语的语音系统,可以先从辅音与元音着手。
(1)辅音'
塞音及塞擦音鼻音清擦音浊擦音及边•音 不送气送气
唇音P P
‘ m f
舌尖音t ts X1 ts
‘ n 1 s
捲舌音ts tsf 尽
Zl
舌面音tQ Q
舌根音k k
‘ X
:唇音中,[p][p‘][r n]是双唇音,[f]是唇齿音,双唇音没有擦
音,而唇齿音没有塞音与鼻音,所以我们可以概称唇音。
就一般情形説,[t][t‘][n][l]与[ts][ts‘][s]的部位还是有差别 的——前者近于所谓龈音,而后者近于所谓齿音,不过[t][t‘]与 [ts][ts‘]的主要分别是塞音与塞擦音的不同。(参看附録10节)
16
汉语音韵学
就一个个的字音而言,浊的塞音或塞擦音是国语里没有的。 在複音节的词里或在整句的话里面,他们倒不是絶对不存在;不过 是那都可以解释为“连音变化”,算不得独立的音的单位。(参看本 间2.8节)
[^]是唯一的一个浊擦音,必须与同部位的清擦音U]分立的, 别的浊擦音不是絶对没有;但和上述浊的塞音舆塞擦音一样,他们 只偶尔在“连音变化”中出现。
又在“安”“饿”等字的起头,有时还可以有喉塞音[?】或浊的舌 根擦音[Y]出现。不过是出现与否,在语言的应用上都是无所谓 的。因此也不能视作独立的音的单位。
(2)单元音
舌尖 舌 面
前后 刖 央 后
展 圆 展圆
高1 i y U
中0T e 3 Y
0
低a
舌尖高元音[aHi]通常都是展唇的,没有相对的圆唇音舆他 们分立,[aO唇状中性。
舌面元音的高低只有三种不同,所以[e][3]U][0]就用不着 所谓“半低”与“半高”的观念,只要説“中”就够了。
低元音在国语实在没有“前”“后”“央”的分别,U]号在这里是 代表一个变异范围相当宽的音。大致説:如果后面没有别的音,他 的部位近于“央”;如果后面有[g]或[u]就要偏后些;后面有[n】或 [i]时,就要偏前些;后面既有[n]或[i]而前面又有[i]时,舌位更要 略高,近乎所谓半低前元音,我们不把他分作四个音,固然是因为
第二章国语音系
17
实用上无须作如此过细的划分;更要紧的则是,就语音结构説,他 实在只是一个音的单位。
(3)複元音
ai ei au ou
这里只列出下降的複元音,凡上升的複元音与三合元音,都依 附録6节,不看作音的单位。
§2.2国语的辅音没有一个在字音中间出现的。也只有U] 与[g]可以出现于字尾,如“暗”[an]、“刚”[kag]。[g]又不出现于 字首;[n]倒是可以兼在字首出现,如“拿”[na], “您”[nin],所有别 的辅音都只出现于字首,如“八”[pa], “唐”“谁”[gei]……
舌尖高元音[UU]后面总没有别的音T但是前面必然有别的 辅音,而且在h]前面一定是[ts][ts‘]或[s];在[]_]前面一定是[tg] [tg‘][g]或k];如“司”[S1]、“日”[u],[y]永远单独出现,前后都没 有别的音,如“耳”[^]。因为这样,我们有时候就可以用一个符号 来代表这三个舌尖元音,这个符号现在写作[i]。凡在[ts] [ts‘] [s] 后面,他自然的是读[山在[tg][tg‘][g][zj后,自然的读[山单用时 自然的是永远不会相溷,于是“司”作[si], “日”作[#],“耳”作
[i]。
在舌面元音中,[i]U][y]U]出现的范围最广,他俩可以单独 出现;可以在别的音的后面;可以在别的音的前面;也可以前后都 有别的音。例:
衣[i]乌[u】 鱼[y] 啊[a]
比[pi]都[tu] 吕[ly] 牙[ia]
因[in]卧[uo] 月[ye] 安[an]
兵[pig]送[sug] 君[tfsyn] 羊[iag]
18
汉语音韵学
这里所谓别的音实际上不是所有本身以外的音,某音前后可 以有哪些别的音,另有规律,可以看附録12节。
[Y]可以单独出现,如“鹅” [Y];前面可以有某些辅音,如“得” [tY];后面永远没有任何别的音。
b]从不单独出现;前面可以有某些辅音或元音,除轻声字后 面永远有[n]或[g],如“恩”[an]、“灯”[tag]、“温”[U3n]。
[e:I[0]都不单独出现;[e]前面永远有[i]或[y],[o]前面永远 有[u],无论再接辅音与否,如“夜”[ie]、“碟” [tie]、“月” [ye]、“缺” [te‘ye]、“窝”[uo]、“锅”[kuo]除去构成附録6节所列的複元音,他 们的后面可以説从不再有别的音了。
所有的複元音都可以在某些辅音或元音的后面,如“孩” [xai]、“尾” [uei]、“摇” [iau]、“鈎” [kou];后面都不再有任何别的 音;除去[ei],都可以单独出现,如“哀”[ai],“敖”Uu],“藕”[ou]。
§2.3我们一向都把国语的字音分作“声母”、“韵母”与“声 调”。这样分法虽然是从旧的音韵学沿袭而来;就现代语言学的观 点説,却也有他的好处。并且,这个分法非但可以应用于现代汉 语,研究古代汉语以及汉语相近的语言,作语音分析时,这样分 法也是有许多方便的。既然如此,在开头的时候,我们最好先把这 几个名词解释清楚。
声母是字音起首的有辨义作用的辅音。如国语“班”起首的 P, “参”起首的tsV‘酣”起首的x……。如果某字的起首没有辅音, 或者是虽有辅音而他的出现舆否于某字之所以为某字并不发生关 係,那么那个字就可以説是没有声母,或声母为零。例如国语的 “安”“哀”“鹅”“恩”等字,有时起首没有辅音;有时也会带个喉塞音 ?或舌根浊擦音Y,不过?或Y之有或无,都是一样的可以不计。
第二章国语音系
19
韵母包括声母之后的元音,以及元音之后可能再有的辅音。 如果一个字没有声母,那么他的全体都是韵母;单由成音节的辅音 组成的字音,也完全视作韵母。
在韵母之中,凡上升的複元音都认作“介音”加“主要元音”,
如:
ie-i | e io-i | o ua-u | a ye-y I e
三合元音也认作介加複元音,如:
iau-i | auuei-u I ei
元音后面跟辅音的,则认为元音加“韵尾”,如:
下降的複元音有时也可以认作主要元音加韵尾。如:
于是最複杂的韵母是:介音加主要元音加韵尾。如:
ian-i |a|nuag-u |a|g
声调就是一个字的音高(pitch)的高低,有时与音的长短也有 关係。在汉语以及与汉语词系的语言中,声调是字音的要素之一, 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例如国语“妈”“麻”“马”“駡”的声母都 是m,韵母都是a,他们的不同就全在音高方面。粗略的説,“妈” 的声调是高低不变的,“麻”是由低而高的,“马”是先高后低再高 的駡”是由高而低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汉语方言恰好 都有四个声调;并且声调的高低升降,也不是大家一律的。
§2.4国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如下:(每个符号后括弧内的字 是例字。)
(1)声母
p(巴比布)p‘(怕皮铺)m(马米母)f(法夫)
20
汉语音韵学
t(答低都)t‘(他提途) n(拿泥奴女) 1(拉利鲁吕)
ts(资杂租)ts‘(此擦醋) s(思撒苏)
tg(知札朱)tg‘(迟茶除) g(施沙书) V日惹如)
如(基居)t<3‘(齐去) d喜许)
k(哥姑)k‘(科苦) x(喝虎)
o(岸鹅恩衣汪鱼)
(2)韵母
f布都租)
i (子纸耳)i (皮底基衣)u .y (吕举雨)
\朱姑五丨
|怕打萨’ & 1查哈啊』 ia (家牙)
'德色车, i哥俄
ua
(耍瓜瓦)
ie (别铁歇也)
ye (雪月)
波多坐
説郭卧
ai
拜台灾1f陪内贼| ei (包刀曹'
au f否头搜1 OU •
i斋该矮.1谁黑1 1高奥1 1周鈎欧i
iau
飘叫
uai (揣快外)uei (堆最追归为)
lou
谬流
九游
1半单三an 本嫩森 in
>展甘安 [枕根恩, ,心因〗
yn (羣云)
ian (边添间盐)
第二章国语音系
21
(端算船) (顿遵1 —官完I u3nU昆稳丨 yan(全圆)
(邦当桑j 蓬登曾j f兵丁 东松中1
(张刚昂1 正耕I ig (兴英< 公翁丨
iag (良眷阳)
uag(庄光王)yug(兄用)
第一拦与第二栏的韵母是没有韵尾的,习惯上统名为“开尾” 韵母。第三栏是複元音韵母,或者可以説是韵尾是元音的韵母。 第四襴与第五栏都是有鼻音韵尾的韵母。
凡有鼻音韵尾的统称“阳声”;凡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统称“阴声”。 各襴第一行是主要元音前不加任何介音的韵母;第二行是加 介音[i]的;第三行是加介音[u]的;第四行是加介音[y]的。同介 音的韵母,在声韵母的配合上有大体一致的表现。而以[i][ti][y]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的情形,也和用[i]U][y]为介音的韵母一样, 所以我们把
没有任何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叫“开口 ”音; 有介音[i]或主要元音是[i]的叫“齐齿”音;
有介音[u]或主要元音是[u]的叫“合口”音;
有介音[y]或主要元音是[y]的叫“撮口”音。
有时我们又把“开口 ”与“合口 ”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 ” 合称“钿音”。“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 “洪音”没有。“开口” 与“齐齿”都没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为“开口 ”;“合口”与“撮口”都 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合口”。所以,“开口 ”与“合口 ”都各有狭义 与广义的意义。
22
汉语音韵学
①在[ts][ts‘][S]后读[lUtgm^ngnzj后读[g,[0]后读 k]。
②口语中有[teii](“捉”的意思)JteU](“需要”的意思)等。
③“这”读[tgeiM]是“这”[tgYM]与“一” [il]的合音。
④[tguaivi1“拉”的意思。 •
第二章国语音系
23
(表一)
齿 合
口 撮
口
iniai) U ua UO uai uei uan U3I1 uag y ye yan yn yun
宾 丙 布 玻
贫 平 馀
细 破
民 明 母 末
夫 佛
丁 都 多 堆 短 顿 东
廷 途 妥 推 圑 屯 通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OP)数据
汉语音韵学/董同龢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重印 ISBN7 - 101 - 00589 - 6
i.汉…n.董…m.汉语-音韵学-教材mil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54680号
责任编辑:王勉
汉语音韵学
董同解着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100073) http://www.zhbc. com. cn E-mail : zhbc @ zhbc. com • cn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
850x1168毫米1/32*10M印张插页_237千字 2001年10月第1版 2004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茚数3001—5500册 定僙:22.00元
ISBN 7—101—00589—6/H-51
赵元任先生序
从前有时候想到要是编印我的遗着的时候,找董同龢来给我 写几句序倒也不错。没料到我反倒给董同龢的遗着写序了。董先 生一向非常谦恭,写信总签名“再传弟子”,因为在清华时候他上过 王了一的课,王了一又跟我写过“两粤音説”的论文。俗语説青出 于蓝,所以从这两代的蓝青的中国音韵学就结晶于董同龢的《汉语 音韵学》了。
倒不是説假客气的话:王了一的兴趣转向到中国文法,我在方 言上做了些调査工作,后来也转到文法问题跟一般语言问题上,可 是同龢在中国音韵学上这些年下来始终是不断的有贡献出来。并 不是説他在别的方面不行咯,比方我们几个人作湖北方言调查的 时候,他就是最得力的人员之一,可是他很早就有关于古音跟中古 音的文章,例如在南京时候,他就有批评高本汉先生的 < 诗经》里的 “搭桨韵”的説法把高老先生都説气了,到后来也觉得那批评也不 无可取之处。在抗战期间,在那种困难情形之下,把一个多少时代 大家莫名其妙的〈广韵〉重纽问题,第一次才搞出个头绪出来。
以后在台湾几年,这地方的语言情形,在好些方面可以算是 “处女田野”,我现在不用列举,因为从本书的内容里读者就可以看 得出这部着作的方法的谨严跟材料的丰富。并不是人死了就样样 説他好,可是试问要等多少时候台湾再有一部这样书出来?
赵元任序于麻省剑桥
《汉语音韵学》原序
从西洋人把他们的语言学介绍到中国来,中国古音研究的进 展,真是可观。我们可以説,近几十年间中外学人的收穫,足足抵 得上,甚或超过清代三百年间许多大师的成绩。眼界宽阔,材料增 加,工具齐备,方法也更为精密;因此我们已经能从古音的“类”,进 而谈古音的“值”;更要紧的则是,我们已经能使这门学问脱离“童 稚从事而皓首不能穷其理”的絶境。
话虽如此,对初学而言,我们却始终缺乏一本“入门”的书,他 应具备的条件是,元元本本的告诉人家:研究古音有些什么材料可 用?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现在巳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抗战期 间,避乱入川,有一天我和李方桂先生谈起此事,大家都觉得这样 一本书真是需要写了;只可惜以全副精力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总没 有机会来写,而教书的人,又很少是同时做研究工作的。
也许是我个人的巧遇,到台湾之后,既能不离开中央研究院, 同时又在台湾大学教“声韵学”。机会落到头上,就不容迟疑了。 两年之内,随讲随编,现在总算偿了宿愿。
把稿本寄请赵元任先生与李方桂先生指教,他们还不失望。 因此我很高兴,觉得这本小书还勉强担当得起介绍这门学问的任 务。还有使我高兴的,就是用这个稿本在台大讲授时,同学们虽然 觉得繁重,却还没有徒劳之叹。
谢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的许世瑛教授,他曾根据教学经验,给
我许多有益的指示。谢谢台大同事赵荣琅先生和蓝亚秀女士,以 及乔伟同学,他们都在百忙中,冒暑挥汗,费了许多心力帮我整理 稿件。
董同龢
一九六五年
次
第一章引论...............................................................1
释名——古语研究与古代文化的瞭解——古音研究与整个 的古语研究——研究古音的材料——古音分期一"■现代方
a-本书讲述的步骤。
第二章国语音系......................................................15
辅音舆元音——音的分佈——基本名词的解释——声母、 韵母、声调——声韵调的配合——轻声——词尾“儿”对词 根韵母的影响——连音变化——国音注音符号——国语罗 马字一威妥玛式拼音
第三章现代方音......................................................37
下江官话舆西南官话的特点——苏州音——广州音——客 家音——福州音——厦门音
第四章早期官话......................................................59
北曲舆{中原音韵 >——< 中原音韵> 的体制——声调——声 母——韵母——卓从之〈中州音韵〉——〈洪武正韵〉——南 曲与明清曲韵——明以后的通俗字书-~明代西方传教士 的罗马字拼音
第五章《切韵》系的韵书..............................................79
韵书産生的背景——六朝韵书与陆法言〈切韵 > 的修撰■ 〈切韵〉与〈切韵〉的增订本——四声舆五卷——分韵■
汉语音韵.学
〈广韵〉二百零六韵的四声配合——反切与陈澧倡导的反切 系联——反切系联的检讨——儘量求分的反切上下字归类
第六章等韵图.........................................................111
字母与等韵的兴起——早期韵图——宋元韵图——从守温 字母到宋后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与 < 广韵〉的反切上 字——“等”与“转”——四十三转与二百零六韵——韵图的 格式与内容——十六摄与四十三转——韵图表现的中古韵 母系统——等韵门法
第七章中古音系....................................................V- 139
考订音类舆拟定音值的原则——唇音声母——舌尖塞音、 鼻音、塞擦音与擦音——舌面音与舌尖面溷合音——舌根 音——“影”与“喻”——“来”与“日”——韵尾——开口与合 口——什么是等?——一、二等“重韵”——三等韵的类型 ——各摄分论——“平”“上”“去”“入”
第八章中古聱韵母的简化................................................ 181
{切韵〉系统繁细的原因——宋后表现语音简化的史料—— 《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与〈切韵 > 指南的表现——由乂韵 略〉到近代诗韵——< 集韵》与《五音集韵 >——旧瓶装新酒 的 < 古今韵会举要〉——< 韵会〉声母——舒声韵——入声韵 ——< 韵会〉音系与中古音系
第九章由中古到现代................................................ 209
为什么要作中古与现代的比较?——声母比较表——声母 演变的趋势——韵母演变表——韵母演变的趋势——声调 的演变
第+章古韵分部……................................................ 235
隋唐以来所谓“叶韵”——由陆德明的“古人韵缓”説到吴才
目次
老的 < 韵补 >——顾炎武奠立的古韵研究基础一江王段江 诸家的精进——分部的内容——不合分部的例外韵语以及 部与部之间的关係
第十一章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261
清儒心目中的古音——现代语言学家的看法——上古的辅 音韵尾——拟订介音与主要元音的一般原则——各部分论 第十二章上古声母................................................... 285
清儒的贡献——高本汉以后的方法——唇音声母——端知 两系声母的古读——章系声母的古读一古代的精庄两系 —舌根音——以母的来源——1-与带1-的複声母——可
能有的其他複声母——总结 第十三章上古声调的问题..........................................303
上古音分声调吗?——分几个声调? ■^舆中古平上去入 的关係如何?
附録:语音略説.........................................................311
发音方式——清与浊——发音部位——语音分类与音标
—元音的类型——複元音——鼻化元音——半元音—— 辅音的类型——複辅音——长短、强弱、高低——汉藏族语
言的声调一语音系统
汉语音韵学
第一章引 论
§ 1.1现在大学课程表上所谓“声韵学”,乃是研究中国语的语 音系统的学问,照这样説,我们最好是把它的名称订作“汉语音韵 学”。因为这里所谓中国语,係狭义的指汉语而言[注一];而语音系 统的研究,普通都叫作音韵学。“中国音韵学”也是个可用的名字, 那是因为在不太严格的时候,我们都用“中国语”来代替“汉语”。 有些人仅用“音韵学”三个字来称述这门学问,自然过嫌笼统
了。
“声韵学”是比较后起的,同时也就是最不恰当的一个名称。 当初订立,以为汉语语音的研究一向是从所谓声母与韵母着手,那 么“声韵”二字就可以尽“汉语音韵”四字之效了。其实那是一种似 是而非的想法。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舆韵母,并不是只可以适用 于汉语。事实上,凡所谓单音节的语言,我们研究起来,都是那么 去做的。因此“声韵”二字仍不免含溷。第二、汉语以及其同性质 的语言中还有一个成分,即声调是,它的重要性抉不在声母与韵母 之下,却又没有提起。
然而“音韵学”又何所取义呢?我们的回答是:
(1)我国语文的研究,一向有“训诂、文字、音韵”的分科;而 “音韵”所指,即是各时代的语音系统,举凡声母、韵母、声调,都包
2
汉语音韵学
括在内。
(2)现代语言学中专门讨论语音系统的部分叫做Phonology, 包括语音的每个方面,自来我们就译作“音韵学”。
§1.2如问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倒不如问为什么要研究 汉语。因为汉语音韵学只是整个汉语研究的一个部门。
无论学什么语言,我们的目的总是想藉此瞭解那种语言所代 表的文化。留心文学的人,更能体会到语言与文学的关係。
然而我们都是説汉语的人了,还要再研究汉语吗?是的,汉语 的范围很广:有的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乎需要更深切 的瞭解。有的则所知棰少或一无所知,简直非从头学起不可。
先就横的方面説。现代汉语分作许多方言,差得远的可以彼 此不能互通,还不需要学吗?即就流行最广的国语而言,普通人虽 然都听得懂而説得通,可是如有人问:“森”与“生”的分别何在?或 “老虎”的“老”为什么跟“老人”的“老”不同?又有几个能回答的 呢?至于解释文学作品中的韵脚、节律,连绵字……,更是只限于 极少数的人了。那都是瞭解不够的缘故。
再説纵的方面。我们有记载的历史已经号称五千年;再往上 追溯,更不知多么久远。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语言是在天天变 的。假如现代人能与古人会面一定不能互通语言。我们一向用方 块字,它的变化速度赶不上语言的千百分之一。现在我们要读 唐宋人的文章,已经非有相当的训练不可;两汉六朝的作品很早就 需要注释;先秦典籍,虽注疏如林,仍不免衆説纷纭;至于商代 龟甲卜辞以及周朝吉金铭文,积学者数十年之功,更不过半懂半 猜。
由此可以推知古人的语言舆现代差得多远。我们简直可以説
第一章引 论
3
古人的语言是与外国语一样的难懂。
§ 1.3我们读到古人的诗句,往往觉得有些韵押得很奇怪,例 如〈诗经•关雎 > 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讲<诗经》的人都説“采”与“友”押韵,但是现在一个读古务,一 个读丨X,实在差得很远,这就表示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读 到古人的文章,又常常觉得有些难懂的地方,例如 < 左传〉上有一句 豕人立而啼
懂得的人会告诉我们,“豕”就是现在所谓“猪”,这是古人用字 (或者説古人的词彙)与我们不同的表现。此外,“人立”的意思是 “像人似的站着”,“人”在古代可以作副词用,这可以表明古人的语 法(或称文法)也有与现代不同的地方。
由上面的两个浅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研究可以分 作三个方面——语音、词彙、语法。在这里面,语音又可以説是其 他两方面的基础,因为语词都学由若干语音组合而成的,而语法上 种种变化也不免以语音为表现的工具。
现在所谓语言的历史的研究,可以説约略相当于我国旧有的 “小学”。“小学”一向分作“文字”“音韵”“训诂”三科:“文字”现在 单独分出为“文字学音韵”大致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汉语音韵 学,“训诂”可以説是古代词彙的研究。“语法”的观念是从西洋输 入的,从前人讲“小学”差不多没有人谈到这一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的范围内,“音韵”也是其他两科的基础。〈説文解 字》所録九千多字,“形声”佔十分之九左右,而“江”如何以“工”为 声符,是要从音韵上去解抉的问题。训诂之道,主要的是“转注”舆 “假借”,而“转注”或“假借”都必基于声音的相同或相近。清儒段 玉裁有云:“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这几句
4
汉语音韵学
话实在可以充分表达音韵研究舆古代文化瞭解的关係。
我们现在讲汉语音韵学与从前人不同的,就是从前的人往往 化费很多的工夫去考订史料的沿革;我们则特别注重语音本身,史 料只作必要的简单的敍述。再者,前人治学,偏重古代,所以汉语 音韵学一向也以古音为中心。近来受西洋语言学的影响,我们才 同时注重现代。方言之学在它的本身任务之外,更能大大的帮助 我们认识古代。
§ 1.4现代人説的话,我们都可以亲自听得到。所以研究现 代音,可以説是随时随地都有现成的、活的直接材料,近来从事方 言工作的人,总是第一步学得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次则实地作成 记録;然后分析综合,求得它的体系。
古人已逝,他们説话的声音也早巳烟消云散了。要知道他们 的语音如何,自然只好间接的从文字记録去推求。关于古汉语,我 们可用的材料舆其价值约如下述:
(1)文字——普通人都喜欢説“文字是语言的记録”,但是实 际上任何文字都不是语言的完善无释的记録。并且,要从文字本 身找出它原来的读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拼音文字考订古 代的音读,已须大费周章;何况我国的“日”“月”只是象形,“上” “下”尽于指事,而“止戈为武”或“背私为公”又不过是会意呢?以 音的关係组成的形声字,固然是佔了我国文字的絶大多数,然而并 不能解答下面几个切要的问题。
(a)
(b)古代究竟是“江”读“工”还是“工”读“江”,或者都另外
第一章引 论
5
有一个读法?
(c)
所以从谐声字,我们只能广泛的看出古音的若干大的类别。
(2)古韵语"~〈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
参差荇菜左右f之窈窕淑女寤寐f之 求之不f 寤寐思f 悠哉悠哉辗转反等I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
参差荇菜左右f之窈窕淑女钟鼓•之
这里押韵的情形,有些还与现代相同,如第一章的“鸠、洲、 逑”;有些就差得远了,如末一章的“采、友”与“笔、乐”。这些当然 都是考订古今异同的线索,并且三百篇以及其他古籍颇能供给我 们很多的材料。不过是它们只能显示韵母的大类别,声调的关係 或许也有,声母则无丝毫痕迹可寻。
(3)古籍中的异文与假借字——什么语词用什么字来写[注 二],古代不如近代严格,因此常有一个语词分见两处而写法不同 的情形。《尚书>的“时日曷丧”,《史记〉引作“是日曷丧”。“时”与 “是”都代表这个”——这就是所谓异文。相当于现代语“何时”的 语词古书通常用“曷”字,可是写作“害”的也不少,如(诗经•葛覃》 三章的“害擀害否”——这就是所谓假借。“时”与“是”以及“揭”与 “害”都有声音的关係是无可疑的,可以利用的程度应该和谐声字 差不多。
(4)读若、声训、譬况、直音——汉以后讲字音,往往用“某字 音某”的方法,更早一些时候,他们都説“读若”“读如“读为”或“读 舆……同”等,这些都可以説是我国人正式注释字音的开始,后世
6
汉语音韵学
有“直音”之称,下面是几个例子:
(説文>:公,平分也,从人从^下注“音司”。)
{説文〉:平读若愆,又:纽,读与听同。
《礼记•聘义>:“孚尹旁达”,郑注:“孕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
筠。”
这些例子里面固然有不少兼有训诂上的关係[注三]。不过无 论如何总脱不掉音的成分,因此不失为探求古音的资料,只是它们 的数量还不够多,并且准确性也大成问题。
汉儒在训诂上又有所谓声训”的方法,那就是説用音同或音' 近的字去训释别的字。声训来源是很早的,不过封了东汉才盛行。 班固的(白虎通)与刘熙的《释名》是讲声训最着名的书,<説文》中 也有不少的例子,如“天,颠也”。“旁,溥也”。“马,怒也,武也”。 他们的价值可与读若同。
何休注〈公羊),高诱注<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又有所谓声音 譬况的例子,如:
{公羊•庄公二十八年传》注:“伐人为客,读伐长言之”,又: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淮南子•修务篇》注:“轾,读似质,缓气言之者,在舌头乃 得。”又〈坠形篇)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什么叫做“长言”,“短言”,“缓气”,“急气”,我们已无法知道。 这些材料就难用了。
(5)反切舆韵书——自东汉后期,我们受印度文字的影响,渐 渐採用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即所谓“反切”是。六朝人作文章讲究 “声律”,所以当时便有不少用反切注音的“韵书”出现。虽然那些 书失传巳久,不过我们还能考见隋代陆法言等人集大成的着作 <切 韵>的大概。
第一章引 论
7
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只取其声 母,第二个字只取其韵母与声调,合起来成为所要拼的字音。下面 姑且举一个现代还可以用的例来看。
“同”字“徒红”切:徒云(X) +红(厂)xz—同云乂二
这种方法是先把字音分析过的,所以比起囫囵吞枣的直音,显 然进步多了。第一是准确性大,第二是除极少数的情形外,差不多 所有的字都可以用。
现存的韵书都是先按“四声”分卷;再分若干个“韵”;各韵之内 列其所属之字,同音的在一起,第一个字下注有反切。这样就等于 每一个字都注了音。而且“韵”即做诗或歌唱时可以押韵的韵母类 别,四声即古代的四个声调,编排就是着眼于语音系统的。
(6)等韵图——从唐朝末年,我们又有了受印度音学影响而 産生的“等韵图”。等韵图的编製法,粗略的説,是以声母为经,韵 母与声调为纬,画出一张张的图表来,把韵书所收的字分别填到合 宜的格子里面去。它们的好处是比反切简单而有系统;缺点是:每 一个格子只能写一个字,那个字的同音字没有法子收録。
今存较早的韵图大约出于唐末或五代。它们都是依据当时的 韵书作的,所以是研究反切最好的参考资料。比较晚的韵图出于 宋元,据早期韵图而加以省併,又略有当时语音的痕迹。
等韵图前后都附有一些文字。有的是解释图的编排法,有的 则是关于语音的説明,都可以供参考。
(7)元曲与曲韵——北曲起于民间,始终没有登士大夫的大 雅之堂,所以很能表现当时的语言。元朝人周德清所着《中原音 韵》便是为作曲家用的参考书。{中原音韵>的编制,能摆脱传统韵 书的形式,而表现当时的语音实况。明清之时,受他的影响而作的 曲韵很多,也都能多多少少的表示出当时的语音。
8
汉语音韵学
(8)明代外国教士的记録——明代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利 用欧西的拼音文字记録中国字音的人也不少。其中以金尼閤的 《西儒耳目资〉为最着名。
(9)现代方言与域外译音——现代许多方言都是从古语传下 来的,所以考订古音而用现代方言作参考,意思是在“知新而温 故”。从纸上材料,我们只能求出古语的音类,性质只如一些代数 式子。至于他们的数值,只能在现代方言中求得。这是西洋语言 学给我们的一个大启发。近二三十年来汉语音韵学在这一方面的 发展很可观。
唐代的语言还流布到了外国,那就是日本、韩国以及越南的 “译音”。所谓“译音”,就是他们把汉字借用了去,却照自己的语音 系统改读的音。流传到现在,自然也是我们研究唐代语音的材料, 价值有时与汉语方言差不多。
(10)汉字与外国文字的对音——在六朝与唐代,我们曾经大 量的翻译过佛经。其中主要的是佛经的梵文本子,也有一部分是 当时中央亚细亚的一些本子。关于不能意译的专名,用汉字去翻 音的很多,称为“对音”。汉字不表音,可是那些文字是拼音的,所 以那些对音也是很可利用的材料。
中国文化流布国外,中国的特别名词在外国也有对音。可惜 是我们还知道得太少。
(11)同族系语音的比较——近代语言学家告诉我们,汉语舆 我国西南边疆的傣语以及泰语等同出一源,合称汉台语系;汉台语 系的语言又与包括西藏缅甸等语的藏缅语系同出一源,称为汉藏 语族。凡同族系的语言,语音系统有类似的情形,语音的变化也往 往有平行的进展。就各种_关係的语言,推求他们的母语,以昧于 此者验之于知于彼者,正是所谓比较研究的课题。汉藏族语言的
第一章引 论
9
比较研究已经到了基础粗立的阶段,不久可以在古代汉语方面大 放异彩。
§1.5自有汉族以来,不知已历多少万年。自我们有文字到 现在,至少也有三千年了。可是关于我们的古代语音,因为材料留 存有限,研究的程度也未臻理想,却只有下列几个阶段可以説是或 多或少的明瞭了一些。
(1)上古音——主要的资料是谐声字与先秦典籍中的韵语。 经传中的异文与假借字,蒐集整理的工夫还没有完成,从来只有一 些零星的徵引。汉儒的读若声训等,有关训诂的可以视同假借;纯 祥声音的注释也足以参考,不过有时会发生时代的问题[注四]。
先秦韵语的研究以(诗经>为主体,而三百篇大体出于西周。 自来讲説六书,以小篆为对象;小篆虽定于秦,必有其悠久的历史, 所以谐声字的表现能大体舆(诗经>韵语相合。照这么説,根据〈诗 经〉用韵与谐声字而考得的语音系统,可以説是代表周代的。如谨 慎一些,同时笼统一些,则可以説上古音是先秦的语音。
(2)中古音——这是指〈切韵》所代表的音系而言。<切韵序> 作于隋仁寿元年(607A.D.);唐代诗篇,取以为押韵的准绳,中叶 以后,才有併若干韵同用之説;反切的势力更伸张到宋初。所以, 説中古音的时期是隋唐,该没有什么问题。近来有人以为〈切韵〉 的制作是前有所承的,那么説它所表现的音系也可以伸张到隋以 前,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所以我们最好説中古音的时代是以隋及 唐初为中心。
早期韵图既以<切韵》一系的韵书作根据,自然是考订《切韵> 的最好的参考资料。佛经的翻译,唐代最盛,对音中唐代语音的痕 迹当然也不少。现代方言渊源于<切韵〉系统,<切韵〉音类的实值,
只有在活材料中测得。域外译音,也是唐音的旁支别派,可以补现 代方言之不足。
(3)近古音——宋人所修的韵书,渐有减少韵数的趋势;风行 了几百年的反切,宋后一般人已不能应用;同时较后出的韵图也都 有省併的现象^:这都表现我们的语音到那时已有很大的变化。 能全盘表现这种变化的,要算宋末黄公绍与熊忠的《古今韵会举 要>,《古今韵会举要》表面上仍用传统韵书的体制;各韵之内却利 用等韵知识,把所有的字重新注音,并加以新的排列。因此实际语 音系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们可以説韵会的语音是中古到近代 的桥樑。
(4)近代音一一官修的韵书,始终不能与正统文学脱离关係, 所以自宋至明,改来改去都不免拖泥带水。元代北曲大盛,那完全 是民间文学。周德清为元曲而作的《中原音韵》因此也能摆脱传统 韵书的羁绊,而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准。它可以説是元代北方舞 台语的代表,同时也是现代北方官话的远祖。明代教士的记録,自 然舆现代更相近了。
(5)现代音——国语是现时全国的标准语。国语语音的研究 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方言的研究则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的。历 年战乱更阻扰了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
§1.6古音的研究大大受材料的限制。上述古音的几个阶 段,仅是就可以利用的材料看如此如此,并且不是我们的语音自来 只有那几次改变。最明显的是周朝以前尚全无所知;自先秦以迄 隋唐,千数百年间,也差不多是空白。
现代音有现成的材料,可是方言研究在我国方才发轫,所以我 们的知识也还不充分。就巳知者而言,现代汉语可以分作下列几
第一章引 论
11
种方言。
(1)北方官话——大致説凡淮河、汉水与终南山以北的方言 覉之。“国语”即是它的方言之一。
(2)西南官话——分布于川、滇、黔、鄂、湘西、桂北,以及江西 北部。
(3)下江官话——长江下游、皖中与苏北一带。
(4)吴语——江苏南部及浙江。
(5)绩
(6)湘语——湘江、沅江、资水流域。
(7)粤语——两广,并及海外。
(8)客家语——以粤北赣南为中心,散居台湾及海外各地的 也很多。
(9)闽北语——福建北部,以福州为中心。
(10)闽南语——以厦门潮汕为中心,分至台湾、海南与海外。
(11)其他未明方言如徽州话等。
现代汉纽有许多方言,古代汉语当然也不会少。我们现时巳 考得的古音,都可以説是当时的官话或标准音。古代方言只在更 少的记载里可以窥知一鳞半爪而已。
§1.7虽然我们对古代的语音的瞭解不够,可是要把已经知 道的一些,在这本小书里説个大概,却也不容易。那是因为:(1)从 古至今要包括三千年,比起讲别的语言的历史来,我们的担负还是 重得多。(2)古语的材料,本身就有许多问题,解説起来非常费事。
(3)我们讲的是语音,而以前人都昧于语音,因此又有许多节外生 枝的纠葛。
讲语音要有一套代表语音的符号,其重要性舆讲数学要用数
12
汉语音韵学
目字完全相等。本书末了附有一章“语音略説”,就是把本书所用 的符号,作一个最简单的説明。
説到汉语音韵本身,本书现在行了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办 法,就是先从现代讲起。这样做,一方面是作者觉得:先就眼前取 材,初学的人容易瞭解;另一方面,作者也以为瞭解现代就是瞭解 古代的阶石。
不过,现代的范围太广了,我们只能以国音为主,附带的论及 其他方言。
近代是现代的较古形式,我们也以现代为出发点来説。
近古的材料都是沿袭中古而来的,所以讲到“古”,我们最好是 从中古开始。<切韵〉系的韵书与韵图是研究古音比较最完备的材 料,同时也是解説起来很费事的材料,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要多 下一点工夫。把中古弄清楚,近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本书 因篇幅关係,近古暂时从略。
上古是最难的一部分,并且我们研究上古,一向又以中古音的 知识为基础,所以虽然时代最早,却要放到最后再説。
我们讲汉语音韵,除去敍述各时代的语音系统,还有一项同等 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明古今演变之迹。所以,在中古之后,我们有 “由中古到现代”一章;在上古之后,本来也该有“由上古到中古”一 章,不过因为我们讲上古时就是以中古为基础再推上去的,所以可 以略去。
很显明的,这是一种重点主义的讲法,在汉语音韵的各个方面 之中,我们是把重点放在现代国语、中古与上古三个方面,希望拿 他们作根据,逐次瞭解及于其他方面。又从表面看,我们不免把时 序颠倒了,可是讲述起来,却是顺乎自然的。
第一章引 论
13
[注一]中国境内,在汉语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语言,汉语不过是其中最重 要的一种而已。大致説,所谓中国境内的语言是分属五个不同的大系统 与其支派的。
(一)汉藏语族或印支语族(SinoTibetan
(1 )汉台语系(Sino~Tai Group)
(a)汉语
(b)台语——西南诸省的傣、布依、僮家等 (舆泰语同支派)
(c)苗语舆瑶语
(2 )藏麵语系(Tibetan-Burmese Group)
(a)藏语——包括西藏与西康、青海一带藏人的语言。
(b)赛语、纳西语等(川、滇、黔一带)
(c)滇缅边界一带的土语,如怒语、独龙语等(舆缅甸语很近)。
(二)阿尔泰语族
(1)突厥语——指新疆及其附近所谓“回族”的语言
(2)蒙古语
(3)通古斯语——满洲话及其他
(三)南岛语族(Austronesian
来及菲律宾等语言同系统。
(四)南亚语族(Austric
(五)印欧语族(Indo~European
及欧洲的许多语言同系统。
[注二]所谓“语词”是指实际语言里的最小的单位,由一定的音来组合,代 表一定的事物,所谓“字”则是语词传之于笔墨的形体。例如在国语里, “丁”“丨”“/”诸音的组合,代表晚上在天空闪烁的东西,这是一个语词, 而我们现在通行的写法,又用“星”来代表“丁丨Z”,这是字。中国字每一 个都代表语言中的一个音节而多数语词也只包含一个音节,因此有些人 把字舆语词不分。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也是一个语词,却包含两个音 节,通常也用两个字来写。同是一个语词,古人又可以用不同的字代表, 和现代人写白字一样,所以语词舆字是我们在観念上应当分清楚的,前
14
汉语音韵学
者英文为word,后者为Character。
[注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云:“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 者,皆易其字也(按即以某为某之假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 读若,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实际上注传中读若舆读为的分 别并不如他説的这样严格,仅是大体如此而已。
[注四]我们知道某为某之假借,大部份是从汉朝人的经注得来的,汉儒虽 然讲师承家法,总不免以今律古,所以有些假借的现象,毋宁説是代表汉 代。
第二章国语音系
§2.1所谓“国语”就是现代中国的标准语,他是以北京受过 相当教育的人的语言为基础的,几百年来,中国社会上的领导人物 都以北京为活动的中心,并且曾用活的语言写出许多文学作品,所 以他们用的语言早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官话”了。“国语”则不过是 辛亥以后政府颁行的名词。
敍述国语的语音系统,可以先从辅音与元音着手。
(1)辅音
塞音及塞擦音鼻音清擦音浊擦音及边•音 不送气送气
唇音
舌尖音
捲舌音
舌面音
舌根音
:唇音中,
音,而唇齿音没有塞音与鼻音,所以我们可以概称唇音。
就一般情形説,[t][t‘][n][l]与[ts][ts‘][s]的部位还是有差别 的——前者近于所谓龈音,而后者近于所谓齿音,不过[t][t‘]与 [ts][ts‘]的主要分别是塞音与塞擦音的不同。(参看附録10节)
16
汉语音韵学
就一个个的字音而言,浊的塞音或塞擦音是国语里没有的。 在複音节的词里或在整句的话里面,他们倒不是絶对不存在;不过 是那都可以解释为“连音变化”,算不得独立的音的单位。(参看本 间2.8节)
[^]是唯一的一个浊擦音,必须与同部位的清擦音U]分立的, 别的浊擦音不是絶对没有;但和上述浊的塞音舆塞擦音一样,他们 只偶尔在“连音变化”中出现。
又在“安”“饿”等字的起头,有时还可以有喉塞音[?】或浊的舌 根擦音[Y]出现。不过是出现与否,在语言的应用上都是无所谓 的。因此也不能视作独立的音的单位。
(2)单元音
舌
前
高1
中
低
舌尖高元音[aHi]通常都是展唇的,没有相对的圆唇音舆他 们分立,[aO唇状中性。
舌面元音的高低只有三种不同,所以[e][3]U][0]就用不着 所谓“半低”与“半高”的观念,只要説“中”就够了。
低元音在国语实在没有“前”“后”“央”的分别,U]号在这里是 代表一个变异范围相当宽的音。大致説:如果后面没有别的音,他 的部位近于“央”;如果后面有[g]或[u]就要偏后些;后面有[n】或 [i]时,就要偏前些;后面既有[n]或[i]而前面又有[i]时,舌位更要 略高,近乎所谓半低前元音,我们不把他分作四个音,固然是因为
第二章国语音系
17
实用上无须作如此过细的划分;更要紧的则是,就语音结构説,他 实在只是一个音的单位。
(3)複元音
ai ei au ou
这里只列出下降的複元音,凡上升的複元音与三合元音,都依 附録6节,不看作音的单位。
§2.2国语的辅音没有一个在字音中间出现的。也只有U] 与[g]可以出现于字尾,如“暗”[an]、“刚”[kag]。[g]又不出现于 字首;[n]倒是可以兼在字首出现,如“拿”[na], “您”[nin],所有别 的辅音都只出现于字首,如“八”[pa], “唐”“谁”[gei]……
舌尖高元音[UU]后面总没有别的音T但是前面必然有别的 辅音,而且在h]前面一定是[ts][ts‘]或[s];在[]_]前面一定是[tg] [tg‘][g]或k];如“司”[S1]、“日”[u],[y]永远单独出现,前后都没 有别的音,如“耳”[^]。因为这样,我们有时候就可以用一个符号 来代表这三个舌尖元音,这个符号现在写作[i]。凡在[ts] [ts‘] [s] 后面,他自然的是读[山在[tg][tg‘][g][zj后,自然的读[山单用时 自然的是永远不会相溷,于是“司”作[si], “日”作[#],“耳”作
[i]。
在舌面元音中,[i]U][y]U]出现的范围最广,他俩可以单独 出现;可以在别的音的后面;可以在别的音的前面;也可以前后都 有别的音。例:
衣[i]
比[pi]
因[in]
兵[pig]
18
汉语音韵学
这里所谓别的音实际上不是所有本身以外的音,某音前后可 以有哪些别的音,另有规律,可以看附録12节。
[Y]可以单独出现,如“鹅” [Y];前面可以有某些辅音,如“得” [tY];后面永远没有任何别的音。
b]从不单独出现;前面可以有某些辅音或元音,除轻声字后 面永远有[n]或[g],如“恩”[an]、“灯”[tag]、“温”[U3n]。
[e:I[0]都不单独出现;[e]前面永远有[i]或[y],[o]前面永远 有[u],无论再接辅音与否,如“夜”[ie]、“碟” [tie]、“月” [ye]、“缺” [te‘ye]、“窝”[uo]、“锅”[kuo]除去构成附録6节所列的複元音,他 们的后面可以説从不再有别的音了。
所有的複元音都可以在某些辅音或元音的后面,如“孩” [xai]、“尾” [uei]、“摇” [iau]、“鈎” [kou];后面都不再有任何别的 音;除去[ei],都可以单独出现,如“哀”[ai],“敖”Uu],“藕”[ou]。
§2.3我们一向都把国语的字音分作“声母”、“韵母”与“声 调”。这样分法虽然是从旧的音韵学沿袭而来;就现代语言学的观 点説,却也有他的好处。并且,这个分法非但可以应用于现代汉 语,研究古代汉语以及汉语相近的语言,作语音分析时,这样分 法也是有许多方便的。既然如此,在开头的时候,我们最好先把这 几个名词解释清楚。
声母是字音起首的有辨义作用的辅音。如国语“班”起首的 P, “参”起首的tsV‘酣”起首的x……。如果某字的起首没有辅音, 或者是虽有辅音而他的出现舆否于某字之所以为某字并不发生关 係,那么那个字就可以説是没有声母,或声母为零。例如国语的 “安”“哀”“鹅”“恩”等字,有时起首没有辅音;有时也会带个喉塞音 ?或舌根浊擦音Y,不过?或Y之有或无,都是一样的可以不计。
第二章国语音系
19
韵母包括声母之后的元音,以及元音之后可能再有的辅音。 如果一个字没有声母,那么他的全体都是韵母;单由成音节的辅音 组成的字音,也完全视作韵母。
在韵母之中,凡上升的複元音都认作“介音”加“主要元音”,
如:
ie-i | e io-i | o ua-u | a ye-y I e
三合元音也认作介加複元音,如:
iau-i | au
元音后面跟辅音的,则认为元音加“韵尾”,如:
下降的複元音有时也可以认作主要元音加韵尾。如:
于是最複杂的韵母是:介音加主要元音加韵尾。如:
ian-i |a|n
声调就是一个字的音高(pitch)的高低,有时与音的长短也有 关係。在汉语以及与汉语词系的语言中,声调是字音的要素之一, 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例如国语“妈”“麻”“马”“駡”的声母都 是m,韵母都是a,他们的不同就全在音高方面。粗略的説,“妈” 的声调是高低不变的,“麻”是由低而高的,“马”是先高后低再高 的駡”是由高而低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汉语方言恰好 都有四个声调;并且声调的高低升降,也不是大家一律的。
§2.4国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如下:(每个符号后括弧内的字 是例字。)
(1)声母
p(巴比布)p‘(怕皮铺)m(马米母)f(法夫)
20
汉语音韵学
t(答低都)
ts(资杂租)
tg(知札朱)
如(基居)
k(哥姑)
o(岸鹅恩衣汪鱼)
(2)韵母
f布都租)
i (子纸耳)i (皮底基衣)u .
\朱姑五丨
|怕打萨’ & 1查哈啊』 ia (家牙)
'德色车, i哥俄
ua
(耍瓜瓦)
ie (别铁歇也)
ye (雪月)
波多坐
説郭卧
ai
拜台灾1
i斋该矮.
iau
飘叫
uai (揣快外)uei (堆最追归为)
lou
谬流
九游
1半单三
>展甘安
yn (羣云)
ian (边添间盐)
第二章国语音系
21
(端算船) (顿遵1 —官完I u3nU昆稳丨 yan(全圆)
iag (良眷阳)
uag(庄光王)
第一拦与第二栏的韵母是没有韵尾的,习惯上统名为“开尾” 韵母。第三栏是複元音韵母,或者可以説是韵尾是元音的韵母。 第四襴与第五栏都是有鼻音韵尾的韵母。
凡有鼻音韵尾的统称“阳声”;凡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统称“阴声”。 各襴第一行是主要元音前不加任何介音的韵母;第二行是加 介音[i]的;第三行是加介音[u]的;第四行是加介音[y]的。同介 音的韵母,在声韵母的配合上有大体一致的表现。而以[i][ti][y]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的情形,也和用[i]U][y]为介音的韵母一样, 所以我们把
没有任何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叫“开口 ”音; 有介音[i]或主要元音是[i]的叫“齐齿”音;
有介音[u]或主要元音是[u]的叫“合口”音;
有介音[y]或主要元音是[y]的叫“撮口”音。
有时我们又把“开口 ”与“合口 ”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 ” 合称“钿音”。“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 “洪音”没有。“开口” 与“齐齿”都没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为“开口 ”;“合口”与“撮口”都 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合口”。所以,“开口 ”与“合口 ”都各有狭义 与广义的意义。
22
汉语音韵学
①在[ts][ts‘][S]后读[lUtgm^ngnzj
②口语中有[teii](“捉”的意思)JteU](“需要”的意思)等。
③“这”读[tgeiM]是“这”
④[tguaivi
第二章国语音系
23
(表一)
齿
in
宾
贫
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