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现代诗歌的节奏旋律美/邓达泉

(2011-09-10 16:31:38)
标签:

杂谈

分类: 诗歌语音学

按:此文由图片格式转化而来,错处很多,但基本上能看懂,没有精力校对。


浅谈现代诗歌的节奏旋律美/邓达泉

 

音乐美是构成诗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正
如英国诗人雪莱所倪:“声音和思想有关
系,二者和它们所再现的对象也有关系”,
“因此,诗人的语言总是牵涉着声音中某种
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假若没有这种重现,诗
也就不成其为诗了”①‘美国评论家爱伦·
坡指出:对于诗歌来说,“音乐是如此重要
的一个附属物,谁要谢绝它的帮助,谁就简
直是愚蠢”②。中国的现代诗歌冲破了旧诗
僵化形式的束缚,不讲究平仄对仗,也不要
求严格的用韵,甚至可以完全不押韵。。但这
绝不意味着诗人们“谢绝”了音乐性的“帮
助”而变得“愚蠢”了。事实上,现代诗歌
的音乐美更加摇曳多姿,它主要不是表现在
声韵上,·而是表现在内在的、富于变化的节
奏旋律上。,所以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
“是它的生命”,“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这种节奏旋律美,乃是形式与内容高度
统一的结晶。现代诗歌在诗句、音乐的安排
上,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一(不仅郭沫
若、艾青等人所创作的“自由诗”是如此,
即便是闻一多、徐志摩等人所创作的“格律
诗”,比之于古典诗歌来说,也还是“自
由”得多)。然而,“自由”绝不等于放任
自流,散漫无稽。郭沫若说;“新诗本来是
诗的解放,它是从打破旧形式出发的。’目的
在打破既成的四言五言七言为基调的长短句
的那些定型,而使诗的感兴自由流露。因
此,不定型正是诗歌的一种新型”④。但他又
说:“有规律性的自由是真解放,无规律性
的自由只是狂乱而已。”⑤艾青则认为,诗歌
“艺术的规律是在变化里取得统一,是在参
错里取得和谐,是在繁杂互取得单纯,自由而
又自己成了约束。”⑥郭沫若在强调“不定
型”的同时又强调“有规律性”,艾青在强
凋“自由”的同时又强调自我“约束”,其
艺术见解可谓不谋而合。按照我的理解,所
谓“规律性”和“约束竺,就是说,必须根据
诗歌内容、内在感情、情绪表达的需要去安
排变换诗句形式或诗的节奏。现代诗歌的创
作,正是在自觉遵循这种“规律”一、接受这
种“约束”的时候,才使得它在展现其节奏
旋律美上获得极为广阔的自由驰骋的天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读者也必须将诗的
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咀嚼,才能对它的节奏
旋律美有较深切的艺术感知和艺术理解。这
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第‘种情况,诗的节奏旋律,艺术地再
现了某种特定条件下生活本身的节奏旋律,
因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试看贺敬之《西去列
车的窗口》的开头几节(引诗中的音节划分
符号系笔者所加):

卜在{九曲1黄河的1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二‘二是}大西犯1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1月在1中天的}时候。
这种单调和重复上。’请想一想,洗衣工仍双
手用力地在搓衣板上搓衣服的动作,用刷子
在案桌上来回刷衣的动作,不恰巧也正是这
样单调而又重复吗?所以,当你把诗中的那
些哇恻箱疥彗“衬句”结合起来加以咀
嚼时,称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洗衣工们正一
面紧张地劳动着,又一面愤慈地发出对殖民
主义的深沉诅咒。《洗衣歌》不是洗衣工们
在劳作之前或劳作之后唱的歌,而恰恰正是
他们在劳作之时唱的歌。这里,诗的节奏旋
律相当准确地传达出了生活本身的节奏旋
律。
再看戴望舒《雨巷》的开头一节:
自。长。独。悠。
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七浪涛!奔流……
这几节诗的排列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
整齐匀称(每节两行均由对偶句构成,两行
之间字数、音节数均相等),二是音节数量
逐节递增(如第一节为四个音节,第二节为
五个音节,第三节为六个音节)。读着这样
的诗句,你自己也仿佛置身于奔驰的外车之
上了。你感受到车轮在有规律地飞快转动,
车箱在有节奏地轻轻摇晃,你甚至还感受
到,列车正在不断地加速,加速戈总之,你
被诗句的节奏旋律带进了它所需要展示的境
界之中,你被带进了生活之中。
再看闻一多((洗衣歌》的第二节: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一
你们家里的一切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洗表嵌玉鉴诗宾人书,一’其中主体部分
(第二至七节)诗句排列的形式都与前面所
引这一节相同。即,每节均为五行,前四行
是主句,句式较长,节奏徐缓而沉重,最后
一行是衬句,句式短促有力,并一律由两个
重复的四言词组所构成(如第四节的末句是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第四节的末句
是“你信不信?你信不信?”,第五节的末
句是“你们肯干?你们肯干?”等等)。过
去有些评论者仅仅把《洗农歌》这种整然有
序的诗句安排看成是诗的“建筑美”(即所
谓“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的表现,
这显然是很不够的,我认为应当紧扣诗的内
容,进一步体味作者在音乐性追求上的一艺术
匠心。你看,每节末尾的那两个四言词组,
似乎显得很单调,很重复。然而,妙就妙在
律着油纸伞,
仿徨在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的“独自仿徨”和“悠长又寂寥”
这两个词组,按照常理是不应分割开的。但
是作者有意将它们分开,构成独特的断句和
提行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旋律。
你在朗读时,势必要在第一句末尾的“独
自”和第二句末尾的“悠长”二字上作出起
势突兀而又嘎然而止的停顿。于是,你好象
听到了雨点打在油纸伞上所发出的声响。你
感受到了雨正在浙浙沥沥地不停地下着,你
又一次被诗句的节奏带进了生活的节奏旋律
之中。
徐志摩《再别康桥》第二节是这样写的
⑦: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中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凭借着“夕阳—新娘—波光—荡漾”
这个四个词语在音韵上的斡旋呼应,
突出了音节的波动性,从而准确地传达出诗人
放舟康河时小船儿轻轻荡涂的那种生活节
奏.
徐志摩曾经把诗人从生活中所获得的
“诗感”,(当然也包括从生活中所获得的
“节奏旋一律感”)比喻为心脏的跳动,而
把诗的音节安排(以及由此产连钩怡姜谧律)
比喻为血管的流通!这就相当形象地说明了
后者来源于前者并且能动地表现前者的艺术
辩证关系。本文所引的上述诸例也表明,当我
们把生活本身的节奏旋律看为参照系时,就
能更好地领略出现代诗歌的节奏旋律美来。

第二种情况,诗的节奏旋律,微妙地反
映了客观事物或环’境氛围的某些特征,有助
子迅速地把读者带进诗的意

境,因而给人以
美的享受。比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的开
头四节: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则精巧之至,’几而如果用之于咆哮的黄河或奔
腾的长江,则殊不相宜。’-
又如郭沫若《夭上的街市》的前两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乡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烧山环桂林城…二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石,..
这四节诗的词语安排极见巧思,每节第
一行中的某两个关键性词语,在第二行中一
律以并列询组的形式再度出现(诸如“神”
书仙年与“神姿仙态”、“情”“梦”与
“如情似梦”等等,均属于此种情形)。正
是这些词语的有意重复,构成了诗句回环往
复的旋律;而这种回环往复的旋律,又恰巧
熨贴地反映了桂林地区山环着水、水绕着山
的特殊风貌,是这种独特景色的“音乐化”
表现。可以说,这样的旋律用之于桂林山水
这两节诗,运用了蝉联和反复两种修辞
手段(如诗句中的两个“明星”、两个“街
市”,是蝉联;两个“街灯”,是反复),
从而构成了儿歌式的独特旋律。笔者个人浅
见:,儿歌中之所以常用蝉联等修辞手段,究
其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它类似‘于“绕口
令”,有助于训练儿童的口齿。第二,它便
于展开自由联想,符合儿童矜奇好异的心理
特点。因此,那类以大量运用蝉联而取胜的
儿歌(诸如“月亮光光,芝麻烧香,烧死麻
大姐,气死么姑娘;么姑娘,不要哭f买个
‘娃娃打鼓鼓,,‘鼓鼓,叫唤,买个灯
盏扩灯盏漏油,‘买个枕头;枕头开花,接个
干妈”之类),尽管它没有什么思想内容,
但却能以其独特的韵味博得儿童的喜爱,甚
至使他们在成年后仍然久久难忘。《夭上的
街市》的作者,正是抓住了儿童的这一特点
以经营诗的音乐美,一下子便把我们带进了
童真的境界。我们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正
一面指指点点天上的星星,一面聆听奶奶或
妈妈讲着天空中的美妙迷人的故事,’’…。

再如徐志摩《雪花的快乐》的最后一
节:-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裸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沫,消溶,
溶入她柔波似的心漪。

这五行诗中,每一行末尾和次一行开头
的词语,在音韵上都做到了前后相粘连(诸
如“身轻”与“盈盈”.“衣襟”与“贴
近”,,’l心胸”与“消溶”,“消溶”与
“溶”,均属于这种情形)。正是这种粘连
所构成的旋律,使诗句在音乐性上呈现出春
蚕吐丝似的缠绵韵味,从而把“雪花”的轻
盈神态、柔润姿质以及它对“女郎”的无限
依恋的深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稍加对比即不难发现,本文所列上述两
种情况是有差别的。前者侧重予表明诗的节
奏旋律对生活中“音乐性”因素(诸如列车
飞驰的节奏、洗衣的节奏、荡舟的节奏、雨
点的节奏等等);的反映;后者侧重于表明诗
的节奏旋律对生活中私非音乐性”因素(诸
如桂林山水的特点、童真的境界、雪花的姿
质神态等等)的反映。尽管二者都大致可归
入“艺术再现”的范围:但比较起来,后者
的“再现”更为间接和含蓄。对于后者,读
者更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通过更加丰富
的想象和联系,并借助于“通感”,才能充
分体味出个中的情趣来。
第三种情况,诗的节奏旋律熨贴地传达
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和内在情绪,并展示
感情发展的波澜和脉络,引起读者的心灵感
应和共鸣,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情
况,在现代诗歌(特别是自由诗)的创作中
尤为普遍地存在。本文之所以把它放到最后
一部分加以分析,‘乃是因为前两种情况易为
人所忽略而这一种情况论者较多之故。其
实,诗歌是以“表现”见长。而不以“再
现”见长的艺术品种,因此,,它的节奏旋律
绝不仅仅只是为了艺术地“再现”某种客观
的生活情景服务,而更多地是为“表现”作
者的主观感情服务的。正如艾青所说:“音
乐性必须和感情结合在一起,因此,各种不
同的情绪,应该有不同的声调来表现,只有
和情绪相结合的韵律,才是活的韵律。”⑧
艾青的创作,充分地实践了他的艺术主张。
脍灸人口的《大垠河—我的保姆》一诗,
在节奏旋律的安排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
是大量运用排比,从而形成倾泻之势(例如
诗的第四节连用八个较长的介词结构,第七
节连用六个主谓结构等等,均属于这种情
形),二是大量运用首尾重复的句子,从而
见出回旋之味(例如第三节开头和末尾重复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
的句子,第.四节重复“你用厚大的手掌把
我抱在怀里‘抚摩我”的句子等)。两者结
合,炽热中显深沉,流走中含腾挪厂淋漓尽
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大堰何的深切怀念,回肠
荡气,感人肺腑。《雪落在中国土地上》一
诗,以严寒象征灾难,诗中,“雪落在中国
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表现内
心呼喊的诗句共四次出现,构成了全诗的主
旋律,并明显地使激情的倾吐形成四个层
次:一写“寒冷封锁”中“生命”的“憔
悴”,二写“寒冷封锁”中“道路”的“崎
岖”和“泥泞”,三写中国的“苦痛”与
“灾难”象“雪夜”一样“广阔”“漫长”
四写诗人对祖国人民的命运深切关注中所流
露出的无限忧郁。当每一层次的抒写达到高
潮时,那体现主旋律的诗句便不失时机地出
现,不仅在字面意思上,而且在内在的节奏
旋律上,起到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郭沫若《女神势中的许多诗篇,也典型
地说明,诗的节奏旋律的安排或变化是为表
达感情服务的。比如,《天狗》和((晨安》
都是以强烈的主观抒情见长的直抒脚脸之
作,前者的句式短促道劲,如急风暴雨,有
助于表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时的迫切情绪;
后者的句式雍容酣畅,似大河奔流,有助于
表现一派晨曦初显中诗人必欲一吐为快的满
腔欣喜。《黄浦江口》和《炉中煤》都是
爱国思乡之作一前者的节奏于舒缓中见雅隽,
展现出一派安详宁谧的境界,表现了异国游
子初回“父母之邦”时的由衷喜悦,后者的
节奏于急促中显回荡,体现出梦魂萦绕般的
执着追求和热烈倾诉的内在情绪,长诗《凤
凰涅梁》的节奏女排,摇曳多姿,雷于变
化,但每一变化都与感情的抒发有关。如诗
中的“序曲”、“凤歌”、“凰歌”等,是
刻划凤凰形象的主要段落,采用天端庄典雅
的句型句式,有助于表现诗人对凤凰的崇敬
之情;“群鸟歌”重在揭露群鸟的丑态,采
用了呆板的句式和重复的节奏,有助于表现
诗人对群鸟的憎恶之情;而最后的“凤凰更
生歌,,需要表现新生时的欢乐,节奏则一变
而为急促、跳荡。
以上所列三种情况,仅仅是择自己较有
体会者而言之,绝不敢说这就算是概括了
现代诗歌节奏旋律美的全部。此外,尚有几
点补充说明:(一)所列三种情况,是不能
截然分割的,这是因为“诗的本职专在抒
情”⑨之故。所以,当一首诗的节奏旋律反
映了客观生活币的某些情景(即本文所列前
两种情况)时,它同时也起到了抒发作者主
观感情的作用(即本文所列的第三种情况)
笔者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将它们分开的。
(二)诗的“节奏旋律美”和“声韵美”有
时也难以截然分开,本文所举的一些例证表
明:一后者往往是构成前者的因素,本文重在
论述前者,但绝不等于否定后者。(_.三)本
文在分析前两种情况时,所举例证恰好都属
于现代“格律诗”或“半格律诗”的范围,
这纯属偶然巧合,并不是说现代“自由诗”
中就没有属于以上两种情况者。

注:
①雪策:《诗辩》,转引自《西方文论
选》(下卷)5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版。
②爱伦‘坡:《诗的原理》见前书500
页。
③《论节奏》,《沫若文集》第十眷罕5
页。引文中的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以下皆同
④《开拓新诗歌的路
.
》,《,迎接新中
国》第

24至25页,复旦学报丛书,1979年版。
⑥《诗歌漫谈》,一《文艺报》1舫2年
5一6期。
⑧⑧带诗论》176至17了页,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0年版。
⑦本文所引证的有关徐志李诗的两条例
证:涉及用韵问题,笔者在抽稿《浅谈徐志
摩诗歌的两种独特用韵格式曾有所分析,这里
旧例重用,但论述的、角度是不同的。
⑨《论诗三扎》、《沫若文集》第十卷
211页
件犷’呼犷哭粼’禅犷’堆犷’件粼’哭掣刊流!.藉抓声奢.括孰自.礴
f喂尹一I口’理醉犷‘仁J”崔
。二燕熟;二.藕眺二燕热。.燕热二藕
.
熬.’9..一...…熬‘相叨“肋跳二妞.J“韶.滋..!.::
今年是我校建校十周年,
特将出版校庆专辑。
为配合校庆活动,经学校研究决定,本刊今年第三期
本刊编辑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