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府诗的音律(网上资料)

(2012-03-15 20:30:1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歌语音学

乐府诗的音律

第一章 李白以前唐代乐府诗的发展
第一节 初盛唐乐府繁荣的原因
     诗歌发展到了唐代,就象万里长河流入了宽广的河道,境界渐阔,气象日
新。在南北朝贵族手里快要枯死了的文人乐府也重新获得了生机,焕发出奕
奕的神采,成为五彩纷呈的唐代诗坛的一处诱人的景观。
     初盛唐的乐府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仅据郭茂倩所录(乐府诗集》,
初盛唐一百四十年间(以钱起为界)涌现出了440首乐府诗,作者达130余人,
儿乎占了郭集所录乐府民歌作者的贵。至于盛唐乐府诗的艺术质量,更是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对盛唐其它诗体诸如绝句、七古的风格语言产生了明显的
影响,对中晚唐乐府诗歌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新乐府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而且郭氏所录并不完备,民间作品的散佚是很明显的事实,而存世的
初盛唐作家的乐府诗没有被收人的也很多,如杨炯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
词)。储光羲有乐府诗二十余首,(乐府诗集)仅收了五首,王昌龄未收入的作
品如(荃懊引)、(悲哉行》、(乌栖曲)、《行路难)(胡茄行》等竟达二十多首,占了
他存世乐府的一半。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有很多遗漏,后文将有详细介绍。以
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初盛唐乐府的繁荣。
     初盛唐乐府创作的繁荣是建立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之上。李
唐王朝的建立者亲眼目睹了隋朝的搜灭和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得出了“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制定出了一系列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
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
部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而科举制的实行,则有利于打破高门大族的权力
垄断,为广大寒族士人提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此外,太宗、武后、玄宗前
期都注意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纳谏任贤。这一切都为唐王朝的繁荣安定铺平
了道路。从高祖到玄宗,唐王朝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安定期,期间虽然发生
了几起宫廷斗争,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为唐代文化(包括乐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资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精神生产,这对文化
的发展有利。社会的长期安定,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了
这种环境,人们才能够对前代的文学成果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结和继承。才能
  2
精心结撰优秀作品。
     对于乐府文学来说,这样的社会环境尤为重要。因为乐府文学不同于其
它文学形式的最根本一点即:它是依赖一个包括音乐、舞蹈和早期戏剧的庞大
的艺术系统,它要求助于更多的物质资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无疑为
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丰裕的物质财富刺激了全社会的享乐欲求,进一
步推动乐府文学的繁荣。在这徉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能够致力于文治,讲礼
作乐,设立文化机关,满足他们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如唐玄宗除在太常寺设立
别教院,把内教坊移至蓬莱宫侧外,还设立梨园院,亲自演练歌舞,并在长安和
洛阳设立左右教坊。据(新唐书·礼乐志》:“唐之盛时,凡乐人、歌人、音声人,
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者,皆番工,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这样庞大的
娱乐队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想象的。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同样激
发民间的娱乐需要,“罗糯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叹卢照邻(长安古意))
“游妓皆欲李,行歌尽落梅。玉漏莫相催,金吾不禁夜”〔苏味道(正月十五日
夜》)这些初唐诗人笔下歌舞繁盛的景象真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娱乐风气。又
《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望日盛灯景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
戚属及下理工贾,无不夜游,马车骄I'M,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
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征其事“(转引自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则用实录
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行乐图。这种歌舞竞盛的娱乐风气需要大量的乐府
诗歌,从而刺激了它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唐帝国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富庶的
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度,士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必然随着发生变化。
例如。值得歌烦的赫然国容,培养了士人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盛世的和平繁
荣,使他们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政治清明,又激发了他们建
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投射到作家的创
作中,必然使创作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朝的特点。具体到乐府诗歌,就是在风格
情调上发生了从绮靡到刚健。从悲苦到昂扬的变化。较之其它诗体,由于古题
乐府经常有一题多作现象,这种变化就更加明显。这只要比较一下两首同写
边塞的《从军行》,我们就能体会出这种变化。一首是梁元帝所作:“宝剑饰龙
渊,长虹画彩旎。山虚和饶管,水净写楼船。连鸡随火度,隧象带烽然。洞庭
晚风急,潇湘夜月圆。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一首为杨炯作:“烽火照西
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纲,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元帝所作虽然“洞庭”一联也颇为壮观,但全篇骨力虚
馁。杨作则在画面的快速转换中传达出心中的“不平”,尤其尾联更是铿锵有
力,表达了对功名的强烈向往。
3
     以上所讨论的是政治、经济背景对乐府创作的影响。唐代乐府的兴盛,也
是文艺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繁荣的刺激;二是文学
传统的影响。
     关于唐代音乐繁荣对乐府诗创作的影响,前人有不同的认识。李清照认
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M 溪渔隐丛话后编》卷三十三引)。而高揉
却不同意,他在(唐诗品汇》中有意不立乐府一体,因为他认为:“唐人述作者
多,达乐者少,不过因古人题同而命意实不同。亦有新立题目者,虽皆名为乐
府,其声律未必尽被于弦歌也。”清代沈德潜祖述其说.也在《唐诗别裁集》中有
意不立乐府一体。
     其实高揉的意见很值得商榷。首先,研究唐代乐府诗与音乐的关系不能
只看作家音乐才能,还应该重视当时的音乐家、乐工、歌伎所起的作用.他们能
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乐府诗和其它形式的诗加工成乐府歌曲的歌辞。其次,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唐人“达乐者少”仅仅只是推断。而事实上,从现存
资料来看,许多唐代乐府诗作者爱好音乐歌舞。最后,即使是公认为不入乐的
新乐府诗,白居易在写作时也考虑了入乐问题,所以他在《新乐府·序》中说: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因此,高、沈借口唐代乐府诗“未必尽被
于弦歌”而取消他们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诗体的独立性是不应该的。而李清
照的观点则注意到了唐代音乐与乐府诗的关系,比较切近实际。
     唐代音乐繁荣与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提倡分不开。初盛唐的几个皇帝都非
常喜爱音乐。(旧唐书·音乐志)曾记载杜淹与太宗关于音乐的讨论。杜淹认
为(玉树后庭花》、(伴侣曲)为亡国之音,太宗则以为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
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
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俱存,联当为公奏之,使公必不然矣。”同书还
载:“太宗制《破阵舞图》。”“《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可见太宗不仅爱好而且精
通音乐。
     高宗继之,更好音乐。(旧唐书·音乐志》载:“上以琴中杂曲,古人歌之,近
代以来,此声顿绝。虽有传习,又失宫商。令所司简乐工解琴笙者修习旧曲
⋯⋯太常上言:‘⋯⋯臣今准救依放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于歌,
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辞。又案古今乐府,奏曲之后,皆别有送声,君臣倡
和,事彰前史,辄取侍臣等(奏和雪诗》以为送声,共十六节。今悉教旋,并皆谐
韵。’上善之,乃付太常,编于乐府。”又载“(上元乐》,高宗所造。”可见高宗对音
乐有极浓厚的兴趣。
     武后也非常喜爱音乐。(新唐书·礼乐志》载(坐部伎)六:“一(燕乐》、二
                                               · 4
(长寿乐》,三(夭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破阵乐》。”称:“(天
授)(鸟歌》,皆武后作也。”这位女皇还救撰十卷(乐书要录》,是一部音乐专著,
其中五、六卷专论乐律及宫调,有一些进步的观点,反映了武则天的见解。她
还是一位乐府诗作者,《乐府诗集》共录38首。
     至中宗,皇帝与群臣赋诗宴乐,屡有所闻。如(唐诗纪事)所载上官婉儿评
判沈侄期)宋(之问)诗优劣的故事,起因就是为了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刘
宾客(隋唐Atr话)载:“景龙中,中宗游兴废池,侍宴者递相歌舞,并唱下兵词,方
便以求官爵。给事中李景伯亦起唱:‘(回波)尔持酒厄,兵儿志在篇规;侍宴既
过三爵,喧哗窃恐非宜。’于是坐罢。”此事(旧唐书》也有记载。(本事诗》载:
“中宗之世,尝因内宴,群臣皆歌(回波乐》,撰辞起舞。时沈佳期以罪流岭表,
恩还旧官,而未复朱级。仕期乃歌(回波乐》辞以见意,中宗即以维鱼赐之,自
是多求迁IM I.(按:沈作今已不存。)
     唐玄宗既爱好音乐,又极富天才。(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在位多年.
善音乐。若设宴捕会,即御勤政楼。⋯⋯就坐,太常大鼓, 绘如锦,乐工齐
击,声震城网,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十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鼓笛鸡
娄,充庭考击。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日午,即闲
厩.引碟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校床,乘马而_L,
拄转如飞。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
乐》,虽太常积习,皆不如其妙也。若(圣寿乐》,则回身换衣,作字如画。又五
坊使引大象人场,或拜或舞,动容鼓振,中于音律。竞日而退。玄宗又于听政
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
正之。号为‘皇家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太常又有
别教院,教供奉新曲。太常每凌晨鼓笛乱发于太乐别署,教院察食常千人。宫
中居宜春院。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新唐书·礼乐志)载:“宫女
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法部更置小部音乐三十余人。帝幸骊山,杨
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荔枝
香)。帝又好揭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这些史料
都充分证明了玄宗对音乐的嗜好和天赋。
     正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唐代音乐才会呈现繁荣景象。由于封
建王朝的音乐机关得夭独厚.它可以广泛吸收中外古今音乐的营养,所以集中
地反映了唐代音乐的繁荣。
     唐代掌管国家祭祀礼乐等的最高机构是太常寺。在它所辖的八个署中,
太乐、鼓吹署专门负责音乐、歌舞事宜。此外,还有专门管理、训练宫廷音乐的
机构— 教坊。这些音乐官署除了缺乏汉代那样的采诗制度,其余职能,与前
                                                 s
代的乐府基本相同,所以唐人往往也称之为“乐府”。
     唐代强盛时期,音乐官署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前代乐府.尤其到了玄宗时
期,更是盛况空前。唐高祖李渊曾在禁城中设景内教坊,武后时一度改为玄韶
府。唐玄宗即位后除了在太常寺设别教院,把内教坊迁于蓬莱宫侧外。又增设
梨园院,并在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各设左右教坊。(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
盛时,⋯⋯总号为‘音声人’.至数万人。”如此庞大的宫廷音乐队伍再加上州
府、军队、市井民间的音乐队伍,当时从事音乐事业的总人数必定十分惊人,这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繁荣的音乐。
     音乐繁荣对唐代盛写乐府诗的风气的作用.具体有两点:
     一、唐代太常、教坊和民间演奏、演唱乐府,必然引起许多诗人写乐府诗的
兴趣。当时演奏、演唱的乐府诗有两种,一种是配合新兴音乐的唐人乐府如
《渭城曲}、(凉州)、《伊州、(清平调)、(破阵乐)、(回波乐》等,数量极多,也极受
欢迎。另一种就是古乐府,指南北朝时留传下来的“北歌”和《清商乐》。北歌,
据(旧唐书·音乐志)说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代都有“代传其业”的教坊乐工。
北歌中的歌辞虽然只有少数可以读懂,但有许多乐曲可以演奏。(i韵百乐》的
影响则更大,在武后时,犹存六十三曲。陈肠(乐书)又说教坊善歌者谢大,在
玄宗中犹唱(乌夜啼》,玄宗“亲御篓模和之”(卷一二八)、可见古乐府在唐代的
影响。
     二、唐代宫廷和民问常采用乐府诗或其他诗体作乐府民歌乐曲的歌辞,这
也会引起诗人写乐府诗的兴趣。唐代流行的曲凋很多,歌辞的需要量很大,词
还没有成为诗人们得心应手的文体,于是乐府诗就成为理想的歌辞。靳能《唐
故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曾说王之涣的乐府诗.“传乎乐章。布在人
口”。另外边地将帅在向朝廷进新乐的时候,也应该不会没有歌辞。天宝年间
人殷遥《塞上》诗说:“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可能就与配乐有关。(乐府诗
集》所载《伊州》、《陆州》等乐曲的确采用了沈侄期、王维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
唐人采诗配乐的实例。甚至风气所及原来即使不是乐府诗,入乐以后,人们也
会把它当作乐府诗看待。如魏征的《述怀》后来成了(出关),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后来成了(渭城曲》(一名(阳关曲))。这种采诗入乐的情况无疑会刺激
唐人写乐府诗的热情。
     以上所讨论的是唐代乐府盛行的音乐背景。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唐
代音乐兴盛对乐府诗创作的强大影响。
     唐代盛行写乐府诗还有来自文学传统的影响。因为从建安诗人到齐梁陈
隋诗人,诸如曹氏父子、七子、鲍照、沈约、谢眺、吴均、梁武帝、简文帝、元帝、徐
陵等都有大量乐府诗。其中三曹七子和鲍照以骨力取胜。沈约、谢跳等为近体
6
诗的成熟在音律、体制、修辞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梁简文帝、元帝、徐陵
等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在初盛唐诗坛,贞观年间宫体艳诗还很流行,到了沈
宋和文章四友手里律诗定型.到初盛唐之交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因此从三
曹到徐陵这些前代诗人分别代表初盛唐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对初盛唐诗歌
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乐府诗歌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初盛唐乐府
诗繁荣的作用不容低估。初唐诗人沿袭齐梁文人乐府中用赋题法,以新体写
旧题的风气,多用近体诗写旧题,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经过齐梁至初唐诗人们的努力,律诗终于在沈宋和文章四友手里定型,这
也意味着文人诗长期迫寻的审美理想逐渐变成现实。由物象生发情思的构思
方式.典雅精丽的语言要求.含蓄委婉的抒情效果.以及对仗、调韵的修辞技巧
等一整套的文人诗的艺术法则也逐渐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乐府诗
的贡献,正如前述,以齐梁至初唐的许多诗人以新体或近体创作乐府。在乐府
创作的同时摸索近体诗的艺术规律)。初盛唐诗人正是在这样一个文人诗成
熟的背景下回眸乐府诗的历史。于是一种与文人诗审美理想大相径庭的艺术
典范便呈现在眼前。汉魏乐府质朴的叙事艺术,强烈的抒情方式。南朝乐府宛
转天真的语言风格都对初盛唐诗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民间乐府所惯用的与
表达需要相适应的自由诗体也开始被初盛唐诗人采纳。例如我们读李白的乐
府诗.那种自由奔放的激情,清新自然的语言,以及灵活的诗体都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民间乐府的影响一目了然。
     以上,我们从文人乐府和民间乐府两个方面讨论了文学传统对初盛唐乐
府诗的影响。由于有了初盛唐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乐府诗创作 .
呈现出繁荣景象,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它既是初盛唐社会文化的产物,又
是它的一个分支,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二节 初盛唐乐府发展的历程
     我们说初盛唐乐府诗歌的繁荣,只是对这一时期乐府诗的笼统描述,如果
仔细考察其历史进程,就会发现乐府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从一个
侧面折射出初盛唐诗风的演变。
     贞观诗坛,乐府诗作者众多,包括唐太宗、虞世南、魏征、杨师道、谢堰、李
百药、长孙无忌等。不过他们的生活都与宫廷紧密相关.乐府诗的主要风格也
是沿袭齐梁余习,或者以享乐的贵族生活为对象,词彩华丽,骨力靡弱;或者以
歌功烦德为目的,文辞典雅,内容空洞。前者可举李百药的(妾薄命)为例:“团
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羞闻 栩背入.恨说舞腰轻。太常应已醉.刘君恒带
7 ,
    诗的成熟在音律、体制、修辞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梁简文帝、元帝、徐陵
等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在初盛唐诗坛,贞观年间宫体艳诗还很流行,到了沈
宋和文章四友手里律诗定型.到初盛唐之交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因此从三
曹到徐陵这些前代诗人分别代表初盛唐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对初盛唐诗歌
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乐府诗歌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初盛唐乐府
诗繁荣的作用不容低估。初唐诗人沿袭齐梁文人乐府中用赋题法,以新体写
旧题的风气,多用近体诗写旧题,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经过齐梁至初唐诗人们的努力,律诗终于在沈宋和文章四友手里定型,这
也意味着文人诗长期迫寻的审美理想逐渐变成现实。由物象生发情思的构思
方式.典雅精丽的语言要求.含蓄委婉的抒情效果.以及对仗、调韵的修辞技巧
等一整套的文人诗的艺术法则也逐渐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乐府诗
的贡献,正如前述,以齐梁至初唐的许多诗人以新体或近体创作乐府。在乐府
创作的同时摸索近体诗的艺术规律)。初盛唐诗人正是在这样一个文人诗成
熟的背景下回眸乐府诗的历史。于是一种与文人诗审美理想大相径庭的艺术
典范便呈现在眼前。汉魏乐府质朴的叙事艺术,强烈的抒情方式。南朝乐府宛
转天真的语言风格都对初盛唐诗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民间乐府所惯用的与
表达需要相适应的自由诗体也开始被初盛唐诗人采纳。例如我们读李白的乐
府诗.那种自由奔放的激情,清新自然的语言,以及灵活的诗体都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民间乐府的影响一目了然。
     以上,我们从文人乐府和民间乐府两个方面讨论了文学传统对初盛唐乐
府诗的影响。由于有了初盛唐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乐府诗创作 .
呈现出繁荣景象,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它既是初盛唐社会文化的产物,又
是它的一个分支,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二节 初盛唐乐府发展的历程
     我们说初盛唐乐府诗歌的繁荣,只是对这一时期乐府诗的笼统描述,如果
仔细考察其历史进程,就会发现乐府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从一个
侧面折射出初盛唐诗风的演变。
     贞观诗坛,乐府诗作者众多,包括唐太宗、虞世南、魏征、杨师道、谢堰、李
百药、长孙无忌等。不过他们的生活都与宫廷紧密相关.乐府诗的主要风格也
是沿袭齐梁余习,或者以享乐的贵族生活为对象,词彩华丽,骨力靡弱;或者以
歌功烦德为目的,文辞典雅,内容空洞。前者可举李百药的(妾薄命)为例:“团
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羞闻 栩背入.恨说舞腰轻。太常应已醉.刘君恒带
7 ,醒。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虽然也以“团扇”、“长门”等暗示了宫女的怨
情,但明显缺乏深刻的心理体验和表现力度。后者可以魏征、褚亮(唐享太庙
乐章》为例,录《永和》:“转穆烈祖,弘此王基,永言配命,子孙保之。百神既洽,
万国在此。是用孝享,神其格思。”完全是空洞无物的祭镶。李百药是南朝遗
老,在贞观年间颇有影响;魏征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一员,是太宗最器重的大
臣之一。二人诗作可以代表贞观年间乐府诗创作的一般风气。
     这一时期乐府诗创作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边塞题材作品的成长,如唐太
宗(饮马长城窟行》,杨师道(陇头水》等都已露出了不同于南朝的风貌。而最
能体现这一成长的是虞世南。他的(从军行)刻画塞外严寒景象:“剑寒花不
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境界
苍茫荒凉,与前人之作迥乎不同。其他如(拟饮马长城窟行》写行军艰苦“有月
关犹暗,经春陇尚寒。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气《结客少年场行)写边地风
景:“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都感情充沛,笔力
雄健,即使i9 !`干盛唐诗中,也未必逊色。
     到了武后、中宗时,乐府诗进一步发展,描写享乐生活和歌功颂德的风气
依然严重,但新变却是日益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作家群出现了变化。贞观时期乐府诗作者几乎都集中在宫廷周围,
到了武后、中宗时期,乐府诗人则不仅包括宫廷诗人.如上官仪、忱 侄期、宋之
问等,’还包括下层士人如四杰、刘希夷等。作家群的变化引起创作风气的变
化,宫廷诗人的主要创作倾向是沿袭贞观诗风,而下层士人的创作虽然也受其
影响.但变化的痕迹却更加明显。
     (二)诗风出现了变化,产生了许多或以骨力或以丰神取胜的佳作。杨炯
《从军行)激昂有力,表现了正在崛起的广大士人对功名的强烈向往。这种激
情也同样表现在骆宾王《从军行)中:“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
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人塞,唯当死报君。”卢照邻
(行路难》由树木的荣枯引发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一朝憔悴无人问,万古摧残
君岂知?人生富贵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一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蟹恒摇
莫计钱。”气势磅礴.可与其(长安古意》媲美。李娇的(汾阴行)是一首吊古伤
今的新题乐府,全诗采用夹叙夹议,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情感的变化
来驾御全篇,前半写汉武帝全盛时祠祭汾阴后土的威仪,典雅庄重;中间以:
“自从夭子向秦关,玉辈金车不复还”过渡;后半感叹世事变迁:“千龄人事一朝
空,四海为家此路穷。雄豪意气今何在,擅场歌馆尽篙蓬。⋯⋯山川满目泪沽
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见年年秋雁飞。”以帝王事业的消逝
写出了人生于天地之间无可凭依的巨大悲哀,极富感染力,刘希夷(代悲白
  8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更是为历来的人们赞不绝口,他们以明丽优美的笔
调写出了“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杂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尽管
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美的历程》)即使写男女之情.
如王勃《采莲归》也于绮丽中,含苍凉之美:“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
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间寒江千里
外,征客关山路儿重。”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具备了完美的艺术形式,更注入了
作者对宇宙、社会和生命的感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这表明这一时
期的文人乐府诗跨越了南朝到贞观时期的藩篱,开始了对建安至齐梁时期艺
术经验的全面扬弃和总结,为盛唐乐府诗的繁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理论上出现了卢照邻(乐府杂诗序》。卢照邻批评了“落梅芳树,共体
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的创作风气,指出陈陈相因,机械拟古的结果必然
是:“辛勤逐影,更似悲狂;罕见凿空,曾未先觉。”提出了“自我作古”的创作精
神,要求作家从旧题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大胆创造。这是从创作角度对乐府诗
进行的理性审察,标志着乐府诗创作观念的深化,为乐府诗的发展指明了康庄
大道。
     综上所述,在武后中宗时期,文人乐府诗己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
作成就作出了感性示范,理论的探索则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乐府诗的巨大紧荣
已经呼之欲出。
     顺着历史的洪流,伴随着一大批天才的涌现,盛唐乐府诗终于迎来空前的
繁荣。
     犹如新春的第一声鸟鸣.张说(邺都引)揭开了盛唐乐府诗兴盛的序幕。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9毗相驰逐。昼携壮土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
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偷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
邺傍高家多贵臣,蛾眉曼碌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与初
唐的歌行体乐府诗相比,这首诗意脉更疏朗,情调更激越。沈德潜评此诗:“声
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唐诗别裁集卷五))
     崔国辅现存作品四十一首,乐府占一半以上,是盛唐最早大力写作乐府诗
的作家。他的乐府诗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泛。有的写边塞战争,如(从军行):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
昼。传闻赋满山,已共前锋头。”表现行军战斗的艰苦、紧张,刀光塞月,境象通
真。有一些宫怨诗,表现宫女内心的苦楚,如(怨词》:“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
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语浅情遥。还有一些诗揭露上层社会的骄奢
淫佚。<少年行》:“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章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抓住
几个典型细节,刻画贵族少年的浮浪,颇为生动传神。崔国辅作品中最为人注
                                             · 9 ·日的是那些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劳动和爱情的诗篇,感情真挚,刻画细
致,洋溢着健康、明快的气息。如(中流曲》:“归来口尚早,更欲向芳州。渡日
水流急,回船不自由”(小长干行》:“月暗送潮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辍,知
在此塘中。”意象超妙,完全脱去了六朝的胭脂和呻吟。崔国辅的乐府诗多用
五绝,篇幅短小,含蓄蕴藉,殷瑶(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婉妾清楚,深宜讽味,
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
     王昌龄的乐府诗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三类。一,人生感慨,如(长歌行》、(放
歌行》。二,边塞战争。三,妇女。尤以后二者成就最为显著。王昌龄以乐府
诗写边塞战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他抒写了将士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
志,如《从军行》第一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战争的残
酷.如《塞下曲》其三:“纷纷儿万人,去者无生全。”还写出了将士们的不公平遭
遇,如(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表现
了征战者的愁思和对久战无还的厌倦,如《从军行)其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
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还站在历史的高度,
反思战争的根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
胡马度阴山。”(《出塞》其一)王昌龄的妇女题材乐府诗根据描写对象的身份不
同,采取不同的表现方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有美丽的江南采莲女,如(采
莲曲)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
有人来。”有矜持的贵族少妇,如《青楼曲)其一:“白马金鞍从武皇,族旗十万宿
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骑入建章。”有被帝王冷落的宫女,如(长信
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
来。”王昌龄的乐府诗多采用七绝的形式,并把这种形式发展到了极高的境界,
只有李白可以与之并肩,正如清人叶燮在《原诗)有中所说:“七言绝句.古今推
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俱不同,各有至处。”
     王维的乐府诗主要写作于早期(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有游侠诗,如
《少年行》其二“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骡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闻侠骨香。”生动地写出了少年英雄为国献身的英雄气慨。有边塞诗,如(陇西
行)写军情的紧急,(出塞》(燕支行)写边将骑马射猎的英姿和出征时的气势,
(从军行)写战争的激烈。这些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塞题材的开拓,情绪激昂,气
势宏放,笔力刚劲.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其中(老将行)和(陇头吟)揭露了军队
的黑暗,情调慷慨悲凉。(老将行》描写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被刻薄寡恩的统
治者冷落,但在外敌入侵时,老将依然立志杀敌报国,歌颂了老将真挚的爱国
热情。也抨击了统治者的冷酷无情,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患。(陇头吟》则通过
关西老将与长安少年互相映衬,写出了一代代英雄的不公平遭遇。这种愤憋
to不平之气还表现在其它题材的乐府诗中。如(济阳女儿行》、《班婕好》。这说
明王维乐府诗深入到大唐盛世的本质,表现了敏感的心灵对危机的感受。他
采用了五绝,七绝、骚体((祠渔山神女歌》)、七古等多种诗体,并且都取了较高
的艺术成就。
     高适的乐府主要分为两类:人生感慨和边塞战争。前者如(大梁行》,通过
古大梁今昔盛衰对比,发了人生苦短应建功立业的感慨,全诗慷慨悲凉。还有
<行路难》写寒士的怀才不遇,(邯郸少年行》写人情的冷漠,都具有很深刻的社
会意义,反映了所谓大唐盛世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后者如《燕歌行》,通过“战
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尖锐对比,鞭斥了军中的不合理现象,对广
大士兵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高适的乐府多采用古体的
形式,古朴苍凉,笔力雄健。
     崔颖的乐府诗有的写妇女生活,如《长干曲四首》,通俗流畅,而且耐人寻
味。王夫之称赞它“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姜斋诗话》卷
下)。有的写边塞游侠,如(游侠篇》。雄浑刚健,正如殷珊(河岳英灵集 所云:
“骨气凛然”。崔颗乐府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现实性增强。如《渭城少年行》,
揭露长安贵族少年的浮浪生活。《霍将军)则有可能是借霍光讽刺杨国忠骄横
弄权。‘相逢行):“女弟新承宠,诸兄近拜候。”(卢姬篇》:“人生今日得骄贵,谁
道卢姬身细微”则应是讥刺杨贵妃的承宠骤贵。
     以上,我们简单回顾了盛唐到李白时乐府诗发展的概况。虽然限于篇幅,
仅论述了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作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乐府诗歌的蓬
勃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数量进一步增加上,而且体现在:一,作家群已经
广泛社会化,因此作品更全面地表现出盛唐社会中的文化心理。无论是边塞
战争,人生感叹.还是送行、宴乐等题材,盛唐人的观察更细致,感悟更深沉,体
验更丰富,思考更深入。二.作品的美学价值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涌现出了一
批辉映千古的伟大作家。全面总结前人艺术经验和审美规范的历史趋势,在
初唐时已如幼苗新发,至此则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古诗领域,由于陈子昂力
斥齐梁余习,人们更多地向汉魏诗歌汲取营养,而在乐府领域,由于受到特定
的诗体规范的制约,即主题、题材、乃至风格的承续性,南朝诗歌某些经验和特
点赖以得到延续和发展。这是盛唐乐府诗不容忽视的一个特征。
     由于前人研究乐府诗大多着力于汉魏晋南北朝时代,而对唐代乐府诗的
发展相对忽视,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初唐以来乐府诗的发展,才能够对
盛唐出现拟古乐府集大成者李白这一历史现象有切近的理解,也才能够对李
白乐府诗的诸多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