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倡导:体检中心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康管理科学”
(2009-03-27 20:02:40)
标签:
扬州黄显杂谈 |
"健康管理科学"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是由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所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但传统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健康保障服务需求,为此,健康管理师成为一个独立职业就显得很有必要。
世界范围内生活方式疾病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实现战略前移,重心下沉,从大医院的医生诊治病人转向社区对整个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健康管理定义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二、健康管理科学基础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目前国内知名的知己慢病防治系统,已经在北京社区全面使用。
该系统是充分依据WHO提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即针对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优先着眼于降低这一类疾病引起的早逝、伤残和疾病负荷。为从事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的一套健康档案管理及运动、膳食治疗方案生成系统。适用于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慢性病症的患者,也适合对身体正常的成年人进行运动、膳食指导。本系统与运动能量监测仪配合使用,可为患有生活方式疾病的病人提供科学量化的非药物防治方案。它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完成以下工作:
1. 社区人群慢性病监测随访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
2. 跟踪、评价病人病情,记录各项理化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3. 处理繁杂的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及营养配餐工作。
4. 根据运动、膳食、平衡原则向病人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和膳食分析处方。
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
目前健康管理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目前,健康管理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我国第一家以健康管理注册的公司出现在2001年.目前这类的公司已有约200家。虽然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说,健康管理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府支持有待加强。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国家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方面。目前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比如需为预防疾病的发生而预先付费等)目前还不能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多数公民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
三、健康管理的运作机制不成熟。国家、健康管理公司、医院、消费者、保险公司等相关各方都应该为健康管理进行投资,但目前我国相关各方对此在观念上还未接受。我国许多医院都在搞信息化建设,但存在医院间信息不能共享的瓶颈,而作为第三方的健康管理公司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北京民众体检中心,已经真正实现体检健康管理机构与医院的网络对接。
四、健康管理公司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现在我国健康管理公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成为经营实体,一是作为资源共享平台。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模式,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多因素模型法,它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基础上,即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同时包括多种危险因素,常用的有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 和 Cox回归)。
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是由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所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但传统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健康保障服务需求,为此,健康管理师成为一个独立职业就显得很有必要。
世界范围内生活方式疾病不断上升,医疗费用不堪重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如何实现战略前移,重心下沉,从大医院的医生诊治病人转向社区对整个人群健康和疾病进行管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健康管理定义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二、健康管理科学基础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目前国内知名的知己慢病防治系统,已经在北京社区全面使用。
该系统是充分依据WHO提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即针对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优先着眼于降低这一类疾病引起的早逝、伤残和疾病负荷。为从事生活方式疾病防治工作的医务工作者提供的一套健康档案管理及运动、膳食治疗方案生成系统。适用于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慢性病症的患者,也适合对身体正常的成年人进行运动、膳食指导。本系统与运动能量监测仪配合使用,可为患有生活方式疾病的病人提供科学量化的非药物防治方案。它可以帮助医务工作者完成以下工作:
1. 社区人群慢性病监测随访以及健康档案的管理。
2. 跟踪、评价病人病情,记录各项理化指标及其变化趋势。
3. 处理繁杂的膳食营养素摄入计算及营养配餐工作。
4. 根据运动、膳食、平衡原则向病人提供个体化的运动和膳食分析处方。
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已证明能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同时降低医疗开支。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
目前健康管理在中国面临的问题
目前,健康管理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我国第一家以健康管理注册的公司出现在2001年.目前这类的公司已有约200家。虽然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来说,健康管理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政府支持有待加强。健康管理事业不仅需要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而且需要与健康管理相配套的措施,涉及国家医疗预防投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等方面。目前我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二、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较狭窄,主要集中在经济收入的高端人群,公众的认知度还不高,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比如需为预防疾病的发生而预先付费等)目前还不能被公众所接受,我国多数公民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在疾病治疗和自我保健上。
三、健康管理的运作机制不成熟。国家、健康管理公司、医院、消费者、保险公司等相关各方都应该为健康管理进行投资,但目前我国相关各方对此在观念上还未接受。我国许多医院都在搞信息化建设,但存在医院间信息不能共享的瓶颈,而作为第三方的健康管理公司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北京民众体检中心,已经真正实现体检健康管理机构与医院的网络对接。
四、健康管理公司发展模式还有待探索。现在我国健康管理公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成为经营实体,一是作为资源共享平台。是否还有更好的发展模式,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健康风险评估是健康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专业技术部分,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是慢性病预防的第一步,也称为危险预测模型。它是通过所收集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分析建立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危险因素与健康状态之间的量化关系,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某种特定疾病或因为某种特定疾病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并据此按人群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控制与干预,以帮助政府、企业、保险公司和个人,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多因素模型法,它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基础上,即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能同时包括多种危险因素,常用的有多元回归(logistic回归 和 Cox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