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其它资料 |
2003年第1期
No. 1 2003
[摘要]用《字林》、郭璞、徐邈的音注材料考察晋代鱼部的情况,用押韵材料作对比,发现古侯部中的虞韵宇已经和古鱼部中
的廣韵字合并,鱼、虞、模三韵分划清楚,模韵并不更接近虞韵,中原方言只是个别鱼韵宇读同虞韵(或相反),齐胬方言和中原方言的鱼
韵和度韵韵姐相同而韵头不同,江东方言的鱼韵和虞韵韵腹相异而且韵头也可能不同。
[关键词]音注;鱼部;中原方言;齐鲁方言;江东方言
[中®分类号]H113
一、引论
本文所论鱼部,指《切韵》音系中的鱼、虞、模三韵(除特
别提到的以外,举平以赅上去人)字,这三韵字晋代在一起
押韵(丁邦新1975),因此称为鱼部。晋代的鱼部有两个问
题值得关注,一是上古侯部中的虞韵字与上古鱼部中的虞
韵字合并的情况,一是鱼、虞、模三韵之间关系的亲疏。
对第一个问题,罗常培、周祖谟二位先生(1958)认为,上
古的侯部和鱼部到西汉时合并成了一部,东汉时从这个鱼部
中分化出一部分字到歌部,其他未变。也就是说其中的虞韵
字仍然留在这一部里。丁邦新先生(1975)接受了这一结论,
把虞韵从古侯部中的分离定在了魏晋时期。邵荣芬先生
(1982a)证明,西汉时鱼、侯二部并没有合并,跟上古一样,仍
然分立为两部。邵先生(1982b)还证明,古侯部中的虞韵字
在东汉时就已分化出来,与古鱼部中的虞韵字合并。
对第二个问题,罗常培先生(1931)认为,魏晋南北朝时
期,只有以建康为中心的江东地区能够区分鱼、虞(模),大
多数的北方方言都不能区分鱼、虞(模),《切韵》鱼、虞(模)
分韵的依据就是江东方言。潘悟云先生(1983)认为,中古
汉语鱼、虞(模)不分的方言主要在今河南及其周围,能够区
分鱼、虞(模)的方言除了江东以外,还包括西北方言,幽燕
方言也可能能够区分鱼、虞C模)。罗、潘二先生的虞韵都包
含模韵,因为模韵与虞韵接近而与鱼韵疏远。
上述研究的主要依据都是押韵材料,我们这里要从晋
代的音注材料出发来看看这两个问题。音注材料的性质与
押韵材料有些不同,音注材料反映的是字音的全部.即声韵
调的各个方面,包括韵头、韵腹、韵尾等;押韵材料反映得比
较准确的是字音的韵腹和韵尾。在一起押韵的字韵母不一
定相同,因此音注不一定相同;不在一起押韵的字韵母肯定
不同,因此音注也不同。我们也利用押韵材料来作一些对
比,押韵材料利用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即丁邦新先生(1975)
的《魏晋音韵研究》。本文所有关于晋代押韵情况的说明都
采自这本书。
二、音注材料的作者
晋代经师中,保留音注最多的三个人是吕忱、郭璞和徐
邈,我们就以这三个人的音注作为考察材料。
吕忱于史无传,但通过典籍中零星的记载,我们知道他
是任城C今山东济宁)人.生当魏末晋初,作过几年晋义阳王
的典祠令,还作过崆县C今山东黄县)令。®吕忱依照《说
文》体例编写了《字林》,这本书在宋元之际亡佚,根据后人
的引用来看,吕忱的《字林》有音注。《陏书•经籍志》载刘
宋扬州督护吴恭著有《字林音义》,但引用《字林》的人从来
不提吴恭或《字林音义》,只提"吕忱"、"吕氏"、"吕伯雍C吕
忱字)"和"《字林》",因此《字林》音注是吕忱所作的可能性
要大得多。《字林》音注现在散见于40多种古箝,我们已将
这些音注收集完备,并作了必要的校勘。
郭璞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生于公元276年,卒
于324年。他在30岁左右时,为避刘渊之乱,从家乡迁到了
江东。郭璞为《方言》、《尔雅》、《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典籍
作过注,还写了大量诗赋。因此郭璞的语音材料除了音注,
还有韵文。郭璞的所有这两类材料我们都收集齐备。
徐邈祖籍是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他的祖父在永嘉
之乱时渡江,安家于京口 C今江苏镇江),徐邈是在江东出生
的。他生于344年,卒于397年。徐邈为《易经》、《尚书》、
《诗经》、《周礼》、《左传》、《谷梁传》、《论语》、《庄子》等都作
过音.这些著作都已不存,但音注被《经典释文》大量引用。
徐邈保存下来的音注在三人中是最多的。徐邈的音注不是
我们收集的,我们利用了蒋希文先生(1998)的收集,只是对
®参见《魏书•江式传》、唐张怀璀《书断》和《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称吕忱为"晋弦令","弦"实为"粧"之误.
20 —
每一个音注进行了核对。
吕忱的语言应该是晋代的齐鲁方言。郭璞的语言应该
属于晋代中原方言的次方言晋南方言,这种方言与.中原方
言的中心方言——洛阳方言的区别不太大,这一点我们以
前曾经论证过(简启贤1994)。徐邈是江东名儒,作过太子
的老师,他的语言应该是江东与"闾里小人"有明显区别的
"冠冕君子"的方言。①三人生活的时代正好是晋代(西晋
和东晋)的早期、中期和晚期。
三、古侯部中的虞韵字和古鱼部中的虞韵字的合并
吕忱、郭璞和徐邈都有许多音注,要么被注音字是古侯
部字而注音字(反切和直音)是古鱼部字,要么相反,被注音
字是古鱼部字而注音字是古侯部字.它们都是《切韵》音系
中的虞韵字。因此,这是古侯部中的虞韵字从侯部分化出
来和古鱼部中的虡韵字汇合的证明,表明上古侯部中的虞
韵字已经转到晋代的鱼部。下面我们先列出例子。例子的
格式是这样的:(1)"
/ "线前首先是被注音字,其次是该字
的上古韵部,然后是该字的晋代韵部;"/"线后首先是音
注,其次是音注切下字或直音字的上古韵部、晋代韵部,然
后是音注的《广韵》声韵I最后是出处,出处后的数字表示卷
数。(2)如果被注音字或注音字没有在晋代韵谱中出现,晋
代韵部这一项就让它空着。
列出晋代韵部,实际上就与晋代韵谱进行了对比。列出
《广韵》声母,可以看看这些音注在声母方面的分布情况。
-
1《字林》音注
雏:古侯晉鱼/匠于古鱼*鱼广从虞《尔雅释文》②
脯:古侯》/人于*鱼*鱼r日虞《周礼释文》
縷:古侯* /力于*鱼*鱼r来虞《尔雅释文》
懦侯》/让夫*鱼*鱼r日琪《左传释文》
氈:古侯B /力于力鱼*鱼r来虡《玄应音义》H
诹:侯b /子于*鱼》鱼r精虜《汉书叙传音义》嶁:s侯9 /力于*鱼*鱼r来虞《后汉书马融传注》
墊:;1;侯》/亡夫4鱼》鱼广明虞《路史》
雩:占鱼* /越俱*侯^鱼广云虞《尔雅释文》
醱:古侯》/女父《鱼*鱼r娘麇《毛诗释文》
输:古侯*/弋父-占鱼s鱼丨••以縻《尔雅释文》
枸:古侯B /音距鱼《鱼广见麇《北户录》
伛:古侯》/—父-占鱼*鱼r影鹰《玄应音义》6
芋:古鱼* /王句*侯*鱼r.云遇《玉烛宝典》募:*鱼》/亡具s侯*鱼r明遇《汉书扬雄传校本》
上面各例的声母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分布
广泛。《字林》虞韵音注一共38个,上例15个,占了 31
47%,这表明,在《字林》音中,来自古侯部中的虞韵字已经
与来自古鱼部中的虞韵字完全合并。另外,古侯部中的虞韵字分化出来之初,有些这样的字
往往一字二读,既读侯也读虞,《字林》有这样一例:植:古侯》 /乃俱s侯音鱼r娘虞 /乃侯^侯得侯广
泥侯《尔雅释文》这个多音字的例子声母相同,韵母不同。根据上面
"雩""越俱切"一例,则切下字"俱"已经在鱼部,这淸楚地表
明《字林》音注中的虞韵字已经从古侯部中分化出来。-
2.郭璞音注
煦:古侯》鱼/音吁*鱼晋鱼r晓虞《方言》7
瞿:古鱼》 /音劬*侯》鱼r群虞《山海经》1
鹃:古侯* /音娱*鱼》鱼rfe虞《山海经》1
拊:古侯》 /音夫*鱼》鱼r帮虞《山海经》2
拊:古侯》 /音敷古鱼鱼r滂虞《方言》9
蝥侯/音無*鱼》鱼r微虞《方言》11
U : a.侯* /音敷4.鱼*鱼r滂虞《方言》12
鷗:古侯/力于s鱼》鱼r来虞《尔雅释文》杼:古鱼》 /音柱^■侯*鱼r澄鹰《山海经》5
窳:古鱼*鱼/音愈*侯* r以鹰《山海经:W
窳:古鱼》鱼/音庾*侯* r以麽《山海经M
锏侯* /音矩*鱼》鱼r见麿《尔雅释文》縷:古侯s /其禹s鱼晋鱼r•群鹰《尔雅释文》
搏:古鱼》 /音付古侯*鱼r帮遇《尔雅释文》
雜:古鱼》鱼/音務*侯》鱼r•明遇《方言》13
句:古候ff鱼/音据古鱼晉广见御《山海经》5
穀:古屋# /古互s鱼》鱼r见暮《尔雅释文》
古屋部与侯部有对转关系,所以上例中我们把"穀"字
当作侯部字对待。"句"和"鷇"属于古侯部,转入晋鱼部后本当在虞韵,但
郭璞却分别读成了鱼(御)韵和模(暮)韵。郭璞虞韵音注一
共有83个,古侯部和古鱼部互相注音的有15个("句"、"穀"
不算),比例为18.07%。这15个音注的声母分布在唇、舌、
牙、喉各个部位,只缺齿音。我们也可以因此判断,古侯部中
的虞韵字和古鱼部中的虞韵字在郭璞音中已经合并。-
3徐邈音注
蚶:.占侯》 /音敷*鱼》鱼r滂虞《庄子释文》
区:s侯*鱼/丘于*鱼》鱼r溪虞《礼记释文》
拊:古侯晋/音鈇*鱼》 r帮虞《周礼释文》
附:古侯晋 /音甫*鱼*鱼r帮麿《礼记释文》
侮:古侯*鱼/亡撫*鱼*鱼r明鹰《礼记释文》
煦:古侯》鱼/况甫*鱼*鱼r晓麿《礼记释文》
妪:古侯》鱼/於甫古鱼»鱼r■影鹰《礼记释文》
付:古侯s鱼/音赋&鱼》鱼r帮遇《礼记释文》
-
①陏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
②各古籍的音注引用者为彳玉烛宝典》隋杜台卿•《经典释文》,隋陆德明;《汉书音义》隋萧该|《玄应音义》,唐玄应s《后汉书注》唐李贤;
《北户录》唐段公路;《汉书校本》,宋宋祁
>《路史》宋罗泌•
"* 21
搏:&鱼/音付侯ff鱼r.帮遇《庄子释文》
吁^鱼^ /往付*侯》鱼r云遇《尚书释文》
徐邈虞韵音注一共有62个,®上列古鱼部和古侯部互
通的例子有10个,比例为16. 13%,剩下的都是古鱼部字和
古侯部字各各自相作音的例子。上列例子只涉及到唇音和
喉音,没有舌音、齿音和牙音。没有牙音可能是偶然,因为牙
音只有7个,而且牙音和喉音发音部位是相同或相近的。没
有舌、齿音则应该是必然的,因为舌、齿音音注有17个。
徐邈音注中一字有虞、侯二读的例子比吕忱多,比如:
啦:古侯tf侯/力俱*侯》鱼r来虞/力侯*侯》侯
r来侯《左传释文》
句:ft侯》鱼/其俱a•侯s鱼r群虞/古侯s侯h侯
广见侯《庄子释文》
侮:古侯*麋/亡撫*鱼*鱼,-.明鹿/音茂-占幽晋侯
r明侯《礼记、毛诗释文》
踏:古屋#
/芳附*侯if鱼r傍遇/敷丑4_侯ff广
滂侯《庄子、左传释文》
从徐邈的材料来看,相比而言,在徐邈的语音中,古侯
部中的虞韵宇分离得比《字林》和郭璞要慢一些。舌音和齿
音看来还没有分离。但是如果只计唇、牙、喉音,那么合并
比例就比较髙了。徐邈虞韵唇、牙、喉音音注一共45个.合
并比例达到了 22.22%。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古侯部中
的虞韵字和古鱼部中的虞韵字在徐邈的唇、牙、喉音中已经
完全合并。
四、鱼、虞、模三韵之间的关系
对这个问题,我们根据三韵音注是否混同来观察。这
一部分例子的格式是这样的:首先是被注音字,其次是音注
及其《广韵》声韵,然后是被注音字的《广韵》反切及其声韵,
最后是出处。音注前的小字"字"表示《字林》郭"即郭璞,
"徐"即徐邈。
-
1《字林》音注
有几个音注《字林》读虞.《切韵》系韵书读模:
鳑::i■丘于(溪虞),..苦胡(溪模)《尔雅释文》
姥:亡甫(明鹿)「莫补(明姥)《毛诗释文》
募:T亡具(明遇),.莫故(明荇)《汉书扬雄传校本》
"齡"字《王三》没有,其余两个字《王三》的反切与《广韵》
相同。《集韵》"龄"字有"亏于切(溪虞募"字有"亡遇切
(明遇很可能都是源于《字林》,这样的音《王三》和《广韵))
不认可,因此我们不用《集韵》音来对比。《字林》虞韵和模韵
音注一共48个,相混的3个.比例为6. 25%,远谈不上读同
一类,我们可以认为个别字《字林》的读法和《切韵》音系不
同。另外•《字林》还有虡、模有别的例子:盱火狐(晓模)¥火于(晓虞)《周易释文》
这是一个多音字,《字林》同时注两个音,声母相同,韵
母必异。因此,虞、模的区别在《字林》是很清晰的。有一例《字林》读鱼,《广韵》读模:
邬:字乙祛(影鱼)广哀都(影模)《左传释文》
《王三》没有这个字,《集韵》有两个音,一个同《广韵K
另外一个是"衣虚切(影鱼)"。《字林》鱼韵和模韵音注一共
24个,其中仅有这个孤例,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个别字的读
音有差异。《字林》鱼韵和虞韵一共52个,完全没有彼此混同的例
子。有一个音注乍看像是鱼、虞混同,实际不是:《周礼释文》臑,奴报反,《字林》人于反,臂羊矢也。"
《礼记释文》臑,奴报反,又奴到反,《说文》云:臂羊
矢,读若儒。《字林》人於反。""人于反"属虞,"人於反"属鱼,看起来好像同一字《字
林》既可读鱼,也可读虞,鱼、虞不分。但我们可以证明,
"於"字为"于"字之讹:第一,"臑"出现的地方,除了这两处
引用了《字林》音以外,《仪礼释文》的两处也引用了《字林》
音,都是"人于反"。这四处意义都相同,陆德明首音声韵也
都相同,或"奴报反或"乃报反奴"、"乃"同属泥母)。
因此,《字林》也不太可能一形一义两读。第二,"臑"字古属
侯部,如果转人《字林》鱼部,按规律也应该转到虞韵,而不
是鱼韵,《字林》鱼韵中没有来自古侯部的字。晋代韵谱鱼
韵字中完全没有侯部字,更没有"需"声字。第三,宋人毛居
正《六经正误》引《字林》音也作"人于反"。因此,"於"字一
定是后人妄改。上面的材料显示,《字林》鱼、虞、模三韵分界清楚,模韵
并不更接近虞韵。 -
2郭璞音注
郭璞模韵和鱼韵音注一共78个,没有混同者;模韵和
虞韵音注一共121个,也没有混同者。而鱼韵和虞韵音注
却有混同的:蔬:*音蚝(生虞)r所菹(生鱼)《尔雅释文》
抒:w音柱(澄麼),-直吕(澄语)《山海经》5
柜:!P音矩(见鹰)r居许(见语)《山海经>)1
句:a音椐(见御)r•九遇(见遇)《山海经》5
第一例《广韵》无蚝,《集韵》蚝有3音,其中"山於切(生
鱼)"和"双锥切(生虞)"二纽中都有"蔬",但意义不同,后者
引用《尔雅》此例,并明谓"郭璞读",因此《集韵》作者认为郭
璞的"蚝"属虞韵。另外,《集韵》"双雏切"的"蚝"本作"毹
"毹",《广韵》"山刍切",正是虞韵。"柜"字《集韵》有"果羽
切(见鹰)"。®《徐邈-?:f切研究》奴75虜部"捕,音付",我们认为被fi:fj字不足"捕"而是"搏",《庄子•秋水释文》捕,音步.本又作搏,徐咅付。""搏,咅
付"的音注已有,因此"捕,昔付"取消。又页73模部"廡,音杜杜"当作"柱"。《尚书.洪筛释文>)通志堂本作"杜",但宋本作"柱"。•'杜''
为姥韵,_'柱"为_•鹿韵。《徐邈咅切研究))處韵本办62个咅注,减-1;•一个"捕,付",加上一个"廡,音柱",仍为62个。22 "
郭璞鱼韵和虞韵音注一共123个,互相混同的4个,混
同比例只有3.
25%。第三例被注音字"柜"和注音字"矩"
都属古鱼部.在郭璞音中这两个字都派人了虞韵,而在《切
韵》音系中前者派人鱼韵,后者派人虞韵。郭璞音鱼、虞、模
三韵的界线还是清楚的,只有个别鱼韵字读为虞韵、或虞韵
字读为鱼韵。
- 3徐邈音注
徐邈有一例鱼、模相混:
荼音馀(以鱼)r同都(定模)《周礼释文》
徐邈鱼、模二韵音注一共63个,相混比例微不足道。
徐邈有二例虞、模相混:
黼m音補(帮姥)r.方矩(帮鹰)《毛诗释文》
傅:s方暮(帮暮)r方遇(帮遇)《周礼释文》
"傅"徐又"音赋(帮遇)"(《礼记释文》),两处意义不同。
"方暮反"之"傅"意为辅佐•"音赋"之"傅"通假"附",即附
著。我们只能认为徐邈给同一字的这两个音是别义的。徐
邈虞、模二韵音注一共85个,相混比例也是微不足道的。
徐邈鱼、虞二韵音注一共102个,没有相混的。
据此,我们可以说,徐邈鱼、虞、模三韵分划淸楚,模韵
也并不更接近于鱼韵或者虞韵。
五、结论
现在我们来说说上面的材料告诉了我们晋代鱼部的一
些什么情况。
第一,我们可以肯定.在晋代,北方方言(中原和齐鲁)
古侯部中的虞韵字已经和古鱼部中的虞韵字合并,江东方
言的这种合并还正在进行之中。齐鲁方言的合并是最充分
的,因此,合并的过程应该早就开始。
第二,鱼、虞、模三韵在晋代分划清楚,模并不更接近
鱼、虞中的任一韵。就虞韵从古侯部中分化出来时间还不
长这一点来看,这种距离是合理的。因此,我们不能拿以后
南北朝时期虞、模比鱼、模的关系近来推论晋代的情况。
第三,晋南方言有个别鱼韵字读为虞韵、或虞韵字读为
鱼韵。这一点恰好和颜之推的"北人以庶为戍,以如为
儒"①相应合。晋代韵谱显示.差不多所有中原地区的作者
都不分鱼、虞,换句话说,中原方言应该是典型的鱼、虞不分
的方言。郭璞音注虽然只有4例鱼、虞相混,但音注的相混
比押韵的不分更能说明问题,因为音注的相混是音同,押韵
的不分只是音近。另外,郭璞的韵谱同样是鱼、虞同用的。
由此进一步证明了晋南方言是中原方言的一个次方言。颜
之推举出的两个例子肯定也是个别的,而不是鱼韵和虞韵
全体都读得相同,否则,郭璞的鱼、虞相混的比例应该很高。
所以,颜之推才说是"谬失轻微"。
第四,鱼和虞在《字林》音注中不混,但是在齐鲁作者的
韵谱中混用。在晋代齐鲁作者中,鱼、虞都用过的人是左九
嫔、左思和王沈,这三个人都是鱼、虞同用的。另一方面,鱼
和虞在徐邈音注中不混,在江东作者的韵谱中也分用。江
东作者分用鱼、虞的典型是陆机、陆云和薛莹。②二陆用韵
的特点本是宽缓,韵部之间的通用例很多,但独于鱼、虞分
用划然,这很能说明问题。我们认为,齐鲁方言音注材料和
押韵材料的这种矛盾只能用"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
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来解释。即齐鲁方言鱼、虞音注
不混而押韵同用,表明齐鲁方言鱼韵和虞韵韵腹相同,韵头
不同。自然,江东方言鱼、虞音注不混而押韵也分用,表明
江东方言鱼韵和虞韵韵腹相异,韵头也可能不同。江东方
言中的鱼韵和虞韵的韵腹是否就天差地别呢,我们认为肯
定不是的,因为江东作者中就有一个例外,即鱼、虞同用者
——顾恺之;而且,如果鱼、虞在江东方言中差别很大•《切
韵》作者不可能把它们作相邻排列。中原方言虽然有个别
字鱼读为虞或虞读为鱼,但总的说来鱼、虞也是音注可分而
押韵同用,因此中原方言鱼韵和虞韵的情况也应该与齐鲁
方言相同,即韵腹相同,韵头不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打算构拟鱼韵和虞韵在晋代中原
方言、齐鲁方言和江东方言中的音值,这是因为我们对晋代
音注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而且晋代以后的南北朝.诗文用韵
的研究至今只见结论和个别用例的分析。构拟音值对当时
的音类没有全面的了解、不能很好地连接前代和后代的音
系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参考文献:
[1]丁邦新.屮W古史的泠说时代[Ml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5.
[2 ]罗常培,同祖谟.汉魏rt.丨北®韵部演变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 5 8.
[3]邵*芬.论古韵4侯两部在前汉时期的分合[J1中国语言学报,〗982,(1).
[4 ]邵荣芬.古韵ft侯两部在后汉时M的演变[J ].中闰语文.19 8 2,C 6).
- 罗常培.《切韵》鱼虞的茂似及其所据方音考[A].罗常培语言学论文选集[C].北京:中华书局,1!)63.
- 潘悟云.中古汉语方卩丨_屮的位和虞[A].语文论丛[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
蒋希文.徐邈苦切研究[M].贵州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①见《颜氏家《1丨•荇辞》。
②昨茕祖籍沛郡竹邑〔今安徽怙《三.吴志》,Jt父薛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后在吴国为官。薛莹应该出生在边业(今兩以)。
③见《切韵•序》。
23 On the Category Yw(鱼)市 Represented in Phonetic Notations
JIAN Qi-xian
(Chinese Department,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3,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inspected the slate of the category W鱼)in the 晋)Dynasty
from ZiLin (字林)and the phonetic notations by Guo 尸《 (郭撲),Xm MVm)(徐邀)_ We found,the two
sections of the characters in rime (虞)from the archaic category Hon(侯)and (鱼)had merged
into one, rime (鱼),Yw (虞)and McK模)separated clearly each other and the Ma(模)was no clos-
er to W虞),a few characters of Yw (鱼)had the same pronunciations as (虞),the category Yu
(鱼)and YuC虞)had the identical vowel, different medial in (齐鲁)and中原)dia- lect ,and had the different vowel or medial in J ia7igclo?ig) dialect.
Key Words: phonetic notations; category (鱼);(中原)dialect; QzYm (齐鲁)dialecn;
Jia?igdong(tL^\) dialect
〔作者简介]简启贤(1949 —),男,重庆人,四川大学汉语史专业毕业,硕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重点
为魏晋南北朝语音。《汉语大词典》第八册1280页,【笼蒙】乜斜着眼睛看的样子。《淮南子•修务训》广今夫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粉白黛黑.佩玉环,揄步,杂芝若,笼蒙目视,冶由笑,目流眺。"高诱注笼蒙,犹眇目视也。"按:笼蒙或作"逢蒙",《荀子.富国》处女婴宝珠,佩宝玉,负戴黄金,而遇中山之盗也,虽为之逢蒙视,诎要挠胭,君
卢屋妾,由将不足以免也。"或作"风S",见王先谦《荀子集解》所引贾谊《新书•劝学》篇(今本《新书.劝学》作"夫以西施
之美而蒙不洁,则过之者莫不睨而掩鼻;尝试傅粉黛黑,榆铗陂,杂芷若,亩虱视,益目笑,佳态佻志,从容为说焉,则王公
大人孰能无徐憚养心而巅一视之。""风亩"作"亩虱"。)或作"聋瞢",《易林.咸之聋瞢闇瞢,跛蹄不行。"朱起凤《辞通))
云:"笼、聋同声,蒙、瞢亦同声,其假作逢与风者,皆以字音之通转。后世写美人之状态,推宋玉《神女赋》及曹植《洛神
赋》,而要不若《淮南》各书之典雅隽永,耐人寻味也。"据朱起凤所云,笼蒙、逢蒙、风亩、聋瞢,为一组同义联绵词。《汉语
大词典》释"笼蒙"为"乜斜着眼睛看的样子。""乜斜"之义有二:一为"眼睛眯成一条缝",字或作"买斜",淸翟灏《通俗编•
状貌》《侬雅》'眼小一缝,俗呼买斜',《中原雅音》作•也斜,。""乜斜"语转为"味萋"、"味细"、"眯瞵"、"眯缝"等,其义皆
同;一为"眯着眼睛斜视"之貌,义偏于"斜"字,是为今之常用义。《汉语大词典》第10册916页释"逢蒙视,,为"微视,不正
视"。"微视"云云,语意不明;"不正视"者,则是取"乜斜"的"眯着眼睛斜视"这一今之常用义项来解释"逢蒙"并兼释"笼
蒙"的。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杂志》云•笼蒙目视'四字,文不成义,且与下文不协。刘绩云衍目字。案:此当衍视
字。高注'目,视也'则正文作'笼蒙目'明矣。《广雅》亦云:'目,视也。'《史记•项羽本纪》曰:'范增数目项王。,是也。
笼蒙目即笼蒙视,与'冶由笑'相对为文。"据王念孙说,则高注是以"眇"释"笼蒙",以"视"释"目"。然则《汉语大词典》所
引髙诱注,不当将"犹眇目视也"连为一句读,而当断为"笼蒙,犹眇。目,视也。"又,高诱以"眇"释"笼蒙",是"笼蒙"与
"眇"同义。眇字本义为小目,《说文》眇,一目小也。"段注本改作"小目也"。《释名•释疾病》云:"目匡陷急曰眇。眇,
小也。"目小曰眇,使目小亦曰眇。《汉书•叙传上》若乃牙、旷清耳于管弦,离娄眇目于毫分颜师古注:"眇,细视也。"
故"眇"与"笼蒙"皆为微合双目细视之貌。就《淮南》此文意思而言/'笼蒙目,冶由笑,目流眺"皆三字为文笼蒙目"又与
"目流眺"相对为文,一写正眼翕目视物之神态,一写斜眼左顾右盼之表情。倘以"乜斜"之今义即"眯着眼睛斜视"为解,
则与"目流眺"义复,故"笼蒙"一词当取"乜斜"之"眼睛眯成一条缝"为正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