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诗体介绍(台湾辅仁大学英语语言系)
(2012-12-14 20:24:02)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诗歌语音学 |
http://english.fju.edu.tw/lctd/asp/authors/00174/introduction.htm
•前言
• 惠特曼对自由诗体的看法
•自由诗体的定义
•惠特曼的自由诗体
A.全诗的单元 (The Whole Poem as a Unit)
B.节的单元 (The Section as a Unit)
C.段的单元 (The Stanza as a Unit)
1.对句法
2.目录诗
3. 其他-呼告与感叹语
D.行的单元 (The Line as a Unit)
1.重複
2.停顿句读
--------------------------------------------------------------------------------
[Top]
--------------------------------------------------------------------------------
惠特曼曾自称他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为一种语言实验。乍听之下这似乎是他故作惊人之语,但其实不然,因为惠特曼对传统诗体的拘泥深感不满,认为诗人面临新时代里的新经验,与其墨守成规而削足适履,不如另闢蹊径,创立新的语言,新的诗体。
[Top]
--------------------------------------------------------------------------------
[Top]
--------------------------------------------------------------------------------
传统的诗体中,每行通常单独构成一个小单元并进而讲究行与行之间,或段(Stanza)与段之间的关係,于是英国视十四行诗(另名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的脚为
ABAB CDCD EFEF
GG。可是相反的,自由诗体既然废弃韵脚,行与行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的关係按理应该会大大减弱;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在诗人刻意经营下,行与行之间的韵脚固稍显鬆散,甚至全然无机可循,可是段与段之间的关连,往往利用相反相生,或相辅相成的意念,甚至使用相近或相似的巨构而加以巧妙安排。两段间的关係乍看似无思路可循,可是事实却常按藏伏笔与迴响以表现前后呼应的因果关係。此处最明显的例子之一为"A
Noiseless Patient
Spider",首段算是伏笔,到了次段而终于产生迴响。两段之间相辅相成的字眼可简列如下(两段意念之衔接方式,请参阅本书之「主题」部份):
第一段
第二段
Spider
soul
两段间的用字遵循平行的发展方式;一具体,一抽象,颇收前呼后应的效果。但除此之外,另值得一提的是两段间的时态对比:第一段的动词皆为过去式,表象诗人的回忆与经验(与华滋华斯对生命的看法相似,呼吁读者象向过去-尤其是童稚期或胎儿期-摄取生命的真谛)。次段使用的时态一律为现在式,充分显示诗人希望从直接的经验中体认生命的本质,并表明对将来所抱的种种希望。
在全诗的单元中惠特曼的用字也颇能收驾驭全盘之功,而在全诗的字裡行间建立某种秩序,因此也值得顺便在此一提。
惠特曼的用字大约可分两类。第一类大抵为写实景、实物的具体字彙;相反的,第二类字都是写情写性的抽象字眼。
换句话说,第一类字虽取自日常生活,既简单又踏实,但经过对句法与目录诗(详见本文「段的单元」部份),也颇能一气呵成,产生一股迫不及待的狂热。惠特曼的第二类字曾遭诟病,因为抽象字大量使用的结果易流于空洞的形式,而造成一种浮夸不实的感觉。不过惠特曼成功处常能将这两类字善加配合应用,而造成相当的张力(tension)。诸如此类的例子在When
Lilacs一诗中可谓不胜枚举,譬如第一百二十及一百二十一两行;Then with the knowledge of death as
walking one side of me, / And the thought of death close-walking
the other side of me.抽象的the knowledge of death与the thought of
death对具体的walking与close-walking。全诗发展至此,抽象的死亡与具体的诗中人似以达成某种协议,而读者眼前所见的,正式一幅既空灵又生动的三人行。
[Top]
--------------------------------------------------------------------------------
此处的节(Section)大于段(Stanza),如以When
Lilacs一诗为例则可分十六节,分别标以阿拉伯数字。段与段之间的关係相当紧凑,经常首尾相衔,而将中心思想勾划出来。诗人甚至在段与段之间应用複述的技巧,将若干重要字眼一再排比推出,造成一股咄咄逼人之势。再引When
Lilacs为例:第一节分两段,首段意象的编排次序为lilac-star-mourning,次段组成的因素不变,仍然依赖这三个意念,可是在编排上另有了推波助澜的新气象:lilac,
star, mourning-lilac,
star-,-mourning。又如第十四节中的悲歌(第一百三十四行至一百六十二行)分七段,大抵皆以death一字收尾,将死亡的感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陈述,颇能烘托出说话人耿耿于怀的悲绪。
[Top]
--------------------------------------------------------------------------------
惠特曼的自由诗体最具特色的部份该推一段之内行与行之间的安排方式。就句子的结构而言,惠特曼所採用的技巧与圣经旧约中许多诗章的发展方式相同,修辞学上称之为对句法
(parallelism);就思想的推展程序言,惠特曼利用一种独特的技巧,通称为目录诗 (Catalogue
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