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笔画卷采石矶
(2020-05-19 05:26:05)绝笔画卷采石矶
以竹林为主体,以竹文化为宗旨,结合亭廊榭桥等建筑,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在这片清幽世界里,生长着一百多种奇竹。修竹茂密,一蓬蓬,一簇簇,或枝繁叶茂,或轻盈细巧,或冠盖蔽日,或修直挺拔,亭亭玉立,清幽寂静。青石小径,绿影婆娑。徜徉其间,沁人心脾。清风拂面,四季常青。竹节劲拔,奇姿孤操。“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竹子是中华美德的载体,是君子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都对翠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画,圆梦园回廊壁上刻有历代画家写竹精品一百幅,廊柱上则刻有当代名家书写的古人咏竹佳联,激情赏析,不一而足,难选举例,各个精品。游人经处,小桥流水,烟雨江南,如行画中。一步一回首,两步一流连。尘世的污垢、灵魂的卑微,瞬间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纯净和空灵。
后人为纪念李白,在采石矶上建立了太白楼。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的美誉,距今已近1200年的历史。飞檐重阁,歇山屋面,造型美观,挺拔壮丽。整个建筑道观格式的设计,传递了诗人李白崇尚道教的理念,而飞檐上酒盅酒坛的独特安排,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仙李白的喜酒嗜好。
太白楼上汇萃了众多文人学者的诗文墨宝。有当代“草圣”林散之的自题诗,有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自撰自书楹联等。1964年,郭沫若先生来到这里,欣然登临此楼,即兴赋诗:“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洲,似思大曲酒。赠君三百首,成诗三万首。红旗遍地红,光辉弥宇宙。”
印象最深的是用黄杨木雕刻的李白半卧的塑像。只见李白正高举酒杯,似乎在“举杯邀明月”,又像“把酒问青天”,洒脱如故,这也正是我所钦佩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放浪不羁的行为。平生最崇拜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那种人性的狂傲不羁,让我一生效法。时间久了,逐渐悟出:其实,李白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诗歌,而在于他为人的精神。千百年来,人们欣赏李白的诗,更多的则是欣赏他诗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伟岸的人格。天空有多大,李白的人格就有多大!
两旁的楹联是:仙从天上来,月向水中捞。横批是:千年独步。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凄美的传说:李白在采石矶醉酒捞月,骑鲸升天,留下衣冠,遂葬于此。白居易曾作诗凭吊:“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站在楼顶,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李白当年在此写下的千古绝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长江用它那宽广的情怀收留了李白,从此,采石矶便成了李白的家。一次又一次地游览,一次又一次地对月豪饮;一次又一次地对着长江吟诵诗篇。于是,一首首诗喷涌而出,“人生得意须尽欢”,“明朝散发弄扁舟”,一直住到驾鹤西行。
千年独步的李白走了,但却有巍巍青山千里涛;有万年明月照旧人;有一代诗仙捉月地;有千古画巻采石矶。
采石矶,依然守望着来来往往的船只;依然静静地凝视着沧桑的变迁;依然亘古不变地提醒着游客。这份张狂,这份自信,这份骄傲,顿时让我小心翼翼地虔诚起来。
留下七律两首,尽情地表达了对采石矶的颖悟之心,对李白的崇拜之情。
2016年9月14日3:59于松原静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