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守望传统---潘天寿先生!!!

(2015-06-07 11:18:27)
标签:

转载

潘天寿艺术简论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后改为「天寿」,字阿寿,雷婆头峰寿者。1920年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8年被聘为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主任教授,曾两次出任该校校长。潘天寿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书画大家和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开创者。

执著的坚守

潘天寿先生一生致力于民族绘画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视民族绘画特点高于个人风格特色。他曾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说:「一个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各民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同时应该是民族风格的体现者」。

上个世纪初,西方艺术教育体系的引进对中国传统绘画形成了巨大冲击。是「西化」、还是西为中用,振兴民族文化,成为辩争的焦点。以潘天寿为代表的中国画家始终强调,中国画的独特表现必须尊重和发扬传统,坚守中国画的民族风格。在潘天寿先生的倡导并主持下,中国画首开独立建系的先河,逐步构筑起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扭转了中国画传统以师带徒的局面。面对当时多数教师主张以素描技法来改造中国画的做法,潘先生力排众议,与一些有着深厚传统学养的老画家坚持着中国画既要反映现实内容,又要保持中国画的特色、笔墨和优秀的艺术精神。他提出「借古开今」,「继承前人的目的是为了革新」。潘天寿先生以对民族传统绘画的深深眷恋之情,身体力行地探寻着现代中国画艺术的传承发展之路。

先生重视笔墨语言这一中国画的要素。他经常在教学中提到笔墨内涵量,笔墨质量等概念,强调笔法、笔意、笔墨转换,对比关系与墨线造型。他主张理解中国画的特质,学高不学低,重视理法,研究规律以及讲求笔墨等思想,认为只有深入具体地通晓笔墨规律、语言法则,才能知优劣、辨美丑。在他的影响下,青年教师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人成功地改造了西画技法,传承了中国画的意境,格调与写意精神核心,形成了风靡全国的「浙派人物画」,使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对待中西绘画的立场方面,潘天寿先生认为:「中西绘画各有特色,都应发展」,他主张:「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个人风格要有独到性,要在意中西融合的大趋势中形成特色,以特长取胜」。正是在潘天寿为代表的一代杰出艺术家的执著坚守下,中国画艺术在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演绎后,又彰著了民族智慧和精神而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丰厚的学养

中国画艺术历来要求画家要具备宽博的知识和丰厚的学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此言阐明了治学的真理。下笔如有神助,就要从读破万卷、勤学苦修中获得才智,学养越高深,知识越渊博,成就才能越大。

刘勰在一千多年前就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积累与治学的关系,他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只有博涉约取,不断积累,方能厚积薄发。历代大师无不具备这一成功的要素,方能自出机抒,自成一家。潘天寿先生博通古今中外文化,生平手不释卷,他的成就绝非偶然,而有其高深的学养基础。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四绝。潘先生在各个领域均有很高造诣,他不仅是杰出的画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作意境深远,意出人表,言志抒情,堪与同时期诗家一比高下。其诗境界与其画同,沉雄阔大,「其气势之汪洋恣肆,直逼太白。其句法之精严富儋,复归于美,其声韵之奇崛铿锵,又不无乃师缶庐之意焉,至其得意之处,则非韩、非李、非杜,直是自于画家本色」。(袁行濡《潘天寿诗集注序》)

潘天寿先生的书法古朴大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能融入自己的体悟,他的行草源鱼黄道周,倪元璐,其篆隶似郑板桥又比郑书自然流畅,他的书作字势横展,波折突出,严谨而不失法度,并有其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以书入画,运笔作线,骨气全生。

先生对艺术理论造诣尤深,著述丰富,为艺林推崇。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史》,《中国花鸟画简史》,《潘天寿美术文集》,《潘天寿谈艺录》,《顾恺之》,《治印丛谈》,《听天阁诗存》等。

潘天寿先生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其艺术思想、教学体系博大精深,成就卓著。他首创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书法篆刻专业,设置了传统诗词等理论课程,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艺术教学方法,至今影响着当代中国画教学。

高尚的人品

中国画与西画不同,笔墨能完全反映出画家的修养和人品。古人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中国画对境界和笔墨的几近苛刻的要求,让画家必须超越技法层面的锤炼,优秀的国画家,不仅要有高超的技巧,还要具备丰厚的学养,人品,情操。人品包括人的修养,道德,文章。潘先生幼时家境贫寒,养成了朴素的作风和忠厚侠义的优秀品质。早年他在上海美专任教时,他不计待遇,敬业勤勉。乃师因其为人正直,纯朴憨厚方为其取了个源于乡土的名字「阿寿」。他治学严谨,不逐名利,无不体现出其文人气质。在任校长后,他不与官方勾结,更不营私舞弊,始终保持着高洁的人格。正是因潘先生能做到身心、学养兼修并进,加之他的天智、悟性与勤奋,方能逐渐促成了其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画风既涵盖了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格局,又较好的完成了传统图式的现代转换,渐趋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符号。

辉煌的成就

潘天寿是二十世纪杰出的书画大家和教育家。他的花鸟远师徐渭、八大、石涛等,近受吴昌硕影响,取众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坚持「以造化自然为主,以师承法度为辅」;强调「用笔忌浮滑,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弱无力,须笔端有金刚忤」。他的作品构图破常规、创新路,布局奇特敢于造险、破险,结构险中求平衡,笔墨浓重豪放,有金石味。在他的笔下,荒山乱石、野草闲花等极平凡的题材皆能产生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此外,他也是高其佩之后的又一位指画大家。

潘天寿先生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一贯践行着他的「借古开今」和「特色派」理念,他重视意境、气韵、格调等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标准,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兼容南、北、吴、浙派之长,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新图式。他的花鸟一扫传统的因因相陈的委靡之风,把花鸟放置于大自然之中来表现,呈示出雄强刚健,朝气蓬勃的全新风神。他的山水朴茂浑厚,静穆深邃,尽展传统山水精神之魅力。

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论著里常与变、虚与实、立意与传神的美学见解。

赏读潘先生的画作,他的作品中能流露出一股浩然之气,阳刚之美,无论他常见的巨石花鸟画,还是其晚年的指墨作品,其笔墨均呈现出豪放中见婉约的特征。展现出「笔墨没到气已吞」之声威和东方水墨特有的艺术趣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先生学养修炼所达到的高度。

潘天寿先生作品极富笔墨情墨趣。中国画笔墨集造型、传意、流美于一体,是高度凝炼、浓缩的艺术手段。是多功能的复合载体。前人论画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笔墨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形而下的工具和手段。它所表现出的笔情墨趣是形而上的。它既具独特的形式美感,又具人们情感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一幅中国画的笔墨,要能在表现形、势、韵、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令人叹服的高度。才是充分发挥了笔墨的功能,才称得上是笔精墨妙。这种笔墨之境在读先生的作品时就能时时感知,体察出来。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当代中国画的繁荣也有力的验证了潘天寿先生的远见卓识。事实充分说明:中国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画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生命意识、空间意识、时间意识都是要通过其独特的处理和技法来表达出来。当代画家只有做到像潘先生那样深入的领悟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和前人审美内涵,勤于思考于探索,既要在创作中传承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又能不囿于前辈的笔墨图式,才能深入其堂奥,真正理解和创作出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中国画艺术精品来,这种作品绝不是表象上对古人的简单摹仿,而是在守望传统之中获取的那种对大自然的超越。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