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逸韵清吟唱大风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孙德力诗词选集《逸韵清吟》

(2021-06-02 06:27:29)

逸韵清吟唱大风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孙德力诗词选集《逸韵清吟》

李凤志(走遍天下)

 

孙德力,一个歌者。

网络相识,微信相知,已历数载,从未谋面。但一直在品读着他的格律诗词;一直在学习欣赏着他的吟咏;一直在关注着他的突飞猛进。直到昨天,一本《逸韵清吟》的诗词底稿摆在我的桌案上,恳请我为其作序。于是,放下琐事,斜卧软榻,细细捧读,直到日落西山,红霞满天,明月东升,尚不入寐。低吟浅诵,名句标记,眉批赏析,记录在册,不知东方既白。令我惊诧!令我赞许!

说心里话,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哪一本格律诗词能够让我如此废寝忘食;没有哪一本格律诗词能够让我如此诗心荡漾;没有哪一本格律诗词能够让我如此灵魂共鸣。更令我惊诧不已的是:诗人自从走进古典文学的最高殿堂——诗词,便痴心不改,激情吟诗,热烈填词。热恋田园,寄情山水,禅悟名胜,不忘初心,不可多得,难能可贵,值得点赞千万!

掩卷静思,心旌摇曳,灵魂跌宕。每一首七绝,都是诗人心血的结晶、痴心的硕果;每一首七律,都是诗人精神的图腾、生活的食粮;每一首词,都是诗人底蕴的浓缩、思想的喷张。凡此种种,无不记录着诗人生活的流韵;无不凸显着诗人道德的纯净;无不抒发着诗人理想的境界。纵观大作,时时刻刻感觉到生活气息浓烈地氤氲着;文化底蕴厚重地张扬着;思想况味简约地凸显着,实在是一部不可多见的古韵新声之力作。诗词的背后一定是诗人废寝忘食地挑灯伏案;一定是诗人殚精竭虑地全力以赴;一定是诗人付出异于常人的辛勤汗水,没有这些,是很难吟诵出词句惊人、余香满口好诗词的。

反复诵读,不难读出诗人把自己所有的人生情感、思想、修养、志意等等,都寄托在诗词里了。喜怒哀乐无不入诗;风花雪月无不进词;感性浪漫无所不赋;暗示讽喻无所不比;禅悟净化无所不兴,终于在诗词里寻到了自己的心灵;释放了生活的感悟;解读了生命的真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词风格。借助诗词的载体,一抒胸中垒块,和祖国共鸣,和社会交流,和人们交往,不知不觉地完善了思想的成熟,激发了生命的亮点,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活得云淡风轻,从容不迫,洒脱高蹈,物我两忘。

正如孙德力在他的一首《摊破浣溪沙·岁末临屏》中所倾诉的那样:

信手添香紫墨成,

长天如雪玉花倾。

文得山川增气概,鹤琴横。

且把新篇斟作酒,

莫忧去岁醉临屏。

世事参开荣辱淡,度平生。

诗人跟普通人之所以不同,就是诗人不是麻木不仁的,是以天地为心的。有一种大爱之心,爱护草木鸟兽;爱护青山绿水;爱护名胜古迹;关心黎民疾苦。不难看出,诗人不光吟诗填词,而是有一颗关怀天地宇宙、万物生灵的仁心。正是这等造象的功底,淳朴的文风,高尚的境界,不忘初心,才吟诵了《逸韵清吟》,才成就了诗人的前世今生……

 

   高格的意象,凸显着诗人的造象功底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其实,诗也一样,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诗者,天地之心,培育诗心需要从意象开始。这是吟诗的一大要素,也是吟诗的核心,不可或缺。没有意象或没有好的意象,就不可能吟出好的诗来。古人非常注重意象的创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零落成泥碾作尘,化作香如故。”、“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冷松柏犹依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这些美丽的诗句里面都有一个核心元素,就是意象。

《逸韵清吟》里,到处可见美丽意象的创造:

如《七律·神山祭》:

经幡风动礼从头,缭绕香烟祭语悠。

险壑兀岩知所得,神峰秀水赐相求。

拓张胜迹千年事,开启文明百代秋。

草色山光调一盏,长弓短笔旧情收。

好一幅美丽的意象图画!

神山,在扎旗人民的心中是一座圣山,因而每年的农历521日至23日,都要举行庄严而隆重的祭祀活动。

诗人把这一传统的蒙族习俗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作为诗的起笔,赋予了人格化的造象,无疑平添了许多底韵。“经幡”、“风动”、“礼从头”,庄严,引人入境!“缭绕”、“香烟”、“祭语”,神圣,令人敬畏!接着写了所见、所感、所悟,尤其是拓张胜迹”和“开启文明工对,更是揭示了神山祭祀是自古以来的胜迹和文明。令读者信其有,步其尘,起到了诗词的社会功能。

这样地为“神山祭”造象,不是机械的画像,展现的是淋漓尽致的艺术魅力,可见诗人对于意象的描绘是多么形象!多么传神!

这样的七律俯拾皆是。又如《七律·长安诗话》:

胜迹芳留古道痕,今时不见旧王孙。

明长城上旌旗影,秦墓陵前兵马魂。

且任风烟浮日月,只将鼓角贯乾坤。

江山尽数英雄色,云梦冲霄浩气吞。

好一幅历史长安的画像!

开篇用了“胜迹”、“芳留”、“古道”,点明了长安的历史内涵,凡此三点落笔在一个“痕”字上,界定了此诗的抒发点,然后围绕着“痕”而造象,即“明长城”、“秦墓陵”、“旌旗”、“兵马”,分别落在“影”和“魂”上,最后用“英雄”和“浩气”结末,突出主题,完美收官。无边豪迈!大气磅礴!尽情地展现了长安自古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意象中不乏诗人强烈的生命表达,刚毅与活力,静气与飞扬。然而这种宁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可游可感可居之境,诗意的温暖扑面而来。这是诗人生命的激情点燃;这是诗人毕生情感的意象诠释;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寄托。景真,情真,意象真,精神和自然,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融为一体,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

再如《七律·夜过大青山》《七律·过内蒙古草原》《小重山·多兰湖》《鹧鸪天·绰尔河》等,这样的诗词开卷皆是,无一不是意象靓丽,引人入胜。

无论是“大青山”的苍郁靓丽,还是“内蒙古草原”的自由散淡, 亦或“多兰湖”的浪漫休闲,乃至“绰尔河”的源远流长,诗人都能游刃有余地造象,从而表现出最宽广最丰富的内容,给读者以舒畅俊美、心荡神驰、悦心悦意的视觉享受和美感,从而心随境走,有一种既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处的哲学意味的生成。

令人沉湎!令人垂涎!令人向往!

 

   通俗的白话,凸显着诗人的淳朴文风

 

诗词是汉语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们欣赏诗词的时候,首先要朗朗上口,平直晓畅。我历来反对故意用一些生僻艰涩的字词来写格律诗,必须捧个《辞海》或《词源》来读方可读懂,这是故弄玄虚。生僻艰涩,别人看不明白,自己说不清楚。纵观古代的大诗人之诗词,没有一个人故弄玄虚的,没有一个因为用了一些生僻艰涩字词而流传千古的,反倒是那些白话入诗的却千古流传,像《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等,哪一首有生僻之字?哪一首有艰涩之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名句。像“黄河入海流”,只有诗写得出,摄影绘画都难以作为。而且上至白发苍苍,下至咿呀学语,无一不知,无一不晓。谁敢说没有意境?谁敢说没有哲理?谁敢说浅白鄙陋?无疑,广泛流传的当然是通俗晓畅的作品。刻意用典,艰涩难懂,何从传递?何从欣赏?平铺直叙防呆板,晦涩源于乱比兴。细数流传千古句,皆从平白语中来。的确如此,道是无情却有情。

诗人显然深得其中要义,每一字每一句的遣词选字都运用近似白话的汉字来一抒心中的垒块,或大江酹月的慷慨激昂;或愤世嫉俗的沉郁悲凉;或饱览神州的闲情逸致;或颂扬亲情的仁爱孝悌……世间万象,人间百态,无不入诗,无不进词。

如《七律·流水年华》:

何堪流水似华年,野浪云岚夕日边。

心事一帘随静月,乡思万里望遥天。

欲将醉我三千酒,聊以宽怀五十弦。

诗在人间花树好,梦寻沧海御风烟。

好一个人生感悟!

字字句句大白话,却包涵着无限的信息:有时代的记忆;有时空的反省;有时光的流逝……格外青睐此诗,就是诗人运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所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联想我们这一代,出生就挨饿,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没工作。老婆找不着,房子没着落。响应党号召,生孩就一个,年轻就下岗,二次再就业……太多的不顺、太多的迷茫、太多的愤慨,凡此种种,让诗人彷徨, “随静月”“望遥天”,寄托“三千酒”,“五十弦”。但诗人并不沉沦,毕竟“诗在人间花树好”,理想还在!信念还在!心中还有梦,还在寻寻觅觅!

不屈的胸怀!不屈的信念!不屈的执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经过生活磨砺后的心声!是经过炼狱般的岁月洗礼后的呐喊!

又如《鹧鸪天·祈雨》:

紫燕翻飞柳岸东,悬天烈日野流红。

气蒸浪滚停疲马,火烤花焦失郁葱。

无甘雨,却灼风,浓荫舍下摇扇翁。

心头祈盼时霖洒,惟愿如期与梦同。

先用白话描写了缺雨的残酷现状,以引起读者共鸣。其状堪忧!其情堪苦!无以为计,只好祈求上苍可怜下界黎民之痛。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把乡村祈雨描写得淋漓尽致,通晓明了,实在是高蹈之至。

祈雨,是人间几千年来的一个习俗。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写习俗的种种,但却能引起读者的深深地思考,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再如《七律·悯农》《七律·年味》《鹧鸪天·相思》《蝶恋花·端午》。这样的白描,开卷可读,不忍放下。

诗人把自己的激情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凝聚着自己的心态、感悟、认知。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亦情亦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境界。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成一家淳朴的文风。

令人幸福!令人回忆!令人眷恋!

 

              浓烈的真实,凸显着诗人的厚德仁心

 

   诗词是真实的,与任何情感一样,是无法生造的。真实性,是诗词能够打动读者的最重要一环,是诗词的灵魂。中国的诗词浩如烟海,能让大家耳熟能详的,不仅仅因为出自诗词大家之手,主要原因依然是它的真实性。

诗人显然不是完全照搬古人的辞藻,来堆砌不古不今的所谓的诗词,而是古韵新声,摄取身边的自然物象,利用古典诗词特有的语言功能,来诠释现代社会的现状,表达内心的真实感悟:睿智地思考,敏锐地剖析,深情地歌咏,怒斥地投枪……表现在诗词里,就是对自己田园的喜爱,这也是我的最爱。因为它是动态的,广阔的,灵性的。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乡村的水墨画,犹如江河湖海,随着岁月慢慢流淌,流过了共和国的春夏秋冬,直至停在诗人的几案之上,淋漓尽致地点染进自己的诗词里,绽放出七彩之光,辉耀着扎赉特旗。

如《七律·花香小镇》:

小镇重来感慨言,环城步道漫悠闲。

枝头花朵迎人笑,树隙莺儿向客喧。

借得青山堪醉酒,凭将碧水可听蝉。

层楼更上横天阔,万亩禾苗云浪翻。

好一幅真实的绿色家园!

诗人通过“步道”、“花朵”、“莺儿”、“青山”、“碧水”、“层楼”、“禾苗”等几个具象,勾勒出当代农村的现状,突出了“绿色”,紧紧扣住“绿色环保”的大主题,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既秉承了“文章合为时而作”的古训,又歌颂了新时代农村小康路上的风采。

又如《鹧鸪天·百灵湖畔》:

万顷碧波泡泽连,牛羊围牧蔚蓝天。

丰饶水草菁葱美,和煦风花香溢川。

翔百羽,舞千山,农耕铁马种禾田。

湖光览醉云游客,笔绘丹青词韵篇。

好一个新时尚的乡村!

这样的乡村,有谁不喜欢呢?有谁不热恋呢?这样的乡村,有谁还怀疑小康呢?

再如《七律·乡愁》《七律·芒种随笔》《鹧鸪天·乡思》《画堂春·乡愁》等,都是热烈奔放,乡情满满。真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啊!

诗人的血液里,一直都流淌着黑土地基因,一直深深地眷恋着这块生他养他的黑土地,始终没有忘记农村。正是这不忘初心,才使得他的诗词里一直都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真实。

令人激情!令人奋进!令人期待!

 

  友情的唱和,凸显着诗人的继承发扬

 

友情是人们愿意为朋友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思想。友情表示无缘之慈悲,即无条件之意。无条件之友情,即是世间超越血缘和地缘,出离家园与国家,超越骨肉血亲之爱,超越国别地域之爱,对所有人皆可平等奉献,交流无条件,这即是友情的奇特之处。友情是使人类能获得满足感的一个基本感情,友情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友情是友谊的同义词,它是一种朋友和朋友之间的感情。它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失落的时候变得高兴起来,可以让你走出苦海,去迎接新的人生。

这种友情放到诗词里,就是唱和。元稹和白居易的唱和是唱和的代表,不仅仅继承了唱和的传统,又开辟了唱和的新天地,引领着唱和的潮流,长久不息,历久弥新,留下了千古佳话,诗人显然深得其妙。翻开诗卷,随处可见诗人重情重义的唱和。访友,和友人,致友人,答友人,寄友人,依韵友人,不一而足。

如《七律·致友人》:

故里开年品酱香,归来别绪话情长。

登舟那日花飞雪,问酒何宵月满堂。

意得千般多梦幻,心衔百事静修篁。

吟声染醉东风入,云卷珠帘曲绕梁。

好一幅思念友人的画面!

回归故里,独自品酒,别绪满腔,难忘那日,登舟离别,祈盼再会。但期何日?是“花飞雪”?还是“月满堂”?不得而知。令人百转柔肠,孤独寂寞。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又如《鹧鸪天·复玉庆词》:

拙笔开篇羞作来,名楼泼墨寸笺开。

千篇写尽千秋历,万斛题成万古裁。

初试屐,暗登台,学书风雅自疑猜。

七言难诉时情老,绕舍春云忧满怀。

好一阕唱和忧词!

不难读出诗人与玉庆的唱和之情。满满的谦虚,满满的疑猜。古人唱和之风传承了几千年,诗人无疑继承了古人唱和的传统。

如此唱和之作,开卷即是,可见诗人非常喜欢这一平添友谊、增进感情、互相提高的形式,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如《七律·冬至寄友》《七律·依韵玉庆赠子禾兄》《七律·寄友人》《七律·再和栾石玉老师》《七律·和子禾老师》。

凡此多多得唱和,无疑为继承传统平添了许多活力,势必激励着爱好者砥砺前行,发扬光大。

 

  深情的怀古,凸显着诗人的不忘初心

 

    什么是诗人?诗人就是看上去与上帝毫无瓜葛,却替上帝逡巡人间,帮助上帝干着慰问世间万物的事情。这就是境界,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也是诗词的特殊的功能——具有再造或再生一个现实的能力,而这种的能力只有内心强大的诗人才会觉悟到,才会拥有。所有伟大的诗篇都是具有这种能力的诗篇,它能把现实的黯淡转化为文学的光明,并以此反哺、回放给我们正在经受的现实。如果我们的诗词只是一味地展现绝望的人生,未能发出希望的光芒,那也就失去了意义。给无望、受蔑视和遭践踏的人生以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在虚无中帮助自己和他人找到可以倚靠的精神载体,这样的诗词终究是我们需要的。即便不能给他人以幸福,但也尽量让你能从昏睡的状态中醒来,并觉悟生命的意义,感觉到些许的暖意,这就是诗词存在的价值。

显然,诗人的诗词做到了这一点,总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境界的提升,得到的是一种正能量。

如《七律·夜过大青山》:

铁马冰风势玉梭,云沙万里又如何。

眸中惟有青山旧,襟上依然月色多。

璀璨灯光难落笔,飘飖雪影自成歌。

与君期许三春后,驿路诗怀情踏莎。

好一处大漠风景!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图画,金戈铁马,万里云沙,青山依旧,月色依然,灯光璀璨,雪影飘飖。令人不由自主地走进其中,似乎就是浩浩大军中的一员,挥舞长枪,纵马驰奔于荒野之上,开天辟地,征服自然,实现一统,彪炳青史。回到现实,还是难于落笔,只好期许着三春之后的再次踏莎。

多么苍凉!多么悲壮!

又如《七律·大唐盛世》:

新春时节客长安,未著棉衣未觉寒。

竹阁虚亭唐汉唱,梨园曲水古今弹。

谁将官柳寻常见,信有高台自拓宽。

故国远浮堪借榻,终南背倚尽凭栏。

好一阙深情怀古!

诗人从细微处着笔,用互文修辞,以小见大。“竹阁”、“梨园”;“虚亭”、“曲水” ;“唐汉”、“古今”——唱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如《七律·阴山吟》《七律·谒昂格日庙》《临江仙·上元节》《踏莎行·暮雨昏灯》,怀古喻今,警醒世人。

令人敬仰!令人怀念!令人效法!

诗人是一个善良的歌者,用他的一颗诗心抒发着对古典诗词的酷爱!诗人是一个“出世”的行者,用一颗佛心表达着对人生的禅悟!诗人是一个“普度”的仁者,用一颗莲花之心倾诉着对人性美好的追寻!诗人是一个理想的梦者,用一颗虔诚的灵魂铸就着对大梦中国的期待,值得点赞!

因为喜欢,因为共鸣,因为感动,不揣冒昧。择余感要,妄加评述,陈鄙见,敬请雅教。

2021666:06于松原静谧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春七律
后一篇:鹧鸪天十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