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谈:良好的“心态”是“保健”的法宝!!!
(2009-07-27 18:59:28)
标签:
扬州黄显健康医疗费文化情感杂谈 |
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认为躯体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本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首创了心理分析方法,强调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着许多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造成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他的这种理论,被人们称为心理动力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如果人们无意识中有了心理冲突,没有进行适当的治疗或自我调节,结果心理冲突就会转化为身体上的疾病来求得心理的平衡,久而久之,身体的疾病便形成了,而且逐步发展、加重。
还有,著名的科学家巴甫洛夫和坎农等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证明各种环境刺激作为一定意义的信号,可以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或情绪体验,进而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最终导致疾病。他们的理论和观点推动了医学界从本纪30年代起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并创立了“心身医学”这门学科,专门研究精神和身体或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关系。
祖国医学中也有不少记载心理与疾病有密切关系的理论和观点。《内经》指出,“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吕氏春秋》也讲:“……大喜、大怒、大忧、大恐 、大哀,五者按神,则生害矣。”还有《医学入门》中写道:“内伤七情,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暴怒伤肝,不能藏血。积忧伤肺,过思伤脾,失志伤肾,皆能动血。”这说明精神或心理主宰五脏六腑,消极情绪会引起内脏功能失调,引起各种症状或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不仅可以致病,而且对患有某些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这就是说心病要用心药医。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家人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可使小病康复,重病减轻,绝症得以缓解。实践证明性格开朗乐观的人,能自由应付各种不测事件,面对残酷的环境能泰然处之,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希望,他们多不患病,即使得病,经过治疗也很快恢复健康。可是在同一种情况下,有一些老人得了一点小病,心理非常恐惧和担心,终日茶饭不思,总怀疑得了不治之症,如癌症、白血病等。为此整日焦虑不安、忧虑、烦恼、紧张,感到前途渺茫,对生活失去信心,最后身患重病而过早故去。有一位医生在5年中曾严密观察了数百名恶性肿瘤的病人,一旦病人得知确诊为癌症时,精神一下子就崩溃了,病情迅速恶化,很快去世。然而,也有一部分人虽身患绝症,但头脑冷静,正确对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最后获得痊愈。事实说明,调动积极情绪,改变环境,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以乐观情绪对待生活,对待人生,这样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另外,从人类死亡原因的变化来看,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美国调查统计,20世纪初,每1000人中,每年因病死亡28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传染病,如结核、白喉、伤寒和痢疾等。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营养的增加,医疗卫生防疫措施的加强,上述疾病就大大减少了,因而,每年因病死亡的人数,已从10万人中的580人降至30人。1972年,美国又做了同样的调查,发现每1000人中每年因病死亡的只有9人,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癌症、肺炎、肺气肿、糖尿病、肝硬化和各种意外事故。这些疾病的高发病率与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紧张刺激以及人们对之产生的心理或行为反应有密切关系。
1976年美国对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死于不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如吸烟、喝酒、吸毒、多食)的为50%;死于环境因素或生理因素的各为20%;只有10%是因保健工作不当而造成死亡的。
我国对部分城乡的死亡原因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死于不健康行为或生活方式的约为44.7 %;死于环境因素的为18.2%;死于生理因素的为27.8%;而因保健制度不当死亡的仅9.3%。这个数字与美国对死亡原因的分析基本差不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