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香门第专刊》2022第12期现代诗嘉宾点评

(2022-12-31 11:40:14)
标签:

诗香门第专刊征文

雪柳诗社

现代诗

分类: 点评台

《诗香门第专刊》2022第12期现代诗嘉宾点评


宋曙春老师点评:

  细读12期新诗20首作品,回顾今年往期新诗,虽写过几句评语,但大多是对自认不错的作品,说些好话,几乎不大给出意见。也可能眼拙,未能发现且错失更多更好的作品。总之,单纯就一首或几首作品,做点浮皮潦草的分析赞许,或者给点不痛不痒的建议,雪柳大多数会员,一定觉得意犹未尽(说白了,就是没啥大用)。所以,对年底这期收尾之作的点评,我想稍稍改变一下,不再局限于对某某作品泛论优秀或稍差,而部分作品做一点具体改动,并说明理由。希望大家给予理解。

  周沫《两条鱼》:总体意思表达明确,只是还嫌直接,缺点含蓄。不是所有意思都说出来,才能让读者明白,那样诗的意境就变得浅显了。就遣词造句而言,鱼的侧躺一般是水中氧气稀少或水质浑浊产生的现象,离开水,到了市场卖鱼摊位上了,即使苟延残喘,也已经不能“侧躺”,而是肚皮朝天,“躺平”了。如果写侧躺,则削弱了鱼之将死,还相濡以沫的悲情分量。可能直接写会更形象些,且不必再写“两条鱼”,因为题目已写了:“躺在干涸的盆中/眼睛瞪出了血/嘴巴一张一合”。新鲜的鱼,眼睛是红的,可用来比喻临死之前的挣扎和愤怒。“微风吹过/似乎听到它们在交流”。鱼类不是鸟类,离开水在风里听到鱼的声音,有些牵强了。似乎应抓住鱼类生理特征来写,“苟延残喘的气泡/一点点圆满了/最后的相濡以沫/即使在一口锅里红烧/也当是汤火涅槃//它们的私语/拖曳着我的脚步//鱼贩起劲地吆喝/卖鱼喽 卖鱼喽”。不必再说无奈,诗中已经表达很明确了。

  徐新林《大雪即景》:不客气,不虚伪,坦率说,用词不少,也很形象,写到位了,但是,缺乏新意。北方雪景特别是吉林雾凇,被写了三四十年了,很难有突破。新林罗列了大家司空见惯的景象,看似热闹,最后也用“寒英,奔着歌声/悠然翻过几重天空”揭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的道理。严格讲,作品完整,有意象,有意境,虽然不是直接引用名言,但也难免陈旧了,不能算佳作。况且,“寒英”用在此处也似乎不妥。新林可能引自唐代柳宗元的《早梅》的结尾句,“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意思是关山阻隔,时日过久,梅花将枯萎凋零,我用什么去慰问远方的友人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不禁忧从中来。这和“奔着歌声/悠然翻过几重天空”,显然不对路。如果不是来自柳子厚,尚可。

  李梦山《冬天里的歌》:删掉其中几句,也许能更好些。“却闻不到一丝芳香”“再看演员的阵容更浩大”“伴着时代的列车”。这样,去掉多余的,就简捷了,去掉词句太大的,就与生活和真实贴近了。除此,作品还是很不错的,尤其结尾“年年风雪年年唱/年年尽品梨花香”,主旨,内涵,深意,都在此了。

  孙明玉《寒冬.放飞希望》:尚可。“即使今生所有的冰雪/都覆盖在岁月深处/也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待它长出一个春天”。可否变动一下。“即使所有的冰雪/覆盖一生的岁月/那也是在心灵深处/播下希望的种子/长出我们的春天”。变期望式,为肯定式,不是更有感染力么?

  钟原《雪落无声》:切入角度很独特,由雪的无声,带出诸多场景和情感,很自然地将“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坐临“小轩窗”,“对饮成三人”,扩展为美妙的冥想、清澈的模样、还原纯真的自我、每一道艰辛的年轮都羽化成满天晚霞,所有磨难都在未来融入美好的小溪欢唱、大雁回归的春天大意境中……那么,“学会接纳与拒绝”,在这里是不是有点突兀,也有点生硬呢?而且又缺少与之对应的下文,或与主题远了。

  许放《故乡的炊烟》:就内容来看,也许题为《炊烟里的故乡》更准确些。作品就是通过幻觉中的故乡的炊烟,怀想老家的过去和今天,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中,“捡拾一段童年/醉看今昔变迁”。这显然不是写故乡的炊烟,而是将炊烟拟人化,通过她告诉自己故乡的变化。幻觉,虚拟,直白,口语,自然妥帖的结合,顺畅,明快,清晰,通透。其实,已经比较完美了,何必贴上一条“新农村,国富民强”的口号。作品告诉读者的就是这个道理,再重复强调,反而有煞风景。

  王耀明《冬季》:视角不错,抓住心理感觉,挖掘内心体验,从文字层面,表达对冬季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有优美感、体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以生活的真实,代表诗人情感,由此完成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但缺憾是,前后不对称,结尾句看似拔高了思想境界,其实是跑偏了,与前面的情绪差距太大。不是说不可转折和提升,而是需要有基础,需要铺垫,一下从失落伤感突然到高亢激昂,作者的意愿读者都懂,只是不大顺畅,少了一道程序,有口号式的呐喊,感觉不大舒服。其结果是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反成瑕疵。

  生芃之《季节交替时分》:简捷明快,意象清晰,视角巧妙,以多见喻独特,以描写蓄内涵。前面所有的人们看烦了的秋冬交集时的场景,都是最后两行诗眼的铺垫。同时,又有引人深思的作用。大雪覆盖下的种子,未来会怎样?不必累述,意境已经有了。你懂的。只是还有点瑕疵。第一段“而路旁草丛里的”中的“而”,词义不确定。而,在汉语中,特别是古汉语中,既有转折,又有递进,也有假设,还有并列关系。作者用在这里,看似自然而然,严格说来,实际上是递进或并列,好像没有转折和假设。但现代人大多将“而”当做转折或假设,所以,容易产生异议,不用“而”更清楚。第二段的“季节交题时分”,也嫌多余。

  本期点评,有点变化,仅为尝试,一家之言,一己之见,一笔涂鸦而已,请各位诗友给予批评指正,共同切磋。

  本期编辑:常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