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中国诗歌的音乐美/程向兰

(2011-09-11 14:23:2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歌语音学

论中国诗歌的音乐美/程向兰

[摘要] 文学艺术的各种形式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是文艺史上带有规律的现象。诗歌与音乐是相和
而生、相伴而随的两种艺术形式。诗,不仅作为书面文字呈之于人的视觉,还作为咏诵或歌唱的材料诉
之于人的听觉。作为诗的姊妹艺术,音乐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味反映着诗歌的独特灵性和迷人气
质。本文从节奏、音调、声情三个方面论述中国诗歌的音乐美。

[关键词] 中国诗歌 音乐美 节奏 音调 声情

诗歌与音乐是相和而生、相伴而随的两
种艺术形式,从思无邪的《诗三百》、汉乐府
民歌到浩瀚繁渊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清人
龚自珍深沉忧郁的《己亥杂诗》,到处弥漫着
沁人心脾的乐性和谐。作为艺术的诗歌和音
乐,它的起源是人与自然之间认识与改造过
程的产物。诗歌是情感的载体,音乐是情感
的渲泄,诗歌和音乐象一对孪生姊妹,从诞
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不仅作
为书面文字呈之于人的视觉,还作为咏诵或
歌唱的材料诉之于人的听觉。作为诗的姊妹
艺术,音乐始终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味反映
着诗歌的独特灵性和迷人气质。
诗歌与音乐同源,而维系二者生命纽带
的是节奏。节奏是诗歌具有音乐美的主要因
素。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四季的代序,
昼夜的交替,水的波荡,山的起伏,肺的呼
吸,心的跳动,都可以形成节奏。语言也可以
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
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
语言的自然节奏。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
奏即音乐的节奏,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
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鲜明。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能满足人
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节奏还可以使个
体得到统一,差别得到协调,散慢趋向集中。
众人一起劳动喊的号子,队伍行进时喊的口
令,都有这种作用。
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汉语的特
点建立的,首先是音节与音节的组合。汉语
一个字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
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
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有独立意义的单音
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
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叫音顿。诗歌中的节奏
是音组或音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古诗的节奏
是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
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
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押韵也是形成
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重要因素。押韵是同一
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
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串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
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同韵的字,就
可以收到回环之美,增强诗歌的节奏。例如
《诗经 邶风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
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
泥中!
这是一首苦于劳役的人所唱的怨歌。
其中“微”和“归”、“故”和“露”、“躬”和“中”
押韵。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
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
急迫,充分表达出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和他
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从此诗所用
韵部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用微韵、
侵韵,这些韵部能够充分表达哀远沉痛的情
绪。诗人的随情用韵,使诗情籍着韵脚所体
现的感情基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
再看《诗经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央。
通过押韵,在平淡而明显急切的音乐节
奏中,可以感受到一个为爱情而执着追求的
恋者心态,希望之余,又充满了失落的恋者
情绪。
诗是情绪激动的表现,而情绪流动本身
是具有节奏的。一首诗所表达的情愁是不同
的,所以每首诗的节奏也有所不同。但不管
怎样,诗的顿数的匀齐和声音的高低强弱都
要与诗人的内在感情相一致,使我们可以从
节奏上体会到诗人的感情。比如,当节奏短
促有力的时候,一般所表达的是激昂慷慨的
情绪,当节奏是低沉缓慢的时候,所表达的
一般是痛苦悲凉的情绪。由此可知,诗的节
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一首乐曲由各种声音组成,声音之间的
整体关系,构成不同风格的音调。一首诗由
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
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声音的组合受审
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就谐,违背规律的
就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中

国古典诗歌有律句和拗句。音程协和与否,
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
平仄的搭配。中国古典诗歌的音调主要是借
助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
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可以使音调
和谐而有变化,便于歌唱和吟诵。如唐人王
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它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吟诵或配乐曲歌唱这首诗时,它的平仄
这样反复交替使用,就能收到和谐的音乐效
果,也可以形成节奏。
除了平仄之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于
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字求得音调的和谐。
叠音字是声音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叠音字在
我国诗歌中的运用,几乎俯拾即是。最早见
于《诗经》,其305篇作品中就有200篇使用
叠音字,在现代诗中,如贺敬之的《回延安》、
阮章竞的《漳河水》等,也有多处运用了叠音
字。诗中妙用叠音字,可使诗的语言别具一
种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和谐动听的音乐美。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名句“:大弦嘈嘈如
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
珠小珠落玉盘。”诗人用“嘈嘈”来形容热闹
的声音,使人如听打击乐,摄人心魄;用“切
切”来形容幽细的声音,使人如听轻音乐,陶
然忘情;然后“嘈嘈”、“切切”交错在一起,又
使人如听一支美妙的交响曲,产生了“大珠
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几对叠音字使美
妙的琴声具体可感,萦回耳际,不绝如缕,给
读者以丰富的美的享受。这种用法在现代新
诗和民歌中也可以看到。如郭小川的《西出
阳关》开头就用四组叠音字“:声声咽哟,声声
紧,风沙好象还在怨恨西行的人;重重山哟,
重重云,阳关好象有意不开门。”第五节开头
与此遥相呼应,又用了五组叠音字“:声声切
哟,声声紧,阳关外的风沙呼唤西行的人;红
红的太阳哟,红红的彩云,高高的阳关变成
了凯旋门。”诗人运用了这些叠音字,进一步
抒发了“西出阳关”去建设祖国边疆的豪情
壮志,从而集中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大大地
加强了诗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量。又如
《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
云哟,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月
亮弯弯,康定溜溜的城哟”。除了“端端”、“弯
弯”这两组叠音字外,几乎每句都有叠音字
“溜溜”。而“溜溜”是作为衬字出现的,其意
义很虚。但加在唱词中间,却能使我们听起
来铿锵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了唱词
的优美和谐。
中国古代诗歌在音乐美上体现出完美
的和谐,即使在现代新诗中,同样留有音乐
美的范例,如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死
水》等。我们看《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从上
引的第一节诗来看,每一行都是四个音节,
都由三个二字音顿和一个三字音顿组成,逢
双行押韵,每节换韵,平声字和仄声字错综
间离,每句末尾用双声词,这就使得全诗节
奏平缓,旋律舒徐,音调抑扬顿挫,读起来琅
琅上口。再加上诗中反复三次使用了“这是
一沟绝望的死水”的句子,形成了诗歌的一
唱三叹的主旋律,而这个句子在首尾照应使
用,又使诗歌的主旋律体现出回环往复,婉
转舒缓之妙。这首诗在音乐美上可以说是最
典型的。闻一多自认为《死水》是他“第一次
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美是内容和形式
的辩证统一,单从形式角度论述诗歌的音乐
美是偏颇、低层次的。诗歌以抒情为主要特
征,抒情是诗歌的主要内容,形式是为内容
服务的,声情并茂相得益彰,才是诗歌音乐
美的最高境界。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表现
在形式上、声音的组合效果上,还取决于声
和情的和谐,就像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
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调式一样,诗歌的创
作和欣赏也应该从表达感情和安排组织字
词的声音两方面出发,只有声情和谐、声情
并茂,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的。
用诗的语言来表现音乐形象,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在中国诗歌史上不乏名章佳什
李凭是唐代中期著名的乐师,他弹奏箜篌的
高超技艺为当时所称道。而李贺的诗《李凭
箜篌引》,就是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名
篇。诗人运用了以声拟声的手法,用昆山玉
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凰鸣叫状其声之和缓,
不同的声音比拟音乐转换的进程,他以花草
的表情和丰富的想象来比拟音乐的感情变
化,形象地描绘出了音乐感情和音乐的艺术
效果,充分发挥了语言艺术的作用,把音乐
声响的听觉形象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形
象生动奇特,想象丰富而又具有跳跃性,使
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获得音乐艺术的
美感。
在现代新诗中同样有声情并茂的佳作,
例如徐志摩有名的《沙扬那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娜那拉!
全诗共五句,一、三、五为短句,二、四为
长句,长短句相间,构成轻微起伏、柔婉缓慢
的节奏。第三句采用重复的手法,紧承第一
句的情景,直接照应最末一句的短促而余音
隽永的呼唤。全诗感情波涌,旋律悠扬,写尽
了告别时男女双方那种依依不舍的千种别
情,万种离愁。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
一个基本特点。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
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
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
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
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
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底力量,厚载情感
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
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
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结合前面一些诗例的分析,对闻一多
先生这段话,我们可以作如下归纳:(1)诗歌
的音乐美来自语言文字的内部,厚载情感的
语言才能将这种潜在的美发挥出来;(2)语言
文字内部潜在的音乐美借节奏、平仄、韵、双
声、叠韵等语言形式才能表现出来;(3)只有
厚载情感的语言才可能将诗歌内在的音乐
美表现出来。因此诗歌的音乐美是美的内容
和美的形式的统一,它既是诗歌总体美的不
可分割的侧面,又在强调形式美的基础上,
促进诗歌思想情感的表达,具有独特的意
义。闻一多先生的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诗歌
音乐美的本质、表达途径和表现形态,可以
作为我们理解中国诗歌音乐美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87.
[2]杨安崙.美学初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0.
作者简介:程向兰,邵阳学院音乐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