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四月天评走遍天下七律六首
(2020-08-05 16:24:57)网友四月天评走遍天下七律六首
1——读走遍天下的《七律·普陀山说法台》
四月天
西天漫步久徘徊,缘遇观音说法台。
论道修真托日月,讲经养性辨黑白。
凡人难懂圣人语,游客应分骚客才。
回首红尘情不断,一心向善悟禅来。
我是在恶补“普陀山说法台”后再品读这首七律的,读后感悟多多:
一、构思巧妙。
诗人以西天漫步久徘徊起句,接着回答了为什么在此徘徊。颔联继续介绍徘徊于此的详细原因。转句由说法内容所面对的对象引出凡人和游客。既为尾联中回首红尘做好铺垫,也由一个人徘徊扩展到红尘中万千凡人和游客。明写眼前景点的实况,暗中阐明说法台建立的必要性和说法的成效。铺垫得厚实,目的地是禅悟。呼之欲出,相宜而出,水到渠成。
二、意境深远。
诗人不是走马观花式地泛泛而谈,而是突出了说法台独有的特点。观音说法讲道的内容是论道修真,托举着象征光明的日月,讲经养性辨别的是黑白,其效果虽然凡人听不懂,但游历过程中能够分得清千古文人雅士才华的。这就为众生向善、禅悟提供了寄身之所,也是寄心之所,点明了说法台的作用和目的。
读后大有一种去躁入幽的引领感,极富感染力。
2020年 6月28日6:06于书房
2——喜读走遍天下的《七律·普陀山弥勒殿》
四月天
清晨在朋友圈欣喜地读到走遍天下的《七律·普陀山弥勒殿》:
飞檐斗拱沐薰风,殿外喧嚣殿内清。
暮鼓金声多杳寂,晨钟玉振自空灵。
云霞岭外沟间雾,烟雨溪边苑内晴。
禅悟禅堂弥勒像,开怀大笑谢今生。
反复品读,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一、立意高远。
诗人以进出普陀山弥勒殿时的过程和线路为主线,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为内容,既突出了弥勒殿的清寂空灵,又表达出诗人心生敬意的心境,更以参悟到弥勒殿的实质——开怀大笑谢今生——作结。诗尽意幽,让笑声回荡在殿外的无边旷野;让笑声回荡在诗人的广阔胸间;让笑声回荡在诗人潇洒的人生路上!
二、写法精妙。
一是开门见山的起句,令人有一种明澈真挚之感,具有一树感染力;二是运用弥勒殿内外景色对比,既写实,又传递了佛光普照的意蕴;三是各联之间衔接精巧,读之如行云流水,特别是颈联为参悟出弥勒殿所代指的意象铺垫得雄厚而深远,使得结句倏然而出,既符合逻辑思维,又表现出诗人天然的灵性与深厚的禅悟至深。
三、结构严谨。
全诗起承转合浑然天成,一气呵成,毫无游离拼凑之痕迹。读此诗有置身弥勒殿之感,更有礼拜尊容之冲动,艺术感染力极强!足见诗人诗外的功夫之深厚!
佳作精篇,收藏!
2020年 6月29日9:06于书房
3——轻吟浅唱出深情
——清晨朗吟走遍天下的《七律·师生聚会山河屯酒店》感怀
四月天
清晨醒来,朋友圈里一首《七律·师生聚会山河屯酒店》映入眼帘,不觉朗吟起来:
炎炎仲夏晚风凉,缘聚山河醉酒香。
细语轻声说往事,深情厚意诉衷肠。
弱冠谐趣陶陶乐,天命禅心静静芳。
合力共圆双百梦,欢歌盛世看斜阳。
这是走遍天下老师于3:05发在朋友圈的。说实话,面对这首举重若轻的七律,其读后感并不好写,最大原因就是师生聚会是一件既平常又感动的事。平常,在于聚会的人都熟悉,便没有了距离感。不管社会地位多高,财富多厚,相聚的那一刻大家都回到了本真的模样,相处的氛围是既热烈,又真实坦诚的;感动,在于匆匆流年里,还有这些可亲可敬的人们真诚地相伴,还有曾经可以一起共事的追忆。延展的光阴里,丰厚的故事一件一件爬上原生态的心园竹篱,继续向前方眺望……
试着寻到诗境里,记下读诗的体会。
一、立意深远。
诗人采用了叙事方法来记叙这次聚会时的场景,突出了师生相聚的主要特点:细语轻声,深情厚意,襟怀长远,构筑起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合力共圆双百梦,欢歌盛世看斜阳;特别是在纪念我党建党99周年之际,格外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想到了诗人曾经的职业——教师,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立本、洗魂的行业。基于此,自然会读出与其他聚会不一样之处,对我练习写作和扩展胸怀有重塑灵魂之效。
二、叙事从容。
首联写景时就一并说明了此次聚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炎炎仲夏的傍晚,在山河屯酒店,凉爽的风,醉于酒香,相聚原因是有缘。一个“缘”字,既表达了对此次聚会的珍惜,又启承下文,手法精妙而不留痕迹,恬然有味。
颔联描写了聚会时的实景:“细语轻声说往事,深情厚意诉衷肠。”平实的记叙方法,更能彰显对这次聚会的珍视与敬重。
颈联用对比的方法将时光投在参会人员身上的印记真实地再现了出来:二十岁时的幽默风趣、心无芥蒂的无忧无虑的乐淘淘的神情,五十岁随时光修炼的清幽寂静又散发香气的心境,既是对参会人员所做的白描,又是对自己心态的写真,散发出安然从容的底蕴。
尾联犹如下课前的口令,干脆!利落!上句“合力共圆双百梦”,有年少时光内心充满跃跃欲试的期盼、得偿所愿时的欢呼和激奋。下句“欢歌盛世看斜阳”,又有岁月打磨出的淡然沉着与波澜不惊的大气融合,透出不言一语而知所有的智者气韵。尤其是以“看斜阳”结尾,与首句中的晚风呼应,使得整体诗韵和诗境有了回环反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三、诗意流畅
全诗启承转合自然流畅,娓娓道来,绝无说教强硬之感,朗读起来有不留痕迹的舒适感。尤其尾联将个人生活与国家“双百”目标联系起来,意义深远,令人点赞!尾联尾句又以“欢歌盛世看斜阳”作结,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无疑更平添了全诗悠长的韵味,也在诗歌的风格上与前几句诗句相融统一。诗风与诗意的双回归,足见诗人驾驭文字的自如能力。
2020年6月30日6:09于书房
4——仲夏夜里的一丝清凉
——读走遍天下的《七律·普陀山西天》有感
四月天
当时光驻足在流火的七月松原,这个被松花江环绕的小城时,闷热裹夹着街道上不绝的噪音,搅得人心生烦躁。即便冲了凉,内心的躁动还是冲不下去,只好求助诗海里的浪花来降温解暑。恰好点到了走遍天下老师的《七律·普陀山西天》这个页面:
寻得曲径到西天,海里夕阳月半弯。
雨打波摇推碧水,风吹浪涌洗沙滩。
凉亭足底沉沉路,福寺坛中缕缕烟。
禅悟人生无近道,多多行善自婵娟。
一番默读,几番品味,顿觉神清气爽。夜半不该是思维活跃的时候,大脑细胞的腾跳却停不下来,激动之情驱使我不自觉地记述心底的品读和灵魂的感悟。
一、 主题鲜明,善美流韵。
全诗通过诗人游览普陀山西天景区时的所见所感所悟,表达了“禅悟人生无近道,多多行善自婵娟”的鲜明主题。使得字词句联都流淌出善美的无限余韵,彰显出诗人悟禅的修持之深,得道之厚,表达之妙!
二、 意境优美,引人入胜。
全诗以“寻得曲径到西天,海里夕阳月半弯”开篇,不自觉地引领着读者走上曲径通幽处,看到海里的夕阳就像半弯的月亮,幽境之美悄然而出,清晰的画面带给读者悦心愉情的美感。
颔联“雨打波摇推碧水,风吹浪涌洗沙滩”的动态描写特别成功。既写出实景,更突出这幅海边景致下的幽美画面。虽未明写出声音,但雨点打在海面上的啵啵声,后浪追逐前浪时的哗哗声,不自觉地响在读者耳畔。这种声影交织的画面更具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首联与颔联之间是通过动静的对比取得了鲜明的视听效果,那么颈联“凉亭足底沉沉路,福寺坛中缕缕烟”则是通过同联上下句中的动静对比,突出“幽”的特点。尤其“缕缕烟”所呈现出的柔美舒缓动态之美,最适合人在佛前的沉思与觉悟,为尾联的“禅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氛围。
尾联“禅悟人生无近道,多多行善自婵娟”,在一片轻柔幽邃中缓缓飘出,仿佛是佛指引的结果;也仿佛是人自悟的心得;又仿佛是诗人与佛沟通开悟的成果,真是人意、禅意、诗意合一!多多行善后,生活自然就会美好!全诗宗旨也就自然而出,避免了简单、粗暴、强硬的劝诫用语,凸显出诗句的优美。当诗句遇上禅意,这份深邃的意境便会超越诗、禅两界,生成一种美好中的境界——禅诗。这种寓禅于诗、寓诗入禅的智慧之美、心灵之美、悟禅之美、禅诗之美,是不是诗人人生的追求与祈祷?是不是“西天”这个景点本身的寓意?是不是修佛的途径和功果……
三、
全诗突出的写作特点就是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幽”,为悟禅做好布景,使得“多多行善自婵娟”呼之欲出。通过曲径、月半弯、雨打、波摇、推、洗、凉亭、福寺、沉沉路、缕缕烟等词语的巧妙运用,所体现的都是“幽”之意境。这样的氛围利于思考,利于抒怀,利于禅悟,更为点题进行了丰厚的铺垫。词句流转自然,衔接天衣无缝,结构严谨流畅,便于朗诵和欣赏。
诗言志,读诗就是领悟事物哲理的过程和享受。读过这首诗,就会了悟红尘;就会除去燥热;就会净化心灵。禅悟“西天”的过程,则是取得真经的必经路段。
愿仲夏夜里的你,也有这样的一丝清凉常伴左右!
2020年7月3日凌晨于书房
5——倾杯家宴几知音
——读走遍天下的《七律·家宴好友于隽喆、柳林、张海龙》有感
四月天
倾怀家宴几知音,论道谈天愿景新。
飘逸陶陶游世外,逍遥洒洒笑红尘。
鹤城泼墨临风笑,东镇读书凭海吟。
网络情缘十五载,高山流水百年身。
这首诗意“倾杯”开篇, 一下吧读者带到了家宴的氛围之中,将舒心畅意之感既装到酒杯里,又倾溢而出,情感基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首联看似平常,却点明了倾杯的环境——家宴,倾杯的对象——几知音;倾杯的内容——论道谈天及新的愿景。为颔联的“承”打下良好的基础。
颔联描写了知音间特有的情愫。那份心灵间陶陶然的飘逸,那份潇潇洒洒的逍遥,道出了知音相聚的真正原因——润泽心灵,愉悦精神。
颈联中,通过互文手法,再一次升华此次家宴的主题——文友间开心的依托。不只是吃这顿家宴,更有曾经的鹤城泼墨、东镇的读书,这是家宴的所有情感寄托;是形式上的互补更是情感逻辑上的递进。有对昨天的回忆;有对今天的畅享;有对明天的展望。
尾联道出十五载网络情缘这个感情基础,承接颈联中的展望——高山流水百年身。读来有一种言尽而意悠的回味感。
全诗布局巧妙,各联衔接流畅,增加阅读的愉悦感。
佳篇佳作。收藏
四月天2020年7月8日于书房。
6——好诗如陈酒
——读走遍天下老师的《七律·仲夏夜即事》有感
四月天
不会喝酒的我,却喜欢闻陈酒。那绵软、香醇的味道,像傍晚的炊烟,轻逸安暖,悠然飘曳。
今天傍晚没有陈酒,却在读走遍天下老师的《七律·仲夏夜即事》,有了闻到陈酒的感觉:
仲夏炎炎子夜长,突来底事扰心房。
窗前残月开天暗,室内明灯伴墨香。
唱赋难敌习作热,读书可享朗吟凉。
清怡松影随更走,凭槛无眠因酒伤。
初读,有一丝丝沉郁。仲夏时节,大自然的规律本来是昼长夜短,而诗人起句却说“仲夏长”,不免让人在脑海中闪出个问号,引起读者疑惑。接下来的“突来底事扰心房”句,进一步加深了沉郁情绪的表达。令读者带着“诗人怎么了”的探寻,继续品读,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颔联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继续承袭沉郁的基调。以窗前残月渲染内心的隐忧;以室内明灯伴着墨香来度过炎炎夏夜。令读者沉入诗中,感受着空气中到处飘荡着的愁绪,具有渗透人心的效果。
颈联将上联的视觉描写转为感觉描写,由环境烘托转为情绪的表达。“唱赋难敌习作热”句,会让读者耳边响起悠悠古韵,似乎看得到李白吟咏“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时的感伤;也能浮现出陆游“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时的慨叹。“读书可享朗吟凉”句,感觉到诗人的愁绪在朗吟中逐渐地消散削薄,从而突出书中自有夏凉夜的文人情怀,更有“心静自然凉”的境界。
尾联中清爽宜人气氛的到来,既“合”上了上联中读书的效果,又引出尾句凭槛无眠的原因,也给出起句中扰心房的答案——因酒伤。至此,首联提出问题,尾联回答问题。使全诗显现出“渔歌互答”式的艺术效果。
全诗表象上真实地描写了一个被酒伤的诗人,以读书成功解酒的过程,突出了“读书是诗人良药”这一主题。
全诗最大的亮点是诗人对气氛转化的高超把控力——由开始的沉郁,到中间分散排遣沉郁,再到书中求得清凉而成功地赶走沉郁,最后在七律中以清爽宜人作结。气氛的转换,与诗人的情绪相辅相成,起到了烘云托月的效果。全诗另一个亮点就是尾句——凭槛无眠因酒伤。在回答起句中扰乱心房的原因是“因酒伤”的同时,又引发了读者新的联想:因何事饮酒?饮了多少酒?何以饮到被酒伤……等等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言尽而意悠。全诗意境一波三折,结构铺陈得当,逻辑清晰合理,用词准确无误,是诗词写作初学者值得品赏收藏的佳作!
2020年7月9日子夜于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