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柳诗社《诗香门第专刊》2024年第七期诗评

(2024-07-31 12:23:37)
标签:

诗香门第专刊

文化

雪柳诗社

现代诗

分类: 点评台
雪柳诗社《诗香门第专刊》2024年第七期诗评

宋曙春老师点评:

背影

郭世和

这是一张

七十四年前的

拍下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

出征时的情景

长长的队伍

望不见尽头

看到的是他们

渐渐远去的背影

我久久地注视着

这凝固的画面

心里总是无法平静


忘不了啊

三千里江山硝烟弥漫

鸭绿江对岸战火熊熊

一代英勇的热血军人

毅然担起了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使命


在金刚川 在松骨峰

在长津湖 在上甘岭


他们守必坚

攻必克 战必胜

用血肉之躯

筑起了钢铁的长城

忘不了啊

为了人民的幸福

为了世界的和平


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

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我珍惜这张照片

时常会打开看看

看看那些最可爱的人

永恒的背影照片


宋老师点评:

曾是军人,八一前夕读到军旅诗作,自然有共鸣。郭世和的《背影》很恰当地抓住一个瞬间,以经典照片中的志愿军战士过江的背影为核心点和切入点,回忆抗美援朝伟大斗争中的艰辛,英勇,奉献,牺牲……所以,背影,这个诗题,具有较强的张力。如果,不论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但说作品题目,自然让人想到朱自清的《背影》,其作用和目的,异曲同工。如果,论内容范畴和情感幅度,则可说是大于朱自清的父子之情,是阔大的家国情怀。而更显出写作手法之妙的,是作品结构与布局,作者通过一张照片,营造了一个特定历史情形中强烈的情感氛围,有做到了首尾照应,由照片引出回忆,点出朝鲜战场最为著名的战役,最后又回到照片上,圆满完成了主题阐述。三十几行诗句,囊括了恢宏伟大的战争,也显现了诗人的功力。


颂赞之歌

朱广兴


哪儿的翠竹青又青

哪儿的杜鹃红又红

哪儿的红楼傲天宇

哪儿的灯火亮又明


南昌的翠竹青又青

井冈的杜鹃红又红

遵义的红楼傲天宇

延安的灯火亮又明


啊!革命的四大根据地

你,抒发着人们的诗情

你,沸腾着人们的心胸

你,凝聚着人们的憎爱

你,祭奠着先辈的英灵


因为在这里

曾标识着

中国工农红军打响了

武装反抗的第一枪

开创了

人民军队的光辉前程


因为在这里

曾响过保存星星之火

稳固革命根据地的

激烈鏖战的隆隆炮声

因为在这里

曾经历过国共两党

命运的大决战


革命的胜利

经历了腥风血雨

来之不易

那是先辈用生命和血水

进行了多少艰苦卓绝的斗争


看 华夏神州

以不可逾越的态势

傲立世界

听 英雄的中华儿女

挺胸阔步 踔厉前行


宋老师点评:

这首作品的特点在于集中和凝练。选取中国革命历史三个最重要阶段,即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四大根据地作为主体意象,展开抒情赞颂,纵横延展,宏阔大气。开篇运用设问手法,引发读者兴趣和思考,形成有效的互动。然后,以南昌的翠竹、井冈的杜鹃、遵义的红楼、延安的灯火之喻,作为回答,又进一步牵动读着跟着作品思路走下去。再接着又用“诗情”“心胸”“憎爱”“英灵”来渲染浓郁氛围,沿着主线顺势铺展重大历史阶段及其伟大功绩,顺理成章地完成满怀深情热烈赞颂。尽管文字直白了些,有的句子又多少像是史实记录,略有口号式的表达。但脉络清晰,主题突出,情感真挚,可为佳作。

但应注意,涉及重大历史的作品,要注重史实的准确。

首先,重要革命根据地的确认有五个条件,包括地理与战略位置、政治与组织建设、军事力量与武装斗争、经济与文化发展以及历史地位与影响。还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党中央或中央分局长期住地,二是当地有革命武装坚持长期斗争。而南昌只是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发源地,后来并未有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此长期存在。遵义也只是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后,红军撤离,地方党组织领导部分武装开展游击战,并形成川滇黔革命根据地,遵义只是其中一部分。规范的提法为,南昌和遵义是革命圣地。中国革命根据地有十几个,党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三大革命根据地,即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革命根据地。作品中四大根据地不够准确。

其次,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的部队,不是红军,而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红军的名称是1928年4月朱毛会师井冈山后才有的。作品中出现时间和名称上的误差。


军歌嘹亮

孙玉清


军旗猎猎

军歌嘹亮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雄伟的井岗山

八一军旗红

脚步铿锵


挺拔的身影

铁骨铮铮

一身戎装

这就是军人

一枚枚军功章

镌刻辉煌


手握一杆钢枪

身披万道霞光

守卫在祖国的边防线上

为伟大祖国站岗

军旗军歌军功章

铜墙铁壁

铁壁铜墙

坚不可摧

势不可挡

把最美的音符奏响


宋老师点评:

之所以选了这首作品,当过兵的诗友们一定都理解,诗中的歌,都是我们当年经常高唱的军旅歌曲。解放军军歌,人民军队忠于党,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同样是选取经典,同样是情感真挚而浓郁。且结构精巧,线索清晰,简捷明快,颇有力度。不必再过多评价写作手法和特色,作品已经达到主题意义,那就是,大家一定认可,军旅歌曲就是最美的歌。


千年之恋

        ——我的七夕

冬冬


像夏夜美丽的梦

像一道划破天幕的光

初次与你相遇

在寂静而幽深的小巷

我在小巷的这头

你在小巷的那头

带着祝福的馨香

相约在七夕的晚上


慢慢地

轻轻地

擦肩地回眸

眸子里是那一弯星月

在夜空闪耀


小精灵般的我呀

眨着眼轻巧地吟唱

星空下

月光将我俩的身影

拉得好长

这是一晚夏之梦

晚风伴着梦境

悠悠扬扬


我沉浸在你的目光里

听你柔软的歌唱

我想舞蹈

我要飞翔

舞一曲倾城之恋

化一只彩蝶轻落在你肩膀


霓虹下相拥的我们

遥望天河

仿佛是穿越千年时光

冲破云海阻隔

牵手鹊桥的织女和牛郎


宋老师点评:

七月,必然与爱情有关,七夕,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而传说中的鹊桥必然承载着深厚情爱,少不了因爱而生激情,也少不了因爱而生怨恨。所以,古诗中有许多七夕诗,便充满了离愁别绪,牛郎织女不幸的遭遇,更有凄凉的意味。

冬冬这首《千年之恋——我的七夕》,并未落入期期艾艾、悲悲切切的窠臼,而是记述自己爱情故事特定的“七夕”,在甜蜜回忆之中,唱出一曲刻骨铭心的“千年之恋”。所有人都会把自己最浪漫的时候放在七夕,但又不愿意成为分离的牛郎织女,冬冬便是将爱与愁做了极好的处理。全诗没有一丝愁怨,而是在“寂静而幽深的小巷”里,演绎了初次幽会的幸福。“眸子里是那一弯星月”,月光下拉长的身影,伴着晚风的梦境,听他柔软的歌唱,随之“舞一曲倾城之恋”,“化一只彩蝶轻落”在他的肩膀。一段多么美妙的时光,一个多么诱人的故事,给这个静谧悠然的场景增添了几分安静而又满含深沉幽远的色彩。他们“仿佛是穿越千年时光/冲破云海阻隔/牵手鹊桥的织女和牛郎”。

结尾处升华了意境,让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变得更美,更浪漫。作品并没有没说今夜太短,却把催人的时光盈盈呈现。正是南朝梁萧衍《七夕》中间那两句“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但给人的感觉,却不是因良宵苦短,还无法解慰两人的相思之苦便又要分离,反而让人深深地为他们穿越千年时光的爱情的忠贞所感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便是作品撼动人心的力量。


那座桥

墨媛


那座桥

两个主人公是谁

只一眼就能解释情殇


忘不了的容颜

只能对月饮人间西风

捞不起当年

数不尽的月圆换月缺


世间纸短

天地大

容不下我的一两相思

霜月照窗前

几生几世吹不散

花落时节的眼泪


大梦催白发

提笔惊扰烛火

月下举杯饮下

我一干二净的思念


明月穿云

撩起你的秀发

再见你

心无怨

入凡间眼眸

两片相思



那座桥

正燃起火红的诗


宋老师点评:

这首作品犹如诗中句子一样“一干二净”,尽管它仍然飘忽一丝忧郁,一丝哀怨。因为,她还有“忘不了的容颜/只能对月饮人间西风/捞不起当年/数不尽的月圆换月缺”。所以还要来几句埋怨,“天地大/容不下我的一两相思/霜月照窗前/几生几世吹不散/花落时节的眼泪”。 

虽然行文格调很有些飘逸超然,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情绪,仍有些缠绵悱恻。好在结尾处翻然释悟,因为,“那座桥/燃起火红的诗”。不管诗里的“我”如何在愁绪中辗转,但那座千年鹊桥,会将热烈的爱情继续延展,这便又很有些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的感觉了。很像苏轼《鹊桥仙·七夕》中所说,“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只要心中释然,便是“再见你/心无怨/入凡间眼眸/两片相思”。能够相爱相思一回,就共醉前世之缘,天风海雨飘散之后,恩怨情缘也入凡尘,我们只管看七夕鹊桥、天上人间的旖旎风情吧……意境转化之妙,境生于象外,乃不哭不泪,洒脱不羁,别有一番新味。


本期编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