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2012-01-27 11:10: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歌语音学 |
此资料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
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段氏古韵第六部系联图[①]
兢冰小旻五章
兢冰小宛六章
蒸雄兢崩肱升无羊三章
烝烝烝烝烝烝烝烝文王有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章
蒸梦胜憎正月四章
胜乘承商颂元鸟
恒升崩承小雅天保六章
绳承抑六章
乘縢弓綅增膺惩承鲁颂閟宫五章
掤弓郑大叔于田三章
膺弓縢兴音秦小戎三章
弓绳采绿三章
薨绳周南螽斯二章
来赠女曰鸡鸣三章
兴陵增小雅天保三章
陵惩梦雄正月五章
崩腾朋陵鲁颂閟宫四章
腾崩陵惩十月之交三章
陵惩兴沔水三章
陵朋菁菁者莪三章
升朋唐椒聊一章
登升生民八章
薨登冯兴胜大雅绵六章
兴梦斯干六章
薨梦憎齐鸡鸣三章
二、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怎样才能扩大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重要作用。形声字的声符又叫做主谐字,以主谐字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又叫做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例如:
芝 诗 榯
之——寺——時
志 待 鰣
从原理上讲,凡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同样的声符。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主谐字的读音或与同声符形声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了差异,那是语音在造字时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上例中的“待”字与其声符读音即不相同,与其他字的读音也不相同。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诗就是极好的证明:
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
《诗·豳风·东山》三章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脚字,同在《诗经》“质”部。段氏的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卫风·氓》一章
此章诗的韵脚字中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
之——蚩芝寺志诗持時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 谋
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
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例如《诗经》“之”部的主谐字群是这样的:
才 台 采 呂 (以) 宰 梓 絲 里 思
其 而 之 市 事 兹 辞 司
疑 己 止 已 士 耳 史 喜 子 某
母 负 妇 龟 久 邮 牛 友 丘 舊
有 又 尤 不 啚 意 異 佩 再
亥 乃 矣 咅 戒 灰 来 能 甾 在
寺 蚩 齿
散字:裘
这些主谐字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合起来就是上古“之”部的内容。
第二节 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上古音不同于中古音,中古音也不同于现代音。《诗经》等先秦韵文在汉魏以后的人看来,许多地方已不押韵,这是自然的。古人不明此理,提出了错误的“协句”、“协韵”、“叶音”之说[2],更有甚者,竟妄据今音擅改古代韵文。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改经的著名例子:
开元十三年,敕曰:“朕听政之暇,乙夜观书。每读《尚书·洪範》至‘无偏无颇,遵王之義’,三复兹句,常有所疑。据其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实则不伦。又《周易·泰卦》中‘无平不陂’,《释文》云,陂字亦有颇音。陂之与颇,训诂无别,其《尚书·洪範》‘无偏无颇’,字宜改为‘陂’”[3]。
这是由于不明古音而改字,还有因不明古音而将形声字解释为会意字的,如王安石在《字说》中解“波”为“水之皮也”,解“滑”为“水之骨也”,这就更可笑了。
上古音不同于后代音,这在汉代就引起了有些语言学家的注意,例如刘熙在《释名》中说:
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但是,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一些个别的语言现象,还没有成为正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上古音的研究正式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字才老)在《韵补》一书中将古韵分为九部。吴棫之后有一个叫做郑庠的人写了一本《古音辨》[4],分古韵为六部。吴棫和郑庠对古音的分部都不够科学,他们是用中古韵的简单合并去归纳古韵,缺乏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念,且分韵过宽。到了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力排叶音说,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这一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清人研究古音的辉煌成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
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兹将他们的贡献简述如下:
一、顾炎武的古韵分部
顾炎武(1613—1682年)
清初崑山(今江苏崑山县)人,字宁人,号亭林。他在陈第古无叶音说思想的启发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了《音学五书》一书,证明古音不同于今音,并考订出上古有韵部十个,这部学术巨著以其令人惊叹的丰富材料和科学方法吸引、影响了江永、戴震、段玉裁等整整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音学五书》共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其中《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即上古读音),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考订方法是,通过《诗经》用韵字的比较,分析确定出其上古读音,并证以他书。凡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仍保持一致的,即在其下方标出《切韵》的韵目,凡《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不一致的即用反切注出其本音。例如:
南有乔木,不可休(十八尤)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十八尤)思。
汉之广(三十七荡)矣,不可泳(古音羊向反,后人混入四十三映韵)思。
江之永古音于两反,后人混入三十八梗韵。《说文》引此作“江之羕矣”矣,不可方( 十阳)思。
《诗·周南·汉广》
《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实为《广韵》)的读音的。顾氏认为《唐韵》中凡不同于古音的读音都是韵书相传之误,所以要纠正,使之恢复古音面目。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是顾氏根据《诗经》用韵等材料考订出了《唐韵》中每一字的上古读音,这对于离析《唐韵》、将《唐韵》所属字归入上古各韵部的工作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唐韵正》的具体方法是,凡《唐韵》中的字音与古音相同者,不作注释,不同者即在字下注明古音读作“某”,并引《诗经》用韵等材料进行证明[5]。例如:
十阳
十一唐
古与十阳通为一韵
十二庚
此韵当分为二
庚 古行切
古音古郎反。《诗·七月》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大东》六章:“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史记·孝文纪》:“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
晋陆机《管叔鲜赞》:“公旦居摄,三监叛亡。或放或殛,并祸武庚。”
《韵补》:“庚,居郎切。”《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释名》:“庚,刚也,坚强貌也。”
《庄子》“庚桑楚”,《音义》曰:“庚桑,姓也。”《太史公书》作“亢桑”。按:今《史记·庄周传》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
又按:《说文》“唐”、“穅”,皆以“庚”得声。
《古音表》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这张表根据《诗本音》和《唐韵正》的考订对《唐韵》进行了离析、组合,分古韵为十部[6]:
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支)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质术栉昔半职物迄屑薛锡半月没曷末黠鎋麦半德屋半(入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侯(平声)屋半沃半烛觉半药半铎半陌麦半昔半(入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
六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蒸)蒸登(平声)
十部:(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
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二、江永的古韵分部
江永(1681—1762年)
字慎修,清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精通三礼及算术乐律音韵之学,为学注重考据,一生著述甚丰。音韵方面的著作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标准》等书。在《古韵标准》中,江氏分古音为十三部:
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脂)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平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魂痕先半(平声)
五部:(元)元寒桓删山先半仙(平声)
六部:(宵)萧半宵肴半豪半(平声)
七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八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九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十部:(蒸)蒸登(平声)
十一部:(侯)尤半侯幽虞半萧半宵半肴半豪半(平声)
十二部:(侵)侵覃半谈半盐半(平声)
十三部:(覃)覃半谈半盐半添严咸衔凡(平声)
江永古韵入声八部表
一部(屋):屋沃半烛觉半
二部(质):质术栉物迄没屑半薛半
三部(月):月曷末黠辖屑半薛半
四部(药):药铎沃半觉半陌半麦半昔半锡半
五部(锡):麦半昔半锡半
六部(职):麦半职德
七部(缉):缉合半叶半洽半
八部(叶):合半盍叶半帖业洽半狎乏
顾炎武只研究古音不研究今音,江永则古今兼顾,尤通等韵,故深明音理。他在《古韵标准·例言》中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意思是说,顾氏只知道根据《诗经》等韵文考证出古韵当分为十部,而没有从音理上辨明为什么会分成这十部。因此,江氏的分部就不但基于考古,同时注重审音。他所以比顾氏多出三部[7],就是考古兼审音的结果。他指出真、元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弇而声细”,后者“口侈而声大”[8];宵、尤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开而声大”,后者“口弇而声细”[9];侵、谈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古音口弇呼之”[10]。他认为这些区别在《诗经》用韵中是截然不同的,只是顾氏考察未精,故将它们合为一部,所谓“诗中用韵本截然不紊,读者自紊之耳。”
三、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清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曾师从戴震问学。他从戴震处得知顾、江二人的分部不同后,便对《诗经》、群经中的入韵字进行系联,证以《说文》谐声字,著成《六书音韵表》[11],定古韵为十七部:
一部:(之) 之咍(平声)职德(入声)
二部:(宵) 萧宵肴豪(平声)
三部:(尤) 尤幽(平声)屋沃烛觉(入声)
四部:(侯) 侯(平声)
五部:(鱼) 鱼虞模(平声)药铎(入声)
六部:(蒸) 蒸登(平声)
七部:(侵) 侵盐添(平声)缉叶怗(入声)
八部:(覃) 覃谈咸衔严凡(平声)合盍洽狎业乏(入声)
九部:(东) 东冬钟江(平声)
十部:(阳) 阳唐(平声)
十一部:(耕) 庚耕清青(平声)
十二部:(真) 真臻先(平声)质栉屑(入声)
十三部:(谆) 谆文欣魂痕(平声)
十四部:(元) 元寒桓删山仙(平声)
十五部:(脂) 脂微齐皆灰(平声)术物迄月没曷末黠鎋薛(入声)
十六部:(支) 支佳(平声)陌麦昔锡(入声)
十七部:(歌) 歌戈麻(平声)
四、戴震的古韵分部
戴震(1723—1777)
字东原,号果溪,清安徽休宁人,乾隆三十八年奉诏参纂《四库全书》,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大师。曾问学于江永,并协助江氏编过《古韵标准》一书。一生著述甚丰,音韵学著作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他于1773年、1775年先后两次对古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段玉裁的多数创见,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后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12]:
戴震古韵九类二十五部表
一、阿部(歌):歌戈麻 (阴)
一类 二、乌部(鱼):鱼虞模 (阴)
三、垩部(铎):铎 (入)
四、膺部(蒸):蒸登 (阳)
二类 五、噫部(之):之咍 (阴)
六、億部(职):职德 (入)
七、翁部(东):东冬钟江 (阳)
三类 八、讴部(幽):尤侯幽 (阴)
九、屋部(屋):屋沃烛觉 (入)
十、央部(阳):阳唐 (阳)
四类 十一、夭部(宵):萧宵肴豪 (阴)
十二、约部(药):药 (入)
十三、婴部(耕):庚耕清青 (阳)
五类 十四、娃部(支):支佳 (阴)
十五、厄部(锡):陌麦昔锡 (入)
十六、殷部(真):真臻谆文欣魂痕先半 (阳)
六类 十七、衣部(脂):脂微齐半皆半灰 (阴)
十八、乙部(物):质半术栉物迄没黠半屑半薛 (入)
十九、安部(元):元寒桓删山先半仙 (阳)
七类 二十、霭部(祭):祭泰夬废齐半皆半 (阴)
二十一、遏部(月):月曷末黠鎋屑薛 (入)
二十二、音部(侵):侵覃半谈半咸半盐半添半 (阳)
八类
二十三、邑部(缉):缉合半盍半洽半叶半帖半 (入)
二十四、醃部(谈):覃半谈半盐半添半咸半衔严凡 (阳)
九类
二十五、 部(叶):合半盍半叶半帖半洽半狎业乏 (入)
戴氏所立的部名都选用的是影母字,与常用部名不同。从顾炎武到段玉裁,对入声的处理或者是将入声与阴声合为一部,或者是让入声韵部独立,主张“数韵同一入”或“异平同入”[13]。戴震在“异平同入”思想的启示下,首先正式设计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格局。他将入声韵独立出来分成九部,分别同时与阴、阳声韵相配(其中两组无阴声韵),形成九类。这种处理是戴氏对古韵研究的重大贡献,它揭示了上古韵每一大类各部之间韵腹相同的整齐局面,对认识韵部之间的联系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学生孔广森正是由此发现了“阴阳对转”的发展规律。不过,从以上九类可以明显看出,戴氏的分部有其追求整齐失之客观的缺点,例如将阴声韵“歌戈麻”看成是近于阳声而与“鱼虞模”相配就纯属主观臆断。
五、孔广森的古韵分部
孔广森(1752—1786)
字众仲,又字撝约,号顨轩。清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孔子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曾就学于戴震、姚鼐,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礼记卮言》、《经学卮言》等书。在音韵方面,他研读顾、江、段三家书,反复用《诗》韵检验,有所发现,遂著成《诗声类》,分古韵为阴、阳十八部:
阴声:
一部原类(元) 元寒桓删山仙(平声)
二部丁类(耕) 耕清青(平声)
三部辰类(真)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平声)
四部阳类(阳) 阳唐庚(平声)
五部东类(东) 东钟江(平声)
六部冬类(冬)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平声)
七部綅类(侵) 侵覃凡(平声)
八部蒸类(蒸) 蒸登(平声)
九部谈类(谈) 谈盐添咸衔严(平声)
阳声:
十部歌类(歌) 歌戈麻(平声)
十一部支类(支) 支佳(平声)麦锡(入声)
十二部脂类(脂) 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入声)
十三部鱼类(鱼) 鱼模(平声)铎陌昔(入声)
十四部侯类(侯) 侯虞(平声)屋烛(入声)
十五部幽类(幽) 幽尤萧(平声)沃(入声)
十六部宵类(宵) 宵肴豪(平声)觉药(入声)
十七部之类(之) 之咍(平声)职德(入声)
十八部合类(合) 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入声)
孔氏的十八部是在段、戴两家的基础上写成的。其入声韵未独立成部,分附于阴声各部之后(阴声第一部无入声,第九部只有入声)。他将段氏的第九部(东部)一分为二,东钟江为一部,冬为一部;把“东冬钟江”区分为东、冬二部这是孔氏的重要贡献。
孔氏的十八部所以正好分为阴、阳各九部,目的是为了相配以解释他的“阴阳对转说”[14],正由于此,他和戴震一样也犯了强求整齐的毛病。
六、王念孙的古韵分部
王念孙(1744—1832)
字怀祖,号石臞,清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永定河道。曾从学于戴震,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一生著述甚丰,其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素负盛名。《广雅疏证》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无所不达,严而不乱;《读书杂志》引例极博,一字之证,旁及万卷。王氏研究上古音,著成《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15]等书。他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16],具体内容如下表:
王念孙古韵二十一部表
中古四声
古韵部次
|
平声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东第一
|
平
|
上
|
去
|
|
蒸第二
|
平
|
上
|
去
|
|
侵第三
|
平
|
上
|
去
|
|
谈第四
|
平
|
上
|
去
|
|
阳第五
|
平
|
上
|
去
|
|
耕第六
|
平
|
上
|
去
|
|
真第七
|
平
|
上
|
去
|
|
谆第八
|
平
|
上
|
去
|
|
元第九
|
平
|
上
|
去
|
|
歌第十
|
平
|
上
|
去
|
|
支第十一
|
平
|
上
|
去
|
入
|
至第十二
|
去
|
入
|
||
脂第十三
|
平
|
上
|
去
|
入
|
祭第十四
|
去
|
入
|
||
盍第十五
|
入
|
|||
缉第十六
|
入
|
|||
之第十七
|
平
|
上
|
去
|
入
|
鱼第十八
|
平
|
上
|
去
|
入
|
侯第十九
|
平
|
上
|
去
|
入
|
幽第二十
|
平
|
上
|
去
|
入
|
宵第二十一
|
平
|
上
|
去
|
入
|
王氏的归部分为两大类,一至十部无入声相配,其中除第十部“歌”为阴声韵外,其余九部均为阳声韵;十一至二十一部均含有入声,其中除第十五部“盍”、十六部“缉”为纯入声韵外,其余九部均为阴、入相配,这二十一部是在比较顾江两家的异同、又经过反复推求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的。把支、脂、之分为三部,把江氏第四部分为真、稕(文)二部以及把江氏的第十一部分为侯、幽二部都与段氏不谋而合。
七、江有诰的古韵分部
江有诰(1773—1851年)字晋三,号古愚,清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年二十二为学官弟子,无意举业,专志古学,尤喜音韵文字,好学深思,著述宏多,富于创见。音韵学著作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汉魏韵读》(未刻)、《二十一部韵谱》(未刻)、《廿一部谐声表》、《广韵入声表》、《四声韵谱》(未刻)、《唐韵四声正》,合称《江氏音学十书》。他精研顾炎武《音学五书》与江永《古韵标准》,在江永分部的基础上,析古韵为二十部,后接受孔广森的东、冬分部说,共为二十一部[17]:
一部之:之咍灰1/3尤1/3(平声)职德屋1/3(入声)
二部幽:尤幽萧半肴半豪半(平声)沃半屋1/3觉1/3锡1/3(入声)
三部宵:宵萧半肴半豪半(平声)沃半药半铎半觉1/3锡1/3(入声)
四部侯:侯虞半(平声)烛屋1/3觉1/3(入声)
五部鱼:鱼模虞半麻半(平声)陌药半铎半麦半昔半(入声)
六部歌:歌戈麻半支1/3(平声)
七部支:佳齐半支1/3(平声)麦半昔半锡1/3(入声)
八部脂:脂微皆灰齐半支1/3(平声)质术栉物迄没屑黠半(入声)
九部祭:月曷末鎋薛黠半(入声)
十部元:元寒桓山删仙先1/3(平声)
十一部文:文欣魂痕真1/3谆半(平声)
十二部真:真臻先谆半(平声)
十三部耕:耕清青庚半(平声)
十四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十五部东:钟江东半(平声)
十六部中:冬东半(平声)
十七部蒸:蒸登(平声)
十八部侵:侵覃咸半凡半(平声)
十九部谈:谈盐添严衔咸半凡半(平声)
二十部叶:叶帖业狎乏盍半洽半(入声)
二十一部缉:缉合盍半洽半(入声)
和段氏的十七部相比,江氏多出祭、中、叶、缉四部,江氏的二十一部之分,创获颇多。他“自奋于穷乡孤学”(王国维语),著书时不知道王念孙的二十一部说,也未见到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但他的支、脂、之三分,幽、侯二分,真、文二分与段、王二家不谋而合;脂、祭之分与戴氏相合;祭、月相配,与戴、王二家之说相合,东、中二分,析“屋、沃”配“侯、幽”与孔氏相合。此所谓“闭门造车,出而合辙”。另外,他对“缉”、“叶”二部的建立也有自己的创见。他的分部对顾、江、段、戴、孔五家有证实、匡补之功。段玉裁对江氏的研究极为推许,称其书“精深邃密”,称其人“集音学之成”[18];王力先生更认为江氏是清代古音学的巨星[19]。
以上是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研究古韵部的简况,除此七家外,还有其他一些音韵学家在独立研究的情况下也得出了与这几家相同的结论。如牟应震(1745—1827年),事先没有读过顾、江(永)的书,至死也没有见到段氏的书,但他分耕、阳为二,与顾氏说合,分真、元为二,侵、谈为二,与江永说合,分支、脂、之为三,与段氏说合。由此可见,只要尊重同样的客观材料,方法正确,所得结论就会相同。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材料相同,方法正确,所得结论就应当完全相同,但为什么各家的分部又互有参差,并且自顾炎武以来韵部的数量会越分越多呢?其原因主要有三:
1.对析韵的看法不同,导致分部的结果不同。如前文所举,在《诗经》中,有《广韵》先韵字与真韵字相押的现象,顾氏据此认为先、真两韵字同属一部,并进而将“真谆臻文殷魂痕”与“元寒桓删山先仙”合为一部(第四部)。而在江永看来,与真韵相押的只是先韵字中的一少部分,应将先韵一分为二,一部分与“真谆臻文殷魂痕”合为一部(第四部),一部分与“元寒桓删山先仙”合为一部(第五部)。顾氏认为先韵不当析,江氏认为当析,故导致江氏的分部比顾氏多出一部。
2.对独用、合韵的看法不同,导致分部的结果不同。《广韵》某几韵的字在上古同为一章诗的韵脚字,这种现象在上古属于同一部字的押韵(独用)呢,还是它们在上古也分属几部,只是由于音色接近,才勉强在一章诗中押韵(合用)?对此看法不同,分部也就出现了差别。例如《诗·小雅·正月》十二章:
彼有旨酒,(有)又有嘉殽。(肴)
洽比其邻,(真)昏姻孔云。(文)
念我独兮, 忧心慇慇。(殷)
这章诗后一部分的韵脚字“邻、云、慇”三字分别属《广韵》的“真、文、殷”三韵。在顾、江二人看来,此三字的押韵是同部字的独用,故将“真、文、殷”视为一部(真部);而在段氏看来,此三字的押韵属于不同部字的合用,其中“真”属一部(真),“文”、“殷”属另外一部(文)。因此,段比顾、江便多出一部。
3.对《诗经》用韵的体例理解不同,导致分部的结果的不同。《诗经》的韵式很多,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以及换韵等情况,如果对同一章诗韵式的看法不一致,就会导致分部结果不同。例如《诗经·鄘风·柏舟》一章:
汎彼柏舟,(尤)在彼中河。(歌)
髧彼两髦,(豪)实维我仪,(支)
之死矢靡它。(歌)
……
这章诗在顾氏看来,一三句押韵,二四五句押韵;在江永、段玉裁看来,只有二四五句押韵,一三句并不入韵。顾氏认为“舟”“髦”这类字押韵,导致他将尤韵(部分字)与豪韵归为一部(宵部);江、段二氏则不认为这类情况是押韵,故将顾氏宵部中的尤韵字析出另立新部。
以上这些原因均属主观认识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前贤分部中如果有粗疏未密之处,后继者都给予了纠正和完善,使古韵分部朝着日益正确、精密的方向发展。用章太炎的话来说,这叫做“前修未密,后出转精”。[20]分部越来越多,反映了古韵学家音理认识的逐步提高;分部渐趋一致,说明它正确反映了上古韵部的客观实际。
上古韵部经过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江有诰的朋友夏炘著《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对古韵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他在江有诰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王念孙的至(质)部,共为二十二部,即:
之 幽 宵 侯 鱼 歌 支 脂 至(质) 祭 元
文 真 耕 阳 东 中(冬) 蒸 侵 谈 叶 缉[21]
王国维曾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评论道:
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22]。
王氏的话虽未免说得过于绝对,但基本上反映了经过顾、江等七人的相继努力而将上古韵部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韵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变动,所谓增加韵部主要是将入声韵从阴声韵部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部,以与阴声韵和阳声韵相配。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的形式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进行总结。表中将夏炘廿二部中的入声韵分离出来与阴、阳声韵相配。各部目之后括号中的姓氏代表有贡献的各家,其中江1代表江永,江2代表江有诰。部目下之所列为《广韵》的韵目。
顾江1段戴孔王江2七家古韵分部成就简表
之(段、王、江2) 职(江1、段)
蒸(顾)
之咍 职德 蒸登
幽(段、王、江2) 觉(孔、江2)
冬(孔、江2)
尤幽萧半肴半豪半
屋半沃半觉半 冬东半
宵(江1) 药(戴)
萧半宵肴半豪半
沃半药半铎半
侯(段、王、江2) 屋(孔、王、江2)
东(孔、江2)
侯 屋半烛觉半 东半钟江
鱼(江1) 铎(戴) 阳(顾)
鱼虞模麻半
药半铎半陌半麦半昔半锡半
阳唐庚半
歌(顾)
歌戈麻半支半
支(段、王、江2) 锡(江1、段)
耕(顾)
支半佳陌半麦半昔半锡半
庚半耕清青
脂(段、戴、王、江2) 物(王)
文(段、王、江2)
脂微齐皆灰至半 术物迄没 谆半文欣魂痕
至(王) 质(段、王) 真(段、王、江2)
至半 质栉屑半黠半薛半
真谆半臻先半
祭(戴、江2)
月(江1、戴、王、江2)
元(江1)
祭泰夬废 月曷末黠半鎋屑半薛半
元寒桓刪山先半仙
缉(江1、戴、江2)
侵(江1)
缉合半叶半洽半
侵覃半谈半盐半
叶(江1、戴、江2)
谈(江1)
合半盍叶半帖业覃半谈半盐半添
洽半狎乏 咸衔严凡
[①]根据连线的需要,本图对段氏第六部各章的次序作了调整。图中“烝”与“蒸”、“赠”与“增”虽非同字,但声符相同,故系联在一起。
[2]协句、协韵、叶音: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觉得《诗经》的一些篇章用韵不和谐,于是改读某些韵脚字以求和谐,这叫做协句。例如《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北周沈重《毛诗音》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协句”至唐陆德明时称作“协韵”,宋朱熹称作“叶音”。
[3]见《音学五书》卷首。顾炎武指出,颇字不误,其古音读同“我”,《礼记·表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可证。
[4]该书已佚,清夏炘《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首列其分部。郑庠,宋人,余不详。
[5]
《唐韵》某一韵中的所有字如果都与古音不同,即对其韵中每一个字都进行纠正。如果一韵中有一半字与古音不同,则对这一半字进行纠正,如果一韵中只有个别字与古音不同,则对个别字进行纠正。
[6]
各部的名称为本书所加,外加括号。各部所包括的《广韵》韵母只列其平声韵和入声韵,未列上、去声韵。下同。
[7]这是就平上去声而言,如果加上入声,则总共多出四部。
[8]见《古韵标准·平声第四部·总论》。
[9]见《古韵标准·平声第六部·总论》。
[10]见《古韵标准·平声第十二部·总论》。
[11]附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末。
[12]见《声类表》。
[13]
“数韵同一入”是江永的观点,意思是上古的一个入声韵可以同时与几个阴、阳声韵相配,如入声药韵同时与阴声韵鱼韵、宵韵和阳声韵阳韵相配。“异平同入”时段玉裁的观点,意思与江永的“数韵同一入”相同,只是入声韵与阴、阳声韵所配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而已,如入声药韵同时与阴声韵鱼韵和阳声韵阳韵相配。
[14] “阴阳对转说”将在后文介绍。
[15]见于罗振玉所辑《高邮王氏遗书》。
[16]见于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王念孙《与李方伯书》中。或谓王氏晚年从孔氏之说从东部中分出冬部。
[17]见《江氏音学十书·古韵廿一部总目》。
[18]见《江氏音学十书》卷首段玉裁《江氏音学序》。
[19]见王力《清代古音学》20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20]见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略说》。
[21]此二十二部的前十部除歌部外都包含入声韵在内,其中至部有去入声字而无平上声字,如果将入声韵独立出来则共有三十一部之多。
[22]见《观堂集林·卷八·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