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香门第专刊》2022第12期现代诗嘉宾点评

标签:
诗香门第专刊征文雪柳诗社现代诗 |
分类: 点评台 |
宋曙春老师点评:
孙明玉《寒冬.放飞希望》:尚可。“即使今生所有的冰雪/都覆盖在岁月深处/也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待它长出一个春天”。可否变动一下。“即使所有的冰雪/覆盖一生的岁月/那也是在心灵深处/播下希望的种子/长出我们的春天”。变期望式,为肯定式,不是更有感染力么?
钟原《雪落无声》:切入角度很独特,由雪的无声,带出诸多场景和情感,很自然地将“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坐临“小轩窗”,“对饮成三人”,扩展为美妙的冥想、清澈的模样、还原纯真的自我、每一道艰辛的年轮都羽化成满天晚霞,所有磨难都在未来融入美好的小溪欢唱、大雁回归的春天大意境中……那么,“学会接纳与拒绝”,在这里是不是有点突兀,也有点生硬呢?而且又缺少与之对应的下文,或与主题远了。
许放《故乡的炊烟》:就内容来看,也许题为《炊烟里的故乡》更准确些。作品就是通过幻觉中的故乡的炊烟,怀想老家的过去和今天,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中,“捡拾一段童年/醉看今昔变迁”。这显然不是写故乡的炊烟,而是将炊烟拟人化,通过她告诉自己故乡的变化。幻觉,虚拟,直白,口语,自然妥帖的结合,顺畅,明快,清晰,通透。其实,已经比较完美了,何必贴上一条“新农村,国富民强”的口号。作品告诉读者的就是这个道理,再重复强调,反而有煞风景。
王耀明《冬季》:视角不错,抓住心理感觉,挖掘内心体验,从文字层面,表达对冬季独到的认识和理解,有优美感、体验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以生活的真实,代表诗人情感,由此完成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但缺憾是,前后不对称,结尾句看似拔高了思想境界,其实是跑偏了,与前面的情绪差距太大。不是说不可转折和提升,而是需要有基础,需要铺垫,一下从失落伤感突然到高亢激昂,作者的意愿读者都懂,只是不大顺畅,少了一道程序,有口号式的呐喊,感觉不大舒服。其结果是揠苗助长,欲速不达,反成瑕疵。
生芃之《季节交替时分》:简捷明快,意象清晰,视角巧妙,以多见喻独特,以描写蓄内涵。前面所有的人们看烦了的秋冬交集时的场景,都是最后两行诗眼的铺垫。同时,又有引人深思的作用。大雪覆盖下的种子,未来会怎样?不必累述,意境已经有了。你懂的。只是还有点瑕疵。第一段“而路旁草丛里的”中的“而”,词义不确定。而,在汉语中,特别是古汉语中,既有转折,又有递进,也有假设,还有并列关系。作者用在这里,看似自然而然,严格说来,实际上是递进或并列,好像没有转折和假设。但现代人大多将“而”当做转折或假设,所以,容易产生异议,不用“而”更清楚。第二段的“季节交题时分”,也嫌多余。
本期点评,有点变化,仅为尝试,一家之言,一己之见,一笔涂鸦而已,请各位诗友给予批评指正,共同切磋。
本期编辑:常青