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其它资料 |
摘要:"诗"有其起源与流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含义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诗"所言之"志"也因其
所处的话语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孔子所收集到的《诗》,应为官方之诗、民间之诗、经过民间修改的官方之诗以及经
过官方修改的民间之诗这四类诗的汇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诗》,应当是经历了从祭坛走向政坛再步入文坛后的"诗"的
残留。
关键词:诗言志;流变;历时性观照
"诗言志"是中国文论的重要理论范畴,亦是历来学界争论的
焦点之一,特别是对于孔子之前的"诗言志",论者甚少。笔者认
为,在对某一范畴或概念做出具体阐释之前,首先应厘清其起源与
演变。因此,对于"诗言志"的探讨,不论是从"诗"的性质和特
征出发,还是从诗的语言艺术入手,都不是从根本上着眼的。阐释
"诗言志"的关键在于对"诗"的阐释,故而,要解释"诗言志"
的具体内涵,首先应从"诗"的起源与演变着手。本文旨在对孔子
之前"诗"的起源与演变做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诗言志"的
内涵做出解释。
从现存的典籍来看,"诗言志"应当首见于《尚书哓典》:
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
伦,神人以和。
上文写作的时间历来学界都颇有争议,众说纷纭。唐人孔颖达
在《尚书正义》中认为《尚书^尧典》为"虞史所作",而清代顾
炎武则认为是"夏之史臣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有一点可
以确定,那就是在"诗言志"作为一种正式的理论范畴出现之前,
其思想观念便早已产生。对此,罗根泽先生认为,"诗言志"的思
想大约在周代时便已经有了。陈良运先生推断"诗言志"的观念产
生于战国中期。王运熙先生认为"诗言志"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
便已经相当普遍。综合上述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我们在研究"诗
言志"时,应从其思想观念产生之时来着手而不应从"诗言志"该
词正式出现为研究的起点。
对于"诗"的起源及其演变,李泽厚、刘纲纪认为"历史地
考察起来,我们认为在远古的氏族社会中,还不可能产生后世那种
抒发个人情感、被称为文艺作品看待的'诗'。当时所谓的'诗'
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功的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
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它的作者是巫祝之官。"叶舒
宪在《阉割与狂狷》和《诗经的文化阐释》中从文化人类学与文字
学的角度对"诗"的起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描述,他认为"诗"是
"寺人所言",并且,"寺人"通常是主持祭祀之人,而在商周时
期,祭祀主持是由阉人来充当的,故,"寺人"即"阉人"。因
此,"诗"就是主持祭祀的"阉人"所言。笔者认为,上述学者
的观点比较正确的反映了 "诗"的起源问题,也就是说,"诗"
最初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的。黄奇逸在《历史的荒原一古文化
的哲学结构》中认为,《诗经》的性质是祭祀活动中的祭歌、挽歌
与神歌。他勾勒出了《诗》的演化轨迹:起初是在各地的丧葬和祭
礼中被人传唱(在此阶段,"诗"可理解为"嘶"〉,表达对死者的
悼念。之后就是乐官采诗,对诗歌进行加工处理,为的是丰富君王
祭坛的唱诵内容,后来这种诗歌就被推及到了一般的典礼之上,改
为乐工奏曲,宾主赋诗〔此处的"赋诗"与朱自清在《诗言志辨》
中所谈到的"赋诗" 一样,都是"借诗"的意思,而非我们通常所
理解的"作诗"之意〕。黄奇逸对于《诗》的演变可简单概括为:
风一一颂一一雅。但是,学界普遍认为,《诗经》中颂的部分产生
时间最早,是西周初年到中期的作品。雅诗次之,为西周末年到东
周时的作品,风诗又次之,为东周时的作品,简言之就是:颂一一
雅一一风。如此一来,黄奇逸对于《诗》演变轨迹的描述便难以成
立。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阐释》中谈到了诗歌的二重起源问题,
并且谈及了 "圣诗"与"俗诗"这两个概念,"圣诗"指服务于宗
教祭祀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俗诗"则主要指民间歌谣。他认
为,"圣诗"与"俗诗" 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明代胡应麟的
《诗薮》也是从"圣"与"俗"的角度来谈《诗》的,他说《雅》
与《颂》"庄严典则,三代以下,寥寥寡和"。由此笔者认为,
《诗》的正确演化轨迹应是官方与民间的双向互动:首先是寺人作
诗用于君王祭祀,然后推及到一般的典礼之上,与此同时,这些诗
也通过立于学官等途径得以传播,并被诸侯国的士大夫们所熟知和
广泛使用,至周王室分崩离析后,这些诗散落民间,广泛流传,平
常百姓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日常需要等,对官方之诗做了修改
(所以我们在阅读《诗经》时,很多诗看不到它起初时的祭祀内
容,更多的则是平常百姓生活中的常规情感〕。到孔子时,他将散
落四方的诗集结成册,依据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原则对"诗"的
内容进行了删改。以上描述的是《诗》自上而下的流传过程,同时
这一过程也与学界普遍认为的"颂一雅一一风"这样一个序列相
吻合。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民间同样出于祭祀的需要,也创作了
一些歌谣,这些歌谣通过"采谣"等途径传到了周王和诸侯那里,
这些歌谣传到中央后,乐官对其也进行了整理,用于祭祀等官方活
动。需要强调的是,笔者认为,孔子当时看到的"诗"更多的应该
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诗",自下而上的"诗"所占比重较少,因
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官方的"诗"更容易被保存下来。综上所
述,笔者认为,孔子所收集到的《诗》,应为官方之诗、民间之
诗、经过民间修改的官方之诗以及经过官方修改的民间之诗这四类
诗的汇总。
再来看"志"。对于诗所言之"志"的解释,学界的代表性观
点主要有几种:《汉语大字典》将"志"解释为"意念、心情。"
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中认为"志"有三义,即:记忆、记录和
怀抱。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大致沿用了闻一多对于"志"
的解释,着重选取了
"怀抱"之意,并且认为这种"志"是与政教
相关的。古文字学家杨树达先生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认为,在先秦,
"寺"、"志"、"虫"三字相通,所以"诗言志"亦可为"诗言
寺"、"诗言虫"。黄奇逸在《历史的荒原一古文化的哲学结
构》中认为,"诗"的起源与祭奠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所言之
"志",当作"记忆"来讲,即:生者对逝者的回忆与追念。
0
1994-2012 0111113. ^0^(1611110
1011111^1
216011-01110
在此,笔者无意对诸位先生的观点一一做出评论,但需要强调
的是,任何一个概念与范畴都有其出现与发展的历时性过程,而先
生们的观点大都囿于从各自的角度对"志"做出具体的诠释,缺乏
一种历时性的观照。
笔者认为,如前所述,《诗》有其自身演变和流传的过程,
在不同的流传阶段,它的性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
"诗"所言之"志"也是不断变化的。寺人做诗用于君王祭祀之
际,"诗"表达的是一种群体思维和集体意识,就是说,此时的
"志"是与原始的祭祀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左传》中所看
到的在外交场合大量引用和选取《诗》的语句来阐释己见,即:赋
诗言志,此处的"志"既有一国之志,亦有一己之志,这表明此时
的"诗"已从祭坛走向了政坛。到了孔子之时,他对春秋时代的
引诗、用诗活动作了一次全面地总结归纳:"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
子路》〕"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孔子在继
承"赋诗言志"传统的情况下,把《诗》的地位提高到了无以复加
的地步。尤其是他的"兴、观、群、怨"说的提出,更是对用诗活
动的一次全面而又系统的总结。
至周王室分崩离析后,诗散落民间,广泛流传,平常百姓根
据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日常需要等,对官方之诗做了修改,这种经
过民间修改的官方之诗所反映的"志"更多的是平常百姓生活中的
爱恨情愁。民间之诗所言之"志"则多为"记忆生者对逝者的
回忆与追念)与"个人怀抱"之意。上述诸位先生的诠释,其实只
是对"诗"在其某一发展阶段中所言之"志"的阐释。比如:闻一
多先生将"志"解释为"记忆、记录、怀抱",这是民间之诗所言
之"志"。朱自清先生所说的政教之"志"其实是步入政坛后的
"诗"所传达的"志"。笔者认为,在研究"诗言志"时,我们应
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历时性的去研究,而不能用静态的思维去看待一
个动态发展的理论概念。
综上所述,《诗》自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其"演进的话语
流程"。促使其诞生和演进的动力便是诸如祭祀、采谣、周王室东
迁以及周室的分崩离析等政治因素,而其所言之"志"也因其在历
史演变中的性质和所处的话语环境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
所看到的《诗》,应当是经历了从祭坛走向政坛再步入文坛后的
"诗"的残留。
参考文献:
⑴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刈.北京沖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卯:112
卩]叶舒宪^阉割与狂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黄奇逸'历史的荒原一一古文化的哲学结构[…]'成都:巴蜀书
社,1995.
⑷朱自清^诗言志辨,]^南京:凤凰出版社,厕.
【5】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乔磊〔 1987—^),男,山西临汾人,四川大学文学
与新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上接第70页)
会普遍的道德偏见将她拒之门外。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就连她
自己都觉得她这样一个女子配不上阿尔芒的身份,地位,甚至于
爱情。所以她感谢阿尔芒,她只有牺牲自己,才能让阿尔芒有更
好的前途,才能让阿尔芒得到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是社会普遍
的道德观让玛格丽特走向了死亡。
方达生的重新出现唤醒了陈白露内心深处的道德责任和自我
的道德评判。一个正常的女人都会对风尘女子怀有蔑视的心态,
何况陈白露是一个接受过五四思潮的新时代女性。如果说过去在
万般无奈中自欺欺人混日子,那么,在良心复苏后,陈白露的内
心也永远的失去了安宁。她也想摆脱这种令人厌恶的生活,然而
现实太残酷。暂且不说生活的无奈会使这个曾经的大小姐走向崩
溃,单单是对爱情的怀疑,信仰的破灭都能让她清醒的认识到自
己已经无路可走。她不像玛格丽特,她比玛格丽特看的更透彻,
她知道自己不能只依靠爱情生存,现实生活总是有它的残酷性,
总是给她带来失望,让她备受挫折。在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社
会,陈白露选择在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
玛格丽特和陈白露最后都走向了同一条末路,但她们走向
死亡的原因却不同。从剧情来看,玛格丽特是死于病痛的折磨,
陈白露是被三千元钱的债务逼死的。很明显这不是两者死亡的真
正原因,玛格丽特可以说是在社会普遍道德观的压迫绝望下死亡
的,而陈白露死亡则是来源于对自身的失望。
五、作者的寄托
众所周知,玛格丽特的原型是巴黎名妓玛丽^久普列西,是被
小仲马遗弃的情人。小仲马是怀着内疚的心情塑造了茶花女这一
伟大的文学形象,把茶花女写成了一个"毫无私心",为了爱情
可以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的不凡女子。作者对玛丽的怜悯之心,充
分反映在了茶花女身上。虽然茶花女这一形象充满了对法国社会
道德虚假的批判,但作者更多的是对她忠贞爱情,自我牺牲精神
和高尚品质的称颂,包含了作者对玛丽爱情的弥补和呼唤,因此
茶花女上有着浪漫的色彩,但正是因为茶花女这种为爱牺牲的崇
高精神,才使她成为文学史上不可颠覆的经典。
而陈白露却是曹禺严格遵守现实社会来塑造出来得形象。陈
白露对生活的矛盾,是一般交际花都可能有的情感。在半殖民半
封建的污浊环境下,面对生活的苦难,大部分的女人,特别是像
陈白露一样的交际花也会对生活、爱情绝望。作者把陈白露塑造
成一个充满社会真实感的形象,更多的是希望通过陈白露,来揭
示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畸形社会的黑暗。
六、结束语
有人说《日出》是借鉴模仿了《茶花女》作品。小说的主人
公陈白露和玛格丽特有太多的相似。但是在五四那个深受西方思
想文化的影响的时代,曹禺塑造陈白露这个交际花的形象,不得
不受到影响巨大的《茶花女》的形象。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玛
格丽特和陈白露的悲剧形象存在着实质性的不同,一个是忠于爱
情的牺牲者,一个是迫于无奈的真实人。这是因为这样,玛格丽
特一直以善良、深情、伟大的牺牲精神存在在读者心中,而陈白
露的悲剧却承担着对黑暗社会的强烈诅咒。
参考文献:
⑴曹禺嘈禺经典作品,]'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4004
卩](法)小仲马著,李登福译^茶花女,]^北京:燕山出版社4995^
[糾俞冬梅^泥淖中开放的两朵奇葩
[几现代语文(文学研究口^队①^).
[斗]王澄霞^借得西江水催开东苑花^曹禺《日出》与小仲马
《茶花女》之比较[几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0 199472012 011111& ^0^(1611110 101011 这 1 2160^01!10 ^!!!:)!!^]!!!!^ 1101186.八 11 比犯?巳丄 匕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