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柳诗社《诗香门第专刊》2024年第四期诗评(现代诗)

(2024-05-05 09:18:13)
标签:

雪柳诗社

诗香门第专刊

现代诗

分类: 点评台

我是被春天囚禁的人
孙明玉

吊在春风的发丝上
与闹春的蜂蝶结伴
手上沾着花粉
衣衫绣着花香

花期太短
短得比童年更短
江流里
一样的波涟
不一样的倒影
刚刚浮出的气泡
碎裂了一年年折射的辉光

我手握画笔
在黄昏的余灰里
画上茫茫雪野
中间一条花蹊
然后走进去
从黄昏走向黎明
从今年走向明年
把每一个春天
都画在年青的时光里
霞光正在江中
我有的是彩墨

春天是艳丽青葱的罗网
我是被春天囚禁的人
即使北风呼啸的寒冬
我也身在花蹊

宋曙春老师点评:

       五月,写春天,理所当然。歌颂春天,更是满怀深情,有感而发。这自然也就不大容易出新,花红、柳绿、天蓝、水清、蜂绕、蝶舞;踏青、采风、飞鸢、开江、对酒、吟诗……都离不开这些与自然有关、与春天有关的常理。而孙明玉的这首《我是被春天囚禁的人》,却是别出心裁,反其道而行之。作者把自己当成囚徒,而且是被春天囚禁的。那么,春天,在他作品中,是什么样的呢?诗题本身就营造了一个悬念,读者进而就会探寻,他为什么会这样说?读完作品,你就是会心一笑。原来,他是被美丽所羁绊而走不出这无尽的春天。
       且不说作品用了怎样的手法,在诗题中就设下诱饵,自然会有一定的吸引力。古诗表现手法也有悬念之说。其意在于构思精巧,于平淡中出奇。如,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声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接着描绘春天景色,并在春天里“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却又“强乐还无味”。让读者去想,怎么在这样芳菲里还觉得“无味”?最后,才揭晓谜底,点明愁为何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实,这不就是相思么?而诗中却无一字写相思,不能不让人叫绝。
       我想起《天空的囚徒》,卡洛斯•鲁依斯萨丰,全球最知名的西班牙当代作家的名著。不管内容如何,书名就让人去思考。思考书中人物的命运,而一切未解之谜在最后终于得到解答。天空的囚徒与春天的囚徒,同样都有深邃的意境。孙明玉在最后点明主题:“即使北风呼啸的寒冬/我也身在花蹊”,顿时让人明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心中有期盼,有信念,美好和未来,总在心里。
      当然,这首作品还有不少写作特色,而我只就一个诗题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作者们理解,如何在创作中出新,特别是在命题或同题创作中出新,以避免雷同和乏味。这需锐利的眼光,以及独到的表现。大家都熟悉一句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知道马克思还有句名言么:“世界上没有不可认知的事物,只有尚被认知的事物。”同理,司空见惯的春天,也有可以被发现的被认识的新鲜和亮点。只是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理念去辨析,选取真正新鲜的意象和带个性化的、创造性的、不同价值取向的主旨思维。这就是构思的独特和精巧。



重读《雷锋之歌》
王永常

那年的五月
刚满十七岁的我
竟被青年报上的一首长诗
点燃起心中的团团烈火
情不自禁地诵读
胸中涌动着波澜壮阔
直到昨天终于找到了
当年我手抄的《雷锋之歌》
阶梯式的《雷锋之歌》
是大诗人贺敬之的杰作
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
都能回味起内容和脉络

重读六十年前的长诗
依然感受到巨大的收获
字里行间的教益
给耄耋之年的我继续
上课《雷锋之歌》真好啊
不仅朗朗上口哲理透彻
更是诗词界的一座丰碑
指引创造前进的方向
启迪今天深层次的思索

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题词
雷锋铭刻在亿万人的心窝
是《雷锋之歌》
曾激励我
路该怎样走
人该怎样活

宋曙春老师点评:


       严格地说,永常先生的作品,是分行散文或分行记叙一段往事,但字里行间涌动的情感,却是诗所应具有的。我相信,同龄人也会有所心动。那个年代,在中国,谁能不被贺敬之的诗撼动呢?而那个辉煌的名字,又是一代人和又一代人心中的雕像。除了马雅科夫可夫斯基的“阶梯式”,让写作者看到诗歌写作新鲜的手法,更有力量的,是诗中提出了“灵魂的烤问”,即,“路该怎样走/人该怎样活”。即作品原文以雷锋短暂而光辉一生所揭示的“人呵,/应该/这样生!/路呵,/应该/这样行!”这也就是作品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却具有诗的意境之所在。所以,当可作为诗,来涌读,来鉴赏。
       写雷锋,按常规,当在三月。因为,那年三月五日,是毛主席为雷锋题词的日子。五月,写雷锋,似与常规有些不同。永常先生在这个季节写雷锋,除了朴实的情感因素之外,我想,大体上也或许是为了避开写春天的雷同吧。选题,就命题或同题创作而言,也是出新的要诀。
      好作品的选题意义在于,突破时代局限和历史局限,反映出作品本身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引发读者的思考。《白鹿原》虽然是“写关中原上的故事,背后却是历史发展和迭代,人性面对利益和选择的全过程。”(评论家所言)永常先生的选题,独到之处,便是引发共鸣。



昨夜梦
尚梦吉

昨夜哪个鬼
做了今天的梦
几朵梨花身清瘦
满园桃李泪朦胧

轻风在招手
枯枝在美容
热盼着
和爱的重逢

那多彩的云霞
和妳没什么不同
至于我又何止我
天边有
梦的婚纱
身旁有
鸟的远行
昨天晚上那些星
哪个不多情

原来
夏的雷雨
是让我读懂了春的安宁
秋的凉爽
让我知道了
夏的火红
我最说不清的是
飞雪的冬
那也是万物生

我的梦
并非由酣睡组成
赋一首月儿圆
唱几段高原红
大槐南畔
蚂蚁飞虫
也无烟雨也无晴

宋曙春老师点评:
      尚梦吉的作品,也同样是避开了泛泛地去写春天,从“梦”的意念入手,采用了独特的“魔幻式”写作手法,叙述了一个梦境,调动“梨花、桃李、轻风、云霞、天边、婚纱、鸟、星、夏的雷雨、春的安宁、秋的凉爽、夏的火红、飞雪的冬、万物生、大槐南畔、蚂蚁飞虫”。
      完成了“也无烟雨也无晴”的情感历程,最终,读者读懂了,这是爱情的缠磨,相思的苦痛。
      不论作者是“个人情绪”,或是所谓的“小资情调”,单从构思和手法上说,可称独到新颖。有诗词创作理论中说,“梦是人睡眠时的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意象语言,能够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与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诗歌中大量咏梦,形形色色的梦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有特殊意义的典故”。虽然尚梦吉的“梦”,与精典作品中的“梦”尚有距离,但多少也是异曲同工。仅举二例,古人常以“鸳鸯梦”,亦作“鸳梦”入诗,比喻夫妻相会的梦境。如,唐代曹唐 《汉武帝思李夫人》:“白玉帐寒鸳梦绝,紫阳宫远雁书稀。”再如宋代石孝友《鹧鸪天》:“夜来纵有鸳鸯梦,春去空余蛱蝶图。”
      可见,写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描写。作家通过梦境里、幻觉中产生的感觉的描写,表达某种心境、意念,特殊曲折地反映客观,加强艺术效果。”所以,运用梦幻手法,可以更形象地表达主题。
本期编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