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只因相识早
(2009-09-21 07:02:26)
标签:
清荷祖父月色皎洁粉莲文化 |
分类: 散文 |
(本文已登新浪“论坛-新锐社区-文化漫谈”感谢紫荆之挚推荐)
感谢“文海兰香”圈子推荐博文,感谢草根名博首页推荐。
无意中翻开那本青涩时期珍藏至今的书,里面夹着一张素雅的书签,上面有曾经她对“喜欢”的阐释:“喜欢,只因相识早。”回首二十多年来的生活轨迹,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儿时初识的事物,宛如在一张古色的宣纸上挥墨成景,历久而弥香。
一、雨
喜欢雨,并非源自多愁善感。据母亲回忆,我出生那时,确实是碰到了秋季里少见的雨天。想必是认识她早了些,喜欢便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习惯。喜欢在纤柔的雨中慢慢行走,让她开遍每一根发梢,在简短的碎发上结满属于那个季节的情愫。当一些避雨的人,像看到了稀奇的物事一般看着我,我才渐渐地调整了脚步的节奏。
二、风
喜欢风,始于无忧无虑的童年和田野里、草地上奔跑时灵动的身影。而,又因着连绵远山,吹来的风变得愈加轻柔;因着草长莺飞,呼吸着生命的绿意,以相似的脉搏跳动翩然的曲儿;因着母亲,被风洗去了满头的汗水和疲惫,以及闻到风中的白米饭香时那湿润的眼眸。因着那时的点点滴滴,爱与苦,像风一样的日子。
三、月
喜欢月,虽然儿时胆小,怕黑,但又偏偏喜欢墨色的夜幕上那皎洁的月。不知是否因童年天真无邪的缘故,常常期待月半时分的圆月夜,央着祖父讲一些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或在新月时满天里寻找月的影子。如今,对于那如一弯眉黛,清雅脱俗的新月,更多了一分欣赏。而不久之后,便又可能是一轮饱满的明月,悬挂空中,泻下一地的如水月光。而皎洁的月色,在流水中轻吟浅唱,在树影下撒落一地斑驳的光点,更让人望而心醉,再无他念。常喜欢凝望月色,感受月光那份轻柔的同时聆听些许关于心情故事的曲子,以一颗宁静的心,走回曾经的月色。
四、清荷
喜欢荷,特别是月下池塘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荷。认识荷花,是儿时随祖父去珠海的时候,就在简陋的竹棚屋外那废弃的池塘里,巧遇水中异常清雅的荷。那时还不知其名为荷,后来才从祖父那里知道那拥有着丽质容颜和脱俗气息,且不染一丝纤尘的奇葩,名为“荷花”,只是我更青睐于后来的“清荷”这个名字。也常在校园湖边,倚着随风轻扬的柳枝,欣赏虚浮于水面上的清荷,而最让人心醉的,便是那些个从层层玉盘中探出矜首的粉莲,或亭亭玉立,或婀娜多姿,于万绿丛中轻舒葳蕤身姿,遗世而独立。
五、水
喜欢水,不仅因她溶解了许多童年时快乐的记忆,还因她以流水的姿势,演绎着二十多年来令我难以忘怀的青春历程。那里,有着潺潺流淌的怡然自得,有着路遇突兀岩石的伤痕累累,也有着蜿蜒曲折的竹林雅趣,更有着奔向大海的豪迈气息。常说人生如水,指尖流年,看了这么多年,这水,也确是如此这般了。
六、黄昏
喜欢黄昏,那时没有残阳的概念,更不明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盼着姗姗来迟的黄昏,只因她的温柔,是儿时乡村孩童玩耍的最好伙伴。如今喜欢,便是因着相识的早,曾经那份真纯的美,至今仍抚慰着我的灵魂,在我疲惫颓丧时勾起许多儿时快乐的记忆。而一想起这些温暖灵魂的文字,严实的心窗便如虚掩的门,从中走出了我,静静地拾起黄昏那份“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淡然心境。
七、乡村
喜欢乡村,源于我初始的记忆,是母亲抱着我,初识了她的平静宁和,如一潭秋水,满怀的柔情。而今落进了城市,犹如一叶浮萍,于喧嚣中日渐浮躁的身体,重复着令人麻木的轮回。子夜时分,常如那些整夜未眠的灯火,独自在窗口凝望一片黑,以及空气中的丝丝奢靡气息和呛人的汽车尾气。博友玉香姐曾劝我:“学会调整心态,再过十年,当你融入城市的生活里的时候,你会觉得城市里的一切都在结冰,在冰上却能滑翔出生命的速度。”真的很感动,也感谢她的谆谆教诲,让我不至于迷失自己。也许,若是我生于城市,相识得早些,便不大可能产生这些不适的情绪吧。
耳边弥漫着“Bamboo Dance”宁静祥和的清音,如竹林中空灵清幽的低吟:喜欢初识的土、初识的山、初识的微笑、初识的炊烟和初识她的故事:喜欢,只因相识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