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的音律(网上资料)
(2012-03-15 20:30: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歌语音学 |
乐府诗的音律
第一章 李白以前唐代乐府诗的发展
第一节 初盛唐乐府繁荣的原因
新。在南北朝贵族手里快要枯死了的文人乐府也重新获得了生机,焕发出奕
奕的神采,成为五彩纷呈的唐代诗坛的一处诱人的景观。
初盛唐一百四十年间(以钱起为界)涌现出了440首乐府诗,作者达130余人,
儿乎占了郭集所录乐府民歌作者的贵。至于盛唐乐府诗的艺术质量,更是前
无古人,后无来者,对盛唐其它诗体诸如绝句、七古的风格语言产生了明显的
影响,对中晚唐乐府诗歌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新乐府运动的出现)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而且郭氏所录并不完备,民间作品的散佚是很明显的事实,而存世的
初盛唐作家的乐府诗没有被收人的也很多,如杨炯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
词)。储光羲有乐府诗二十余首,(乐府诗集)仅收了五首,王昌龄未收入的作
品如(荃懊引)、(悲哉行》、(乌栖曲)、《行路难)(胡茄行》等竟达二十多首,占了
他存世乐府的一半。李白、杜甫的作品也有很多遗漏,后文将有详细介绍。以
上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初盛唐乐府的繁荣。
唐王朝的建立者亲眼目睹了隋朝的搜灭和农民大起义的风暴,得出了“水能载
舟,亦能覆舟”的历史教训,制定出了一系列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政策措施。
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
部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而科举制的实行,则有利于打破高门大族的权力
垄断,为广大寒族士人提供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此外,太宗、武后、玄宗前
期都注意减轻刑罚,整顿吏治,纳谏任贤。这一切都为唐王朝的繁荣安定铺平
了道路。从高祖到玄宗,唐王朝经历了一百二十多年的安定期,期间虽然发生
了几起宫廷斗争,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并不大。
实的物质基础。丰富的物质资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从事精神生产,这对文化
的发展有利。社会的长期安定,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了
这种环境,人们才能够对前代的文学成果进行全面的研究、总结和继承。才能
精心结撰优秀作品。
它文学形式的最根本一点即:它是依赖一个包括音乐、舞蹈和早期戏剧的庞大
的艺术系统,它要求助于更多的物质资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无疑为
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丰裕的物质财富刺激了全社会的享乐欲求,进一
步推动乐府文学的繁荣。在这徉的社会环境下统治者能够致力于文治,讲礼
作乐,设立文化机关,满足他们文化和娱乐的需要,如唐玄宗除在太常寺设立
别教院,把内教坊移至蓬莱宫侧外,还设立梨园院,亲自演练歌舞,并在长安和
洛阳设立左右教坊。据(新唐书·礼乐志》:“唐之盛时,凡乐人、歌人、音声人,
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者,皆番工,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这样庞大的
娱乐队伍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是不可想象的。富庶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同样激
发民间的娱乐需要,“罗糯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叹卢照邻(长安古意))
“游妓皆欲李,行歌尽落梅。玉漏莫相催,金吾不禁夜”〔苏味道(正月十五日
夜》)这些初唐诗人笔下歌舞繁盛的景象真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娱乐风气。又
《大唐新语》载:“神龙之际,京城望日盛灯景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游
戚属及下理工贾,无不夜游,马车骄I'M,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夸
竞。文士皆赋诗一章,以征其事“(转引自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则用实录
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行乐图。这种歌舞竞盛的娱乐风气需要大量的乐府
诗歌,从而刺激了它的发展。
国家。生活在这样的国度,士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必然随着发生变化。
例如。值得歌烦的赫然国容,培养了士人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盛世的和平繁
荣,使他们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和乐观浪漫的精神;政治清明,又激发了他们建
功立业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投射到作家的创
作中,必然使创作呈现出不同于南北朝的特点。具体到乐府诗歌,就是在风格
情调上发生了从绮靡到刚健。从悲苦到昂扬的变化。较之其它诗体,由于古题
乐府经常有一题多作现象,这种变化就更加明显。这只要比较一下两首同写
边塞的《从军行》,我们就能体会出这种变化。一首是梁元帝所作:“宝剑饰龙
渊,长虹画彩旎。山虚和饶管,水净写楼船。连鸡随火度,隧象带烽然。洞庭
晚风急,潇湘夜月圆。荀令多文藻,临戎赋雅篇。”一首为杨炯作:“烽火照西
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纲,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
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元帝所作虽然“洞庭”一联也颇为壮观,但全篇骨力虚
馁。杨作则在画面的快速转换中传达出心中的“不平”,尤其尾联更是铿锵有
力,表达了对功名的强烈向往。
3
是文艺自身发展的结果。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音乐繁荣的刺激;二是文学
传统的影响。
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M 溪渔隐丛话后编》卷三十三引)。而高揉
却不同意,他在(唐诗品汇》中有意不立乐府一体,因为他认为:“唐人述作者
多,达乐者少,不过因古人题同而命意实不同。亦有新立题目者,虽皆名为乐
府,其声律未必尽被于弦歌也。”清代沈德潜祖述其说.也在《唐诗别裁集》中有
意不立乐府一体。
只看作家音乐才能,还应该重视当时的音乐家、乐工、歌伎所起的作用.他们能
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把乐府诗和其它形式的诗加工成乐府歌曲的歌辞。其次,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乏,唐人“达乐者少”仅仅只是推断。而事实上,从现存
资料来看,许多唐代乐府诗作者爱好音乐歌舞。最后,即使是公认为不入乐的
新乐府诗,白居易在写作时也考虑了入乐问题,所以他在《新乐府·序》中说: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因此,高、沈借口唐代乐府诗“未必尽被
于弦歌”而取消他们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诗体的独立性是不应该的。而李清
照的观点则注意到了唐代音乐与乐府诗的关系,比较切近实际。
常喜爱音乐。(旧唐书·音乐志)曾记载杜淹与太宗关于音乐的讨论。杜淹认
为(玉树后庭花》、(伴侣曲)为亡国之音,太宗则以为不然:“夫音声能感人,自
然之道也;故欢者闻之则悦,忧者听之则悲;悲欢之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将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闻之则悲耳,何有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
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俱存,联当为公奏之,使公必不然矣。”同书还
载:“太宗制《破阵舞图》。”“《庆善乐》,太宗所造也。”可见太宗不仅爱好而且精
通音乐。
代以来,此声顿绝。虽有传习,又失宫商。令所司简乐工解琴笙者修习旧曲
⋯⋯太常上言:‘⋯⋯臣今准救依放琴中旧曲。定其宫商,然后教习,并合于歌,
辄以御制(雪诗)为白雪歌辞。又案古今乐府,奏曲之后,皆别有送声,君臣倡
和,事彰前史,辄取侍臣等(奏和雪诗》以为送声,共十六节。今悉教旋,并皆谐
韵。’上善之,乃付太常,编于乐府。”又载“(上元乐》,高宗所造。”可见高宗对音
乐有极浓厚的兴趣。
(长寿乐》,三(夭授乐》,四(鸟歌万岁乐》.五《龙池乐》,六(破阵乐》。”称:“(天
授)(鸟歌》,皆武后作也。”这位女皇还救撰十卷(乐书要录》,是一部音乐专著,
其中五、六卷专论乐律及宫调,有一些进步的观点,反映了武则天的见解。她
还是一位乐府诗作者,《乐府诗集》共录38首。
判沈侄期)宋(之问)诗优劣的故事,起因就是为了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刘
宾客(隋唐Atr话)载:“景龙中,中宗游兴废池,侍宴者递相歌舞,并唱下兵词,方
便以求官爵。给事中李景伯亦起唱:‘(回波)尔持酒厄,兵儿志在篇规;侍宴既
过三爵,喧哗窃恐非宜。’于是坐罢。”此事(旧唐书》也有记载。(本事诗》载:
“中宗之世,尝因内宴,群臣皆歌(回波乐》,撰辞起舞。时沈佳期以罪流岭表,
恩还旧官,而未复朱级。仕期乃歌(回波乐》辞以见意,中宗即以维鱼赐之,自
是多求迁IM I.(按:沈作今已不存。)
善音乐。若设宴捕会,即御勤政楼。⋯⋯就坐,太常大鼓, 绘如锦,乐工齐
击,声震城网,太常卿引雅乐,每色数十人,自南鱼贯而进,列于楼下。鼓笛鸡
娄,充庭考击。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日午,即闲
厩.引碟马三十匹,倾杯乐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校床,乘马而_L,
拄转如飞。又令宫女数百人。自帷出,击雷鼓,为(破阵乐)、(太平乐)、(上元
乐》,虽太常积习,皆不如其妙也。若(圣寿乐》,则回身换衣,作字如画。又五
坊使引大象人场,或拜或舞,动容鼓振,中于音律。竞日而退。玄宗又于听政
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
正之。号为‘皇家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太常又有
别教院,教供奉新曲。太常每凌晨鼓笛乱发于太乐别署,教院察食常千人。宫
中居宜春院。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新唐书·礼乐志)载:“宫女
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法部更置小部音乐三十余人。帝幸骊山,杨
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荔枝
香)。帝又好揭鼓,而宁王善吹横笛。达官大臣慕之,皆喜言音律。”这些史料
都充分证明了玄宗对音乐的嗜好和天赋。
建王朝的音乐机关得夭独厚.它可以广泛吸收中外古今音乐的营养,所以集中
地反映了唐代音乐的繁荣。
太乐、鼓吹署专门负责音乐、歌舞事宜。此外,还有专门管理、训练宫廷音乐的
机构— 教坊。这些音乐官署除了缺乏汉代那样的采诗制度,其余职能,与前
代的乐府基本相同,所以唐人往往也称之为“乐府”。
期,更是盛况空前。唐高祖李渊曾在禁城中设景内教坊,武后时一度改为玄韶
府。唐玄宗即位后除了在太常寺设别教院,把内教坊迁于蓬莱宫侧外。又增设
梨园院,并在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各设左右教坊。(新唐书·礼乐志》载:“唐之
盛时,⋯⋯总号为‘音声人’.至数万人。”如此庞大的宫廷音乐队伍再加上州
府、军队、市井民间的音乐队伍,当时从事音乐事业的总人数必定十分惊人,这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繁荣的音乐。
兴趣。当时演奏、演唱的乐府诗有两种,一种是配合新兴音乐的唐人乐府如
《渭城曲}、(凉州)、《伊州、(清平调)、(破阵乐)、(回波乐》等,数量极多,也极受
欢迎。另一种就是古乐府,指南北朝时留传下来的“北歌”和《清商乐》。北歌,
据(旧唐书·音乐志)说从唐太宗到唐玄宗时代都有“代传其业”的教坊乐工。
北歌中的歌辞虽然只有少数可以读懂,但有许多乐曲可以演奏。(i韵百乐》的
影响则更大,在武后时,犹存六十三曲。陈肠(乐书)又说教坊善歌者谢大,在
玄宗中犹唱(乌夜啼》,玄宗“亲御篓模和之”(卷一二八)、可见古乐府在唐代的
影响。
也会引起诗人写乐府诗的兴趣。唐代流行的曲凋很多,歌辞的需要量很大,词
还没有成为诗人们得心应手的文体,于是乐府诗就成为理想的歌辞。靳能《唐
故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曾说王之涣的乐府诗.“传乎乐章。布在人
口”。另外边地将帅在向朝廷进新乐的时候,也应该不会没有歌辞。天宝年间
人殷遥《塞上》诗说:“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可能就与配乐有关。(乐府诗
集》所载《伊州》、《陆州》等乐曲的确采用了沈侄期、王维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
唐人采诗配乐的实例。甚至风气所及原来即使不是乐府诗,入乐以后,人们也
会把它当作乐府诗看待。如魏征的《述怀》后来成了(出关),王维的(送元二使
安西》后来成了(渭城曲》(一名(阳关曲))。这种采诗入乐的情况无疑会刺激
唐人写乐府诗的热情。
代音乐兴盛对乐府诗创作的强大影响。
隋诗人,诸如曹氏父子、七子、鲍照、沈约、谢眺、吴均、梁武帝、简文帝、元帝、徐
陵等都有大量乐府诗。其中三曹七子和鲍照以骨力取胜。沈约、谢跳等为近体
6
诗的成熟在音律、体制、修辞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梁简文帝、元帝、徐陵
等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在初盛唐诗坛,贞观年间宫体艳诗还很流行,到了沈
宋和文章四友手里律诗定型.到初盛唐之交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因此从三
曹到徐陵这些前代诗人分别代表初盛唐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对初盛唐诗歌
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乐府诗歌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初盛唐乐府
诗繁荣的作用不容低估。初唐诗人沿袭齐梁文人乐府中用赋题法,以新体写
旧题的风气,多用近体诗写旧题,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也意味着文人诗长期迫寻的审美理想逐渐变成现实。由物象生发情思的构思
方式.典雅精丽的语言要求.含蓄委婉的抒情效果.以及对仗、调韵的修辞技巧
等一整套的文人诗的艺术法则也逐渐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乐府诗
的贡献,正如前述,以齐梁至初唐的许多诗人以新体或近体创作乐府。在乐府
创作的同时摸索近体诗的艺术规律)。初盛唐诗人正是在这样一个文人诗成
熟的背景下回眸乐府诗的历史。于是一种与文人诗审美理想大相径庭的艺术
典范便呈现在眼前。汉魏乐府质朴的叙事艺术,强烈的抒情方式。南朝乐府宛
转天真的语言风格都对初盛唐诗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民间乐府所惯用的与
表达需要相适应的自由诗体也开始被初盛唐诗人采纳。例如我们读李白的乐
府诗.那种自由奔放的激情,清新自然的语言,以及灵活的诗体都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民间乐府的影响一目了然。
府诗的影响。由于有了初盛唐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乐府诗创作 .
呈现出繁荣景象,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它既是初盛唐社会文化的产物,又
是它的一个分支,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二节 初盛唐乐府发展的历程
仔细考察其历史进程,就会发现乐府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从一个
侧面折射出初盛唐诗风的演变。
百药、长孙无忌等。不过他们的生活都与宫廷紧密相关.乐府诗的主要风格也
是沿袭齐梁余习,或者以享乐的贵族生活为对象,词彩华丽,骨力靡弱;或者以
歌功烦德为目的,文辞典雅,内容空洞。前者可举李百药的(妾薄命)为例:“团
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羞闻 栩背入.恨说舞腰轻。太常应已醉.刘君恒带
7 ,
等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在初盛唐诗坛,贞观年间宫体艳诗还很流行,到了沈
宋和文章四友手里律诗定型.到初盛唐之交陈子昂高举汉魏风骨。因此从三
曹到徐陵这些前代诗人分别代表初盛唐不同时期的审美取向,对初盛唐诗歌
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他们的乐府诗歌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对初盛唐乐府
诗繁荣的作用不容低估。初唐诗人沿袭齐梁文人乐府中用赋题法,以新体写
旧题的风气,多用近体诗写旧题,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也意味着文人诗长期迫寻的审美理想逐渐变成现实。由物象生发情思的构思
方式.典雅精丽的语言要求.含蓄委婉的抒情效果.以及对仗、调韵的修辞技巧
等一整套的文人诗的艺术法则也逐渐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乐府诗
的贡献,正如前述,以齐梁至初唐的许多诗人以新体或近体创作乐府。在乐府
创作的同时摸索近体诗的艺术规律)。初盛唐诗人正是在这样一个文人诗成
熟的背景下回眸乐府诗的历史。于是一种与文人诗审美理想大相径庭的艺术
典范便呈现在眼前。汉魏乐府质朴的叙事艺术,强烈的抒情方式。南朝乐府宛
转天真的语言风格都对初盛唐诗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民间乐府所惯用的与
表达需要相适应的自由诗体也开始被初盛唐诗人采纳。例如我们读李白的乐
府诗.那种自由奔放的激情,清新自然的语言,以及灵活的诗体都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民间乐府的影响一目了然。
府诗的影响。由于有了初盛唐政治经济文艺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乐府诗创作 .
呈现出繁荣景象,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它既是初盛唐社会文化的产物,又
是它的一个分支,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第二节 初盛唐乐府发展的历程
仔细考察其历史进程,就会发现乐府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从一个
侧面折射出初盛唐诗风的演变。
百药、长孙无忌等。不过他们的生活都与宫廷紧密相关.乐府诗的主要风格也
是沿袭齐梁余习,或者以享乐的贵族生活为对象,词彩华丽,骨力靡弱;或者以
歌功烦德为目的,文辞典雅,内容空洞。前者可举李百药的(妾薄命)为例:“团
扇秋风起。长门夜月明。羞闻 栩背入.恨说舞腰轻。太常应已醉.刘君恒带
7 ,醒。横陈每虚设,吉梦竟何成。”虽然也以“团扇”、“长门”等暗示了宫女的怨
情,但明显缺乏深刻的心理体验和表现力度。后者可以魏征、褚亮(唐享太庙
乐章》为例,录《永和》:“转穆烈祖,弘此王基,永言配命,子孙保之。百神既洽,
万国在此。是用孝享,神其格思。”完全是空洞无物的祭镶。李百药是南朝遗
老,在贞观年间颇有影响;魏征是隋末农民起义军的一员,是太宗最器重的大
臣之一。二人诗作可以代表贞观年间乐府诗创作的一般风气。
宗(饮马长城窟行》,杨师道(陇头水》等都已露出了不同于南朝的风貌。而最
能体现这一成长的是虞世南。他的(从军行)刻画塞外严寒景象:“剑寒花不
落,弓晓月逾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境界
苍茫荒凉,与前人之作迥乎不同。其他如(拟饮马长城窟行》写行军艰苦“有月
关犹暗,经春陇尚寒。云昏无复影,冰合不闻湍气《结客少年场行)写边地风
景:“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都感情充沛,笔力
雄健,即使i9 !`干盛唐诗中,也未必逊色。
依然严重,但新变却是日益明显,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到了武后、中宗时期,乐府诗人则不仅包括宫廷诗人.如上官仪、忱 侄期、宋之
问等,’还包括下层士人如四杰、刘希夷等。作家群的变化引起创作风气的变
化,宫廷诗人的主要创作倾向是沿袭贞观诗风,而下层士人的创作虽然也受其
影响.但变化的痕迹却更加明显。
《从军行)激昂有力,表现了正在崛起的广大士人对功名的强烈向往。这种激
情也同样表现在骆宾王《从军行)中:“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
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人塞,唯当死报君。”卢照邻
(行路难》由树木的荣枯引发对人事无常的感慨:“一朝憔悴无人问,万古摧残
君岂知?人生富贵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一 金貂有时须换酒,玉蟹恒摇
莫计钱。”气势磅礴.可与其(长安古意》媲美。李娇的(汾阴行)是一首吊古伤
今的新题乐府,全诗采用夹叙夹议,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以情感的变化
来驾御全篇,前半写汉武帝全盛时祠祭汾阴后土的威仪,典雅庄重;中间以:
“自从夭子向秦关,玉辈金车不复还”过渡;后半感叹世事变迁:“千龄人事一朝
空,四海为家此路穷。雄豪意气今何在,擅场歌馆尽篙蓬。⋯⋯山川满目泪沽
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见年年秋雁飞。”以帝王事业的消逝
写出了人生于天地之间无可凭依的巨大悲哀,极富感染力,刘希夷(代悲白
调写出了“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杂着感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尽管
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李泽厚(美的历程》)即使写男女之情.
如王勃《采莲归》也于绮丽中,含苍凉之美:“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
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间寒江千里
外,征客关山路儿重。”这些优秀的作品不仅具备了完美的艺术形式,更注入了
作者对宇宙、社会和生命的感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学高度,这表明这一时
期的文人乐府诗跨越了南朝到贞观时期的藩篱,开始了对建安至齐梁时期艺
术经验的全面扬弃和总结,为盛唐乐府诗的繁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千篇;陇水巫山,殊名一意”的创作风气,指出陈陈相因,机械拟古的结果必然
是:“辛勤逐影,更似悲狂;罕见凿空,曾未先觉。”提出了“自我作古”的创作精
神,要求作家从旧题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大胆创造。这是从创作角度对乐府诗
进行的理性审察,标志着乐府诗创作观念的深化,为乐府诗的发展指明了康庄
大道。
作成就作出了感性示范,理论的探索则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乐府诗的巨大紧荣
已经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