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芃之的《九月》以独特而非宏大的角度,避开歌颂秋之美丽,秋之盛大,搁置田野的丰收、农人的喜悦,而是重在抒发内心一种特定的秋天的情思。实际上还是写秋天,却因视角不同、选材不同、寓意不同而别有意味。她是将九月拟人化,或是期待与其邂逅的某位特定人物,或就是以此指代秋天,而且心情显然有些急迫。开篇即写在秋天与之邂逅,却不能再等,一旦有一丝秋风轻拂,就会失掉这等了一春一夏的机会。然后,在等待中回想,那个夏天,曾经与之会面,或想象与之会面,却有隔着“一张椅子的距离”,便留下些许忧郁或遗憾,尽管那个日子里的荡起的秋千、温煦的阳光。短短的距离,包含诸多情绪、情绪、情愫,一个意象,无需再去渲染愁绪,许多不言尽在其中。结尾更令人心动。“与你邂逅的念头/渐渐枯黄”,“秋天转身的凉意”,极其形象地写出内心的失望与凄楚,秋天的萧索不是正符合此时的心境么?但并不直接去说自己的心情,而是去问“夜高垂天空/星月明亮,你是否/已感知……”
这是古诗中的“借代”,即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事物的本名,而是借用和它密切有关的事物名称来替代的修辞手法。如贺铸《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中“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粉香代指梅花。白居易《对酒吟》中“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红袖代指美女。《九月》中的“星月”,其实是作者自己,其借代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是对秋天,或是对某特定人物的情感,不直接说,曲折委婉,却更为生动形象,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有感染力。颇有些“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伤感,读来岂能不心动?
本期编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