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1-50页

(2013-08-26 17:18:33)
标签:

文化

分类: 诗歌语音学
董同龢《汉语音韵学》1-50页
中华书局
图书在版编目(OP)数据
汉语音韵学/董同龢着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重印 ISBN7 - 101 - 00589 - 6
i.汉…n.董…m.汉语-音韵学-教材mil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0)第54680号
责任编辑:王勉
汉语音韵学
董同解着 *
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100073) http://www.zhbc. com. cn E-mail : zhbc @ zhbc. com • cn 北京市白帆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
850x1168毫米1/32*10M印张插页_237千字 2001年10月第1版 2004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茚数3001—5500册 定僙:22.00元
ISBN 7—101—00589—6/H-51
赵元任先生序
从前有时候想到要是编印我的遗着的时候,找董同龢来给我 写几句序倒也不错。没料到我反倒给董同龢的遗着写序了。董先 生一向非常谦恭,写信总签名“再传弟子”,因为在清华时候他上过 王了一的课,王了一又跟我写过“两粤音説”的论文。俗语説青出 于蓝,所以从这两代的蓝青的中国音韵学就结晶于董同龢的《汉语 音韵学》了。
倒不是説假客气的话:王了一的兴趣转向到中国文法,我在方 言上做了些调査工作,后来也转到文法问题跟一般语言问题上,可 是同龢在中国音韵学上这些年下来始终是不断的有贡献出来。并 不是説他在别的方面不行咯,比方我们几个人作湖北方言调查的 时候,他就是最得力的人员之一,可是他很早就有关于古音跟中古 音的文章,例如在南京时候,他就有批评高本汉先生的 < 诗经》里的 “搭桨韵”的説法把高老先生都説气了,到后来也觉得那批评也不 无可取之处。在抗战期间,在那种困难情形之下,把一个多少时代 大家莫名其妙的〈广韵〉重纽问题,第一次才搞出个头绪出来。
以后在台湾几年,这地方的语言情形,在好些方面可以算是 “处女田野”,我现在不用列举,因为从本书的内容里读者就可以看 得出这部着作的方法的谨严跟材料的丰富。并不是人死了就样样 説他好,可是试问要等多少时候台湾再有一部这样书出来?
赵元任序于麻省剑桥
《汉语音韵学》原序
从西洋人把他们的语言学介绍到中国来,中国古音研究的进 展,真是可观。我们可以説,近几十年间中外学人的收穫,足足抵 得上,甚或超过清代三百年间许多大师的成绩。眼界宽阔,材料增 加,工具齐备,方法也更为精密;因此我们已经能从古音的“类”,进 而谈古音的“值”;更要紧的则是,我们已经能使这门学问脱离“童 稚从事而皓首不能穷其理”的絶境。
话虽如此,对初学而言,我们却始终缺乏一本“入门”的书,他 应具备的条件是,元元本本的告诉人家:研究古音有些什么材料可 用?用什么方法去研究?现在巳经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抗战期 间,避乱入川,有一天我和李方桂先生谈起此事,大家都觉得这样 一本书真是需要写了;只可惜以全副精力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总没 有机会来写,而教书的人,又很少是同时做研究工作的。
也许是我个人的巧遇,到台湾之后,既能不离开中央研究院, 同时又在台湾大学教“声韵学”。机会落到头上,就不容迟疑了。 两年之内,随讲随编,现在总算偿了宿愿。
把稿本寄请赵元任先生与李方桂先生指教,他们还不失望。 因此我很高兴,觉得这本小书还勉强担当得起介绍这门学问的任 务。还有使我高兴的,就是用这个稿本在台大讲授时,同学们虽然 觉得繁重,却还没有徒劳之叹。
谢谢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的许世瑛教授,他曾根据教学经验,给
我许多有益的指示。谢谢台大同事赵荣琅先生和蓝亚秀女士,以 及乔伟同学,他们都在百忙中,冒暑挥汗,费了许多心力帮我整理 稿件。
董同龢
一九六五年

第一章引论...............................................................1
释名——古语研究与古代文化的瞭解——古音研究与整个 的古语研究——研究古音的材料——古音分期一"■现代方
a-本书讲述的步骤。
第二章国语音系......................................................15
辅音舆元音——音的分佈——基本名词的解释——声母、 韵母、声调——声韵调的配合——轻声——词尾“儿”对词 根韵母的影响——连音变化——国音注音符号——国语罗 马字一威妥玛式拼音
第三章现代方音......................................................37
下江官话舆西南官话的特点——苏州音——广州音——客 家音——福州音——厦门音
第四章早期官话......................................................59
北曲舆{中原音韵 >——< 中原音韵> 的体制——声调——声 母——韵母——卓从之〈中州音韵〉——〈洪武正韵〉——南 曲与明清曲韵——明以后的通俗字书-~明代西方传教士 的罗马字拼音
第五章《切韵》系的韵书..............................................79
韵书産生的背景——六朝韵书与陆法言〈切韵 > 的修撰■ 〈切韵〉与〈切韵〉的增订本——四声舆五卷——分韵■
汉语音韵.学
〈广韵〉二百零六韵的四声配合——反切与陈澧倡导的反切 系联——反切系联的检讨——儘量求分的反切上下字归类
第六章等韵图.........................................................111
字母与等韵的兴起——早期韵图——宋元韵图——从守温 字母到宋后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与 < 广韵〉的反切上 字——“等”与“转”——四十三转与二百零六韵——韵图的 格式与内容——十六摄与四十三转——韵图表现的中古韵 母系统——等韵门法
第七章中古音系....................................................V- 139
考订音类舆拟定音值的原则——唇音声母——舌尖塞音、 鼻音、塞擦音与擦音——舌面音与舌尖面溷合音——舌根 音——“影”与“喻”——“来”与“日”——韵尾——开口与合 口——什么是等?——一、二等“重韵”——三等韵的类型 ——各摄分论——“平”“上”“去”“入”
第八章中古聱韵母的简化................................................ 181
{切韵〉系统繁细的原因——宋后表现语音简化的史料—— 《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与〈切韵 > 指南的表现——由乂韵 略〉到近代诗韵——< 集韵》与《五音集韵 >——旧瓶装新酒 的 < 古今韵会举要〉——< 韵会〉声母——舒声韵——入声韵 ——< 韵会〉音系与中古音系
第九章由中古到现代................................................ 209
为什么要作中古与现代的比较?——声母比较表——声母 演变的趋势——韵母演变表——韵母演变的趋势——声调 的演变
第+章古韵分部……................................................ 235
隋唐以来所谓“叶韵”——由陆德明的“古人韵缓”説到吴才
目次 3
老的 < 韵补 >——顾炎武奠立的古韵研究基础一江王段江 诸家的精进——分部的内容——不合分部的例外韵语以及 部与部之间的关係
第十一章上古韵母系统的拟测....................................261
清儒心目中的古音——现代语言学家的看法——上古的辅 音韵尾——拟订介音与主要元音的一般原则——各部分论 第十二章上古声母................................................... 285
清儒的贡献——高本汉以后的方法——唇音声母——端知 两系声母的古读——章系声母的古读一古代的精庄两系 —舌根音——以母的来源——1-与带1-的複声母——可
能有的其他複声母——总结 第十三章上古声调的问题..........................................303
上古音分声调吗?——分几个声调? ■^舆中古平上去入 的关係如何?
附録:语音略説.........................................................311
发音方式——清与浊——发音部位——语音分类与音标
—元音的类型——複元音——鼻化元音——半元音—— 辅音的类型——複辅音——长短、强弱、高低——汉藏族语
言的声调一语音系统
汉语音韵学
第一章引 论
§ 1.1现在大学课程表上所谓“声韵学”,乃是研究中国语的语 音系统的学问,照这样説,我们最好是把它的名称订作“汉语音韵 学”。因为这里所谓中国语,係狭义的指汉语而言[注一];而语音系 统的研究,普通都叫作音韵学。“中国音韵学”也是个可用的名字, 那是因为在不太严格的时候,我们都用“中国语”来代替“汉语”。 有些人仅用“音韵学”三个字来称述这门学问,自然过嫌笼统
了。
“声韵学”是比较后起的,同时也就是最不恰当的一个名称。 当初订立,以为汉语语音的研究一向是从所谓声母与韵母着手,那 么“声韵”二字就可以尽“汉语音韵”四字之效了。其实那是一种似 是而非的想法。第一、把语音分作声母舆韵母,并不是只可以适用 于汉语。事实上,凡所谓单音节的语言,我们研究起来,都是那么 去做的。因此“声韵”二字仍不免含溷。第二、汉语以及其同性质 的语言中还有一个成分,即声调是,它的重要性抉不在声母与韵母 之下,却又没有提起。
然而“音韵学”又何所取义呢?我们的回答是:
(1)我国语文的研究,一向有“训诂、文字、音韵”的分科;而 “音韵”所指,即是各时代的语音系统,举凡声母、韵母、声调,都包
2
汉语音韵学
括在内。
(2)现代语言学中专门讨论语音系统的部分叫做Phonology, 包括语音的每个方面,自来我们就译作“音韵学”。
§1.2如问为什么要研究汉语音韵,倒不如问为什么要研究 汉语。因为汉语音韵学只是整个汉语研究的一个部门。
无论学什么语言,我们的目的总是想藉此瞭解那种语言所代 表的文化。留心文学的人,更能体会到语言与文学的关係。
然而我们都是説汉语的人了,还要再研究汉语吗?是的,汉语 的范围很广:有的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确乎需要更深切 的瞭解。有的则所知棰少或一无所知,简直非从头学起不可。
先就横的方面説。现代汉语分作许多方言,差得远的可以彼 此不能互通,还不需要学吗?即就流行最广的国语而言,普通人虽 然都听得懂而説得通,可是如有人问:“森”与“生”的分别何在?或 “老虎”的“老”为什么跟“老人”的“老”不同?又有几个能回答的 呢?至于解释文学作品中的韵脚、节律,连绵字……,更是只限于 极少数的人了。那都是瞭解不够的缘故。
再説纵的方面。我们有记载的历史已经号称五千年;再往上 追溯,更不知多么久远。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语言是在天天变 的。假如现代人能与古人会面一定不能互通语言。我们一向用方 块字,它的变化速度赶不上语言的千百分之一。现在我们要读 唐宋人的文章,已经非有相当的训练不可;两汉六朝的作品很早就 需要注释;先秦典籍,虽注疏如林,仍不免衆説纷纭;至于商代 龟甲卜辞以及周朝吉金铭文,积学者数十年之功,更不过半懂半 猜。
由此可以推知古人的语言舆现代差得多远。我们简直可以説
第一章引 论
3
古人的语言是与外国语一样的难懂。
§ 1.3我们读到古人的诗句,往往觉得有些韵押得很奇怪,例 如〈诗经•关雎 > 三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讲<诗经》的人都説“采”与“友”押韵,但是现在一个读古务,一 个读丨X,实在差得很远,这就表示古今语音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读 到古人的文章,又常常觉得有些难懂的地方,例如 < 左传〉上有一句 豕人立而啼
懂得的人会告诉我们,“豕”就是现在所谓“猪”,这是古人用字 (或者説古人的词彙)与我们不同的表现。此外,“人立”的意思是 “像人似的站着”,“人”在古代可以作副词用,这可以表明古人的语 法(或称文法)也有与现代不同的地方。
由上面的两个浅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研究可以分 作三个方面——语音、词彙、语法。在这里面,语音又可以説是其 他两方面的基础,因为语词都学由若干语音组合而成的,而语法上 种种变化也不免以语音为表现的工具。
现在所谓语言的历史的研究,可以説约略相当于我国旧有的 “小学”。“小学”一向分作“文字”“音韵”“训诂”三科:“文字”现在 单独分出为“文字学音韵”大致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汉语音韵 学,“训诂”可以説是古代词彙的研究。“语法”的观念是从西洋输 入的,从前人讲“小学”差不多没有人谈到这一方面的问题。
在“小学”的范围内,“音韵”也是其他两科的基础。〈説文解 字》所録九千多字,“形声”佔十分之九左右,而“江”如何以“工”为 声符,是要从音韵上去解抉的问题。训诂之道,主要的是“转注”舆 “假借”,而“转注”或“假借”都必基于声音的相同或相近。清儒段 玉裁有云:“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这几句
4
汉语音韵学
话实在可以充分表达音韵研究舆古代文化瞭解的关係。
我们现在讲汉语音韵学与从前人不同的,就是从前的人往往 化费很多的工夫去考订史料的沿革;我们则特别注重语音本身,史 料只作必要的简单的敍述。再者,前人治学,偏重古代,所以汉语 音韵学一向也以古音为中心。近来受西洋语言学的影响,我们才 同时注重现代。方言之学在它的本身任务之外,更能大大的帮助 我们认识古代。
§ 1.4现代人説的话,我们都可以亲自听得到。所以研究现 代音,可以説是随时随地都有现成的、活的直接材料,近来从事方 言工作的人,总是第一步学得有关语言的基本知识;次则实地作成 记録;然后分析综合,求得它的体系。
古人已逝,他们説话的声音也早巳烟消云散了。要知道他们 的语音如何,自然只好间接的从文字记録去推求。关于古汉语,我 们可用的材料舆其价值约如下述:
(1)文字——普通人都喜欢説“文字是语言的记録”,但是实 际上任何文字都不是语言的完善无释的记録。并且,要从文字本 身找出它原来的读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拼音文字考订古 代的音读,已须大费周章;何况我国的“日”“月”只是象形,“上” “下”尽于指事,而“止戈为武”或“背私为公”又不过是会意呢?以 音的关係组成的形声字,固然是佔了我国文字的絶大多数,然而并 不能解答下面几个切要的问题。
(a) “江”的声符是“工”,“河”的声符是“可”,“工”舆“可”古 代又怎么读? “工”、“可”之类的声符,本身还不是起于形义的 吗?
(b)古代究竟是“江”读“工”还是“工”读“江”,或者都另外
第一章引 论
5
有一个读法?
(c) “江”与“工”古代是否完全同音,或仅是音相近?如果 仅是相近,相近的程度又如何?
所以从谐声字,我们只能广泛的看出古音的若干大的类别。
(2)古韵语"~〈诗经>第一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 •
参差荇菜左右f之窈窕淑女寤寐f之 求之不f 寤寐思f 悠哉悠哉辗转反等I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
参差荇菜左右f之窈窕淑女钟鼓•之
这里押韵的情形,有些还与现代相同,如第一章的“鸠、洲、 逑”;有些就差得远了,如末一章的“采、友”与“笔、乐”。这些当然 都是考订古今异同的线索,并且三百篇以及其他古籍颇能供给我 们很多的材料。不过是它们只能显示韵母的大类别,声调的关係 或许也有,声母则无丝毫痕迹可寻。
(3)古籍中的异文与假借字——什么语词用什么字来写[注 二],古代不如近代严格,因此常有一个语词分见两处而写法不同 的情形。《尚书>的“时日曷丧”,《史记〉引作“是日曷丧”。“时”与 “是”都代表这个”——这就是所谓异文。相当于现代语“何时”的 语词古书通常用“曷”字,可是写作“害”的也不少,如(诗经•葛覃》 三章的“害擀害否”——这就是所谓假借。“时”与“是”以及“揭”与 “害”都有声音的关係是无可疑的,可以利用的程度应该和谐声字 差不多。
(4)读若、声训、譬况、直音——汉以后讲字音,往往用“某字 音某”的方法,更早一些时候,他们都説“读若”“读如“读为”或“读 舆……同”等,这些都可以説是我国人正式注释字音的开始,后世
6
汉语音韵学
有“直音”之称,下面是几个例子:
(説文>:公,平分也,从人从^下注“音司”。)
{説文〉:平读若愆,又:纽,读与听同。
《礼记•聘义>:“孚尹旁达”,郑注:“孕读为浮,尹读如竹箭之
筠。”
这些例子里面固然有不少兼有训诂上的关係[注三]。不过无 论如何总脱不掉音的成分,因此不失为探求古音的资料,只是它们 的数量还不够多,并且准确性也大成问题。
汉儒在训诂上又有所谓声训”的方法,那就是説用音同或音' 近的字去训释别的字。声训来源是很早的,不过封了东汉才盛行。 班固的(白虎通)与刘熙的《释名》是讲声训最着名的书,<説文》中 也有不少的例子,如“天,颠也”。“旁,溥也”。“马,怒也,武也”。 他们的价值可与读若同。
何休注〈公羊),高诱注<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又有所谓声音 譬况的例子,如:
{公羊•庄公二十八年传》注:“伐人为客,读伐长言之”,又: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淮南子•修务篇》注:“轾,读似质,缓气言之者,在舌头乃 得。”又〈坠形篇)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什么叫做“长言”,“短言”,“缓气”,“急气”,我们已无法知道。 这些材料就难用了。
(5)反切舆韵书——自东汉后期,我们受印度文字的影响,渐 渐採用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即所谓“反切”是。六朝人作文章讲究 “声律”,所以当时便有不少用反切注音的“韵书”出现。虽然那些 书失传巳久,不过我们还能考见隋代陆法言等人集大成的着作 <切 韵>的大概。
第一章引 论
7
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注另一个字的音,第一个字只取其声 母,第二个字只取其韵母与声调,合起来成为所要拼的字音。下面 姑且举一个现代还可以用的例来看。
“同”字“徒红”切:徒云(X) +红(厂)xz—同云乂二
这种方法是先把字音分析过的,所以比起囫囵吞枣的直音,显 然进步多了。第一是准确性大,第二是除极少数的情形外,差不多 所有的字都可以用。
现存的韵书都是先按“四声”分卷;再分若干个“韵”;各韵之内 列其所属之字,同音的在一起,第一个字下注有反切。这样就等于 每一个字都注了音。而且“韵”即做诗或歌唱时可以押韵的韵母类 别,四声即古代的四个声调,编排就是着眼于语音系统的。
(6)等韵图——从唐朝末年,我们又有了受印度音学影响而 産生的“等韵图”。等韵图的编製法,粗略的説,是以声母为经,韵 母与声调为纬,画出一张张的图表来,把韵书所收的字分别填到合 宜的格子里面去。它们的好处是比反切简单而有系统;缺点是:每 一个格子只能写一个字,那个字的同音字没有法子收録。
今存较早的韵图大约出于唐末或五代。它们都是依据当时的 韵书作的,所以是研究反切最好的参考资料。比较晚的韵图出于 宋元,据早期韵图而加以省併,又略有当时语音的痕迹。
等韵图前后都附有一些文字。有的是解释图的编排法,有的 则是关于语音的説明,都可以供参考。
(7)元曲与曲韵——北曲起于民间,始终没有登士大夫的大 雅之堂,所以很能表现当时的语言。元朝人周德清所着《中原音 韵》便是为作曲家用的参考书。{中原音韵>的编制,能摆脱传统韵 书的形式,而表现当时的语音实况。明清之时,受他的影响而作的 曲韵很多,也都能多多少少的表示出当时的语音。
8
汉语音韵学
(8)明代外国教士的记録——明代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利 用欧西的拼音文字记録中国字音的人也不少。其中以金尼閤的 《西儒耳目资〉为最着名。
(9)现代方言与域外译音——现代许多方言都是从古语传下 来的,所以考订古音而用现代方言作参考,意思是在“知新而温 故”。从纸上材料,我们只能求出古语的音类,性质只如一些代数 式子。至于他们的数值,只能在现代方言中求得。这是西洋语言 学给我们的一个大启发。近二三十年来汉语音韵学在这一方面的 发展很可观。
唐代的语言还流布到了外国,那就是日本、韩国以及越南的 “译音”。所谓“译音”,就是他们把汉字借用了去,却照自己的语音 系统改读的音。流传到现在,自然也是我们研究唐代语音的材料, 价值有时与汉语方言差不多。
(10)汉字与外国文字的对音——在六朝与唐代,我们曾经大 量的翻译过佛经。其中主要的是佛经的梵文本子,也有一部分是 当时中央亚细亚的一些本子。关于不能意译的专名,用汉字去翻 音的很多,称为“对音”。汉字不表音,可是那些文字是拼音的,所 以那些对音也是很可利用的材料。
中国文化流布国外,中国的特别名词在外国也有对音。可惜 是我们还知道得太少。
(11)同族系语音的比较——近代语言学家告诉我们,汉语舆 我国西南边疆的傣语以及泰语等同出一源,合称汉台语系;汉台语 系的语言又与包括西藏缅甸等语的藏缅语系同出一源,称为汉藏 语族。凡同族系的语言,语音系统有类似的情形,语音的变化也往 往有平行的进展。就各种_关係的语言,推求他们的母语,以昧于 此者验之于知于彼者,正是所谓比较研究的课题。汉藏族语言的
第一章引 论
9
比较研究已经到了基础粗立的阶段,不久可以在古代汉语方面大 放异彩。
§1.5自有汉族以来,不知已历多少万年。自我们有文字到 现在,至少也有三千年了。可是关于我们的古代语音,因为材料留 存有限,研究的程度也未臻理想,却只有下列几个阶段可以説是或 多或少的明瞭了一些。
(1)上古音——主要的资料是谐声字与先秦典籍中的韵语。 经传中的异文与假借字,蒐集整理的工夫还没有完成,从来只有一 些零星的徵引。汉儒的读若声训等,有关训诂的可以视同假借;纯 祥声音的注释也足以参考,不过有时会发生时代的问题[注四]。
先秦韵语的研究以(诗经>为主体,而三百篇大体出于西周。 自来讲説六书,以小篆为对象;小篆虽定于秦,必有其悠久的历史, 所以谐声字的表现能大体舆(诗经>韵语相合。照这么説,根据〈诗 经〉用韵与谐声字而考得的语音系统,可以説是代表周代的。如谨 慎一些,同时笼统一些,则可以説上古音是先秦的语音。
(2)中古音——这是指〈切韵》所代表的音系而言。<切韵序> 作于隋仁寿元年(607A.D.);唐代诗篇,取以为押韵的准绳,中叶 以后,才有併若干韵同用之説;反切的势力更伸张到宋初。所以, 説中古音的时期是隋唐,该没有什么问题。近来有人以为〈切韵〉 的制作是前有所承的,那么説它所表现的音系也可以伸张到隋以 前,并不是没有理由的。所以我们最好説中古音的时代是以隋及 唐初为中心。
早期韵图既以<切韵》一系的韵书作根据,自然是考订《切韵> 的最好的参考资料。佛经的翻译,唐代最盛,对音中唐代语音的痕 迹当然也不少。现代方言渊源于<切韵〉系统,<切韵〉音类的实值,
只有在活材料中测得。域外译音,也是唐音的旁支别派,可以补现 代方言之不足。
(3)近古音——宋人所修的韵书,渐有减少韵数的趋势;风行 了几百年的反切,宋后一般人已不能应用;同时较后出的韵图也都 有省併的现象^:这都表现我们的语音到那时已有很大的变化。 能全盘表现这种变化的,要算宋末黄公绍与熊忠的《古今韵会举 要>,《古今韵会举要》表面上仍用传统韵书的体制;各韵之内却利 用等韵知识,把所有的字重新注音,并加以新的排列。因此实际语 音系统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我们可以説韵会的语音是中古到近代 的桥樑。
(4)近代音一一官修的韵书,始终不能与正统文学脱离关係, 所以自宋至明,改来改去都不免拖泥带水。元代北曲大盛,那完全 是民间文学。周德清为元曲而作的《中原音韵》因此也能摆脱传统 韵书的羁绊,而以当时的实际语音为准。它可以説是元代北方舞 台语的代表,同时也是现代北方官话的远祖。明代教士的记録,自 然舆现代更相近了。
(5)现代音——国语是现时全国的标准语。国语语音的研究 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方言的研究则是近二三十年才开始的。历 年战乱更阻扰了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
§1.6古音的研究大大受材料的限制。上述古音的几个阶 段,仅是就可以利用的材料看如此如此,并且不是我们的语音自来 只有那几次改变。最明显的是周朝以前尚全无所知;自先秦以迄 隋唐,千数百年间,也差不多是空白。
现代音有现成的材料,可是方言研究在我国方才发轫,所以我 们的知识也还不充分。就巳知者而言,现代汉语可以分作下列几
第一章引 论
11
种方言。
(1)北方官话——大致説凡淮河、汉水与终南山以北的方言 覉之。“国语”即是它的方言之一。
(2)西南官话——分布于川、滇、黔、鄂、湘西、桂北,以及江西 北部。
(3)下江官话——长江下游、皖中与苏北一带。
(4)吴语——江苏南部及浙江。
(5)绩 语-读江流域。
(6)湘语——湘江、沅江、资水流域。
(7)粤语——两广,并及海外。
(8)客家语——以粤北赣南为中心,散居台湾及海外各地的 也很多。
(9)闽北语——福建北部,以福州为中心。
(10)闽南语——以厦门潮汕为中心,分至台湾、海南与海外。
(11)其他未明方言如徽州话等。
现代汉纽有许多方言,古代汉语当然也不会少。我们现时巳 考得的古音,都可以説是当时的官话或标准音。古代方言只在更 少的记载里可以窥知一鳞半爪而已。
§1.7虽然我们对古代的语音的瞭解不够,可是要把已经知 道的一些,在这本小书里説个大概,却也不容易。那是因为:(1)从 古至今要包括三千年,比起讲别的语言的历史来,我们的担负还是 重得多。(2)古语的材料,本身就有许多问题,解説起来非常费事。
(3)我们讲的是语音,而以前人都昧于语音,因此又有许多节外生 枝的纠葛。
讲语音要有一套代表语音的符号,其重要性舆讲数学要用数
12
汉语音韵学
目字完全相等。本书末了附有一章“语音略説”,就是把本书所用 的符号,作一个最简单的説明。
説到汉语音韵本身,本书现在行了一个从来没有人做过的办 法,就是先从现代讲起。这样做,一方面是作者觉得:先就眼前取 材,初学的人容易瞭解;另一方面,作者也以为瞭解现代就是瞭解 古代的阶石。
不过,现代的范围太广了,我们只能以国音为主,附带的论及 其他方言。
近代是现代的较古形式,我们也以现代为出发点来説。
近古的材料都是沿袭中古而来的,所以讲到“古”,我们最好是 从中古开始。<切韵〉系的韵书与韵图是研究古音比较最完备的材 料,同时也是解説起来很费事的材料,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要多 下一点工夫。把中古弄清楚,近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本书 因篇幅关係,近古暂时从略。
上古是最难的一部分,并且我们研究上古,一向又以中古音的 知识为基础,所以虽然时代最早,却要放到最后再説。
我们讲汉语音韵,除去敍述各时代的语音系统,还有一项同等 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明古今演变之迹。所以,在中古之后,我们有 “由中古到现代”一章;在上古之后,本来也该有“由上古到中古”一 章,不过因为我们讲上古时就是以中古为基础再推上去的,所以可 以略去。
很显明的,这是一种重点主义的讲法,在汉语音韵的各个方面 之中,我们是把重点放在现代国语、中古与上古三个方面,希望拿 他们作根据,逐次瞭解及于其他方面。又从表面看,我们不免把时 序颠倒了,可是讲述起来,却是顺乎自然的。
第一章引 论
13
[注一]中国境内,在汉语之外,还有许多别的语言,汉语不过是其中最重 要的一种而已。大致説,所谓中国境内的语言是分属五个不同的大系统 与其支派的。
(一)汉藏语族或印支语族(SinoTibetan or Indo-Chinese Family)
(1 )汉台语系(Sino~Tai Group)
(a)汉语
(b)台语——西南诸省的傣、布依、僮家等 (舆泰语同支派)
(c)苗语舆瑶语
(2 )藏麵语系(Tibetan-Burmese Group)
(a)藏语——包括西藏与西康、青海一带藏人的语言。
(b)赛语、纳西语等(川、滇、黔一带)
(c)滇缅边界一带的土语,如怒语、独龙语等(舆缅甸语很近)。
(二)阿尔泰语族
(1)突厥语——指新疆及其附近所谓“回族”的语言
(2)蒙古语
(3)通古斯语——满洲话及其他
(三)南岛语族(Austronesian Family)-台湾高山族的语目属之,与马
来及菲律宾等语言同系统。
(四)南亚语族(Austric Family)——云南西南部的佧佤语等属之,与越南 的柬埔寨语以及缅甸的北古语等同系统。
(五)印欧语族(Indo~European Family)-新疆的塔其克语属之,舆印度
及欧洲的许多语言同系统。
[注二]所谓“语词”是指实际语言里的最小的单位,由一定的音来组合,代 表一定的事物,所谓“字”则是语词传之于笔墨的形体。例如在国语里, “丁”“丨”“/”诸音的组合,代表晚上在天空闪烁的东西,这是一个语词, 而我们现在通行的写法,又用“星”来代表“丁丨Z”,这是字。中国字每一 个都代表语言中的一个音节而多数语词也只包含一个音节,因此有些人 把字舆语词不分。我们应当注意,“我们”也是一个语词,却包含两个音 节,通常也用两个字来写。同是一个语词,古人又可以用不同的字代表, 和现代人写白字一样,所以语词舆字是我们在観念上应当分清楚的,前
14
汉语音韵学
者英文为word,后者为Character。
[注三】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云:“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 者,皆易其字也(按即以某为某之假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 读若,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实际上注传中读若舆读为的分 别并不如他説的这样严格,仅是大体如此而已。
[注四]我们知道某为某之假借,大部份是从汉朝人的经注得来的,汉儒虽 然讲师承家法,总不免以今律古,所以有些假借的现象,毋宁説是代表汉 代。
第二章国语音系
§2.1所谓“国语”就是现代中国的标准语,他是以北京受过 相当教育的人的语言为基础的,几百年来,中国社会上的领导人物 都以北京为活动的中心,并且曾用活的语言写出许多文学作品,所 以他们用的语言早就成为约定俗成的“官话”了。“国语”则不过是 辛亥以后政府颁行的名词。
敍述国语的语音系统,可以先从辅音与元音着手。
(1)辅音 '
塞音及塞擦音鼻音清擦音浊擦音及边•音 不送气送气
唇音 P ‘ f
舌尖音 t ts X1 ts ‘ 1 s
捲舌音 ts tsf  尽 Zl
舌面音 tQ   Q
舌根音 k ‘  X
:唇音中, [p][p‘][r n]是双唇音,[f]是唇齿音,双唇音没有擦  
音,而唇齿音没有塞音与鼻音,所以我们可以概称唇音。
就一般情形説,[t][t‘][n][l]与[ts][ts‘][s]的部位还是有差别 的——前者近于所谓龈音,而后者近于所谓齿音,不过[t][t‘]与 [ts][ts‘]的主要分别是塞音与塞擦音的不同。(参看附録10节)
16
汉语音韵学
就一个个的字音而言,浊的塞音或塞擦音是国语里没有的。 在複音节的词里或在整句的话里面,他们倒不是絶对不存在;不过 是那都可以解释为“连音变化”,算不得独立的音的单位。(参看本 间2.8节)
[^]是唯一的一个浊擦音,必须与同部位的清擦音U]分立的, 别的浊擦音不是絶对没有;但和上述浊的塞音舆塞擦音一样,他们 只偶尔在“连音变化”中出现。
又在“安”“饿”等字的起头,有时还可以有喉塞音[?】或浊的舌 根擦音[Y]出现。不过是出现与否,在语言的应用上都是无所谓 的。因此也不能视作独立的音的单位。
(2)单元音
舌 尖  舌 
前 后 刖 央 
  展 圆 展圆
高1  U
中 0T Y 0
低 a
舌尖高元音[aHi]通常都是展唇的,没有相对的圆唇音舆他 们分立,[aO唇状中性。
舌面元音的高低只有三种不同,所以[e][3]U][0]就用不着 所谓“半低”与“半高”的观念,只要説“中”就够了。
低元音在国语实在没有“前”“后”“央”的分别,U]号在这里是 代表一个变异范围相当宽的音。大致説:如果后面没有别的音,他 的部位近于“央”;如果后面有[g]或[u]就要偏后些;后面有[n】或 [i]时,就要偏前些;后面既有[n]或[i]而前面又有[i]时,舌位更要 略高,近乎所谓半低前元音,我们不把他分作四个音,固然是因为
第二章国语音系
17
实用上无须作如此过细的划分;更要紧的则是,就语音结构説,他 实在只是一个音的单位。
(3)複元音
ai ei au ou
这里只列出下降的複元音,凡上升的複元音与三合元音,都依 附録6节,不看作音的单位。
§2.2国语的辅音没有一个在字音中间出现的。也只有U] 与[g]可以出现于字尾,如“暗”[an]、“刚”[kag]。[g]又不出现于 字首;[n]倒是可以兼在字首出现,如“拿”[na], “您”[nin],所有别 的辅音都只出现于字首,如“八”[pa], “唐”“谁”[gei]……
舌尖高元音[UU]后面总没有别的音T但是前面必然有别的 辅音,而且在h]前面一定是[ts][ts‘]或[s];在[]_]前面一定是[tg] [tg‘][g]或k];如“司”[S1]、“日”[u],[y]永远单独出现,前后都没 有别的音,如“耳”[^]。因为这样,我们有时候就可以用一个符号 来代表这三个舌尖元音,这个符号现在写作[i]。凡在[ts] [ts‘] [s] 后面,他自然的是读[山在[tg][tg‘][g][zj后,自然的读[山单用时 自然的是永远不会相溷,于是“司”作[si], “日”作[#],“耳”作
[i]。
在舌面元音中,[i]U][y]U]出现的范围最广,他俩可以单独 出现;可以在别的音的后面;可以在别的音的前面;也可以前后都 有别的音。例:
衣[i] 乌[u】 鱼[y] 啊[a]
比[pi] 都[tu] 吕[ly] 牙[ia]
因[in] 卧[uo] 月[ye] 安[an]
兵[pig] 送[sug] 君[tfsyn] 羊[iag]
18
汉语音韵学
这里所谓别的音实际上不是所有本身以外的音,某音前后可 以有哪些别的音,另有规律,可以看附録12节。
[Y]可以单独出现,如“鹅” [Y];前面可以有某些辅音,如“得” [tY];后面永远没有任何别的音。
b]从不单独出现;前面可以有某些辅音或元音,除轻声字后 面永远有[n]或[g],如“恩”[an]、“灯”[tag]、“温”[U3n]。
[e:I[0]都不单独出现;[e]前面永远有[i]或[y],[o]前面永远 有[u],无论再接辅音与否,如“夜”[ie]、“碟” [tie]、“月” [ye]、“缺” [te‘ye]、“窝”[uo]、“锅”[kuo]除去构成附録6节所列的複元音,他 们的后面可以説从不再有别的音了。
所有的複元音都可以在某些辅音或元音的后面,如“孩” [xai]、“尾” [uei]、“摇” [iau]、“鈎” [kou];后面都不再有任何别的 音;除去[ei],都可以单独出现,如“哀”[ai],“敖”Uu],“藕”[ou]。
§2.3我们一向都把国语的字音分作“声母”、“韵母”与“声 调”。这样分法虽然是从旧的音韵学沿袭而来;就现代语言学的观 点説,却也有他的好处。并且,这个分法非但可以应用于现代汉 语,研究古代汉语以及汉语相近的语言,作语音分析时,这样分 法也是有许多方便的。既然如此,在开头的时候,我们最好先把这 几个名词解释清楚。
声母是字音起首的有辨义作用的辅音。如国语“班”起首的 P, “参”起首的tsV‘酣”起首的x……。如果某字的起首没有辅音, 或者是虽有辅音而他的出现舆否于某字之所以为某字并不发生关 係,那么那个字就可以説是没有声母,或声母为零。例如国语的 “安”“哀”“鹅”“恩”等字,有时起首没有辅音;有时也会带个喉塞音 ?或舌根浊擦音Y,不过?或Y之有或无,都是一样的可以不计。
第二章国语音系
19
韵母包括声母之后的元音,以及元音之后可能再有的辅音。 如果一个字没有声母,那么他的全体都是韵母;单由成音节的辅音 组成的字音,也完全视作韵母。
在韵母之中,凡上升的複元音都认作“介音”加“主要元音”,
如:
ie-i | e io-i | o ua-u | a ye-y I e
三合元音也认作介加複元音,如:
iau-i | au uei-u I ei
元音后面跟辅音的,则认为元音加“韵尾”,如:
下降的複元音有时也可以认作主要元音加韵尾。如:
于是最複杂的韵母是:介音加主要元音加韵尾。如:
ian-i |a|n uag-u |a|g
声调就是一个字的音高(pitch)的高低,有时与音的长短也有 关係。在汉语以及与汉语词系的语言中,声调是字音的要素之一, 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例如国语“妈”“麻”“马”“駡”的声母都 是m,韵母都是a,他们的不同就全在音高方面。粗略的説,“妈” 的声调是高低不变的,“麻”是由低而高的,“马”是先高后低再高 的駡”是由高而低的。我们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汉语方言恰好 都有四个声调;并且声调的高低升降,也不是大家一律的。
§2.4国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如下:(每个符号后括弧内的字 是例字。)
(1)声母
p(巴比布)p‘(怕皮铺)m(马米母)f(法夫)
20
汉语音韵学
t(答低都) t‘(他提途) n(拿泥奴女) 1(拉利鲁吕)
ts(资杂租) ts‘(此擦醋) s(思撒苏) 
tg(知札朱) tg‘(迟茶除) g(施沙书) V日惹如)
如(基居) t<3‘(齐去) d喜许) 
k(哥姑) k‘(科苦) x(喝虎) 
o(岸鹅恩衣汪鱼)   
(2)韵母
f布都租)
i (子纸耳)i (皮底基衣)u . y (吕举雨)
\朱姑五丨
|怕打萨’ & 1查哈啊』 ia (家牙)
'德色车, i哥俄
ua
(耍瓜瓦)
ie (别铁歇也)
ye (雪月)
波多坐
説郭卧
ai
拜台灾1 f陪内贼| ei (包刀曹' au f否头搜1 OU •
i斋该矮. 1谁黑1 1高奥1 1周鈎欧i
iau
飘叫
uai (揣快外)uei (堆最追归为)
lou
谬流
九游
1半单三 an 本嫩森 in 
>展甘安  [枕根恩,  ,心因〗
yn (羣云)
ian (边添间盐)
第二章国语音系
21
(端算船) (顿遵1 —官完I u3nU昆稳丨 yan(全圆)
 (邦当桑j  蓬登曾j  f兵丁  东松中1
 (张刚昂1  正耕I ig (兴英<  公翁丨
iag (良眷阳)
uag(庄光王) yug(兄用)
第一拦与第二栏的韵母是没有韵尾的,习惯上统名为“开尾” 韵母。第三栏是複元音韵母,或者可以説是韵尾是元音的韵母。 第四襴与第五栏都是有鼻音韵尾的韵母。
凡有鼻音韵尾的统称“阳声”;凡没有任何辅音韵尾的统称“阴声”。 各襴第一行是主要元音前不加任何介音的韵母;第二行是加 介音[i]的;第三行是加介音[u]的;第四行是加介音[y]的。同介 音的韵母,在声韵母的配合上有大体一致的表现。而以[i][ti][y]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的情形,也和用[i]U][y]为介音的韵母一样, 所以我们把
没有任何介音或主要元音不是[i][u][y]的叫“开口 ”音; 有介音[i]或主要元音是[i]的叫“齐齿”音;
有介音[u]或主要元音是[u]的叫“合口”音;
有介音[y]或主要元音是[y]的叫“撮口”音。
有时我们又把“开口 ”与“合口 ”合称“洪音”,“齐齿”与“撮口 ” 合称“钿音”。“细音”包含高元音[i]或[y]; “洪音”没有。“开口” 与“齐齿”都没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为“开口 ”;“合口”与“撮口”都 有圆唇元音,有时合称“合口”。所以,“开口 ”与“合口 ”都各有狭义 与广义的意义。
22
汉语音韵学
①在[ts][ts‘][S]后读[lUtgm^ngnzj 后读[g,[0]后读 k]。
②口语中有[teii](“捉”的意思)JteU](“需要”的意思)等。
③“这”读[tgeiM]是“这” [tgYM]与“一” [il]的合音。
④[tguaivi 1“拉”的意思。 
第二章国语音系
23
(表一)
齿   合 口         撮 口    
in iai)  ua UO uai uei uan U3I1 uag  ye yan yn yun
宾  丙 布  玻           
贫  平 馀 细  破           
民  明 母  末           
   夫  佛           
  丁 都  多  堆 短 顿  东     
  廷 途  妥  推 圑 屯  通     
(您) 娘 宁 奴  糯   暖   农 女 虐   
林 凉 陵 鲁  罗   乱 论  龙 吕 略   
   租  坐  罪 鑽 尊  雄 sis-     
   醋  挫  崔 窜 寸  葱     
   苏  锁  绥 算 孙  松     
   朱 抓 桌 ④ 追 专 准 庄 中     
   除  戳 揣 吹 .穿 春 窗 重     
   书 耍 説 帅 税 闩 舜 双      
   如  若  鋭 软 闰  戎     
今 将 京          居 决 捐 君 
亲 强 青          去 缺 全 羣 
欣 香 兴          许 靴  勋 
   姑 瓜 网 怪 归 官 滚 光 公     
   苦 夸 括 快 亏 宽 困 狂 空     
   虎 花 活 怀 回 还 昏 黄 红     
因 羊 英 乌 蛙 窝 外 惟 完 温 汪 ya- rn 鱼 月 圆 云 
24
汉语音韵学
依“开”“齐”“合”“撮”的观念,国语的韵母可以很整齐的排列 如下:
1 a y ai ei au OU an an ag ag
i ia ie  iau ion ian in iai) ig
u ua uo uai uei   uan uan uag ur)
y ye    yan yn 
(3)国语分四个'声调:      
类 名 调 型 符号  例 
阴平(第一声) 高平(55)   巴梯虽申皆姑屋 
阳平(第二声) 高升(35)    拔提隋神洁胡无 
上(第三声) 降升(315)  vi  把体髓沉姐古五 
去(第四声) 全降(51)    霸替碎甚戒固误 
“阴平”“阳平”“上”“去”是学术上应用的名词;“第一声”“第二 声”等则是一般应用的名词。
§2.5声母与韵母的配合情形参看插表一:
声调与声母韵母的配合,要详钿的用表格表现出来,需要很多 的篇幅,现在只提出几点比较显着的:
(1)不送气的塞音与塞擦音,在阳声韵都没有阳平调(1)字: 在阴声韵里的阳平调——如“拔” [pad、“则” [tsYl]、“直” [tgM]、 “毒” [tud、“极” [teM]——也都是从古代的入声变来的。
(2)除去少数象声字——如“咪”[mil]——及口语中少数字 ——如“妈” [mai]、“捞” [laui]——浊音声母可以説在各韵都没 有阴平调(1)的字。
(3) s在开口韵也没有阳平调的字;只在合口韵有,如“俗” [sui ]、“随” [sueii ]。
第二章国荦音系
25
2.6在国语的複合词或语句中,有些字是比别的字説得轻 -例如“上去”的“去”,“底下”的“下”,“我的”的“的”,“做得
好”的“得”,“来了吗”的“了”与“吗”——我们叫他“轻声”字,因为 用力比较小。轻声的特点是声调模煳了,或者也可以説他没有 固定的声调了。依赵元任先生的观察,他们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前 面的非轻声字,如:
他的 t‘ai tan 撕掉 sil tiaun
谁的 geii ta-i ‘涂掉 t‘ui tiau-i
你的 nivi tan 走掉 tsoud tiau-i
破的 p‘uoM taj 去掉 tp‘yM tiau」
“莲子”舆“帘子”的不同完全在“子”字是否轻声,所以轻声字 需用特别符号标明。并且有些字,如上述的“的”“了”“吗”,则是永 远读轻声的,如果不用特定的符号,便没有法子确实的表明他们的 音读是什么。现时通行的轻声字标写法是把[I.]号写在声韵母符 号之后,如:
上去 gagxj te‘yi.
我的 UCM tai-
做得好 tsuosi tai- xativt
帘 子 lian-i tsii-
底 _ 下 tid giai-
来了吗 laii la. mai-(莲子 liani tsivi)
对于永远轻声的字,我们不可以根据现行方块字的写法去杜 撰他们的非轻声读法,例如“我的”的“的”[tai.]虽与“目的”的“的” [tiM]—样写法,但是他们决不是原来读[th],因为“弟弟”的第二 个字也是轻声,然而不变[ta.],又如“来了”的“了”[lai.],也不是从 “完了”的“了”[liauvi]变来的,因为“走掉”的“掉”也是轻声,但读 [tiaui.]而不读[tai-]。
[3]似乎是永远轻声的字独有的韵母,説他“原来是[Y]”或“原
26
汉謌音韵学
来是U]”都有问题。
§2.7国语的“花儿”“鸟儿”等词,平常我们都分开来写,而以 为“儿”在这些地方是轻声。从语法的观点,我们应当説“花儿”“鸟 儿”等是词干[xuai ] [ niauvi ]加词尾[J]构成的。而[xuan ]或 [niauw]都只是一个音节。
在这里,我们要説的是[J]尾对于词干的韵母的影响。
(1) ! + 如“字儿”tsiM + j] “纸儿[―tgivi + j]
(2) i, u, y, a, ia, ua, y, ie, uo, ye, + j 没有什么变化,如“鷄儿” t(sLn、“鼓儿”kujvi; “鱼儿”yji,“勒儿” paJM,“家儿” tpiaji,“瓜儿”kiiaai, “格儿”kvji,“叶儿”iejN,“桌儿” tguoj~i, “月儿,’yeJNo
(i与y韵的上声与去声字加j尾时,在一部分北京人是 变iea与yea的,如“几儿"tpiejvi, “底儿”tiejvi,“雨儿” yeivi,“句儿”t<3yej\i)
(3)带i韵尾的複元音韵母加词尾j时,i韵尾消失:
ai,uai 十 j—aa,uaj,例如“牌儿”p‘aai(—p‘aH + j),“(考) 帅儿” §uaa\j(—guaiN + j)
ei, uei 十 a—ai,uaj,例如“杯儿”pan(—pei] + j), “鬼儿” kuau (—kueivi + j)
(4)带u韵尾的複元音韵母加词尾j时不变,如:“刀儿” taiui, “鸟儿”niauJvl,“头儿”tfou*M,“油儿”iouai。
(5)带n韵尾的韵母加词尾j时n消失,所以 an + 如“办儿” pajN(—panN + j) ian + ‘‘辫儿” piajNj(—pianN + j)
第二章国语音系
27
uan + j—uaj,如“碗儿”uajj(—uand + j) yan + j^yaj,如“院儿”yansi + j) an + a-^sr,如“针儿 ”tgan ( —tgsm + j) in + 如“今儿”tqim + j) uan+ 如“滚儿”ku9J:vi(—kuaru + j)
yn + j—yj,如“云儿”yjM(—yrvi + j)
(6)带n韵尾的韵母加语尾j时,g消失,主要元音鼻化:
3Q+ j—§0:,如“凳儿”tags + j) ig + j一Li,如“名儿”mTai(—migi + j) ug+ 如“空儿”k‘ilj:NJ(—k‘ugvj + j) ag + 如“汤儿”tSj](—t‘ag~i + j) iarj +如“样儿”iag\j + j) uag+ j-^uaj,女fl “光儿” kuaan (一kuagn + j)
为书写方便,我们也可以不用,鼻化符号而保留原来的g, 如“凳儿”识nj。在这时候,只要知道j前面的g实际上 是作元音鼻化的符号用的。
关于词干加•!尾以后发生的变化,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原 来不同音的字可以变得同音,如:
“今儿鷄儿” “枝儿针儿” tgan; “盖儿”=榦儿”
kajMo
§2.8单字音在複合词或语句中,往往有许多变化,我们叫他 “连音变化”。国语里这种情形不多,只有两种声调的变化值得注
(1)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的声调都变得和阳平一样, 例如“好马”xaui(—vi)mavi,“打狗”tai(—vi)koiivi。有
28
汉语音韵学
时候虽然第二个字已变轻声,第一个字也是照样的变,如 “小姐 ” (siaui ( — vi) tpiei-, “ 走走” tsou-i ( <- tsouvi) tsoui.。 (但注意:词尾“子”前面的上声字不变,如“李子"lkrtsivl 语助词前面的上声字也不变,如“走了” tsouvi 1讲)
上声字后面跟别的声调的字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变化,通常 是把他那降而又升的升的部分去掉——如“好花”“好人”“好汉”的 “好”,事实上都是低降调,有人就把这变调叫作“半上”。
“半上”的调值,出乎我们四个正常的调型,普通人很难意识到 他的存在;上声加上声的变化,则已侵入另一个声调的范围,所以 大家都知道“五百”dpaiv!]的“五”变了音,和“吴”[U1]—样 了。
(2) “一”后面不跟别的字时是阴平调,如数数目的时候説
、二、二......”[ii,n, sam......];在阴平、阳平和上声
字的前面,则变去声,如“一张” [iMtgap] “一条” [iMt‘iaUi]“一把”{iMpav!];在去声字前面又变得和阳平 一样,如“一个”[ilkYM], “一块”[iik‘uaiN]。
“不”通常是去声调,在阴平、阳平和上声前面也不变,如“不 开”[puNk‘ain], “不来”[puNlaH],“不好”[puN xauvi];在去声字前 面也变阳平,如“不去”[pun te‘yN]。
“七”“八”平常都是阴平调,在去声前面也变阳平,不过并不如 “一”“不”一律。例如“七个”“八个”,虽然有人説成[t(3‘ilkYN] [pa-ikY^ ],但也有人説成[tq‘iikYM ] [ paikvvj ]。
除此之外,我们説“耕地”时地”的声母有时也会变成浊的塞 音;我们説“办法”时办”的韵尾[n]也往往会变成[m]或[ig]。像 这些情形都可以解释为受邻近音的影响而生的临时变化。例如在 “耕地”[k网1 tiN]中,[t]后面既有元音[i],前面又有鼻音[g],他偶
第二章国语音系
29
尔变成浊音[d]是自然的;又如“办法” [pamfai ]的[n]变[m]或 [印],很明显的是因为后面的[f]的影响。
两个字因为常常用在一起,有时就併成一个新的字音,这在国 语里也有少数很明显的例。
(1)“不”与“用”併成〔甭〕一~pu\i + yuij'l^-pu-l yugvi—pugi -parj^lo (末一步的变是因为国语的[p]不与[ug]配)
(2) “这”[tgn]舆“一”[i]併作[tgeiM],哪[navi]与“一”[i]併 作[neh],“那”[naN]与“一”[i]併作[neiN]。([a]或[Y] 变[e],是受[i】的影响。)
§2.9标注国语,着眼于系统化的研究,自然非用音标不可。 不过在一般应用上,却有几种制度是通行较广的。现在只説“注音 符号'
注音符号的正式名称是“国音注音符号第一式”。他是正式颁 行的,分为“声母”“介母”“韵母”“调号”。
“声母”是拼音时放在别的符号前面的,事实上也就是国语的 各个声母的符号。
々女 n 匚 [p p‘ m f]
力云"5 为 [t t‘ n 1]
《万厂 [k k ‘ x]
M < T [tp te‘ p]
Jt 彳尸 0 [tg tg‘ § zj
卩古厶 [ts ts‘ s]
“介母”是拼音时可以放在别的符号中间的,计有:
I X U [i u y]
他们一方面代表国语的三个介音,一方面也代表韵母中的主
30
汉语音韵学
要元音[i][u][y]。
“韵母”是拼音时放在别的符号后面的。他们代表所有的开口 的韵母。
帀丫?T 亡廿 [i, x a o y e]
穷'\ 么又 [ai ei au ou]
^ h jL L [an an ar) ai)]
儿 [孑]
齐齿韵母,合口韵母,撮口韵母,则分别用“丨”“乂”“XT’加在这 些符号的前面。下面,右边的是国语韵母的总表,左边的是他们的 注音符号拼法。
• ■' 1 1’1 '
市 Y 1 1 丫 X 乂丫 n
1甘 X2: U-it
   
飞 幺 1幺  
IX  
马 1弓  u^
 ]h Xb 
太 ]* 乂太 
]/ XZ UL
ye
ai
ei
au
uai
uei
iau
iou
yan
an in uan yn
ag iar) uai) 
邛 ig  y网
ar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1V’不是[ian]而是[in],“UV’不是 [yan]而是[yn],“U”不是[砷]而是[句],“乂厂’不是[uag]而是 [1^],“1)厂’不是[丫网]而是[301;3]。
又在实际拼音时,“市”号总是省去不用的,所以“资”“此”“四”
第二章国语音系
31
“知” “迟” “使” “日”等音,只是注作“卩” ‘‘古”“厶” “虫”“彳” “尸” “s”。还有一点“乂与“、”“女”“n”“匚”拼时,“乂”都省去,因 此“博”“破”“磨”“佛’’诸音,只作“、znukz,,unz,,uczno
“调号”有四个:“j代表阴平,“z代表阳平,代表上声, “、”代表去声,不过“2’号平常都省去不用,所以
通古乂/ 同云桶云>
关于轻声,注音符号是用“ •”来表示的,如:
桌子——虫乂2:卩 底下——力r 丁丨丫
§ 2.10 “国语罗马字”也是正式颁行的标注国音的制度之一, 他的正式名称是“国音注音符号第二式”他的製订,有一个大原则, 就是只利用二十多个罗马字母,而不添用任何附加符号,所以在声 母方面,是用罗马字母的浊辅音代表国语的不送气的辅音,另以罗 马字母的清辅音代表国语的送气的辅音;声调则利用韵母的拼法 的变化来表现。
声母符号是:
m f [P P ‘ f]
n 1 [t t( 1]
[k  x] 
ch sh [tQ t(3 ‘ 9] 
ch sh r [ts ts ‘ § 
tz ts s [ts ts ‘ s] 
g]与[tg, tg‘, g]同用[j,ch,sh]是不会冲突的,因为前者 只与细音拼合,而后者只与洪音拼合。
韵母的拼法与声调的变化如下:
32
汉语音韵学
[1,1] [a] [Y] [ai] [ei] [au] [ou] [an] [an] [arj] [arj] [a*] 
■* y ai ei au ou an en ang eng el
1 yr ar er air eir aur our arn ern arng erng erl
^ yy aa ee ae eei ao oou aan een aang eeng eel
Ni yh ah eh ay ey aw ow ann enn anq enq ell
[i] [ia] [ie] [iau] [iou] [ian] [in] [iai)] [均]
ia ie iau iou ian in iang ing
yi ya ye yau you yan yn yang yng
ii ea iee eau eou ean iin eang iing
ih iah ieh law iow iann inn ianq inq
 [u] [ua] [uo] [uai]   [uei] f uan] [uan] [uarj] tui)]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ong
 wu wa wo wai wei wan wen wang omg
VI uu oa uoo oai oei oan oen oang oong
uh uah uoh uay uey uann uenn uanq onq
[y] [ye] [yan] [yn] 
iu iue iuan iun long
yu yue yuan yun yong
eu eue euan eun eong
iuh iueh iuann iunn ionq
很明显的,阳平、上声与去声的拼法是以阴平的拼法为基础, 按几条规则变化出来的。所以,阴平的拼法就是国语罗马字的“基 本形式”。
第二章国语音系
33
实际应用时,习惯上又有三条变例:
(1)声母是m,n,l,r的字,阳平调用基本形式;另在声母后 来拼阴平调的字音,例如:ma(麻)mba(妈),(这是因为这几
®声母的阳平字多而阴平字极少。)
(2)上声字的齐齿,合口与撮口音没有声母时,照上表的拼法 寸别在前面加jr或w,如yeou(有),woan(碗);但iee与uoo只须 兮别把i舆u改作y与w,如yee(野)woo(我)。
(3)去声的齐齿、合口与撮口音则照上表的拼法把i改作y,u 玫作 w, iu 改作 yu,如 yaw(要),wey (畏.),yueh(月);但 ih, uh, inn, inq则分别在前面加y与w。
国语罗马字表现轻声的方法是在轻声字的左下方加一个小 15,例如:
li.ba(篱巴) chow.de(臭的)
§2.11西洋人拼国语字音,差不多都用所谓“威妥玛式“ Wade System),当初威妥玛式(Thomas wade)创立这套拼法,本 S有些缺点,后来经过Giles氏修订,才大致完备,所以现时又有 "Wade — Giles System”之称。
声母符号如下:
p p( m f [p P ‘ f]
t V n 1 [t 1]
ts ts ‘ [ts ts ‘ s] 
ch ch( sh r [tg tg ‘ § 
ch ch< hs [tp ‘ 9] 
k kf [k k( x] 
[句爪§‘]与[0][如‘]同用  “ch,ch ‘ ”与国语罗马字同。  
34
汉语音韵学
韵母符号是:   
[1] —zu, [1]—ih [a】一a [r]—e [ai]—ai [ei]—ei
[i]—i [ia]—ia [ie]—ieh 
[u]—u [ua]—ua [uo]—o, uo [uai]—uai [uei]—ui
[y]—ii  [ye]—iieh 
[au]—ao [ou]—ou [an]—an [an]—en
[iau]—iao [iou]—iu [ian]—ien [in]—in
  [uan]—uan [uan]un 
  [yan]~iia n [yn]iin
tag]—ang [sg]—eng [ar]—er
[iarj]—iang [irj]—ing [uarj]—uang [ug]—ung [yug]—iung
附注:
(1)遇齐齿、合口、撮口的无声母字,单元音i作yi,ii作wu, ii作yii;介音i改作y,u改作w,ii改作yii;但u8又改为wei,un 又改为wens ung改作wengo
(2) g或省作e。
(3) uo用于[uo]韵[k k‘ x]声母的字,o用于[uo]韵其他声 母的字,无声母字作wo。
声调的表现法是用“1,2,3,4”分别代表阴平、阳平、上声、去 声,注在拼音的右上角;如:
通 Vung1 同 t‘ung^ 桶 t/ung3 痛 t‘ung4
第二章国语音系
35
但平常多省去,因为西洋人没有辨别声调的习惯。
一般应用,有时送气声母也不特别注出。
威妥玛式之外邮政式”也是通行颇广的。不过是他并不完 全依据国语的音系,现在就不説他了。
第三章现代方音
§3.1在现代方言中,与国语所代表的北方官话最接近的是 下江官话与西南官话,就音韵系统而言,他们与北方官话竟可以説 是大同小异,现在把差异的地方归纳如下:,
(1)长江流域:上游包括金沙江与岷江,下游直至江苏镇江附 近——国语n-母与1-母的洪音字都是溷而不分的。所以“南”与 “蓝”,“怒”与“路”都是一样的音,有些地方细音字还分,如“年”是 [nian], “连”是[lian]; “女”是[ny],“吕”是[ly];不过有些地方也 是不分,他们不是全读n-,就是全读1-,又或者是鼻化的1-,又或者 这时是n-那时是1-而自己以为是“一个音”。从语言学的观点説, 那个声母实在是个舌尖塞或部份阻塞的浊音,有或没有鼻音的成 分在内。所以外人听起来会有许多差异。
(2) ts-, ts-‘,s-与tg-, tg'-,.g-有许多地方不分;所以“租”与 “朱”,“村”舆“春”,“三”舆“山”都同音了,在分ts-,ts‘-, S-与tg-, tg‘-,g-的地方,系统也不与国语完全相合,例如“史”“生等字,国语 读g-,而分g与S的西南官话一致读S-。
(3)差不多都有舌根鼻音声母这个g-只舆洪音配,相当于 国语无声母字的洪音,如“艾”国语[ai],重庆[扣];“恩”国语bn], 南京[gan]。
(4)国语的-an与-a^,-uan与-uag下江官话有许多不分的, 例如南京“单”与“当”都是[ta】,“船”舆“牀”都是[tg‘ua],有些地方
38
汉语音韵学
连-ian与-iag也不分,“坚”与“姜”都是[t^g]。
(5)国语的-an与-3g, -in舆-ig,下江官话与西南官话都不分, 大致是西南官话都读-an与-in,而下江官话都读-网舆-均。例如 “根”与“耕”重庆都是[k3n],南京都是[kag];“金”与“经”重庆都是 [tpin],而南京都是[t(3ig]。
(6)下江官话大致都分五个声调,以南京为例:
类名:阴平 阳平上 去 人 调值:si -I "1
替是事踢石
例字:梯诗乌题时吴体始五g •屋_
就调类而言,“入声”是国语没有的。凡“入声”字国语分别併 入阴阳上去四调。 '
(7)西南官话在沿长江上游,直至距重庆不远的江津,也都有 五个调。调类与下江官话同,只是调值不同,大致是
阴平 阳平 上 去 入
-J -I H
除去上述的区域,大多数是四个调,也是和国语一样的没有 “入声”,不过是“入声”字都併人阳平,所以“踢”与“题”,“石”与 “时”、“屋、物”与“吴”,都是同音字了。湖北东部南部与湖南北部 也有分六个调的,就是説别处的“去声”他们还分两类,习惯上分称 “阴去”与“阳去”,如长沙
类名:阴平 阳平 上 阴去阳去入 调值:H J 、 I 」 1
例字:梯诗乌题时吴体始五替试是事踢石屋物
§3.2吴语流行区域比官话小得多,可是各处方言都很複杂,
第三章现代方音
39
现在只选一种方言做例子来説,本来在吴语区域内,上海是个最重 要的中心,不过上海又是一个新兴的五方杂处的大都市,所谓“上 海话”实在难得有个标准,下面所説是苏州话的声韵调系统,我们 选用苏州话。一方面是因为苏州在吴语区域内有文化上的地位, 一方面则是现有详细可靠的材料。
(1)声母
 W m f V
(巴本宾)(潘匹铺)(陪病白)(马蚊)(法风)(伐房文)   
 d* n 1
(带跌)(天通)(同杜毒)(内农乃)   (兰列)
ts ts ‘ Z
(最济争) (翠秋産) (新素史) (从絶俗柴)
tg § 
(竹招) (穿春) (式申) (熟人姪船)
t(3 tQ ‘  
(基军) (缺轻) (强局)(牛年人)(勳 休)
k( S' 5 
(公高) (苦客) (共葵)(额误) 
 fi
(衣恩弯鬱) (海灰)(河滑韦摇形雄园)
吴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声母的塞音与塞擦音都分清浊,所有的 浊塞音与浊塞擦音,以及浊擦音fi在官话与其他方言都可以説是 没有的,凡属吴语浊塞及塞擦音的字,如是平声,官话为送气的同 部位的塞音或塞擦音;如属上去人声则为不送气的相当的音。例:
 呈纽 天口口 国语  天PU 国语
陪 b‘- P‘_ : 病 b‘- P-
同 d‘- t‘- : 杜 d‘- t-
强 d?‘- : 局 d^- t9~
40
汉语音韵学
奏 g‘- k‘- :共 g‘- k-浊擦音与国语的关係如下:
■麵MM 例字苏州国语
房1 .  ff- 姪’ 
文卜v •  o- 船 熟 ,^ ^
   人. 
字  ts-  
从  ts‘-  
俗  s- 形 
阐   圜 
柴 > Z :-  河 ^ fi "
谁  §- 滑 
絶  tp- 早J 
情  W-  
  9-  
除极少数例外,凡浊的塞音、塞擦音及擦音字都只见于阳平、 阳去、阳入三个声调。
声母方面另有几点现在要説的,就是:
a)ts-, ts‘_, s-, z-与tg-, tg‘-, §-, 2;_-的分别在苏州只有年纪比较大 的人能保持,就前面的例字看,系统也与国语小有差别,在比较年 轻的人,以及许多别的吴语方言,tg-,tg‘_, g-,;^-就全併为ts-,ts‘-,
S- , Z- 了 o
b)n-只有洪音,i>-只有细音。
c)如多数西南官话与下江官话,有舌根鼻音不过苏州的 范围是比较小的,例如“'藕、欧、岸、安”等字在别的方言全有而
第三章现代方音
41
苏州只有“藕、岸”是“欧、安”则是0-。
d)?以及所有清音声母都只出现于阴平、上、阴去、阴入四个 声调。
限于一部分字的读书音)除去见于阳 平、阳去、阳入三调之外,并见于上声调。
(2)韵母 
1 子之水书耳 a 拜太家 a 好赵
ia ia
西徐耳 皆借家 小叫
ua 
布婆多都果古 怪 
y居
来醉山蓝
ie
天店
ue
归灰还
虾花车 蚕干满
io ie
靴 
uo ue
蛙 
0y 走酒楼流 an 根森登耕伦 ag 生杏耕昌 郎牀 or) 通从
ioy 九油 i(3)n 品斤令兴 iag 强羊  iog 兄穷
 uan 崑 uag 横 UCLT) 黄沃 
 yan 君   
3? o? a? 3?
拨鸽蝨黑 格尺 搭瞎 北剥木谷阁
ia? io? ia? io?
接雪栗极亦脚 甲 肉曲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